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潘麟先生讲授《大学》连载五:成圣之路——“尧舜性之”

编者按:

潘麟先生少年向学,徜徉于佛老与文史哲等,玩味于儒家仁义良知之教,方知华夏智慧,一脉千古,朴实无华而又微妙深远。为报圣贤教化之恩、国土养育之德,潘麟先生发愤而著《〈大学〉广义》,于此时代巨变、举世彷徨之际,以期张扬此圣学于当世及未来,企求薪火相传,为民族指示方向,为人生指示归途。

“大学之道”即成就圣贤之道。成就圣贤之道有三条道路,其中一条为“尧舜性之”。若把我们内在的良知、善性比作江河,一旦它像江河决堤一般冲出我们的五官和身体,通过我们的言行彰显、展现出来,便谓之“性之”。非独尧舜是由“性之”之路而成就大人之境界,孔子、佛陀等古圣先贤亦是如此。“性之”之路透显出一个重要信息:良知、善性非后天所得,乃是人们先天本有、与生俱来之属性,若能将此属性彻底展现,则可觉悟圆满,成就圣贤。

现将先生讲授《大学》的视频《成圣之路——“尧舜性之”》整理为文稿,发布于此,以飨读者。

主持人:“品味儒家经典,享受中华文化。”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东学西渐》之《大学》,我是主持人伊谷。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著名学者潘麟先生。潘老师您好!

潘麟先生:你好!

主持人:之前我们讲到了“大学”的含义,《大学》的正文开篇就是“大学之道”,这个“道”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潘麟先生:我们之前讲过“大学”的“大”是“大人”,就是圣贤之别名。后来我们又讲到“大学”的“学”就是“为己之学”。只有做到“为己之学”“内圣之学”,才有可能使人成为圣贤。所以圣贤是一种内在的“工夫”,它不是外在的社会职务,与社会没有任何关系,它纯粹是自己的一种修为、一种境界。我们在讲《大学》这个标题的时候讲到了“大学”,《大学》正文第一句话的前面两个字也是“大学”。所以,也就等于把《大学》正文的前面两个字作了一个解释。《大学》正文的第一句话是“大学之道”,我们现在需要解释的是“道”字,“大学之道”的“之”字是没有意义的,它是一个语助词。“大学之道”的意思是,我们要想成为圣贤,要想进行“内圣之道”的修养,那么它的道路是什么?这里涉及到一个“工夫”的问题,儒家把它叫作“工夫”。其中“工”是工作的工,不是功名的功;“夫”是孔夫子的夫。

主持人:那这是什么意思呢?

潘麟先生:它还是修炼的意思。我们社会上所说的功夫主要指的是武功、武术。儒家的“工夫”显然与武术无关,所以它用的是工作的工。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工夫”就叫实践,儒家又叫作“践履”。

主持人:就是和所谓的“下工夫”一样。

潘麟先生:“践履”就是实践的意思,即践行的践,西装革履的履。儒家的专业术语就叫“工夫”,就是“做工夫”,即通过一步一步地“下工夫”,让我们的身心不断地升华、不断地净化、不断地超越,最终达到圣贤之境,这个过程就叫“工夫之路”,或者叫“工夫之道”。“道”最原始的含义就是路。

主持人:之后有延伸出别的含义吗?

潘麟先生:道路本就是路的意思,直到后来“道”这个字才有了一些延伸。“大学之道”的“道”除了有道路、工夫、实践、践履这样的含义以外,它还有遵循、法度、守则、真理的意思。“道”就是真理,但这个真理指的是儒家真理。其实儒、佛、道三家对真理的定义和理解各有不同,儒家所说的真理指的是道德真理;佛家所说的真理指的是觉悟、智慧的真理;道家对真理的理解又不一样,它指的是一种终极境界。“大学之道”就是成就“大人”的道路。这个道路在不同的学术体系中是不同的。

主持人:这句话怎么讲呢?

潘麟先生:佛家有八万四千法门,法门就是道路的意思。八万四千法门就意味着有八万四千条成佛的道路,这是佛家的道。道家有四千八百道门,道门就是通向道家之道的路,即四千八百条,这是道家之道。

主持人:那儒家呢?

