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校园攀比为何屡禁不止| 读新刊



民小编说:

“你的朋友不及格,你感觉很糟;你的朋友考第一,你感觉更糟。”这是人人心中都有但又不愿说出的秘密。

成人尚且挣扎在攀比和嫉妒之中,何况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面对屡禁不止的校园攀比,教师到底该怎么办?


文/王开东


解决“校园攀比”难在何处?
实质是复杂的心理学问题


面对校园越来越严重的攀比现象,很多老师严防死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终成效却寥寥。


究其原因,乃是因为攀比现象非常复杂,几乎可以说是世界性的难题。大多数老师处理攀比时,普遍处在刀耕火种阶段:


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只有制止攀比的冲动,没有研究攀比的愿望;不做多种假设,只做简单归因;甚至把攀比问题道德化,给攀比者戴上问题学生的帽子。似乎只要教育好了,攀比问题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获得解决。


其实,攀比问题根本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复杂的心理学问题


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追求优越感是以人的自卑感为重要前提的。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内心的自卑感。唯有个人处境的真实改善才会缓和自卑感。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攀比的本质就是心理补偿,但其心理动机是虚荣。这种虚荣来自对自卑的恐惧和对自尊、优越感的追求。自卑的人需要自我肯定,需要完成对自卑的超越;一旦正常的方式实现不了,于是就选择攀比。


因此,攀比心理和行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本身并无过错,问题在于攀比的指导思想、出发点和内容究竟是什么。当自身被尊重的需要不恰当地放大,盲目地攀比,尤其是物质上的攀比,很可能使得个体虚荣的动机被强化,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

 

攀比,只是害怕被朋友抛弃


在破解校园攀比的道路上,我个人走过的心路历程,所获得的诸多教训,也许有一些参照意义。


起初,我不能理性看待攀比,对这一现象深恶痛绝。在我看来,攀比就是一种可耻的行径。攀比之人用父母的钱来耍酷,正事不干,邪事不少,是十足的胆小鬼、懦夫。


直到有一天,一个孩子因为要买“科比8代”的鞋子和家长大吵大闹。家长招架不了,最终把这个问题交给了我。那个下午,我和孩子坦诚交流,孩子受我感染,在涕泪滂沱中,向我袒露了他的内心。

他之所以攀比,根本不是为了虚荣,而是害怕被朋友抛弃,他努力挣扎,只是要进入一个朋友圈,或者说是要取得一个资格。因为只有穿“科比8代”的人,才能聚在一起打球。他热爱篮球,他不能没有这个朋友圈,否则就是世界末日。这是他要买“科比8代”的唯一理由。




我恍然明白了生活中的一类学生,到哪都不受欢迎。因为,他们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哪里哪里都去过,什么什么都吃过……事实上,他哪里也没去过,什么也没吃过。他之所以信口开河,并不是虚伪,更不是“装”和夸大,而只是害怕孤独,害怕被抛弃,他需要朋友,希望融入一个集体中获得安全,如此而已。


这个案例使得我认识到攀比的复杂性,从此不再对攀比现象一棍子打死。


攀比,是为了让自己没有退路 


后来,我又在周记中读到一个男生的自白。他总是不顾同学们的讨厌,总是和人家攀比,而且专门找最厉害的人比。比如和最先到校的人攀比谁最先到校;与数学最好的人比谁的数学期末成绩最棒;和作文最厉害的人比写作谁能达到一类卷。事实上,他的确变得越来越好。


有一次,我俩私下交流。他很诚实地告诉我:“老师,我很清楚自己,脑子不笨,但非常懒惰,几乎管不住自己。我之所以厚着脸皮在众目睽睽之下和人家攀比,就是要让自己没有退路,逼迫自己不能懈怠,就算不能实现目标,总归是在进步嘛。

那一刻,我非常感动。在承认了攀比复杂性之后,我又意识到攀比中可能隐藏的正效应。攀比有时也是正当的竞争,能提升人的士气和斗志。

既然每个孩子都有超越自卑的冲动,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确保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能给他们带来健康和幸福,而不是嫉妒和错乱。也就是说,老师要引导孩子追求有益的优越感。


正效攀比与负效攀比大不同


那么,如何区分有益和无益的优越感呢?


