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察:全国第三届临帖展文字讹误问题商榷举隅(二)
userphoto

2023.04.22 广东

关注

原创作者:冯华

申明:此作为转载,以供投国展的朋友阅读学习!

观察:全国第三届临帖展文字讹误问题商榷举隅(二)

作者:冯华(二马头陀)

观察:全国第三届临帖展文字讹误问题商榷举隅(一)

昨天的文章发出后,收到不少反馈,总的反映,都是给予鼓励,认为这种探讨的方式能够接受。尤其是上文所举作品的一位作者,加我微信,发了很长的语音给我,讲他的体会并说感谢我的批评。我赶紧回复他说:我并没有批评您,连作品的人名都隐去了,咋批?我们只是就这个字怎么写,恰好遇到了一个例子,就和大家一起探讨正确写法,可能这个字我们自己写也会常常写错呢。

今天也还是这样的心态,继续和大家友好切磋探讨投稿当中的具体问题。话题主要围绕三个:感性创作与理性检查、网上版本与权威版本、以及题跋文字中小处不可随便这三个主题。

一、颜杲卿是颜真卿的“从父”吗

此作取法颜真卿《祭侄文稿》,用笔老练,书写畅达,时见情性。也可能书写时过于激情四射,未能兼顾,导致文本方面有几处可议。

先说正文。

我初看出这幅作品有问题,是读到第一行“真卿事唐为太子太师,与其从父杲卿皆有大节……”一句,立即感到不对劲。大家都知道,颜杲卿与颜真卿为从兄弟,什么时候颜杲卿变成了真卿的从父了呢?这里的“从父”,原文必为“从兄”或“从父兄”,于是细看了一下全作,又发现还有其他几处文字问题。

为方便读者对照,我先引曾巩原文如下。正文内容是曾巩《抚州颜鲁公祠堂记》节选:

赠司徒鲁郡颜公,讳真卿,事唐为太子太师,与其从父兄杲卿,皆有大节以死。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公之为烈也。初,公以忤杨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必反,为之备。禄山既举兵,与常山太守杲卿伐其后,贼之不能直窥潼关,以公与杲卿挠其势也。

在肃宗时,数正言,宰相不悦,斥去之。又为御史唐旻所构,连辄斥。李辅国迁太上皇居西宫,公首率百官请问起居,又辄斥。代宗时,与元载争论是非,载欲有所壅蔽,公极论之,又辄斥。杨炎、卢杞既相德宗,益恶公所为,连斥之,犹不满意。李希烈陷汝州,杞即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惭其言,后卒缢公以死。是时,公年七十有七矣。

这是古籍中《抚州颜鲁公祠堂记》原文。

拿曾巩原文与作者所书两相对照,疏漏分明,计有5处:

1.“与其从父杲卿”一句:“从父”后面少了一个“兄”字,这便是辈分乱了。

2.“皆知公之烈也”一句:之后少一“为”字,当然此处不写“为”,也能读通,没问题,不是多大事。

3.“又为御史唐旻所”一句:此处“构”为构陷之意,规范的繁体字似当写作“構”或“搆”。

4.“杞以公使希烈”一句:作者将“即”误写为“既”,这当是形近字导致的笔误。

“即”此处的意思是就、便,用于马上要发生的事,表示未然或即将然;

“既”则一般用于已经发生的事,表示已然。

倒回去看曾巩原文,亦作“即”。

5.“希烈初惭其,后卒缢公以死”一句:“初惭其”后少一“言”字,就不通了。不过作者已在原作上,用小字补上了“言”,这就没有问题,古人也常掉字漏字,补上即可。

还有题跋问题。

此作左侧,还有作者自撰的小楷跋文。用朱砂所写,这也是为了视觉效果,是目前展览中的常用手段。看跋文,有4处问题存疑:

1.“开元二十二年登进士第,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一句:“曆”“歴”两字历史上因避讳等原因有混用的阶段,不过今天一般将二者区别开来:“歴”多用于经歴、历次;“曆”多用于曆法。按现在规范写法,“历任”一词中应写作“歴”。

2“后世均(对)鲁公争座位帖信手自然动有态姿的精神面目十分推崇”一句:从文意看,“均”后似乎少了“对”字,加上方才读得通。

此外,跋文中尚有“董其昌提到'惟鲁公天真漫,姿态横出,深得深得右军灵和之至’”一段文字,有如下问题:

3.“天真漫”:我的印象,一般写作“天真漫”,此处大约是把灿烂两个字的繁体弄混了,不过倒也无伤大雅。

4.“灵和之”:似应为“灵和之”,此处指风度、风致,应用致。

因作者提到这是董其昌的话,我查了一下《画禅室随笔》,董原文为:“惟鲁公天真漫,姿态横出,深得右军灵和之,故为宋一代书家渊源。”(见《画禅室随笔·题争座位帖后》)

从董其昌原文看,也是“烂漫”不是“灿漫”,是“灵和之致”不是“灵和之至”。

这是古籍《画禅室随笔》原文,从中可知,是“烂漫”不是“灿漫”,是“灵和之致”不是“灵和之至”。

一般而言,题跋文字并非主体内容,无关宏旨。不过,作为一个书家来说,小处亦不随便,方显用敬之心。尤其题跋文字多为自撰或自己摘抄、搜集、整理而成,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要更慎重些才好,对他人之文不能随便,对自己更不能随便。您说呢?

