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脉诊在临床上的运用经验交流座谈会
 汝水之滨-彼有丹阳--中医王国营  
我所看到的脉象 
 
        张露清 
      四诊中的脉学,是祖国医学中的最精细的诊法之一。有的人说是没有根 据,以为寸关尺那样极小的一个部位,而且三个指头距离那样近,怎么会搞出三部九候的那么多明堂出来?尤其是在那样的短短的一点桡骨动脉的地方,却有脏腑阴阳和人体上中下那么变化复杂而且范围广泛的东西配属和分布着。简直是理之所无,事不可有。其实,我认为持这样的理由去非议脉学的人,他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面,而丝毫没有触摸到实质。如果以为短小的方寸之地,不能窥察内脏的全景,那么,且试举一律请问:箫笛上面的六个音孔,不也是相距密迩吗?为什么吹一口气,六个指头按动,便演化出1234567各种音色和曲谱呢?血液在血管里面流循,在经过桡骨动脉时,固然也和吹一口气在箫笛的管腔里一样的看似简单,然而问题究竟是不能仅从表面来把物理轻率简化的。  
      内经提出察脉和诊尺的诊术,扁鹊难经,独取寸口,其法更为精致。所以能在两尺部位做工夫,而知道病情怎样,这是诊法中的最上乘。千余年来, 名医辈出,在脉诊的一点上,各人的体会和功夫各有程度上精和粗的不同, 但由此却也说明了脉学是一种深奥的学问,不是一蹴即就,和容易揣摩的。 可是,它是应该加以揣摩,值得研究和发掘的。我个人几十年的经验,对脉学的体认如此。感觉到从脉诊上来断病,其正确性是很大的。 
  现在以诊妊娠的滑脉为例:女人有孕,两寸见滑。滑的脉象,确确实实是如珠走盘。左寸滑为男胎,右寸为女。滑脉亦主有痰,凡膈上有痰的病,脉多滑象,但这种有痰的滑脉,却不是像如珠走盘那样。在我多年的临床上,所见都是如此。  
 
   据脉以断定生死,真可以说得上是“其言有征”的。看生死的脉,主要是看两尺;左尺肾水,右尺肾火。若尺部无脉(男右女左),必死。这是我的老师傅传授给我的。可以征验。有这样的脉,即使言行、举动、起居如平常人,也是必死无疑。试举一个病例:有一个女病人,第一次患病接我出诊。她的丈夫抱她由房出厅,半途晕倒在地,苏醒后,扶持到厅上,当时病情严重,但左尺有脉,我说无碍,终于医治好了。后来第二次患病,症势较轻,坐在厅上言笑自若;但是左尺却没有脉,我判断她必死。结果,迟半日后, 即告死亡。这是看死脉的诊法的一种,在这之外,还可以看脉象的彼此相生相克,以定生死。比如肺痨久咳病人,出现数脉,甚至实大洪盛的,必死;因为洪数属于火脉,火克金,所以它不宜出现于肺痨久咳病人的脉象中。其他各脏的病的生死脉,都是像这样的。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计算它。 
   还有思春的脉象,表现在左关的特别弦旺上;这种弦脉,上贯寸,下贯尺。若发现如此形状的脉波,则绝不能使用辛温的药剂;误用辛温,必发癫狂。故有此脉象,不论男女老少,都应该给予滋水平肝的疗法。 祖国医学的脉诊学,前人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一部分已被记载在医书 
里面。前人并没有欺骗我们。我们体会不到脉象及其有关辨识疾病的脉法, 只是我们不能接受,不懂而又不肯虚心而已。 
 
     
 