我想,区分的基础就是这种优越感是不是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社会利益。换言之,任何高贵、高尚的行为,不仅对于行为者自身,而且对于社会也同样具有价值。所以要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


在此基础上,我们把追求有益优越感的攀比称之为正效攀比。正效攀比往往能够激发个体积极的竞争欲望,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而追求无益优越感的负效攀比,往往伴随着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消极比较,会使个体陷入思维死角,导致巨大的精神压力,进而产生极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要求被尊重是较高层次的需要,处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青春期的孩子有着强烈的被尊重的需要,他们的很多努力都是在试图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自我价值。


但这些都要建立在对自我正确客观分析的基础之上,否则只会因为过分追求虚荣心的满足,忽略了可比性本身,导致盲目攀比。但不可否认,同样的一种心理,因为不同的攀比取向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效应。


举例来说,对学生而言,羡慕是一种普遍情感,因羡慕而产生攀比自然而然,但其不同走向完全相反。


正效攀比是:羡慕——亲近——学习——超越。

负效攀比为:羡慕——嫉妒——憎恶——陷害。


在此基础上,我又逐渐总结出,凡是不能凭借自身主观能力所达成的攀比都是负效攀比;凡是不能促进自身向上不符合社会情感的攀比都是负效攀比。除此之外的攀比,基本上都是正常的竞争心理,只需要我们适当引导,不要走极端就好。


破解校园攀比三部曲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开始了破解校园攀比的漫漫路。

 

1
通过讨论来澄清


针对攀比现象,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攀比案例的剖析,有时候通过道德两难的设置,让学生把自己代入,参与讨论,澄清一些复杂的攀比心理,通过“选择——珍视——行动”三个阶段让学生完整经历有效的价值形成过程。


心理学家凯利的人格认知理论也指出,不管事实怎样,认知才是关键,心理障碍的根源是认知偏差。在外部世界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认知就能纠正心理障碍。学生一旦能够纠正认知偏差,尤其是能够区别正效攀比和负效攀比,就能促使学生减少负效攀比。


2
通过技术来缓解


一是减少学生负效攀比的机会,二是引导学生把负效攀比转化为正效攀比。


如何减少学生负效攀比呢?比如我们规定学生上学期间,一律穿校服,这虽然抹杀了学生青春勃发的审美,但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学生攀比不了衣服,就攀比鞋子。但毕竟攀比的机会少了。


再比如中学生处在情窦初开的年龄,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无形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攀比。



为了杜绝男女生的交往,不少老师费尽心思,割断男女生的联系。我却鼓励男女生大胆交往,在学习、工作、文娱、体育各方面攀比。


每个月,我都让女生综合各方面的情况,票选出最佳男生、最佳进步男生各三名,然后让女生代表为男生颁奖。男生也票选出最佳女生、最佳进步女生各三名,并让男生为女生颁奖。这样一来,就把男女生的攀比内容引上了正确的轨道。


当然,技术只能缓解校园攀比,不可能真正解决校园攀比。


3
通过构筑校园文化体系来根治


真正能够根治负效攀比的,一定是强大的校园文化体系。


如果我们的学校,把一种特定的文明和价值观传授给孩子,始终把孩子人格发展放在首位,让孩子体认一种新的生存模型,欣赏和学习他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获得一种觉解,养成一种习惯,成就一种规范,形成一种人格。一旦自觉的校园文化意识形成了,就会融入学生的内在血脉。

譬如干国祥老师的“生日诗”文化体系的构建,就较好地解决了孩子过生日的攀比现象。干老师认为,生日作为孩子生命叙事的重要环节,理应被重视。他的做法是,在孩子生日那一天,老师会和这个孩子讲一个故事,写一首生日的诗,并且送孩子一本图书,作为生日的礼物。


重要的是,这个故事,这本图书,就是老师们心目中这个孩子未来的样子,就是这个孩子的愿景。孩子会在故事和礼物中找到自己,生日成了一个人拔节成长的重要节日。连家长要买蛋糕也不被允许,蛋糕也会被拿来攀比。他建议家长用买蛋糕的钱给班级买图书。


另外,一种好的校园文化,还要发展积极的他人观。鼓励孩子培养一种人类的关爱感,教会孩子理解和体察他人,启发孩子合作和与人共享的愿望,鼓励孩子展现自己乐于奉献的一面,让孩子觉得给永远比拿愉快,让他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而我,也会在他人的成功中感受到快乐。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16年第15期,原标题为《校园攀比为何屡禁不止》内容有删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开东:孩子成长中的大忌
儿童节礼物引发校园攀比风 爸妈正确引导是关键
开跑车接送孩子被踢出家长群
刹住校园攀比风需下实功夫
校园暴力屡禁不止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从河南鹤壁的校园霸凌事件谈起,为何学校霸凌事件屡屡发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