小结一下,该作者手中有一个文本,但因书写时激情四射,或心太大(心大也是真正的艺术家表现之一),而产生了四类争议性问题:

a.丢字:兄、为、言、对;

b.繁简字:构与構,曆与歴;

c.形近字:即与既,至与致;

d.相连字:灿与烂。

当创作灵感来临,书写中那种不可遏制的激情和一气呵成的快感,我们都很能理解。在感性表达、激情创作之后,如何回归理性,检查一下文字质量,做好收尾工作,应该是我们每个书法人都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此“幾”非彼“几”,你“冷”我不“泠”

这幅作品主体取法倪宽赞,又稍变其意,加了一点点小欧,深见功夫与才情。

书写内容是张岱《西湖梦寻》四则。张岱是我最喜欢的小品文作家,《西湖梦寻》文字隽永,写景状物,多有言外之致,几乎篇篇是佳构,平素也常置于案头阅读。今天遇到这幅作品,更愿意再读一遍,既赏美文,更赏书法。大家也不妨一起读一下这四则美文。

(一)

第一则是《西湖梦寻·胜果寺》。原文为:

胜果寺,唐乾宁间,无着禅师建。其地松径盘纡,涧淙潺灂。罗刹石在其前,凤凰山列其后,江景之胜无过此。出南塔而上,即其地也。宋熙宁间,有寺僧清顺住此。顺约介寡交,无大故不入城市。士夫有以米粟馈者,受不过数斗,盎贮几上,日取二三合啖之,蔬笋之供,恒缺乏也。一日,东坡至胜果,见壁间有小诗云:“竹暗不通日,泉声落如雨。春风自有期,桃李乱深坞。”问谁所作,或以清顺对。东坡即与接谈,声名顿起。

僧圆净《胜果寺》诗:深林容鸟道,古洞隐春萝。天迥闻潮早,江空得月多。冰霜丛草木,舟楫玩风波。岩下幽栖处,时闻白石歌。

僧处默《胜果寺》诗:路自中峰上,盘回出薜萝。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古木丛青蔼,遥天浸白波。下方城郭近,钟磬杂笙歌。

此段存在的书写问题是:

1.“熙宁间,寺僧清顺住此”一句:作者将“有”写为“在”,如果是“在”,句子便不通了。也可能作者是从网上查的版本,但还是应该注意考查文句是否通顺,且网络版多有不可靠处,应尽量以专业出版社的版本为准。

2.“盎贮上”一句:此处“几”指小茶几一类的家具,当写作“几”,恰恰不能写作“幾”。

不是每一瓶牛奶都叫特仑苏,也不是每一个几都叫幾。

(二)

第二则是《西湖梦寻·火德庙》。原文为:

火德祠在城隍庙右,内为道士精庐。北眺西泠,湖中胜概,尽作盆池小景。南北两峰如研山在案,明圣二湖,如水盂在几。窗棂门槔凡见湖者,皆为一幅图画。小则斗方,长则单条,阔则横披,纵则手卷,移步换影。若遇韵人,自当解衣盘礴。画家所谓水墨丹青,淡描浓抹,无所不有。昔人言“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里煮山川”,盖谓此也。火居道士能为阳羡书生,则六桥三竺,皆是其鹅笼中物矣。

张岱《火德祠》诗:中郎评看湖,登高不如下。千顷一湖光,缩为杯子大。余爱眼界宽,大地收隙罅。瓮牖与窗棂,到眼皆画图。渐入亦渐佳,长康食甘蔗。数笔倪云林,居然胜荆夏。刻画非不工,淡远长声价。余爱道士庐,宁受中郎骂。

此段存在的书写问题是:

3.“北眺西”一句:西泠误写作“西冷”。网上确实有版本是西冷,但不可靠,想来可能是作者被该网络版所误。这使我想起大家都知道的启功先生的一个段子:

西泠印社在赵老逝世后,公推启先生担任社长。某年印社举行例会,启先生与中国书协某位领导共同与会。会上启先生发言,自然屡屡提及“西泠”如何如何,不料那位书协领导却在一旁好心地为启先生“纠错”,小声说道:“是'西冷’呀。”先生应声道:“你冷,我不冷。”(见赵仁珪 章景怀《启功先生的幽默》)

4.“明圣二湖,如水盂在。”一句:“几”不当写作“幾”,理由同上,不赘,这说明作者确实没有注意到这两个字的区别。

5.“到眼皆画图”一句:“画图”作者写作“图画”。某网络版也作“图画”,看来作者大概率是抄自该网络版。不过两者意思一样,倒也无所谓。这里提出来,只是强调大家不要为网上版本所误。