                   脉诊学的科学性 
 
                          王金石       
    祖国医学的脉学,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这个问题,应该从临床的事实 中去求得解答。我个人的意见,脉学不仅是一种经验的诊断技术,而且它是有理论根据和指导的。先引内经的话吧:内经说:“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外见五色修明,故声音能彰。心肺有病,呼吸为之不利。”照中医原有理论来推 衍:肺主气,心主血。气的吸入由心肺,呼出肝肾。气入于肺,在外成为卫;气入于心,在内成为营。营卫循行流利,那就呼吸能彰了。 
   在四诊中,脉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仲景在讲述诊病的方法时,首先讲脉学。如太阳篇说:“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很显然,先说脉象然后才叙症候。同时以脉浮紧为伤寒,脉浮缓为中风。 
   脉诊为什么这样重要?因为脉是营卫的表征。内经说:呼吸一息,脉行 六寸,一昼夜呼吸13500息,合共810丈。阳(卫)行25度,阴(营)行25度,合为50度。平旦大会于寸口。 
  内经说:理色脉以通神明,合之四时五行,六曲八风,不离其常,然后百发百中。内经指出理色脉的重要性,但在诊断上为什么脉学又被强调着它的作用呢?这主要是由于脉征常反映经络的变化,因此对机体的病理变化, 反映亦最敏捷。仍以太阳病为例:仲景论太阳病头项强痛不解的治法,曾经指示过先刺风池风府。太阳之脉,行身之背,太阳传经的第一表现,是由项 至风府受邪。巢氏病源的伤寒候说:“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 故为诸阳,主气。”前面已说过,气的吸入,是经由心肺的,风府为肺经的穴 道,风池为心经的穴道。营卫的循行,这里是必经的道路。 
   再说桂枝汤证的汗出几几:几几是小鸟学飞振翼之貌,照这样讲,那么, 汗出几几的解释,应该是恶风的症形之一;状如小鸟振翼,也就是耸动肩膊。 我们知道:肩膊前下是云门,后下是肺俞,都是肺穴。肺主皮毛,风寒由皮毛而入,故得浮脉。这是脉和经穴症候的关系。   
   仲景说中风的脉象是浮缓。许多人以为缓是缓慢,这是就字面的看法。 经验上:结合浮缓来理解它,那么,以尺寸定阴阳脉位:假如阳分脉浮大濡, 阴分脉也同样是浮大濡。彼此都在浮中沉三部表现相同的脉象,这便是浮缓 的脉形了。而数者互相比较,却又以浮脉为特出。因此说是中风的阳脉,代 表风为阳邪。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桂枝汤在脉证上的方义是:用桂枝生姜行阳,芍药甘草和阴,行阳者为卫,和阴者为营。因此能治太阳病头项强痛汗出恶风的见证。  
   不仅可以知病辨证,而且可以判断生死。然而它的鉴别和辨析是十 
分精细的。在脉象的互相联系上,同一种脉象,而结论有所不同,生和死的区分也相去天壤。例如啄指的死脉(是一种疾脉),但若在孕妇见之,即非死 脉。孕脉见于两尺,尺脉滑利,其动搏指。所谓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因精气流溢,转相灌溉,加速脉的转动所致;同时,冲脉复还于心,有此现象。左疾为男,右疾为女。结合色诊:女腹如箕,色见三阴,丹田石门气海有青纹,随月份深浅,由大至细,由下而上。此外,胎女,母食欲强,动先右足而后重。男腹如釜,色见三阳,丹田石门气海有紫纹。母不思食,动先左足而前重。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以脉息论:三个月的妊娠,脉的至数开始变化;三月多一至,四月多二至,五月以上多三至。有孕的脉的特征,是三部的脉至(波)有一线相连住。身虽有病,但无邪脉,亦为孕子,但脉下必有一线,方为有喜。左脉滑疾特甚,是重阳,是二个男胎;右脉滑疾特甚,是重阴,是二个女胎。重阳重阴的意思,指脉波旺上加旺。还有宫外孕的脉,虽然有啄脉,流利滑大,但这样脉不调节,还一面出现不足的现象,而见涩脉。结合色诊:在瞳人处及眼下胞下黄黯色。同时人中向外侧左右翻。  
   还有:将产的脉,甚至离经,水下乃产。所谓离经,是离开了寸关尺的部位,而直上鱼际。 
   再谈谈胃溃疡的脉象:右关多见弦大。浮中沉三部,随着这种脉形的出现,可以定其上中下胃脘的病变。 
     以上简略的谈了一些脉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据。从这上面,可以看到脉 诊的信而有征,并非如一般所说脉诊不过出于臆想那样的虚玄。而且,由于 脉象的错综互见的关联上,我们可以理解到脉学是祖国医学中符合辨证唯物的精神的一门诊断科学。  
 
