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按民俗应做什么

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按民俗应做什么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2015-02-13 20:21 传统文化那些事儿

今天腊月二十五,继续说习俗。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

究其因,是传说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腊月二十五的习俗

1、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2、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3、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4、千灯节

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

2015-02-14 17:59 传统文化那些事儿

今天不过洋节,继续拥抱传统文化,说春节习俗。

民谚称:“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没养猪的人家则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在腊月二十六,春节传统民俗就是“割年肉”“炖大肉”。

腊月二十三开始,送灶神、扫尘、接玉皇、贴窗花,到了腊月二十六,从从这一天起要开始置办年货了。在各地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年味已渐浓了起来。

春节“割年肉”、这里的年肉一般是指猪肉,而吃“年肉”就是讲究要吃红烧肉,因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吃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是多腊月二十六的重要内容。

在民俗中,还有“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 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的说法,前两天扫尘,送神,接神,这两天则要集中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其意思是说,腊月二十六这天人们要进行洗浴,这样来年的“福禄”就会更多。这两天的洗澡,总的来说,是洗去陈旧气,迎来新喜气;洗去倒霉运,天天逢好运;洗去忧愁和烦恼,来年快乐身边绕。洗净迎福禄,福禄更长久。


 

春节习俗: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2015-02-15 10:22 传统文化那些事儿

传统民俗中,腊月二十七是集中赶大集的日子,在介绍二十六时,我们已经提到,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的习俗,山西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而全国各地这天都有“宰年鸡、赶大集”的习俗。

年谣称:“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是说这天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上店赶集、集中采购。春节期间的“上店赶集”虽然也有与往日集市贸易、购缺卖余的内容,但更多的是买卖年节物品,诸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

总之,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故而这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腊月二十七杀鸡是有讲究的。要杀好的鸡,不在当天吃,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时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点。因为“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节日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这样才算圆满。

另外,因为老理讲究初一不能动刀,所以,这些东西当然也就要提前定下时间准备好了。腊月二十七这天杀鸡,不同的地区还有一些不同的讲究:在天津,讲究只能用公鸡,因为要取漂亮的外观和其雄赳赳的气派。在北京,老北京人除了在这天要准备鸡肉外,还要准备其他的各种肉类,蔬菜等等吃食,也是为的大年里能准备出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和家人一起分享。

二十七赶大集,买鸡子,大家一定要注意,这里推介你如何去采买好的活鸡或鸡肉。

1、不买农贸市场来路不明的死鸡。与猪肉相比,鸡肉更加“危险”。现在各地出售的猪肉都有严格检疫检测,而鸡肉缺乏正规检疫,监管差,再加上鸡很容易病死,很多养殖户不得不用药来维持。因此建议购买有正规渠道、包装上标有生产厂家、日期等信息的鸡。

2、买颜色发白的鸡肉。活鸡被宰后,血会放出来,颜色就会发白。如果肉质发红、发黑,这样的鸡不是病鸡就是死鸡。如果买整鸡,可以通过刀口辨别:如果刀口不平整、放血良好的是活鸡屠宰;刀口平整甚至无刀口、有残血、血呈暗红色,就可能是死后屠宰的鸡。

3、摸、闻辨新鲜。如果鸡肉外层微干,不发黏、不沾手,用手指压后会立即复原状,无异味,则说明鸡肉比较新鲜。

4、看鸡爪挑柴鸡。柴鸡、草鸡等都称散养鸡,价格要贵不少。识别方法是看鸡爪。一般散养鸡的脚爪细而尖长、粗糙有力,而圈养鸡脚短、爪粗、圆且肉厚。

5、看翅膀识别注水鸡。鸡肉注水,破坏了肉的组织结构,使肉失去了原有的品质和风味,更严重的是还会造成肉类寄生虫、致病菌污染。这可以看翅膀来辨别,如果发现上边有红针眼或乌黑色,那就证明已经被注了水。另外,可以用手指捏一捏皮层,若明显感到打滑,就可能是注过水的鸡肉。

