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今世界的瑶池和天池
            天池是古冰川运动的遗迹,远在20万年以前,地球第三次气候变冷,冰期来临,博格达发育了壮观的冰川。后来,冰川挟带着砾石,循着山谷迤逦而下,强烈地挫磨刨蚀地貌,天池深谷成为巨大的冰窖。等到地球气候转暖,冰川消退后,这里便潴水成湖,它就是今口的天山天池。
  
  坐落在博格达峰下的天池,是一个天然的湖泊,海拔高程为1910米,湖面状似葫芦,南北长约3400米,东西最宽处1500米,水面大约4平方公里,最深处在100米以上。湖面碧绿清澈,湖岸随山谷屈伸变化,断崖耸峙,怪石嶙峋;四周群山起伏,草绿林茂,由此造就出含烟蓄翠、气象万千的大景观。
  天池是古冰川运动的遗迹,远在20万年以前,地球第三次气候变冷,冰期来临,博格达发育了壮观的冰川。后来,冰川挟带着砾石,循着山谷迤逦而下,强烈地挫磨刨蚀地貌,天池深谷成为巨大的冰窖。等到地球气候转暖,冰川消退后,这里便潴水成湖,它就是今日的天山天池。
  谈到天池,这一地名词在汉语典籍中最早的出处大概是《庄子》,原义是指寓言中所说的海。但是从这一词语的语义演变史来看,至少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专门使用天池一词来命名或称谓那些位于山原之上的湖泊了。比如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就特别提到,山西省宁武县西南管涔山上,俗名为祁连泊池的一处湖泊,因其坐落在山原之上,就已经被当时之人称之为“天池”。自近代以来,随着人们地理视野的逐步扩大,越来越多景致各异的天池相继进入人们的视野。到了今天,提到天池这类独特的自然水体景观,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两处天池都分布在边疆一带:一处是吉林省长白山天池,另一处就是位于新疆博格达峰下的天山天池。
  对于天山天池,有一种说法由来已久,即天池古称瑶池。何谓瑶池?这也是古代汉语典籍中很早就出现的一个地名词。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了一本先秦古书叫《禹本记》,书上就明确说到在昆仑这一神奇大山上,有一处叫瑶池的地方。但是《禹本记》后来早已失传,瑶池作为一个地名,之所以被古往今来的人们所熟知,还是要归根于流传至今的先秦典籍《穆天子传》。正是书中对西王母与周穆王在瑶池相会时绘声绘色的记述,才使瑶池之名伴随着这一段佳话而世代流传。它不仅在民间家喻户晓,西王母也因此享有了“瑶池阿母”这一广为人知的别号,而且在李白、杜甫、李商隐、李贺、柳宗元等人的有关作品中也可看出,瑶池传说也被古代文人所熟知,并成为他们诗文中屡屡被引用的文学典故。
  天池古称瑶池,这里所谓的“古称”,大概是表示很久以前的意思。但是这一习以为常的说法,也掩盖了一个习焉而不察的问题:这就是天池何时开始被人们称为瑶池?在近年出版的《天山天池古今诗词选》一书中,编者把李白和李商隐有关瑶池的诗作也选录其中,显然给读者造成这样一个不言而喻的印象:似乎唐代的诗人就已经开始把天池想象为瑶池了。其实,李商隐那首著名的《瑶池》诗,不过是指《穆天子传》中所谓的那个瑶池而已。《艺文类聚》是唐代初年编撰的一部大型类书,查阅其中有关瑶池一词的解释,也完全是沿袭《穆天子传》的传统说法。只有以下这条确切的史实。才使有关天池传说起源于唐代的说法挥之不去:公元649年(唐贞观二十三年),唐朝在天山北麓创建了第一个西突厥羁縻都督府,并明确将之命名为瑶池都督府。虽然这个机构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但地名学的一个常识告诉我们,许多地名都是因地而名之的产物。唐人之所以会给这一都督府瑶池之名,从这一命名行为中就不难推断,当时天山以北的某一处湖泊,很可能就被人们想象为瑶池所在地了。关键是在古人心目中,这个地方当时究竟是指哪里呢?
