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正街”与“火巷”、“水巷”/严昌洪



   武汉有不少冠以“正街”、“火巷”与“水巷”的地名,究其所以然,可感受到江城经济发展的脉络。

一座城市的主要街道是该城市经济、文化乃至历史的展示橱窗。主要街道可以千百年一以贯之,也可以随着城市的扩建而发生转移。武昌的主要街道从宋元时代的长街到如今的解放路,街名几经改变,建筑代有更易,但地理位置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换句话说,主要街道总还是那条街。而汉阳则不同了,如今的主要街道在钟家村一带,旧时代的主要街道显正街反而显得十分冷落了。旧汉口的主要街道汉正街,虽然由于小商品市场的建立而依然热闹,但现在汉口的主要街道却转移为中山大道了。

  武昌解放路古时称“长街”。据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江夏)南湖外与江通,长堤为限,长街贯其中,四旁居民蚁附。”说明武昌“长街”之名宋代已有。当时指的是蛇山南面的街道,街两侧有宁湖、都司湖、西湖、歌笛湖等湖泊,统称南湖,故有的书上说长街原为古南湖堤,中曾有广平桥。宋元时代,随着城外江边南市的繁盛,长街已十分热闹,到明代,将南楼下蛇山凿洞,山南北街道始得以贯通,南起望山门,北至司门口,全长五六里,成为真正的长街。清代时,分地段有司门口、南楼、芝麻岭、兰陵街等地名,而人们习惯上统称“长街”,至今年长者仍有是称。明清时代,此街不仅店辅林立,生意兴隆,是武昌经济中心,而且一些著名的古建筑也坐落在街的两侧或附近,如南楼、雄楚楼、武昌府文庙、三佛阁、两湖书院等。南端的望山门附近和北端的司门口是官署比较集中的地方,从湖广总督署到省、府衙门不少就设在这两处。当时长街的热闹情景用肩摩毂击,冠盖如云来形容一点不过分。原街比较狭窄,全用条石铺砌。1935年全面扩张,不仅拓宽街道,改为水泥路面,而且南北延长,南至中正桥(今解放桥),北达中山路,并将长街命名为“中正路”。1949年后改用今名。

         

                               武昌解放路

  古汉阳的主要街道为“正街”,东端称“东正街”,中西段称“显正街”,它像一条东西走向的中轴线,从古汉阳城的中部穿过,东起朝宗门(东门),西出凤山门(西门)与西门正街、西门外正街(后合称西大街)衔接。全长不足两里,与古城垣同时建筑,足见当时汉阳城之小了。汉阳府、县衙门多位于街的北侧。在汉水改道之前,随着纪南门外市场商业的繁荣,显正街上也商贾云集,熙来攘往,商贸活动比较活跃,以致短短的正街容不下许多商家,店辅建筑延至西大街上,西门外的这条大街也成为汉阳的主要商业区。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汉口镇崛起,武汉商业重心由武昌、汉阳两岸转移到汉口,汉阳经济衰退,渐渐变成了“有城无市”的落后城镇,显正街逐步冷落。上世纪50年代,汉阳开始向工业城转变,而商业中心、政治中心却转移到了钟家村一带,显正街的地位已不那么“显”了。

        


