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之马家窑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之马家窑文化

2015-02-28 12:18 经典收藏

马家窑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

瑞典学者安特生博士及其助手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安特生博士及其助手在甘青地区发现大量古人类遗址和彩陶,他把这类彩陶在他出版的《甘肃考古记》中仍然命名为仰韶文化内涵,并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遗址发现虽早,但正式命名是20世纪40年代,是我国考古学家夏鼎先生于1949年发表的《临洮寺洼山发掘记》中首次提出了将甘肃仰韶文化命名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马家窑村遗址而得名。马家窑文化现在比较统一的认识是,包括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文化类型,从众多的地层叠压来看,已经证实马家窑类型早于半山类型,半山类型早于马厂类型。因此,目前大多数学者和民间收藏者认为马家窑文化的早、中、晚期代表应该是:早期—马家窑类型,中期—半山类型,晚期—马厂类型。并在青海还形成了一个自成特色的宗日文化彩陶类型。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及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文化,地区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和内蒙古河套地区的广大地区,尤其是青海、甘肃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发展系列比较清晰。由于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原始先民受仰韶文化影响而向西发展的文化,不但承袭了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彩陶的神韵,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文化特征,成为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发展的第二个高峰,造就了中国彩陶艺术的巅峰,是传说中炎帝时代的先民在黄河上游生息繁衍中,用勤劳和智慧迎来的又一次精神飞跃……到目前我国西北地区发现马家窑文化遗址已多达400多处。

马家窑文化经历了马家窑类型彩陶、半山类型彩陶、马厂类型彩陶三个延续发展的文化类型,从距今5000年开始到距今4000年结束,持续时间长达1000多年。目前通过大量考古研究可以肯定,包括彩陶在内的整个仰韶文化,不但是在我国黄河流域独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土原始文化,而且马家窑文化是继承仰韶文化而向西扩展的独具风格的一种文化。甘青地区考古证明,在甘肃和青海发现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分布规律是东部早,西部晚。这已经完全可以纠正瑞典学者安特生先生在上世纪初的错误论点—中国史前文化西来说的推断。目前,对马家窑文化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马家窑类型彩陶因于1924年由安特生博士及其助手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而命名,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的东部和青海省的东北部、宁夏南部地区。主要遗址有甘肃省马家窑,兰州市曹家堡、五保城,永登县蒋家坪,永靖县范家坡、东乡县林家,康乐县边家林等,青海省民和县阳洼坡、核桃庄,以及大通县上孙家寨、同德县巴沟乡、乐都县脑庄、贵德县尕马台、循化县的黄河沿岸等。经对马家窑类型遗址彩陶的碳14测定为公元前3280年±120年至公元前2740年±145年间,距今约5280年-4740年,前后历经共约500年左右。

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兴起,是在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之后,当中原地区彩陶已开始衰落,而一支受仰韶文化影响的向中国西部发展的原始部落先民,有专家认为这是西部的炎帝所带领的氏族部落,在黄河上游兴起的空前繁荣的马家窑类型彩陶,具有数量多、图案繁丽、花纹精美的特点,形成了中国史前彩陶艺术的顶峰。

马家窑类型时期,制陶业已经非常发达,陶器以细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泥质灰陶,也有少数夹砂陶,仍主要采用泥条盘筑和捏塑法制作。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器表打磨光滑,制作精细,表面有浓黑如漆的单黑彩画花纹,十分爽亮动人,吸引人的视线。到马家窑类型晚期也有花纹兼用黑、白两彩绘成,十分优美地画在挺拔的彩陶器上,显得更加典雅清新,几千年之后仍色彩绚丽夺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前美术
河湟文明的曙光
新石器时代陶器
先秦人先秦彩陶画合辑国画先秦人作品先秦
神州风物|彩陶——远古文明之花
陶瓷知识 —— 陶瓷时代知识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