  就笔者所知,后来至少有三种说法略述如下:其一就是天池说。此说主要凭据明代学者顾祖禹的一种推断,他认为这一都督府就位于莫贺城,而这一唐代古城又被后人推断就在天池所在的今新疆阜康市境内。其二是乌伦古湖说。这是清人陶保廉在《辛卯侍行记》一书中提出的看法,他认为这一都督府所在地莫贺城,是在今新疆福海县境内乌伦古湖畔,因为这里恰好也正是当年西突厥主要的游牧和崛起之地。其三是赛里木湖说。这是当代西域史学者薛宗正的看法。他认为瑶池都督府与莫贺城并无关系,据他推断,这一府治所在地,应在今新疆博乐市西南的赛里木湖附近。以上三说各据已见,但都是凭借可能靠近某湖所以名之的理由得出的推论,并不是从直接史料中获得的定论。但是这一史实本身却向我们透露了这样一条来自唐代的信息:在古老瑶池传说的诱发下,唐代之人就产生了瑶池是在西域某地的一种文化地理想象。至于唐人心目中的瑶池所指是否与天山天池有关,由于直接史料难于寻觅,这很可能会成为一个难以解开的千古之谜。
  隋唐以降,丝绸之路新北道逐渐成为西域最重要的商贸交通要道之一,天池就坐落在新北道途经的东天山北坡的峰峦之间。有一种说法时常被人们提到,即元代长春真人邱处机沿新北道西行时,曾经亲自登临过天池,但此说至今没有确切的史料依据,只是一种人云亦云的传说而已。读《长春真人西游记》中有关记述,邱处机一行途经天山北坡天池一带时,的确留诗一首,名为《宿轮台之东南望阴山》:“山峰并起插云寒,四壁横陈绕涧盘。雪岭界天人不到,冰池耀日俗难观。岩深可避刀兵害,水众能滋稼穑干。名镇北方为第一,无人写向画图看。”这里所谓的“阴山”,据史家考证就是指天山,诗中所谓的“三峰”,就是古今之人遥望博格达雪峰时都会见到的,以博格达主峰居中、左右二峰并峙的巨大地理景观。诗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第三、四句,其中所谓的“冰池”很可能就是我们所谓的天池,由于它处在雪岭冰峰之间,当时之人故日冰池。所以诗中也告诉我们,这一高山湖泊当时还是常人难得一见的一处地理奇观。不过邱处机一行当年沿天山北坡西行时,还有一处行记值得一提:“西南行约二十公里,忽有大池,方圆几百里,雪峰环之,倒影池中,师名之日天池。”虽然此天池并非今人所谓天山天池,而是指天山西段的赛里木湖,但此举却首开以天池之名来命名新疆高山湖泊的先河。作为一处藏在深山人难识的高山湖泊,天山天池从无名走向有名,有据可查的历史起点是在清代,标志性的历史文献,就是撰写于清代乾隆年间的《灵山天池疏凿水渠碑记》(这里所谓的灵山就是指博格达山)。
  公元1783年,时任乌鲁木齐都统的明亮为了引水灌溉,亲率骑从深入今阜康市南山、溯流而上直达天池所在的山原之上,并留下一篇碑记以示纪念。此碑现已不存,仅有碑文存录于《新疆图志》。这是有关天池的文献史上最原始,也最真实的一份珍贵文献,全文如下:“阜康之阳,灵山屏列,峰势出没雪雾中,有天池在焉。俗传此水为蛟龙窟宅,雪掩冰封,莫穷所自。人欲探其胜者,至山麓,辄为风雨所阻。余饬骑从,自南山口取道而入,溪流曲折,山径迂回,林木交 阴,蔚然深秀,空岩越壑,旋于葱郁之间,其不减蚕丛百折也。再登再憩,渐就平岗,闻水声潺潺,喷薄于断峰之上者,小龙潭也。潭水深碧,其源弗长,然虽流细力微,亦足以灌溉近郭。从此越崇岭数层,始臻绝顶,见神池浩淼,如天镜浮空,沃日荡云,询造物之奥区也。”细读这一文献,从中可以读出不少有关天池当年的历史、地理、文化方面的信息。在明亮正式命名天池之前,从碑记中可见,这一处高山湖泊当时还被人们俗传为“龙潭”。而且明亮1783年登临天池时,这里还是一个纯天然的自然景观所在地,所以文中并没有任何庙宇碑石等人文遗迹的记述,也未见有关瑶池传说的片言只语。这一点也证明,当时围绕着天池展开的传闻,还是诸如“有龙在焉”的一些地方化版本。像许多口耳相传的传说一样,所谓天池传说形成的历史年代也没有明确的文献记录,但是通过以诗证史的方法,我们还是可以推断出这一传说形成的大致历史时段。
  乾隆以降,一些来疆文人陆续留下过一些有关天池的诗文记述。比如受庆龙在1885年至1889年任新疆布政使魏光寿的幕友时,曾写过一组总题为《博岳八景》的诗,其中就有专写天池边上的《铁瓦寺》一诗:“寺为铁瓦铁为环,水唤瑶池霄色开。王母穆王都不见,令人千载费疑猜。”请读者注意,这里所谓的瑶池,已经不能和唐代诗人笔下的瑶池同日而语。这时的天池,已经被当地人们相传为瑶池的所在地了。这种把天池不言而喻称为瑶池的想象之辞,当然不会是受庆龙个人偶发的一些奇思臆想,诗作者很可能对当时当地已有的天池传说有所耳闻,所以这类闻见之辞,才会在诗歌中留下自己的投影。正是从以上文献中解读出的这类历史细节,我们大致可以作出以下推断:18世纪80年代之后,到19世纪80年代之前这一百年左右的时段,应该就是天池传说形成的一个历史时期。
