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分类总结(二)
【【【【止血药综述】】】】 
  凡能促进血液凝固而使出血停止的药物,称为止血药。它主要通过增强体内凝血因素或抑制抗凝血因素,促使凝血,以达到止血目的。中药止血药具有收敛、凝固、清营、凉血等作用,用以治疗咯血、衄血、咳血、便血、尿血及崩漏等出血症,并用于创伤性出血。
  止血药的药性各有不同,如药性寒凉,功能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之出血;药性湿热,能温经止血,适用于虚寒出血;兼有化瘀作用,功能化瘀止血,适用于出血而兼有瘀血者;药性收敛,功能收敛止血,可用于出血日久不止等。
一、止血机理:
   血液在功能上存在凝血和抗凝血两个对立而统一的矛盾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以保持动态平衡,使血液在生理情况下既能在血管内不断流通,也能在损伤的局部发生凝固止血。当病理情况下,上述平衡被破坏,或发生血流不止,或形成血栓、栓塞(体内凝血)。止血过程是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和血液凝固三个重要因素。如外伤出血,则见局部血管收缩,血小板在血管破裂处凝集,破裂并释放出血管收缩物质及“凝血因子”,而组织液及血浆中的一些凝血固子也受到激活而参与血凝过程,于是血块形成,出血停止。另外,当纤维蛋白形成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溶酶原经激活因子(组织激酶、尿激酶)作用而变为纤维蛋白溶酶(蛋白分解酶),可使纤维蛋白分解,将血管内的血块溶解,以恢复局部血流畅通。 
   止血是个复杂问题,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血管的粗细、血压的高低、血液粘稠度及血液凝固的各种因素等。
二、止血药配伍:
   根据各种出血症的原因,辨证用药,适当配伍。
        如血热妄行,应与清热凉血药同用;
        阳虚不能温经,应与温阳益气药合用;
        阴虚阳亢,宜与养阴潜阳药合用;
        气虚不能摄血,当与补气药合用;
       瘀滞出血,宜祛瘀止血,以祛瘀止血药配伍活血药与行气药。 
三、常用止血药
1、凉血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主要用于火热炽盛、阴虚火旺、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引起的各种出血证。
  【大蓟】甘,凉,入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小蓟】甘、凉,入心、肝经。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利尿。  
  【地榆】苦、酸、微寒,入肝、胃、大肠经。凉血止血,收敛解毒。 
  【槐花】苦,微寒,入肝、大肠经。凉血止血,清肝明目。
  【侧柏叶】苦、涩、微寒,入肺、肝、大肠经。 凉血止血,止咳祛痰,乌须发。  
  【白茅根】甘、寒,入肺、胃、膀胱经。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荠菜花】甘、淡,凉,入肝、胃经。止血,降压,清热利湿。
  【山茶花】微辛、甘,寒,入心、肝经。清热止血。
  【铁苋菜】微苦、涩,平,止血,止泻,清热解毒。
  【万年青根】苦、微甘,寒,有小毒。凉血止血,强心利尿,清热解毒。
2、化瘀止血药 
  化瘀止血药主要用于瘀血阻滞脉络,不得循经而外溢引起的各种出血证。
  【茜草】苦、寒,入心、肝、肺经。 凉血止血,活血化瘀。  
  【蒲黄】性味苦、酸、微寒, 入肝、心经。 收涩止血,活血祛瘀,利尿。  
  【三七】甘、微苦、温,归入肝、胃经。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3、收敛止血药 
  收涩止血药主要用于内无瘀滞,外无实邪的吐血、衄血、咳血、咯血、便血、尿血等。
  【紫珠】苦,寒,归肝、脾、肺经。收敛止血,清热解毒。
  【白及】苦、苦、涩、微寒,归入肺、胃、肝经。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藕节】涩,平,入肝、肺、胃经。收涩止血 
  【棕榈炭】苦、涩,平,入肺、肝、大肠经。收涩止血。
  【血余炭】苦、涩、平,归肝、胃、膀胱经;收敛止血,化淤利尿。
  【仙鹤草】苦、涩、平,归入肺、肝、脾经。 收敛止血、解毒疗疮,杀虫。  
  【灶心土】辛,温,入脾、胃经。收敛止血,温中止呕。
  【墓头回】苦、微酸涩,微寒,入肝经。收涩止血。
  【百草霜】辛,温,入肺、胃、大肠经。止血,止泻。
4、温经止血药
  温经止血药主要用于久病阳气虚弱,不能摄血引起的各种出血证。
  【炮姜】苦、涩,温,归脾、肝经。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艾叶】苦、辛,温,归肝、脾、肾经。温经止血,散寒调经止痛。