(三)

第三则是《西湖梦寻·片石居》。原文为:

由昭庆缘湖而西,为餐香阁,今名片石居。閟阁精庐,皆韵人别墅。其临湖一带,则酒楼茶馆,轩爽面湖,非惟心胸开涤,亦觉日月清朗。张谓“昼行不厌湖上山,夜坐不厌湖上月”,则尽之矣。再去则桃花港,其上为石函桥,唐刺史李邺侯所建,有水闸泄湖水以入古荡。沿东西马塍、羊角埂,至归锦桥,凡四派焉。白乐天记云:“北有石函,南有笕,决湖水一寸,可溉田五十余顷。”闸下皆石骨磷磷,出水甚急。

徐渭《八月十六片石居夜泛》词:月倍此宵多,杨柳芙蓉夜色蹉。鸥鹫不眠如画里,舟过,向前惊换几汀莎。筒酒觅稀荷,唱尽塘栖《白苎歌》。天为红妆重展镜,如磨,渐照胭脂奈褪何。

此段存在的书写问题是:

6.“鸥鹭不眠如画里”一句,“鸥鹭”写为“鸥鹫”,“画里”误写为“昼里”,就不通了。

查看某网络版是“昼里”。至此,已基本确定作者是被网上版本或某不严谨出版物所误。

(四)

第四则是《西湖梦寻·玉泉寺》。原文为:

玉泉寺为故净空院。南齐建元中,僧昙起说法于此,龙王来听,为之抚掌出泉,遂建龙王祠。晋天福三年,始建净空院于泉左。宋理宗书“玉泉净空院”额。祠前有池亩许,泉白如玉,水望澄明,渊无潜甲。中有五色鱼百余尾,投以饼饵,则奋鬐鼓鬣,攫夺盘旋,大有情致。泉底有孔,出气如橐籥,是即神龙泉穴。又有细雨泉,晴天水面如雨点,不解其故。泉出可溉田四千亩。近者曰鲍家田,吴越王相鲍庆臣采地也。万历二十八年,司礼孙东瀛于池畔改建大士楼居。春时,游人甚众,各携果饵到寺观鱼,喂饲之多,鱼皆餍饫,较之放生池,则侏儒饱欲死矣。

道隐《玉泉寺》诗:在昔南齐时,说法有昙起。天花堕碧空,神龙听法语。抚掌一赞叹,出泉成白乳。澄洁更空明,寒凉却酷暑。石破起冬雷,天惊逗秋雨。如何烈日中,水纹如碎羽。言有橐籥声,气孔在泉底。内多海大鱼,狰狞数百尾。饼饵骤然投,要遮全振旅。见食即忘生,无怪盗贼聚。

此段存在的书写问题是:

7.“晋天福三年,建净空院于泉左”一句:“始”作者误写为“如”,“如建净空院”云云,不通。

总结一下今天第二位作者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使用权威版本,而疑似使用了网络版本。同时对几和幾、冷和泠等没有注意区分。

温馨提示:

投稿须谨慎,度娘不可靠。

若有中华版,其他皆可抛。

友情提供一下我手头的版本,也是普通常用本:

不管怎么说,中华的书还是可靠些。如果有古籍影印本,就更好了。

三、小处不可随便,小题跋尤须慎重

1.自撰题跋文字要清通

这位作者取法石鼓文进行了临摹和创作。为了调整章法效果,两件作品,在左侧加了小字跋文。

创作作品写的是王维的一首诗。在作者自撰的跋文中,有这么一句:苏轼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赞喻。

“赞喻”有些费解,我在字典中也没有查到,不知是否为“赞誉”之误?

这是临摹作品的跋文,结尾处是这样一句话:“计七百二十八字,现(存)于故宫博物院。”

“现于”不通,应为“存于”或“现存于”“现藏于”。

2.胡应麟同志到底能不能穿越

这也是一件作品的跋文。作者在跋文中说:“宋代胡应麟《诗薮》曰……”

胡应麟(1551年-1602年),字元瑞,号少室山人,浙江金华府兰溪县城北隅人。明代中叶学者、诗人和文艺批评家、诗论家。所著《诗薮》广泛而系统地评论了自周至明的各体中国诗歌,卷帙浩繁,是中国古代体系最为完善的诗话著作之一。

《诗薮》所论诗歌下限是明代万历年间,明代科技还不够发达,胡应麟同志本人应当还不能穿越到宋代去。

……

类似“小处不可随便”的问题,还看到有很多。今天差不多了,容以后再谈罢。

写于2023年4月10日,星期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鹤教授至少错了10处!
《祭侄文稿》——悲愤郁结的沉吟
你受到这样的伤害,纵使一百个身躯又怎能赎回
“天下三大行书”,三种人生,三种境界
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醉”境界,颜真卿“情”境界,苏轼“达”境界
“醉、情、达”,天下三大行书,拜服多少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