  天池古称瑶池,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人们辗转相传的产物。那么最早开始把天池称作瑶池的传说者是谁?也就是说,这是一些什么样的人?让我们还是回到《铁瓦寺》这首诗,再从中寻找一些相关历史线索。中国古体诗的写作历来讲究“比兴”手法,这就是古人所谓“触物以起情谓之兴”。不难看出,触动受庆龙写作该诗的景物,并非只是天池这一自然景观,还有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就是铁瓦寺。这是天池上最早建立的一座道观,也是这里最早出现的宗教建筑物。全诗不仅以该寺为题,而且明显还以该寺起兴,从而才引发了诗人关于瑶池传说浮想联翩的追问之辞。这其实也在提示我们:天池传说的起源,一开始就和道教话语有着某种撕扯不开的关系。据当地史志文献记载,该寺大概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但乾隆一朝从1736年至1796年跨越了60年的时间,而明亮的碑记会提示我们一个上限,受庆龙写作该诗的时间也自然给出了一个历史下限,如此看来,铁瓦寺的建立和天池传说的形成大致是在同一个历史时期。这一点当然不会是偶然的一种历史巧合。从18世纪到19世纪,天池始终都是一处地处深山、道路险阻的人迹罕至之地。要在这里人工修建一座道观,更是一项非常艰难之举,所以这里更值得追问的一个问题是,当时的人们何以会选择在天池上修建一座道观?说来话长,中国古代不论道教与佛教世界,大家其实都会有一个不约而同的“共识”:大凡坐落在名山胜地的道观寺庙,都会拥有自己来历不凡的神奇传说,这就是自古以来流行的许多圣地传说。如此说来,当年的道士之所以会选址在天池边上修建铁瓦寺,这当然不会是一个平白无故的莫名之举。其行为背后,自然也会有不仅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不乏某种神圣意味的说法。
  如果我们回到这一传说起源时的真实历史语境,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在最初形成时,就有着颇为浓厚而深远的道教文化背景。我们知道,古老的瑶池传说自汉代以来,就已经开始了一次重要转型,即这一人神相会的民间传说,已经被注入了强烈的道教气息。主要标志就是起源于神话中的西王母,不仅逐渐被定格为女仙之首,而且还被道教话语重塑为家喻户晓的祈福偶像,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信众最广、香火最旺的道教神仙之一。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形成的宗教,其中国化的特色最生动而集中的体现,就是道教独具一格的神仙观和仙境观。所谓神仙,就是可以走通天上与人间两个世界的长生不老者。正因为各路神仙可以活在两个世界,所以他们不仅在天上可以享有等级不同的神仙品位,而且在大地上也会有名号不一的仙居之所,是人间世界一个风景极为优美的地方。在这一背景下,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道教文化建构工程,很早就在中国的山河大地上拉开了帷幕。越来越多的名山胜景都会经历仙境化的历史洗礼,一一借用传说的名义被视为是某个神仙诸贤的出生地、云游地、羽化地或仙居之地。这类相传之语经过历史积淀,到了隋唐之际,一个人间仙境的中国地理分布图也以经典化方式出台,这就是天下已有多少所谓洞天福地的一些传统说法。也正是中国道教长盛不衰的这类文化风尚,不仅对人们看待山水景观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自然也为以后天池传说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机缘。只是由于天池地处中国西极,遥远的地理空间距离,相对迟滞了这类文化势力向新疆境内推进的历史脚步。但是也不难想见,当这一长期兴盛于中土的古风,自乾隆以来渐吹西域之境时,最早来到天池一带活动的道教修炼者,借世人皆知的瑶池传说,使类似洞天福地的说法在天池得以重演,也就变得不足为奇了。
  说到天池所在的北疆沿天山一带,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许多游牧民族你来我往的游牧之地,这一人地关系的传统面貌正是从18世纪开始有了重大变迁。伴随着清王朝对新疆史无前例的经略开发,以汉族为主体的内陆人又掀起了一次移民新疆的新高潮,并在这一带的社会、经济、文化舞台上又开始扮演重要角色。随着以农耕为业的人口定居和集中,也形成了乡村和城镇沿天山北坡一线摆开的人文地理格局。以上这些变化使天山北坡这一人文地理带,日渐成为汉文化密度最高的地区。也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道教势力才得以在天池一带站稳了脚跟,有关天池的传说,也才有了落地生根的文化土壤,有了在人间可以风传开来的话语空间。
  纵观天池发展史,18~19世纪显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拐点。这之前的天池经历了漫长的无名时期。后来伴随着天池传说的兴起,天池这一自然景观也开始声名鹊起。说到天池传说起源,还有一个在中国人身上积淀已久的民俗文化心理缘由:这就是人们面对不无神奇的山水之境,总爱把神灵的光环罩在山水的头上,从而使山水之景与神灵之气相得益彰。这就是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回过头去看,人类历史上有不少曾经令人仰视的宏大话语,都会随着时过境迁而风光不再,与之相比,像瑶池传说这类话语,虽然只是一种传说,反而会在人间不胫而走,而且历经时代变迁,名气愈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山天池,是传说中的瑶池吗?
丝路星空-天山天池
人间天山天池,天上神仙瑶池,这里有太多王母娘娘的传说……
天山瑶池神仙会
天池的王母宫和福寿观
天山瑶池之畔的西王母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