     
 
                脉诊和五行生克及其他 
 
                潮阳县人民医院院长钟少卿  
 
  一、胃根神及寸关尺 脉象反应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里不重复脉学 
 
上的老生常谈,谈我个人的见解和经验。  
 脉象所反映的实,其意有二:一为正实,一为邪实。虚脉所反映的,是 
正虚。 脉象总以胃、根、神三者为最重要。胃是胃气,根是有根脚,神是脉的精神。三者不失,病虽垂危,犹为可治,三者一失,不论呈现何脉,总非佳兆。 
    寸关尺配合着五脏六腑,不是凭空想象。它能够表征内脏的病变与病人的“所苦”,这里面还有着五行生克的重要关系。任应秋否认左为心肝肾,右为肺脾命的脉学的基本说数,说明他在临床上还体会不到。 
  二、舍脉从症,舍症从脉 如何去理解舍脉从症和舍症从脉的问题, 
如何去运用它?这必须提高到医学的理论上来看。所谓物极必反,阳极似阴,在脉症二者的关系上就是这样交替出现的。重病垂危见七绝脉,脉诗说:“忽见非常即弗医”;但重病而见七绝脉,则其危象显而易见,不是难于分辨的假象,不需要考虑脉症二者的从舍问题。我现在举例说明它:有一种病,病势很危重,而脉反和缓如常脉,若经验不够的医者诊之, 
往往断为“无虞”!可是不旋踵而患者即告毙命。这是一种回光返照,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病例。当医生离开病家还未走远的时候,病人即死。若医生对临床诊脉无体会,那就要发生误会。这是属于应该舍脉而从症的例。又有一 种“外候”极危,而脉的胃、根、神三者均不失,或者独尺脉及踝中不歇,这是所谓树无叶而有根,有理由认为“垂死乃当更治”。所以这样的病例,每在投药之后,即可能转危为安。  
 
     
 
 三、脉在季节上的诊法的运用 脉的吉凶宜详为审辨,已如上述。而 
 
它与五行生克,犹为有关。在解放前,我曾诊过一例患肺结核的少妇,时值农历十月(冬令),脉象洪大弦硬,绝无柔和的状态。我把我的诊断告诉她的家属说:“今年可能会好些,到了明年夏至,病就会复发,那时便没有办法。”家属很不高兴,请了很多医生治疗。第二年一交夏至,病势复发,经好几位医生治疗,无效而死。我的诊断所依据的理由是:这少妇是肺病,十月冬令属水。在水令出现了明年夏季火令的脉,如果脉象带柔和些,就是到了明夏 也还可以医治。为什么呢?肺属金,金畏火刑;脉象洪大属火,硬而无柔和之象,为脾胃气行将告竭。倘使能够柔软些,柔软为土,土为万物之母,主 生气;则为脉有胃气。同时,土能生金,故尚可治。一方面,冬令应该呈现石脉,而现在反现洪大而硬,是明明为火已刑金。这种真脏脉的出现,加上明年夏令的季节,其火炽甚,克金更是厉害。而且胃气又竭,这样,何能幸免!这是一个例。  
   还有另外一个病例。是60多岁的老翁,身体很胖,能够吃饭。因为近些时饭吃得少些,胃口较差。他的儿子陪同他来请我诊察;脉象很沉,将见伏象,又兼带有弦细,却没有丝毫的和缓之气。这时正当农历九月,我对他儿子说:“这病交十月冬令必然会发肿,而不能治疗”。叫他趁早送回家乡去。他儿子不大相信,以为这不过是少吃些饭的小毛病。我的根据是:李濒湖说 “沉潜水蓄阴经病”。果然一到十月,两脚发肿。他的儿子便带他回家,积极治疗,终于死亡。诊脉而知本病的预后不良,是因为秋有冬脉,而又无和缓之气,这表征胃气先匮,土不制水,而且水反侮土;加上胃纳不佳,所以知道它的后果危殆。  
 