潘麟先生:儒家没有那么多。儒家通向“大人”的道路主要有三条。

主持人:是怎么划分的呢?

潘麟先生:这三条道路在孔子那里是浑然一体的,他没有作明确的区分。《论语》里面有提及这三条道路,但是并没有被清晰地划分出来。清晰地划分这三条道路的是孟子,他在《孟子·尽心篇》里提到:第一条道路是“尧舜性之”,第二条道路是“汤武反之”,第三条就是“中道”。“中道”就是《中庸》里面所说的中庸之道。我们先解释第一条道路——“尧舜性之”。

主持人:怎么理解呢?

潘麟先生:尧和舜是上古时期的两个圣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先辈,也是我们文明、文化的缔造者之一。每一代圣人对文明、文化都有一个丰富和推动作用,比如尧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舜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包括后面的大禹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孟子》这部书里有一个事例,正好就说明了“尧舜性之”。

主持人:这里的“性之”怎么理解呢?

潘麟先生:“性”就是天性、本性的意思。

主持人:是与生俱来的。

潘麟先生:“性”在这里是作为动词来理解的。在儒家,或者说在整个先秦时期,古文有一个特点,就是经常把名词作为动词使用。比如说“父父子子”的第一个“父”就是动词。“父父”的意思就是:如何做好一个父亲,要像一个父亲。

主持人:那“子子”的意思呢?

潘麟先生:“子子”的第一个“子”是动词,第二个“子”才是名词,“子子”就是要如其所是地奉行子女之道,做到一个儿子该做的事情。《孟子》里记载了一个关于舜的故事:“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主持人:这一段怎么理解呢?

潘麟先生:我们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古代有一个很伟大的圣人——舜,他一度居住在深山里面。为什么呢?因为他有一个亲兄弟很不喜欢他,想尽办法谋害他。舜为了不让他的兄弟得逞,为了避免这个兄弟犯下杀人的大错,于是就一个人默默地躲进深山之中。这个故事就记载了他当年躲在深山中发生的事情。那么舜躲在深山之中是怎样呢?就是“与木石居,与鹿豕游”。所谓“与木石居”,就是他在一片原始森林中,周围什么都没有,只能跟树木、石头、青山为伴;“与鹿豕游”,就是他跟野鹿、野猪为伴。

主持人:只与动物为伴吗?

潘麟先生:因为深山里没有人,他只能与动物们为伴。“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意思是他看上去蓬头垢面,跟深山里面的野人是一样的。虽然舜看上去像一个野人,但他毕竟不是野人,他是有圣人的潜质的。每当他见一善行——这个善行未必是人类的善行,也许是鸟或者其他动物之间的善行。比如,动物爱护子女的行为就属于善行。深山之中的舜虽然见不到人的善行,但是他可以看见动物的善行,很多动物之间也是相互恩爱、情意绵绵的。

主持人:是的。

潘麟先生:这些行为都属于善行。每当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他内在的德性、良知、善性就会“若决江河”,也就是像江河的河堤、河岸决口一般。“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沛然”就是形容河水声势盛大、气势汹汹地冲下来。“御”就是防御。“莫之能御”就是你阻挡不住,也没有办法阻挡。比如,长江决堤了,黄河决堤了,汹涌而下的滔滔江水是你没有办法阻挡住的。那么舜内在的德性、善性就像决堤的江河,“沛然莫之能御”,浩浩荡荡的善性就激发、表现了出来,这就叫“性之”。换句话说,就是他内在的天性、本性“沛然莫之能御”,就像“若决江河”一般汹涌而出,这就叫“性之”。尧舜是“性之”,他们都是“闻一善言,见一善行”,内在的德性、良知、善性就会“沛然莫之能御”。所以“性之”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

主持人:为什么说简单呢?