                              汉阳钟家村

旧汉口的主要街道原来也称“正街”,从1926年起称为“汉正街”。汉水改道以前,汉口与汉阳相连,汉正街所在地还是一片芦苇滩。明代天顺年间始有人居住。汉水改道后,商船云集,居民逐渐多了起来,慢慢地形成街道。诚如范锴《汉口丛谈》所云:“沔水(按:即汉水)于郭师口直冲入江,而汉口遂有泊船之所,乃市列渐盛矣。兹汉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鹾商典库,咸数十处,千樯万舶之所归,货宝奇珍之所聚,洵为九州名镇。”汉正街由于一系列码头的兴建而更趋繁盛,乾隆时已是:“廿里长街八码头”,故街上除了商店以外,还有很多骡马店、客栈、堆栈,供过往商人歇息或囤货。汉正街行政上分为居仁、由义、循礼、大智四坊,前二坊为上路,属仁义司管辖,后二坊为下路。上八行包括银钱、典当、铜铅、油烛、绸缎、布匹、药材、纸张等行业,齐行敬神在沈家庙;下八行则包括各种手艺作坊,齐行敬神在三义殿。各行帮又有自己集会敬神之所,称为会馆、公所,大多以寺、庵、殿、书院等命名。明清时代的汉正街一直是汉口的主要街道和商业中心。19世纪60年代汉口开埠以后,商业中心逐渐移到六渡桥至歆生路(今江汉路)一带,汉正街日渐衰落。1911年武昌起义后,清军为攻占汉口,竟放火焚烧民房,汉正街变成一片瓦砾。后来着手重建,但终未能恢复旧观。由于靠近汉水,与附近农村交通方便,民国时慢慢演变成小商品专业市场。今天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繁荣,固然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而我们仍然不难看到1949年前小商品市场商业传统的影响。

 


                                汉正街

在汉正街中段有一条路叫“大火路”,也许是某次失火开辟出来的火路演变成了街道,也许是该路的建设本来就是为了防火起见。人们救火有这样的经验,如,救森林大火,在燃烧点周围砍倒一片树林,作为隔离带,以防火势蔓延到更宽的地方去;救街道火灾,也常将着火点与未着火街区之间的房屋拆掉一些,以阻止火势蔓延。这种经验启发人们,能不能在建设街道时候,预先辟出一条条的“隔离带”,在万一发生火灾的情形下,不至于延烧整条街道呢?这是完全可以的。于是,城市街道的建设中便出现了火巷这类建筑。

  在武昌,火巷的出现甚至可以追溯到宋代。宋代时武昌最繁盛的地方莫如南市,而南市常发生火灾,使地方官十分头痛。南宋孝宗时,赵善俊被任为鄂州知州,时值南市又发生大火,便急忙赶来上任。为安置灾民,他减免竹木税,发放粮食赈济饥民;为绝后患,他采取了疏通古沟、创设火巷的措施。据说武昌有“火巷”之名,就是当时所创火巷的遗迹。

  汉口成市较晚,火路、火巷的出现也较晚。从《汉口丛谈》所列街道坊巷名称来看,嘉庆、道光年间已有谢家火路、大火路、新火路,还有作为火巷而不以火巷为名的巷子多条。这些火路、火巷多为汉口商人的义举。如,永宁巷,就是扬州府甘泉县(今并入江都县)人李茂所建。《扬州府志》所载李茂墓志铭中云:“李茂,……尝客汉口,人烟稠密,多迫于火灾。茂赎民舍若干楹,辟巷里许,名永宁,全活甚众。”大兴巷、大亨巷也是清雍正年间汉口商人邬光德购买民房拆为火巷的。今天,汉口仍有大火路、小火路、新火路、永宁巷等街巷名称,就是当年火路、火巷的遗址。

  隔离作用仅是火巷的一种功能,其另一种功能是便于取水救火。具有后一种功能的,还有水巷。旧时汉口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江水、河水,为方便挑水,沿江沿河的街道都辟有许多水巷,居民和以卖为生的水工,每天穿梭一般挑着水桶或推着水车来往于水巷之中,弄得那里一年四季湿漉漉。《汉口丛谈》上说:“以卖水者辘轱转运,所过之处,日无干地。”《汉口竹枝词》亦云:

  “坐空向满一沙滩,士女哄嗔行路难;

     九达街头多水巷,炎天时节不曾干。”

   若遇火灾,灭火所用的水要经过水巷从河边运来,水巷则可显得重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汉最全逛马路攻略!41条文艺小路12个商业街区,赶快约起来吧!
武汉那些值得一去的马路和街道
武汉老街系列(六)武汉古老的街道
武汉市井风情 1
祖国风光(3670)汉正街
横街直路 | 我心里的汉正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