  【蚕豆花】甘、微辛,平。止血,止带,降血压。

【【【【泻下药】】】】 
  凡能攻积、逐水,引起腹泻,或润肠通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泻下药具有泻下通便、消除胃肠积滞、清导实热、攻逐瘀血、排除水饮等功效。
一、主要功用
  1、通利大便,以排除肠道内的宿食积滞或燥屎;
  2、清热泻火,使实热壅滞通过泻下而解除;
  3、逐水退肿,使水邪从大小便排出,以达到驱除停饮、消退水肿的目的。
二、适应症
  1、用于大便不通、宿食停滞、瘀血停滞、实热内结、寒积或水饮停蓄等里实证;
  2、用于某些实热证,高热不退、谵语发狂;
 3、用于火热上炎,热邪壅盛,头痛、目赤、口疮、牙龈肿痛及火热炽盛引起的上部出血(衄血、吐血、咯
    血)等证,不论有无便秘,均可用苦寒攻下之品,清除实热,导热下行。
三、常见泻下药 
1、攻下药
  攻下药多属味苦性寒,其性沉降,主入胃、大肠经,既能通便,又能泻火,凡属宿食停积,腹部胀满,大便燥结,实热壅滞所致的里实证,当选攻下药主之,并配伍行气药类,帮助排便,如三承气汤。
  对于上部充血、出血等病症兼见便秘者,用攻下药可使病情缓解,这是“上病下取”的方法。如痢疾初起,里急后重、泻而不畅者,虽无便秘现象,也可酌用攻下药,可促使病情减轻,这是“通因通用”的方法。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在内服药方面,根据中医的“不通则痛”以及“六腑以通为用”等原理,对某些急腹症属于实热结滞症候,应用通里攻下,清热泻火的方法,获得良好疗效,从而免除手术治疗,减轻病人痛苦。  
  攻下药奏效迅速,但易伤正气,宜用于邪实正气不虚之症。对久病正虚、年老体弱以及妇女胎前产后、月经期等均应慎用或禁用。
  【大黄】苦,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攻积导滞,泻火凉血,行瘀通经。
  【芒硝】辛、咸、苦,大寒,入胃、大肠、三焦经。泻下软坚,清热。
 【芦荟】苦,寒。入肝、胃、大肠经。泻热通便,杀虫,凉肝。 
  【番泻叶】甘、苦,大寒,入大肠经。泻热导滞。
2、润下药 
  润下药,多为植物的种仁或果仁,富含油脂,具有润滑作用,使大便易于排出,凡属久病正虚、年老津枯或妊娠、产后血亏、亡血等所致肠燥便秘,当用润下药,配伍养阴益血之品,滋补肠燥,加强润下作用,补充律液不足,起到“增液行舟”的作用,如麻子仁丸、五仁丸等。
   临床还根据不同病情,适当地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如热盛伤津而便秘者,可与养阴药配伍;兼血虚者,可与补血药配伍;兼气滞者,须与理气药配伍。  
   润下药的作用较缓和,能滑润大肠而解除排便困难,且不致引起大泻,故对老年虚弱患者,以及妇女胎前产后等由于血虚或津液不足所致的肠燥便秘,均可应用。  
  【蜂蜜】甘,平,入肺、脾、大肠经。滑肠通便,补肺润中,缓急,解毒。
  【火麻仁】甘,平,入脾、胃、大肠经。润肠通便。
  【郁李仁】辛、苦、甘,平,入大肠、小肠、脾经。润肠通便,利尿消肿。
  【蓖麻子】甘、辛、平,有毒,归大肠肺经;消肿拔毒,泻下通滞。
  【胡麻仁】甘,平,入肺、脾、肝、肾经。润燥滑肠,滋养肝肾。
3、峻下逐水药
  峻下逐水药苦寒有毒,作用峻猛,能引起强烈腹泻,而使大量水分从大小便排出,以达到消除肿胀的目的,故适用于水肿、胸腹积水、痰饮结聚、喘满壅实等症,
峻下逐水药因作用猛烈,适用于水肿。痰饮积聚、喘满壅实以及血吸虫病晚期所引起的肝硬化腹水等证,如十枣汤、舟车丸等。
  本类药物非但药性峻猛,且多具有毒性,故对炮制、配伍、剂量、运用方法及禁忌等,都必须注意。年老体弱、脾胃虚弱慎用;妇女胎前产后经期忌用; 
  【甘逐】苦,寒,有毒,入肺、脾、肾、大肠经经。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大戟】苦,寒,有毒,入肺、脾、肾经。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芫花】辛苦温,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泄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 
  【商陆】苦,寒,有毒,入肺、脾、肾、大肠经。泻下利水,消肿散结。
  【巴豆】辛、热,有大毒,入胃、大肠经。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
  【牵牛子】苦,寒,有毒,入肺、肾、大肠经。泻水消肿,袪痰逐饮,杀虫攻积。

【【【【利水渗湿药】】】】 
一、基本概念  
1、利:通利;渗:渗除、渗泄   
2、利水渗湿药: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之。  
   湿有两种含意:   