潘麟先生:因为“性之”显示出了一点,就是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有良知、善性。如果你没有良知和善性的话,何以“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呢?那么这个“江河”是指什么呢?“江河”就是指我们内在的良知、善性、德性。内在本有的德性、善性冲出了我们的五官和身体,通过我们的言行彰显、展现了出来,而且展现的力度非常之大,就像江河决堤一般冲击出来,这就叫“性之”。这种“工夫”只有古代的圣贤才有,我们现在的人都没有了,现在的人能够做到“汤武反之”就不错了。几乎没人能够做到“‘闻一善言,见一善行’,内在的德性、良知就会‘沛然莫之能御’,浩浩荡荡地从自己的五官和身体中冲击出来”的地步了。能做到的是谁呢?就是尧舜,所以他们能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缔造者、思想的缔造者。

主持人:老师,我有一个疑问,只有我们中华民族的先辈具有这样的德性和善性吗?其他民族有吗?

潘麟先生:依照儒家的观点来看,全人类的德性、善性都是一样的,他们表达自己的德性、善性都离不开“大学之道”的“道”字,也就是“道”衍化出的三条道路。其中第一条道路就是“性之”,即“性之之路”。印度有很多圣贤就属于“性之之路”。比如,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此之谓“性之”。当内在的佛性、本性彻底地展现出来以后,他就不再是(普通)人了。那他是什么呢?他是佛了。

主持人:怎样才算是佛呢?

潘麟先生:佛的意思就是觉悟了的人、成就了的人、圆满了的人,也就是圣贤。总之,他就不再是普通的凡尘之人。所以,成佛以后的释迦牟尼改掉了自己的名字,他不再使用未成佛之前的名字。未成佛之前的名字我们称作俗名,释迦牟尼的俗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成佛以后的释迦牟尼才叫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是一个民族的名字,“牟尼”是圣人的意思,他属于释迦族,所以就是释迦族的圣人。这就像孔子属于孔氏家族的圣人。也许孔子之前就已经有孔氏家族了,但是这个家族里面没有圣人。孔子诞生以后,他就成为了孔氏家族的圣人。通常来说,我们把圣人称作“子”,而非圣人。孔子就是孔氏家族的圣人,他真正的名字叫孔丘。

主持人:潘老师,您不能再给我们说说“顿悟”和“性之”之间的关系?

潘麟先生:“顿悟”就是“性之”,“性之”就是“顿悟”,“性之之路”就是“顿悟之路”,就是“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实际上,江河并不是一点一点决堤的,它是要么不决,要么就一下子冲出来。这种瞬间喷薄而出就叫“顿悟”,即内在的天性、本性突然之间释放出来、展现出来,所以“性之之路”就是“顿悟之路”。只不过我们没有用“顿悟”这个词,我们用“若决江河”之比喻来表明“顿悟之路”。“顿悟”这个词是从印度佛教传来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儒家也有“顿悟之路”,尧舜就是走“顿悟之路”的典型代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走的是“性之之路”,“性之之路”就是“顿悟之路”。“顿悟之路”就是当下就把内在所有的天性、德性,彻底地、圆满地、饱满地展现出来的方式。后来中国出现的禅宗,一直提倡“顿悟”成佛。禅宗除了受到佛教自身的影响之外,它也受到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强烈影响,其中影响最深的就是“尧舜性之之路”。这个“性之之路”对佛教产生了重大影响,就是形成了一个以“顿悟”为根本宗旨和根本方法的佛教宗派——禅宗。禅宗始终讲“言下顿悟”,而“言下顿悟”一直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也就是说,在三四千年前,以尧舜为代表的先圣们就已经在实践着“性之之路”,即“顿悟之路”了。

主持人:今天跟着潘麟老师,我们学到了“大学之道”的第一条道路——“尧舜性之”,知道了人生来就有成为圣贤的天赋。好,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潘麟先生

关联视频

潘麟先生讲授《大学》第五集 成圣之路——“尧舜性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沛然莫御
潘麟先生讲授:孔子高明在何处
德性——个体身心之主宰,天地万物之主人
唯有开悟者才拥有真正的个性
潘麟先生讲授《大学》第五集 成圣之路——“尧舜性之”
何为功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