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潘天寿的印学思想是印宗秦汉,延续了元明以来印章观念的优良传统

1944年在昆明国立艺专时,为了弥补国画系无人讲授治印的缺陷,他利用课余时间凭记忆撰写了3万余字的《治印丛谈》作为教材,并亲自讲授。该书“计分源流、别派、名称、选材、分类、体制、参谱、明篆、布置、着墨、运刀、具款、濡朱、工具、余论”,从印章的流派、称谓、选材、分类、体制、印谱到具体的操作,都作了详细而明晰的介绍,此书一方面补了无人授课的缺陷,另一方面对古代篆刻艺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成为这领域较有价值的参考文献。综合而论,潘天寿的印学思想的主导方面是印宗秦汉,延续了元明以来印章观念的优良传统,其他的方面皆围绕这一中心论题而展开。

1、印宗秦汉

马国权《近代印人传 —潘天寿》云:“刻印不宗一家,往往挹取汉金趣味以入印。苍古刚劲,与书画风致相同。”此话一语中的,对潘天寿的印学思想与创作实践可谓知之深者。

治文须广搜博采,远近无遗,方不囿于偏狭,从事治印亦然。吾国周秦各代印学至为辉煌,足资楷则。宋元以来各名家印语,亦须详加参考。并谨慎选择性之所近者以为模范,否则每易误入歧途,古人断代学文亦此意耳。

潘天寿认为“周秦各代印学至为辉煌,足资楷则”,是后人学习篆刻必须师法的对象,而宋元以来各名家印,只能作为参考,而且要“谨慎选择性之所近者以为模范”,否则“每易误入歧途”。这段话非常明确的表达了印宗秦汉的审美思想。而秦汉古印足资师法的关键原因,是因为布置自然,“或疏或密,皆有姿致”:

布置第一须求自然。秦汉古印或疏或密,皆有姿致,最足取法。缪篆虽以小篆为根本,顾为适宜之布置计每略为改易。如故为增损,远离六义,虽工亦匠。

印宗秦汉的思想,潘天寿的印论语言中重视之极,处处可见其闪光,兹再举数例:

学浙派须细审其与汉印有合处,去其过方、过正、过雕凿处,自是正途,赵撝叔专神其变,《二金蝶堂印谱》中朱文“赵之谦印”,白文“写金石文字”长方印等,力矫浙派之失,深得秦汉铸凿之法,为继浙派而辟新园地者,足为从事印学者楷模。

吴缶庐全从秦汉入手,并以封泥之制入印,但其中年所作,稍近扬州。

原吾国印学自晋以后,衰废太久古法全亡。时势限人亦固然矣,文三桥、何雪渔辈亦属墨守宋元而误者也。

潘天寿认为要学习浙派,必须要有选择的眼光,要“细审其与汉印有合”者而学之,否则容易误入歧途。赵撝叔之所以取得较高的印学成就,是因为“力矫浙派之失,深得秦汉铸凿之法”,所以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吴昌硕亦因“全从秦汉入手”,故也成就斐然。至于文彭、何震之辈,则“属墨守宋元而误者也”。

基于这样的审美思维,潘天寿对于古人的某些理论也提出了质疑。西泠名家丁敬有一首著名的论印诗:“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潘天寿就认为“看到六朝唐宋妙”一句,“似感于史实未合”,因为“唐宋无人研习印学,是印学的衰颓时期”。其敏捷的思维、独到的见解,的确振聋发聩,对于后来者确实起到警示和模范作用,让人钦佩。

2、“印之所贵者文”

潘天寿云:“印之所贵者文,学者不究心于篆而工意于刀,惑也。”潘天寿在篆刻的刀笔关系上,与明清文人篆刻的优秀传统观念是一致的,重视篆文的学习、安排、统筹与处理,而不必一味地究心于刀,则会容易落入工匠之列。此点潘天寿有清醒地认识,其对古代篆刻大家的评价,也多从此点出发:“有清乾嘉之世,印学大兴,名家辈出,然非篆隶书工渊邃,虽毕生锤凿,精工亦匠,终不能参上乘禅也。”