  一是有形的水分在体内潴留,形成水肿,尤以下肢水肿明显者,宜用利水渗湿药消除水肿。  二是痰饮,粘绸的液体为痰,如慢性支气管炎就有大量痰液积留,胃炎等会引起水分或分泌物在胃内积留,以及体腔内的异常液体(胸水、腹水等)都属于痰饮,可适当配合利水渗湿药治疗。湿与热所致的各种湿热证如淋浊(泌尿系感染或结石)、湿热发黄、疮疡等也可用利水渗湿药治疗。  
   此类药物性平,甘淡渗泄。主入膀胱、脾、肾经。药性下行,能通畅小便、增加尿量、促进体内水湿之邪的排泄,故有利水渗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作用。有的药物性寒凉,又有清热利湿、止泻止痢止带、利胆退黄、通淋止痛、利尿排石等作用。部分药物兼有健脾止泻、行滞通乳、清热逐痹等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利水渗湿药均有不同程度的利尿作用,能增加尿量、尿素氮化物、尿酸等的排泄。部分药有抑菌、解热、消炎、止血、祛痰止咳、镇静降血压、利胆等作用。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证、黄疸、湿疮、泄泻、带下、湿温、湿痹等水湿所致的各种病证。 
    利水渗湿药对西医诊为心性水肿、肝性水肿、肾病水肿、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肝胆系统炎症、胆结石等病有一定治疗作用。部分药还可用于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气管炎等。
二、药物分析  
  1、性味:多甘淡平或苦寒凉   
  2、归经:多归肾、膀胱经,次归小肠经   
  3、升降浮沉:作用趋于下行,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三、配伍方法  
  1、水肿兼表证:配宣肺利水药;   
  2、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   
  3、湿从热化者,配清热药;   
  4、湿从寒化者,配祛寒药;   
  5、如水肿兼有表证,即风水水肿者,配发汗解表药;
  6、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配补脾肾药,以标本兼顾;
  7、湿热合邪者配清热燥湿药;
  8、寒湿并重者配温里散寒药;
  9、痰饮眩悸者配化痰涤饮药;
  10、热淋血淋者配清热泻火及凉血止血药;
  11、砂淋石淋者配软坚散结药;
  12、湿热黄疸者配清热燥湿、利胆退黄药;
  13、湿热泻痢者配清热燥湿止泻药;
  14、湿热带下者配清热燥湿止带药。此外,此类药还常适当配行气药同用。
四、常见利水渗湿药
1、利水消肿药 
  性味多甘淡平或微寒,主治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等证,主要用于脾不健运、水湿停留,肾及膀胱气化不行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痰饮眩悸,以及水走大肠引起的水湿泄泻等证。
  【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
  【猪苓】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
  【蝼蛄】咸,寒,有小毒。归膀胱、大肠、小肠经。利水消肿。
  【薏苡仁】甘、淡,微寒,归脾、肾、肺经。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排脓消痈。
2、利尿通淋药 
  性味多苦寒或甘淡寒,主入膀胱、肾经。利尿通淋,主治小便涩痛、下焦湿热淋证。主要用于热淋石淋、血淋、小便涩痛等证。
  【萆薢】苦,平,微寒,归肝、胃、膀胱经。利湿通淋,祛除风湿。
  【瞿麦】苦,寒,归心、小肠经。利水通淋,活血通经。
  【扁蓄】苦,寒,归膀胱经。清热利水通淋,杀虫止痒。
 【车前子】甘寒,归肝肾小肠肺经。清热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祛痰止咳。
  【海金砂】甘,寒,归小肠、膀胱经。清热利水通淋。
3、利湿退黄药
  性味多苦寒,入脾胃肝胆经。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主治湿热黄疸。
  【石韦】苦,甘,微寒,归肺,膀胱经。清热利水通淋,清肺化痰止咳。
  【赤小豆】甘、酸,平,归心、小肠经。利水消肿,利湿退黄,消肿排脓。
  【茵陈蒿】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清热利湿,退黄疸。
  【地耳草】甘、苦,凉,归肝、胆经。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垂盆草】甘、淡、微酸,凉,归肝、胆、小肠经。利湿退黄,清热解毒。
 【金钱草】甘、淡,寒,归肝、胆、肾、膀胱等经。清热利水通淋,除湿退黄,解毒。
4、清热利湿药
  性味多苦寒,主要用于湿热水肿、赤白带下、小便不利、湿热黄疸、湿热泻痢,湿温暑温等证.
