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米芾书法谈宋代“尚意”书风
userphoto

2023.06.23 广东

关注

张笑冰/文

摘要:中国书法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书法史占有极其重要位置的当属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代表的“宋四家”,他们不仅仅代表了北宋书法,更开创了“尚意”书风的新局面,使得“尚意”成为了宋代书画艺术的突出特点。它与“晋人尚韵,唐人尚法”不同,宋人强调在书法艺术中自由的表现个性和情感。在这些文人墨客之中尤以米芾的功底最为深厚,为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

关键词:米芾;书法;宋代;“尚意”书风

米芾(1051—1108年),初名黻,元佑六年(1091年)改名芾,字元章,号火正后人、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后迁居丹徒(今江苏镇江)。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米芾能诗擅文,书画功底颇深。隶、篆、草、楷、行各体皆通,尤以行、草造诣最高,天资高迈、人物萧散,米芾冠服效唐人,喜奇石,有洁癖,因其行为诡异,故人称“米颠”或“米痴”。工绘画,所作山水树木简略,烟云掩映,故世称“米家云山”。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初师当时某位秀才,后是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又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米芾的书法极富天真率意的特性,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扬先抑,欲左先右,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和骏快飞扬的神气。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为基垫,书法清新自然,保有一份天真率意,绝不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即使是后世模仿米芾者,也只能取其形似而无法达到其形神兼备的效果。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等,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通常所说的 “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米芾反对状如算子,大小如一的章法,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因此其在章法上能有跌宕起伏的气势,这一点很符合宋代尚意的思潮。米芾的用笔很有特点,其在书法技巧上取得的成就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米芾的勾线也很有特色,线条丰富多变,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就能给人一种出乎意料的新招式。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乐兄帖》、《蜀素帖》、《中秋登海岱楼诗》、《苕溪诗帖》等。

中国书法,在宋代得到推进,主要表现在书法大家的个人精神气质,思想情感,心境等方面,书法达到了由外规范确立到内在精神的发扬。纵观宋人书法与唐人书法,宋人书法没有唐人书法的那种紧张、约束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悠然自得的情致和心绪。宋代书法之中充溢的满是“心意”和“雅趣”。宋代三位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的“尚意”书学思想和创作实践,标志着完全和唐代书法区别开的“尚意”书法形成,也代表着书法的第二次高峰来临。清梁谳《评书帖》曰:“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对唐人最先发难的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米芾对唐人书法尤其中晚唐真书笔画一律、大小合一的做法大为不满,认为那是书法的死路,而非艺术的真诠。对于唐人的“尚法”之说,如果细加分析,无非两个方面,一是用笔,二是结体。在用笔上,唐人多主张一律中锋运笔。但米芾认为“字有八面”,笔法则有多种,不能千笔一律,否则写出来的只能是“俗书”。他说:“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钟法。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 他还说:“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徐浩晚年气过,更无气骨。” 从米芾的“卑唐”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所提倡和追求的书法理想:崇尚魏晋书法的古雅平淡,寻求自然率意的表达方式,强调创作过程中“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的书写状态和略视创作结果的工拙。米芾在书法创作理念上追求自然天成、任性而为,书法目标理念追求不薄古人、大胆创新。

“意”,在中国美学史上是一个很微妙的范畴,其确切含义大抵有以下几个:一是指文艺创作中创作前的“意向”、“意思”和“用意”,这与“意在笔先”的“意“是同一个意思;二是与文艺创作心理中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张力问题有关;三是指“意气”、“意会”和“意韵”。四指文艺作品既成之后,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意义”、“意思”;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指万物理念,物理所以然。万物有其自然之理,而人对自然的观照、领会和理解,就称为“意会”。如苏轼的“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艺术贵在创新,贵在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是东坡尚“意”书风的典型代表,此帖英爽豪迈,超神入化,东坡愤懑沉郁的心情,在无意于佳的良好状态下,任意恣性的挥洒,出奇制胜的达到了笔法倾侧纵横,章法错落跳宕,宛如天成的感人效果。

意韵,这在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身上最能体现,“韵”,按黄庭坚常有的用意,可用“不俗”二字来理解。关于“俗”与“不俗”的问题,他认为决定于书写者的人格、修养、文化等方面的高低。黄庭坚论及前人的书法,常以“韵”为尺度来品评。 对于如何能存韵去俗的问题,黄庭坚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书,其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

“尚意”书风的形成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南宋学米字的人也很多,但水准参差不齐。其中得其形神者当数米友仁、张孝祥、吴琚等人。米友仁精鉴别,内府书画常有其题记;工书画,皆承家学,山水脱尽古人窠臼,发展米芾技法,自成一家。米友仁书法虽说是完全模仿其父,但从其传世的小字行书可以看出,其字体均在其父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形成字形愈发狭窄的特点。张孝祥的书法非常注重节奏的轻重缓急以及字势的正侧险夷,充分再现了米芾书法洒脱天真的风貌。吴琚书学米芾,是米氏的忠实追随者。

伴随着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的崛起,并由他们开创和完善的“尚意”书风,不仅仅代表着宋代书学的最高成就和时代特点,而且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又一座难以逾越的巅峰。米芾的“卑唐”理论,在书法创作理念上追求自然天成、任性而为,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等观点颇有相同之处,可谓与苏、黄二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孟云飞转自《海外文摘(学术版)》 2017年第2期 P6-7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书法史》(习题与答案)6
颜真卿对“宋四家”的影响
读《研山铭》
蔡襄草书《入春帖》
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米芾书法美学赏析
浅论北宋书法之“雅俗”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