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进军随艺而来 │ 民族民间歌曲音乐的传承

说到民族民间歌曲,我们的脑海会立刻浮现出一连串优美难忘的旋律:朝鲜族的阿里郎,陕北的信天游,甘肃的花儿,新疆的阿拉木汗,河南的编花篮,广西的刘三姐,广东的步步高,山西的五哥放羊,江苏的茉莉花、拔根芦材花,四川的采花,内蒙的森吉德玛,台湾的高山青,山东的沂蒙山小调,广东的彩云追月,云南的小河淌水,等等。
民族民间歌曲从起源到兴盛,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但真正兴盛的年代应该离我们并不遥远。我觉得民歌兴盛的缘由主要是三个因素:一是早期社会劳动方式、生活方式的孕育,使表达、交流、抒发、娱乐、意念等日常场景在民族民间水土习惯风格性格的作用下出现更加直呼胸臆的表达冲动,这集中体现在在手工劳动、土耕劳动时期。二是民族民间地方戏曲的逐渐形成,突出了民族民间地方性的曲调特色,为民族民间歌曲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区域特色音乐元素和艺术差异性多样性审美宝藏,使民族民间歌曲发展富有更加鲜活的社会源泉。三是不断涌现的民族民间经典歌曲久久流传深入人心,形成地方性民族性音乐文化标签被广泛认可并继往开来。

民族民间歌曲的兴盛时期,我认为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之前,这个时期是民族民间歌曲最集中、最典型、最兴盛、最丰富、最完整的时期。所谓兴盛,是既有较完整的传承,又有较丰富的新作,在歌曲音乐范畴有突出的影响与地位。这个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前为兴起、积累、特色成型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为学术兴起与体系成型阶段。
建国后,我国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了比较系统完整的收集整理,在音乐史、音乐学领域开展了较为完整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出版了一大批民族民间音乐作品集,宣传推广演出领域都比较红火,民族院校不断涌现,民族民间特色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凋零,万马齐喑,但有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中央主导的文化创作树立样板,有很强的文化集中性、导向性,其中被强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就是中国特色、民族民间特色,包括乐器、服装等,这个阶段应该讲使民族民间歌曲创作传承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集中创作推广了一批有影响的、有鲜明民族民间特色的歌曲,形成了民族民间歌曲发展的新坐标。

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事业空前繁荣,文化形态日益丰富。但实事求是讲,民族民间歌曲的脉络开始淡化。为什么呢?
一是世界文化的冲击,整个文化领域日益多元,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文化多元、总量膨胀的大背景下,比例份额明显缩小,新兴音乐形态发展很快。
二是民族民间音乐的主流枝干“戏曲”出现了发展乏力现象,演出体、观众群、学术域、传播网在逐步萎缩,新鲜活力减少,市场吸引力、影响力下降。
三是工业革命、科技革命、信息革命、城市化建设、改革开放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方式的巨变,开放性、流动性、全球化、一体化潮流打破封闭的、小众的、保守的生产生活文化方式,新音乐发展更贴近时代时尚脉搏。
四是新创作的民族民间歌曲特色不力,难以为民族民间歌曲体系注入新鲜强劲活力,民族民间音乐源泉逐渐老旧,缺乏补充,资源匮乏,专家捉襟见肘,无奈之下只好选择割弃。

民族民间歌曲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符号,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进程,不断为民歌注入新鲜活力,才能永远保持民歌的生命力。被新时期认可并传唱的新民歌少了,民歌的生命也就衰落了。当前如何推广一些有地方特定风格的歌?如何保持发展地方音乐特色?这成了难题。一些老的经典元素已经反复用了几十年,貌似成了唯一元素和濒危元素,地方特色的道路真是越走越狭窄。我们看到一些歌剧、舞剧、音乐剧、歌曲,明明是描写地方故事的,作曲却说“我们有意不走地方性元素的套路,而是走一条国际通行音乐符号的道路”,这当然是可以的,但可以说这不是中国的、也不是地方的,貌似走一条纯艺术的道路,但缺少民族的东西就缺少了灵魂血肉。其实作曲的话骨子里面也是透着无奈,在能够大量采用地方性鲜活元素的情况下,谁会抛弃这种活生生的选项?抛弃地方元素,实乃无米之炊、无奈之举。

眼下时兴城市文化战略。试想,扬州之歌该用什么符号?新疆之歌该用什么符号?大理之歌该用什么符号?瑶寨之歌该用什么符号?如何出新?如何在继承传统中创新民族民间歌曲?如何为下一代人留下更多的好听的民族民间歌曲,使民族民间歌曲音乐源远流长、长久传承?
对民族民间歌曲音乐的传承,我个人觉得有几项举措值得思考:
1、理论体系的深化。我们已经有比较完善的民族民间歌曲音乐的学术研究,要不断的深化出新,丰富发展民族民间歌曲音乐的理论体系,强化民族民间歌曲音乐在我国音乐史、音乐学中的重要地位、重要贡献,固守民族民间歌曲音乐在社会文化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位置,从理论体系上深化民族民间歌曲文化。

2、专项创作与引导。在全面发展新时期社会文化的战略中,要加强民族民间歌曲音乐的保护与发展,在当下出现颓势的特殊景况中,要采取专项保护行动和专项创作促进行动,通过行政干预、政策扶持等措施来促进民族民间歌曲音乐稳定发展,包括研究、创作、演出、宣传、出版等,贵在务实行动。


3、大力普及各地方戏曲、曲艺的创作演出,保护地方戏曲、曲艺特色,促进地方戏曲、曲艺发展,丰富音乐戏曲曲艺的血脉联系,培养吸引广泛的戏曲曲艺受众,不断为戏曲曲艺注入新鲜活力,在创作、研究、演出、宣传、出版等各个环节为地方戏曲曲艺提供帮助与保障,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完整保护和充分发展。
4、不断补充壮大民族民间歌曲音乐宝库,吸收新创作的民族民间歌曲纳入新民歌体系。当然,新创作的新民歌要有地方和民族特色,要有广泛传唱,要有广泛社会认可,要有多年的群众基础和传唱生命力,要有明显的艺术特征和音乐形象,比如北京颂歌,前门情思大碗茶,太湖美,莫愁啊莫愁,江南情思,洗衣歌,芦花,珠穆朗玛,青藏高原,天路,蒙古人等。(2019年9月8日)


松涛视听沙龙 │ 做一个聪明的声乐学习者

进军随艺而来 │ 江苏省歌唱大赛镇江赛区观后

雅洪文艺视界 │ 丁家班小笑星相声汇演“笑”果非凡

天成光影境界 │【周末特稿】初秋走“镜”中国最美县城——新疆塔县!

谢谢关注,我们不是信息搬运工,是原创新工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松:你的成就来自滋养你的土地
中国文化之民间音乐
民歌的根柢在哪里?
刘红:关于道教音乐与民间传统音乐的关系
《音像专辑》乐颂中国
下面哪一项是民间曲艺的形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