  【泽泻】甘,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
 【通草】甘、淡,寒,归肺、胃经。清热利湿,通气下乳 
  【滑石】甘、淡,寒,归胃、膀胱经。清热利水通淋,清解暑热,祛湿敛疮。
  【木通】苦,寒,归心、脾、小肠、膀胱经。清热利水通淋,清泄心火,通乳利痹。
  【冬瓜皮】甘,微寒,归脾、胃、大肠、小肠经。利水消肿
  【玉米须】甘、淡,平,归膀胱、肝、胆经。泄热通淋,平肝利胆。
  【灯心草】甘、淡,微寒,归心、肺、小肠经。清热利水,清心除烦。

【【【【安神药综述】】】】 
  凡以安神定志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安神药。根据药物来源及应用特点不同,安神药、分为重镇安神和养心安神两类。前者为质地沉重的矿石类物质,如朱砂、琥珀、磁石等,多用于心悸失眠、惊痫发狂、烦躁易怒等阳气躁动、心神不安的实证;后者为植物药,如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夜交藤等,具有养心滋肝作用,用于心肝血虚、心神失养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宁的虚证,并常与补血养心药同用,以增强疗效。
   研究证明,不少安神药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不同的安神药还分别具有明目、解毒、敛汗生津、润肠等功效。
安神药配伍:  
   使用安神药需根据不同的病因及病情变化适当配伍用药。   
    如心火亢盛者,当配清泻心火药;   
    痰火扰心者,当配清热化痰药;   
    痰迷心窍者,当配豁痰开窍药;   
    阴虚阳亢者,当配平肝潜阳药; 
    阴血不足者,当配养血滋阴药;   
    心脾两虚者,当配补益心脾药;
    肝阳上越,须配平肝潜阳药;  
   心气、肾气两虚不能相交者,当配益肾补气药;  
   情志不遂、肝气郁滞者,又当配疏肝解郁药。
一、重镇安神药 
   本类药物多为矿石、化石、介类药物,具有质重沉降之性。重者能镇,重可祛怯,故有镇安心神、平惊定志、平肝潜阳等作用。但不能消除导致浮阳的其它因素,因此,在应用时应考虑配伍适当的药物。主要用于阳气躁动、心火炽盛、痰火扰心、肝郁化火及惊吓等引起的心神不宁、烦躁易怒、心悸失眠及惊痫癫狂、狂妄、肝阳眩晕等实证。 
  【朱砂】甘,微寒,有小毒,入心经。重镇安神,清热解毒。
  【龙骨】甘、涩,平,入心、肝、肾经。重镇安神,平降肝阳,收敛固涩。
  【琥珀】甘,平,入心、肝、膀胱经。镇惊安神,利水通淋,活血化瘀。
  【珍珠】甘、咸,寒。入肝、心经。镇心定惊,清肝除翳,清热解毒,收敛生肌。
  【磁石】辛、寒,入肝、肾经。重镇安神,纳气平喘,益肾潜阳。
  【牡蛎】咸涩微寒,入肝胆肾经。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软坚散结,制酸止痛。
二、养心安神药  
   本类药物多为植物类种子、种仁,具有甘润滋养之性,故有滋养心肝、安神定志、益阴补血、交通心肾等作用。主要适用于阴血不足、思虑过度、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等导致的心悸怔忡、虚烦不眠、健忘多梦、神魂不宁、遗精盗汗等虚证。 
  【远志】苦、辛,温、入肺、心、肾经。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酸枣】甘、酸,平,入心、脾、肝、胆经。养心安神,益阴敛汗。
   【小麦】甘,平。入心经。养心安神。
  【秫米】甘,微寒。入肺、大肠经。和胃安眠。
  【柏子仁】甘、辛,平,入心、肝、肾经。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夜交藤】甘,平,入心、肝经。养心安神,养血通络,止痒。
  【合欢皮】甘,平。入心、脾、肺经。安神,活血,消痈肿。

【【【【温里药综述】】】】 
   凡能温里祛寒,用以治疗里寒症候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此类药物多为辛温大热之品,辛散温通、大热除寒,故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温经止痛等功效,适用于里寒之症。即是《内经》所说的“寒者温之”的意义。部分温里药还有和中止呕、开胃进食等作用。   所谓里寒,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寒邪内侵,阳气受困,而见呕逆泻利、胸腹冷痛、食欲不佳等脏寒症,必须温中祛寒,以消阴翳;一为心肾虚,阴寒内生,而见汗出恶寒、口鼻气冷、厥逆脉微等亡阳症,必须益火扶阳,以除厥逆。
