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几张简图看懂古建之概述
             中国古代宫殿、庙宇或住宅,一般由若干座建筑组合而成,其中主要建筑物多居中朝南,称其为正殿或正房。在正殿(房)之前,分列左右相向而座者称为配殿或厢房,在正殿之前与其相对者称为前殿或倒座(朝正殿方向开门)。正前殿与左右房所包围之范围称为一院,四面都筑有房屋者为四合院,只有三面筑房者为三合院。一处住宅、宫殿或庙宇均由一院或多院组合而成。

       古建筑是指古代的一切建筑物,历史学家将1840年作为中国古代的下限,1840年以前的建筑无疑属于古建筑范畴,但1840年以后的建筑,不会因为这一界限致使结构突然变化,事实上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的传统形式仍为建筑的主流,所以,可以以民国为下限,民国前(1912年前)的为古建筑,民国后的建筑为近现代建筑。

      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古建筑在存在和发展进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就必然要维修,维修的部位包括建筑的屋顶、室内梁架、门窗、台基、斗栱等几乎涉及到所以部分,从历史维修的文献记载和古建筑勘察情况看,历史上维修较多的部位,大多集中在屋顶和梁架部分,年代越早,更换的构件也就越多,给古建筑的时代定性带来困难。因此,古建筑一般以梁架的现存年代,作为整座建筑断代的主要依据。

       几千年来,木构建筑始终是“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屋顶),地以上为中分(屋身),阶为下分(台基)”这样一种建筑模式,意思是房屋分为屋顶、屋身和台基三个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主体,木构建筑在正立面宽度上以间为单位,正面每二柱之间称为一间,间之宽度称“间广”,若干间并联组成一座横长矩形的单体建筑,再由若干座单体建筑围合成内向的院落;木构架建筑在进深上以屋架上的椽或檩数计,早期宋式称几椽(椽跨距),晚期清式称几檩(檩数),大型建筑在侧面(山面)上也分间,一般以二架椽为一间。平面矩形的单体建筑,屋顶主要形式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等,前两种为两面坡,后二种为四面坡且屋顶下可加下檐,构成重檐屋顶。在具体描述一座建筑物时,一般称面阔几间,进深几椽(或几檩)几间,上覆某某顶,这里简说,后面我们会详细说明的。

         古建筑的房屋一般是以柱为承重构件,凡四柱所围之面积,即两柱间之宽与深的乘积为间。间之长者为宽,短者为深。左右两柱轴线之宽称为面宽,有称面阔或开间。数间相连之总长称为通面宽,前后柱轴线之深称为进深,数间相连之总深度称为通进深。

北京故宫太和殿平面图

古建筑房屋的间数多为单数,正中的一间称为正间或明间或心间,在其两旁的称为次间,次间之外的称为梢间,梢间之外在房屋两个尽端的(一般指开间七间及以上的尽端)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在间之外有柱无隔(墙)的称为廊。

所以,我们只要数一下建筑正立面的间数是几间,就可以确定古建筑面阔间数。或者数下正立面的柱子有几个,间数=柱数-1,如上图故宫太和殿面阔十一间。

大式建筑是指建筑规模大,构造较复杂,做工精细,标准要求高的建筑,大多带有斗栱(也有部分无斗栱),主要指宫殿、府邸、衙署、皇家园林等为上层阶层服务的建筑。小式建筑则为规模小,结构简单,标准低等以民居为主或者官邸中不太重要的建筑,一般不带有斗栱。

 

       东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抬梁、穿斗、干阑、井干四种木结构建筑结构形式,抬梁和穿斗两种结构在建筑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大多数建筑是抬梁式的。

干阑式

 干阑、井干结构目前只在我国南方或山区运用。

柱:是建筑物中垂直的主结构件,承托在它上方物件的重量。 在中国木建筑中,横梁直柱,柱阵列负责 承托梁架结构及其他部分的重量,如屋檐,在主柱与地基间,常建有柱础。中国古代的柱子多数为木造,属于大木作范围;间有石柱。为防水、防潮,木柱下垫以石质柱础。

梁: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木结构屋架中专指顺着前后方向(进深方向)水平放置(与地面平行 ) 在柱子上的长木。梁的断面总体演变趋势是由细向粗。唐代大梁断面的高宽比为2:1,辽承唐制;宋高宽之比为3:2,金元时期的大梁断面多近圆形,明清建筑多为10:8或12:8,明显趋向方形。

月梁是相对于直梁而言的,绝大多数建筑使用直梁。月梁在元代前是重要的使用构件,明清时,月梁多用于卷棚顶和园林建筑。

梁在唐宋时称栿fú,唐宋时期,天花板以上的梁枋构件加工的比较粗糙,称草栿;与其相反,不施天花板的,其下部梁枋构件加工的比较细致,称明栿。元代建筑即使不施天花板,梁枋构件也比较粗糙;明清建筑无论有无天花板,梁枋均加工比较细。

檩:lǐn亦称槫tuán(宋代称谓),是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 子,并将屋顶荷载通过梁而向下传递。檩的名称随其梁头所在的柱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如在檐柱之上的称檐檩,在金柱之上的金檩,在中柱之上的称脊檩。单体木构古建筑的檩或槫一般为单数。

了解槫(檩)的概念后,我们只要数下有几根,就可以对房屋的进深作描述了。如抬梁式示意图中有七根檩,故为进深七檩,这是明清的说法。唐宋建筑的进深用椽数来描述是进深六椽,因为一椽为两槫(檩)之间的距离,如三根槫则为两椽,简单归纳为椽数=槫(檩)数-1,所以也是先数檩(槫)的数量就能确定进深数了。大型建筑在侧面(山面)上也用间数描述,以二架椽为一间。因为有减柱、山柱在墙里无法观察等因素造成不准确,刚接触古建筑的不好掌握。

      至此,我们就能看懂一些描述了,如遗存年代最早的悬山顶建筑龙门寺西配殿(五代时期),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这句话的意思是西配殿面阔方向开间数为三,进深方向的槫(檩)有五根,这样一个建筑的大小基本就描述清楚了。至于悬山顶是什么意思,下面我们会了解到这方面的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建筑结构
李剑平:中国 古建筑 名词图解词典(5)
中国传统硬山建筑结构
古建筑鉴赏指南(入门篇)
中国古代建筑大多是木质的,为何能历经千百年而屹立不倒?
一篇文章,让您看懂古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