在“准绳古印”的基础上,必须“明辨六文八体”,才能使印章的布置得以灵活多变,并“一气贯穿而不悖”:“布置欲臻其妙,须准绳古印,明辨六文八体,字之多寡,文之朱白,印之大小方圆,画之刚柔稀密,挪让取巧,当本乎正,使相依顾而有情势,一气贯穿而不悖,始得之矣。”如此作印,才能有笔有墨又有刀:“作印须有笔有墨,有墨者谓其具有篆笔之致也。”也只有在熟悉篆文、精研六书的基础上,才能够随意运刀,游刃有余:“运刀之要,贵在随字所适。治印须随字画之方圆曲折以运刀,断不可因刀而害笔。”当然,习篆也要有取舍,又有这方面的专业见识:“凡习篆须以《说文》为根本,能通《说文》则写不差矣。切不可看《六书通》,以致讹字误人不浅。”在刀笔关系上,潘天寿更加重视篆文的重要性,这从下面要说的他的印品论更可以得到清晰的印证。

3、印品论

潘天寿对于印章的美有十分独到地认识,尤其是受到文人画观念的影响,认为印章在中国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中国印章的朱红色,沉着、鲜明、热闹而有刺激力,在画面题款下用一方或两方的名号章,往往能使全幅的精神提起。起首章、压角章,也与名号章一样,可以起到使画面上色彩变化呼应,画材与画材承接契机以及补足空虚、破除平板、稳正平衡等等效用。这都是画材以外的辅助品,却能使画面更丰富,更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当然,这主要是从形式上而言,潘天寿对于印章的审美很有创见,其印品论曰:

刀笔浑融,无迹可寻,神品也;有笔无刀,妙品也;有刀无笔,能品也;刀笔之外另有别致,逸品也;有刀锋旁若锯齿、末若燕尾者,拙工也;肥若墨猪、硬若铁线者,庸工也。

潘天寿从刀笔关系的角度来品评印章,可见他把篆文的重要性放在相当关键的位置。唯刀笔浑融,或刀笔之外另有别致,方为印章的最高境界;至于那些笔硬刀浊者,则为庸俗之徒也。“刻印有作篆极工依法刻之不差毫发者,有以刀法见长者,或不露刀法多浑厚精致,或见刀法多疏朴峭野者。”有刀有笔、刀笔浑融者,方能见其精神、臻于境界。

潘天寿又云:“朱文宜秀雅清丽,白文宜庄重浑融。曲则婉转而有筋脉,直则刚健而有精神。”这种刚健精神从何而来呢?那就是人品要高,治印要先作人:“沈启南论画云:‘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治印亦然。”这里潘天寿又将印品论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实在是智者之言。

4、胸有成印

如何才能够得到像上述文中所说的一样的高品质的印章作品呢?在方法论问题上,潘天寿也不乏精妙的阐论,最典型最精彩的当然就是“胸有成印”说:

文与可画竹,胸中先有成竹,治印亦须胸中先有成印。

唯胸有成印,方能够做到疏密相宜,恰到好处:“治印如作画,画之佳者疏密浓淡洽臻其妙。治印至精能处亦当如此。”古代印章值得后人借鉴学习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其疏密肥瘦等关系处理得精确到位,让人拍案叫绝:“古玺常有疏处极疏,密处极密。包世臣氏所谓疏处可令走马,密处不使通风是也。”而潘天寿最为欣赏的,不是均匀分布、平均用力者,而是看似不均匀、细看却十分巧妙的印作:“古印字画疏密肥瘦均匀者多,不均匀者,其斟酌尽美处也。不均匀乃其所以为均匀也。”

显然,与书法审美一样,在潘天寿的心里深处,尽管崇尚秦汉印章的高古之美,但他最为心仪的还是继古以创新,并非拘泥于古法、受制于人:“白文宜粗,朱文宜细,此为一般通论,便利于初学者耳。然汉白文印有极细者,秦朱文印有极粗者,信手拈来即臻妙诣。原书画与治印诸学,均在无法而无处无法耳。”无法并非真正的无法,而是在古法基础上的涅磐,由技进道,在熟谙古代技法的基础上,上升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更高境界,如此便“无处无法”耳。

通过上面论述,可以清晰地看出潘天寿在印宗秦汉思想的统领之下,在印章学习的方法论上亦有精深的理解与体悟,对于后来者应有很好的启迪。潘先生的这种高妙理论,在下面这段话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印章上所用之文字,以篆书为主,亦间隶楷,故冶印学者,须先攻文字之学与夫篆隶楷草之书写。其次须研习分朱布白与字体纵横交错之配置。其三须熟习切勒锤凿之功能,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无所滞碍。其四须得印面上气势之迂回,神情之朴茂,风格之高华等。与书法、绘画之原理原则全同,与诗之意趣,亦互相会通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潘天寿书法篆刻思想探略
篆刻理论
读印:苏宣“流风回雪”,名家的篆刻作品到底好在哪儿?
篆刻学习:有哪些需要认真思考的大师名言(上)
篆刻宝典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玺印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