  本类药物因其主要归经之不同而奏多种效用。其主入脾胃经者,能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等;其主人肺经者,能温肺化饮而治肺寒痰饮证,症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其主入肝经者,能温肝散寒止痛而肝经受寒少腹痛、寒疝作痛或厥阴头痛等,其主入肾经者,能温肾助阳而治肾阳不足证,症见阳萎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其主入心肾两经者,能温阳通豚而治心肾阳虚证,症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或能回阳救逆而治亡阳厥逆证,症见畏寒倦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一、温中散寒药
   用于寒邪内侵、阳气被困,或脾阳不足、寒自内生,所致脘腹冷痛、呕吐泻痢等脏寒证。
  【干姜】辛,温。入心、肺、脾、胃、肾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花椒】辛热,有毒,归脾胃肾经;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胡椒】辛、热,入胃、肾,肝,大肠经。温中散寒,浮热牙痛,解食物毒
  【丁香】辛,温。入肺、胃、脾、肾经。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山柰】辛,温,无毒,入胃脾心肾肝经。温中,消食,止痛。
  【荜菝】辛、热,入胃、大肠经。温中散寒。
  【荜澄茄】辛、温,入脾、胃、肾、膀胱经。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高良姜】辛、热,入脾、胃经。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红豆蔻】辛,温,入脾、胃经。温中散寒。
二、温肾回阳药
   主要用于阴寒内盛、元阳衰微、下痢清谷、四肢厥冷、冷汗不止的亡阳厥脱证;或肾阳不足、阳痿宫冷、阴寒水肿、五更泄泻等证。
  【附子】大辛,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回阳救逆,温脾肾,散寒止痛。
  【乌头】辛、苦,热;有大毒,入心、肝、脾。祛风,散寒止痛,消肿溃坚、祛腐。
  【肉桂】辛、甘、大热,入肝、心、肾、脾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三、暖肝散寒药
  主要用于寒犯肝经、厥阴头痛、寒疝腹痛等证。
  【吴茱萸】辛苦大热,有小毒,入肝胃脾肾经。温中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杀虫。
  【小茴香】辛、温,入肝、肾、脾、胃经。理气、散寒止痛,调中和胃。
四、温肺化饮药
    主要用于寒痰停饮犯肺、喘咳痰稀等证。
  【干姜】辛,温。入心、肺、脾、胃、肾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细辛】辛,温;小毒,入肺、心、肾经。祛风,散寒止痛,散寒解表,温肺化饮。

【【【【消食药】】】】  
    凡功能消化食积的药物,称为消食药。
   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主纳谷运化。如果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可致饮食停滞,出现各种消化功能障碍的病症。消食药大都性味甘平或甘温,归脾胃经,功能消食化积,主要适用于食积停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嗳气泛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泄泻或便秘等症。有的药物还有健脾开胃作用,可以达到消除宿食积滞及其所引起的各种症候的目的,促使脾胃功能恢复故临床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消食药配伍