6、买活鸡,别挑肉太多的。挑活鸡,要选精神活泼、眼睛灵活、眼球充满整个眼窝、两翅紧贴身体、毛有光泽的。更重要的是,身上肉不要太多,肉多而肥的鸡可能是激素催的。在吃法上讲究吃肉挑公鸡,炖汤用母鸡,这就是说要根据自己的吃饭来选择。


 

春节习俗:腊月二十八,贴花花把面发

2015-02-16 09:48 传统文化那些事儿

腊月二十八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二十八的俗称,是中国春节传统习俗之一。根据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都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的前奏。

腊月二十八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准备主食了。发面,在过去没有速效发教粉,普通面它不容易搁,发面不爱坏, 于是腊月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主食,也有二十七把面发出来了,二十八这天开始蒸枣花就是蒸带枣的,这些带馅的。

按着老理儿说,从初一开始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所以老北京人习惯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做主食。由于春节期间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而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炸与炸(四声)谐音、烙与落谐音,均属不吉利,所以老北京人在年前都要蒸出够全家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的馒头,这叫隔年吃。如今,外面卖的馒头花样繁多且价格不贵,所以平日自己发面蒸馍的人越来越少。但是,每到年关,很多人还是会按照老辈传下来的习惯,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发面,准备第二天蒸馒头。

贴花花

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 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里,应着各种民风民俗,全国各地的人们差不多都在忙碌地准备中,而忙完了年的各项准备工作,人们就开始享受年的欢乐了。在即将到来的春节七天长假里,举国上下沉浸在欢乐、祥和、吉庆的浓郁气氛中,人们尽情地休闲娱乐、迎春接福、探亲访友,其乐融融。


 

春节习俗:腊月二十九,提瓶去打酒

2015-02-16 23:54 传统文化那些事儿

民谚说:“腊月二十九,提瓶去打酒”。今天是腊月二十九了,在以前,这一天人们要提着瓶子去打酒,这也是节前最后一次准备年货。买来美酒,配上佳肴,在鞭炮声中全家人把酒言欢,甭提多高兴了。

零碎年货 这天要办

二十九,去买酒。这句民俗是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置办零碎的年货。腊月二十九是农家准备年货、“拾遗补阙”的一天。到这一天,该准备的年货基本上都准备好了,只剩一些零碎东西需要买。

比如一些食物,准备得早了,容易放坏,如果准备得太晚,到时不一定能买到,选在二十九这天置备那些零碎但也必不可少的年货刚刚好。

古人饮酒 后敬长者

每到新春佳节,酒是宴席上少不了的主角。过年为什么要喝酒呢?因为“无酒不成年”。

自西周开始,我们的祖先在辞旧迎新之际,就会携美酒、羔羊欢聚庆贺,祈祷丰收,过年饮酒的风俗由此开始。至汉代,“年”作为法定节日固定下来,春节饮酒已形成风气。

当然,在古代,饮酒是有很多讲究的,如今很多人对此已经不了解。比如在汉代,过年饮用年酒时要看时辰,一般是大年初一早上东方太阳微露时开始喝,其时鞭炮声响起。

北宋时,过年一般一天要喝两遍酒,除了除夕晚上自家人团坐在一起喝酒守岁外,在白天,邻里之间还会互相邀请对饮,谓之“别岁”。

自清代之后,酒变成了促进交流、传递感情的使者,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交功能,提着好酒拜年的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另外,古人饮酒与现在人们饮酒时先敬尊者、长者的习俗不同,他们是让年龄最小的人先饮,然后才是长者。为什么会这样呢?