   本类药物的使用,常根据不同病情而配伍其它药物同用。
      如脾胃虚弱者,可配健胃补脾药;
      脾胃有寒者,可配温中暖胃药;
      湿浊内阻者,可配芳香化湿药;
      气滞胀闷者,可配理气药;
      便秘者,可配通便药;
      若积滞化热,则当又配合苦寒清热药同用。
消食药注意事项:  
1、食积停滞有上中下之分,病在上脘恶心欲吐,可用涌吐药以吐之;停积在下大便秘结,可用泻下药以导之,
  惟在中焦,脘腹胀闷,嗳气吞酸,不思饮食者则以消导药治之。   
2、消食药均能消食化积,然性能又有不同,应跟据不同症状和原因,选择恰当药物治疗。一般食积停滞,常用
  山楂、六曲;症情较重者宜用鸡内金,轻者多用麦芽、谷芽等。又如油腻肉积宜用山楂;米面食积宜用麦
  芽。至于食积腹泻,又当用焦山楂;兼见气滞,当用莱菔子等。  
3、食积停滞,如兼脾胃虚弱,纳呆泄泻,可配健脾药同用;气滞胀闷,可配理气药同用;恶心呕吐,可配和胃
   降逆药同用;便秘,可配泻下药同用  
4、凡授乳妇女应用消食药须忌用麦芽、六曲;服人参时忌用莱菔子。
  【山楂】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消食化积,活血化瘀。
  【六曲】甘、辛,温。入脾、胃经。和食消胃
  【麦芽】咸,平。入脾、胃经。消食和中,回乳消胀。  
  【谷芽】甘,平。入脾、胃经。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莱菔子】辛、甘,平。入脾、胃、肺经。消食化积,祛痰降气。
  【鸡内金】甘,平,入脾、胃、小肠、膀胱经。消食健胃,固精止遗。

【【【【化湿药】】】】 
   凡功能化除湿浊,醒悦脾胃的药物,称为化湿药。化湿药,大多气味芳香,故又称为“芳香化湿药”。使用化湿药后,可以使湿化除,从而解除湿困脾胃的症状,所以又称为“化湿醒脾药”或“化湿悦脾药”。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喜燥而恶湿,爱暖而悦芳香,易为湿邪所困,湿困脾胃(又称湿阻中焦)则脾胃功能失常,化湿药能宣化湿浊,醒悦脾胃而使脾运复健,故在临床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化湿药主要适用于湿困脾胃、身体倦怠、脘腹胀闷、胃纳不馨、口甘多涎、大便溏薄、舌苔白腻等症。此外,对湿温、暑温诸症亦有治疗作用。化湿药性味大都辛温,归入脾胃,而且气味芳香,性属温燥或偏于温燥。  
化湿药应用注意事项:
1、化湿药的功效有化湿、燥湿之不同,说明作用有缓弱、强烈之异,应跟据湿阻中焦之程度适当选用,以免病
   重药轻或病轻药重之弊。   
2、化湿药主要用于寒湿中阻之症,常配合温里药同用;如为湿热之症,须配合清热燥湿药同用。此外,如兼气
  滞,可配行气药;脾胃失运,可配健脾和胃药;如湿邪较重,还可与利水渗湿药相配伍。 
3、化湿药功能化湿、燥湿,易于耗阴伤津,故阴虚津少,舌绛光剥者宜慎用。   
4、化湿药物多含挥发油成分而气味芳香,煎煮过久可降低或丧失疗效,故不宜久煎,有的则应后下。
  【藿香】辛,温。归脾、胃、肺经。化脾醒湿,辟秽和中,解暑,发表。
  【佩兰】辛平,归脾胃肺经;化湿解暑。 
  【苍术】辛、苦,温。归脾、胃经。燥湿健脾,祛风湿,解表明目。
  【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燥湿行气,降逆平喘。
  【草果】辛,温。归脾、胃经。燥湿散寒,截疟。
  【砂仁】辛,温。归脾、胃、肾经。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草豆蔻】辛,温。归脾、胃经。燥湿行气,温胃止呕。
  【白豆蔻】辛,温。归肺、脾、胃经。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平肝息风药】】】】 
   凡以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阳上亢、头目眩晕,或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病症的药物,称平肝息风药。如:石决明、珍珠母、代赭石、牛黄、钩藤、地龙等。此类药物皆入肝经,多为介类、昆虫等动物药及矿物药,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及镇静安神等作用。 
   平肝息风药可分为以平肝潜阳为主要作用的平抑肝阳药和以息肝风、止痉抽搐为主要作用的息风止痉要两类。但由于肝风内动以肝阳化风为多见,且息风止痉药为兼具平肝潜阳的作用,两类药物常互相配合应用。  
   平肝熄风药是指具有平肝潜阳、平息肝风功效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及肝风内动等证。肝阳上亢多因肝肾阴虚,阴不能制阳所致。多呈现头目眩晕、头痛、耳鸣、心烦。常见于高血压病。所谓“动风”是指在病变过程中出现的抽搐、震颤、头晕眼花等一类具有“动摇”特点的症状。此等表现主要为肝经病变的征象。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已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记载。所以一般称为肝风。为了区别于外感风邪所致的外风证,常将肝风归属内风,称为肝风内动。
“肝风”:
1、热极生风是温热病时高热所至,表现为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多见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
   他急性传染病之高热惊厥。
2、肝阳上扰,虚风内动。由肝阳上亢病情进一步发展而来,除见眩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外,甚或卒然跌
  扑、神志不清、口眼歪斜、舌强、半身不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及其后遗症,可见上述临床表现。此外,
  癫痫、神经官能征、美尼尔氏征、破伤风等疾病,亦可见到肝风内动的现象。   
      肝阳上亢的治疗原则是平肝潜阳,常用钩藤、天麻、地龙等以平肝,用石决明、生牡蛎等以潜阳。亦宜
  加用滋肝肾之阴的药如熟地、枸杞、麦冬等。肝风内动治以平肝息风,常用羚羊角、钩藤、天麻、地龙、全
   蝎、蜈蚣等。   
一、配伍用药
  平肝熄风药须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情配伍用药。
       因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当配滋补肝阴药;
       因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当配滋补肾阴之品,以滋水涵木。
       惊风抽搐之证,属热极生风,当配清热泄火药;
       因肝血不足、血不濡筋的虚风内动,当配养血柔筋之品;
       如系脾虚慢惊,当配健脾药;
       风痰上扰而致惊痫者,当配化痰开窍药;
       面部中风而口眼歪斜者,当配化痰通络药;
       对破伤风角弓反张者,除重用熄风止痉药外,还当配疏散外风、化痰镇静之品;
      对中风后遗症的半身不遂,应视其病因的不同和病程的长短以及正气的虚实,配以活血化瘀、补益气血
       之品。
   本类药物性能各有不同,应区别使用。如其中有些药物药性寒凉,脾虚慢惊病患,则非所宜;而另有一些药物又偏温燥,血虚伤阴者又宜慎用。
二、常见平肝息风药
1、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咸,微寒。入肝经。平肝潜阳,清热明目。
  【紫石英】甘,温。入心、肝经。镇心定惊,温肺,暖宫。
  【珍珠母】咸、寒。归肝、心经。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清肝明目。
  【代赭石】苦,寒。入肝,心包经。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白蒺藜】辛、苦,微温。入肝经。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2、息风止痉药
  【牛黄】苦、甘,凉。入心、肝经。清心开窍,豁痰定惊,清热解毒。
  【钩藤】甘,微寒。入肝、心包经。清热平肝,息风镇痉。
  【天麻】甘,微温。入肝经。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地龙】咸,寒。入胃、脾、肝、肾经。清热息风,通络,平喘,利尿。
  【贝齿】咸,平。入肝经。清肝明目,镇惊安神。
  【玳瑁】甘,寒。入心、肝经。清热解毒,平肝定惊。
  【全蝎】辛,平。有毒。入肝经。息风解痉,祛风止痛,解毒散结。
  【蜈蚣】辛,温。有毒。入肝经。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壁虎】咸,寒。有小毒。祛风,定惊,止痛,散结。