年纪小的孩子,过年了就长一岁,值得庆贺;而老年人过年了意味着老了一岁,不值得庆贺,所以排到最后喝。

理性饮酒 健康第一

以前喝酒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所以酒代表着尊贵,过年请客就要把好东西献给客人,如果没有酒就意味着对客人不重视,古老的酒文化就是要显示主人的好客。虽然酒文化是古人传下来的,但他们过年喝酒除了是一种风俗和礼节,也是为了健康。

北周诗人庾信有诗云:“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此诗点出了饮酒除了欢庆佳节外,还有驱除恶秽、保佑长寿的作用。

古时过春节,人们都要喝一些用中药浸泡的保健酒。椒柏酒是其中之一,将酒用柏叶、 花椒浸泡,在初一用以祭祖或献之于家长以示祝寿拜贺之意,是春节的特定习俗。饮酒前,还要致新年祝词,称之为“椒花颂”。

除了椒柏酒,人们还要饮屠苏酒。相传屠苏酒是三国时名医华佗采用屠苏草等多种原料浸泡而成的一种药酒,有祛邪防疫和延年益寿的功效。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元日》中就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其中“屠苏”就是屠苏酒。

另外,古时的酒精度数也低,不会分解乙醚,人们不用担心喝多伤身。但现在的酒不同于以前,度数一般较高。而且人们生活水平高了,喝酒不再是奢侈的事情,虽然他们都明白喝酒会伤身,知道要理性喝酒、健康饮酒,但总有人喝起来难以自控。

“春节期间是酒精中毒的高发期,各大医院接诊病人数量此时会持续增加。”市第二中医院主治医师魏杰提醒市民,美酒虽好但不要贪杯。

当然,除了健康,我们还应注意安全。市民老王表示:“‘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现在成了大家都懂得的基本常识,春节期间不能因为一时兴起,就把这句话抛到脑后。”

延伸阅读:喝酒,要知道这些常识

1.解酒药起不到根本作用

市面上“解酒药”的成分多数只是维生素与氨基酸等,有一定的清醒和缓解头痛的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酒精对肝脏等的损害。

2.在喝酒前吃些主食

在喝酒前吃些馒头、米饭一类的食物,可延缓酒精的吸收速度 ,其间多喝一些水、甜汤之类,帮助酒精分解。

一旦出现轻度酒精中毒症状,首先,停止继续饮酒,要大量喝水;其次,可以用刺激咽喉的办法(如用筷子等)引起呕吐,将酒等胃里的食物尽快呕吐出来。

3.解酒妙招要牢记

蜂蜜水,解酒后头痛;西红柿汁,解酒后头晕;新鲜葡萄,解酒后反胃、恶心;柚子汁,解酒后口气;芹菜汁,缓解酒后胃肠不适;香蕉,解酒后心悸。

不喝,就学几句挡酒语

过年了,喝酒应酬少不了。您若不能凭酒量让大家痛快,那就要凭三寸不烂之舌让大伙儿开心。这样,既不伤自己的身体,又不让劝酒者扫兴。为了身体,看看下面这些挡酒语好使不?

  • 万水千山总是情,少喝一杯行不行?

  • 要让客人喝好,自家先要喝倒!

  • 我为大家唱支歌,唱完不好再说喝。

  • 来时夫人有交代,少喝酒来多吃菜。

  • 君子之交淡如水,以茶代酒中不中?

  • 为了不伤感情,我喝;为了不伤身体,我喝一点儿。

  • 只要感情到了位,不喝咱也能陶醉。

  • 感情浅,哪怕喝大碗;感情深,哪怕品一品。

  • 只要我们是朋友,喝水喝茶也是酒。

  • 人逢知己话语稠,少喝美酒多交流。

  • 危难之处显身手,哥们儿替我喝杯酒。

如果,您觉得这些不管用,那就用人们公认的最好的挡酒理由:我开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俗】正月初一:贺新春
满盛佳肴待亲友
民俗
古人怎样过年
大年初一的14个习俗
春节风俗 | 二十九,去打酒,春节喝酒可不要贪杯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