  【僵蚕】咸、辛,平。入肺、肝经。息风解痉,疏散风热,化痰散结。
  【羚羊角】咸,寒。入肝经。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山羊角】咸,寒。平肝,镇惊。

【【【【开窍药】】】】 
  凡具有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开窍药。本类药辛香行散,性善走窜,主入心经,功能通闭开窍、苏醒神智。主要用于热病神昏、中风昏厥、癫痫痉厥,以及七情郁结、气血逆乱、蒙闭清窍引起的突然昏迷等病证。临床常用以作为急救之品。
  开窍药是急以治标之药,不宜久服,以免泄人元气;而且走窜性强,对于大汗亡阳引起的虚脱及肝阳上亢所致的昏厥,都应慎用。窍闭神昏有热闭、寒闭之分,寒闭者多见面青身冷、苔白脉迟;热闭者多见面赤身热、苔黄脉数。治寒闭宜温开宣窍,须配袪寒药同用;治热闭宜凉开宣窍,须配清热药同用。在应用开窍药时,除对证选药外,还应根据不同的病因,配伍用药。常用开窍药物有冰片、苏合香、石菖蒲、安息香等。
一、开窍药应用注意事项
1、开窍药主要用于中医急救治疗神志昏迷的药物。由于神志昏迷病因不一,症状各异,必须掌握各药主治范
   围、用量、用法与禁忌等。
2、开窍药乃治标之品,对于各种病因,须选配相应药物进行治疗,如高热神昏配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品,
  痰湿蒙蔽心窍,须配化痰化湿之品,气郁暴脱须配理气药同用。
3、开窍药用麝香、冰片、苏合香、樟脑,均须入丸散应用,不作煎剂。
4、开窍药用麝香、冰片、苏合香、樟脑,芳香走窜,易伤胎元,孕妇忌用;麝香、苏合香又辛温走窜,阴虚阳
   亢者慎用。
5、开窍药中麝香、冰片、苏合香泄人元气,只宜暂用,不可久服。而且辛香走窜,对于大汗亡阳引起的虚脱及
   肝阳上亢所致的昏厥,都应慎用。
6、神志昏迷,有闭证、脱证之分,闭症多见牙关紧闭,两手紧握,可用开窍药治之;脱证多见冷汗淋漓、肢冷
  脉微之症,治宜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不宜用开窍药。
  【蟾酥】甘辛,温,有毒。归胃,肾经。解毒,消肿,强心,开窍醒神,止痛。
  【冰片】辛、苦,微寒。入心、脾、肺经。回苏开窍,清热止痛。
  【麝香】辛,温。入心,脾经。开窍回苏,活血散结,催产下胎。
  【安息香】辛苦,温,无毒。入心,肝,肺,脾经。开窍,辟秽,行气活血。
  【苏合香】甘、辛,温。入心、脾经。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石菖蒲】辛,温。入心、肝经。化痰湿,开窍,和中辟秽。

【【【【驱虫药】】】】 
  凡能驱除或杀灭肠寄生虫的药物,称为驱虫药。
肠寄生虫,主要有蛔虫、钩虫、线虫、蛲虫等,除钩虫由皮肤接触感染外,其它多由病员吃了污染虫卵的食物而进入人体。患肠寄生虫病的病员,大都在粪便中可检查出虫卵,有的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有的可以出现绕脐腹痛,时作时止,形体消瘦,不思饮食,或多食易饿,或嗜食异物等症;钩虫病还可能有面色萎黄、全身浮肿等;蛲虫病主要出现肛门瘙痒。
  【槟榔】辛、苦,温。归胃、大肠经。驱虫消积,行气利水。
  【雷丸】苦,寒;有小毒。归胃、大肠经。杀虫。
  【芜荑】辛、苦,温。入脾、胃经。杀虫消疳。
  【榧子】甘、涩,平。入胃、大肠经。杀虫消积,通便润肺。
  【贯众】苦,微寒。有小毒。入肝、脾经。杀虫,清热解毒,止血。
  【大蒜】辛,温。入胃、大肠经。杀虫,解毒,消痈。
  【使君子】甘,温。入脾、胃经。杀虫消积
  【苦谏皮】苦、寒。有毒。入肝、脾、胃经。杀虫、疗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歌诀总结 /脏腑用药
常用中药剂量
《辅行诀》里五行五味二十五药的表 转载▼
施今墨对药(新版重排).pdf
中药歌诀 | e京网、汕头第一网
试论《辅行诀》医方所用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属性+ 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药(属)性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附图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