 四、脉诊和时日的关系 不但是脉诊和节令的关系,是那样的密切,进 
 一步时日和脉诊的瓜葛也值得注意研究。有一例慢性的全身水肿,喘促,其 脉沉而隐隐,几乎好像无脉,绝无冲和之气。病家问我有没有希望痊愈?因为在病人面前,不便直言,就把我的诊断写在纸上,说是壬癸之日很危险。病家拿去给他的一位当医生的亲戚看,他的亲戚问:你请的是哪位医生?知道是我诊断的,便去查对日历。他告诉病家说:“如果钟老所说对的话,后天便会死,快备后事”。这人满身是水,脉呈心阳衰败,心是君火,肿为水病,水来克火,故脉象沉微而隐隐。壬癸为水胜之日,后天是壬癸。届期心阳一竭,危殆立至,这个诊断的提出是有理论根据的,这是否说是偶中呢?上面是脉诊和日干的配合,以下再举述一例时刻方面的“脉应”。有一次,有一个妇人患病,请了老医生看,患者平日身体不好,现在出现抽筋,认识是肝有火——老医生搞错了,用龙胆泻肝汤。服药后,舌变黑,不想喝水,脉来无神,脉波不整齐,没有胃气,病家邀请了我去他家诊治,我说这个病不好治。第二日我便要辞谢回家。病家很相信我的话。他们说家里人手少,希望不要再半夜出事故。我说不妨,是在白天死的。那天人忽然昏迷,竟然到次日中午才死。同道中有人问我的理由,我说脉学要深深体会。因为这是阴虚,服了龙胆泻肝汤,病势一变,阴虚则阳盛,半夜至平旦,为阴中之阳; 由早到午,为阳中之阳;午到下午,为阳中之阴;上半夜,为阴中之阳。这是阴虚的病症:夜属阴,白天属阳。当阴虚欲绝时,在阴盛之时可以不死;遇阳中之阳的午刻,故必死。有好多例子都是照这样相生相克来诊断的,很正确。证明中医的脉学传统是非常可贵的。 
  五、妊娠脉 诊妊妇之脉,主要的是滑而有神。但妊妇身体极虚者,则脉不甚滑而神稍差。须从其他方面参详之。 
    曾诊一妇女,月经不到一月,尚未超期,因为脉象滑而流利有神,我说:你这个月不会行经了,断为怀孕。这女人不信,事后告诉女友说:“看脉说我有孕,你看好笑不好笑?”她的女友来看病时说起这事,我说:“等肚子大了,就不会骂我了。”后来四个月后,那女人来复诊,的确是妊娠,足月产一男孩。 
   又有一工作女同志。月经超期三几天。因脉象流利有神,我诊断是受孕。她去做蛙检,阴性。第二次复诊,我说还是有胎。她又去做蛙检,阴性。第三次来复诊,我说是妊娠无疑。可是第三次蛙检仍然是阴性。化验室的通知笑道:“看是你脉行还是我的青蛙行?”结果是真的怀孕。青蛙三试而三现阴 
性,而滑脉流利有神,三诊无误!我的意思不是说现代科学的诊断不行,不 
是说不需要它。我是说前人在脉学上积累了无数宝贵的经验。他们的著书立 
说之精,确实值得去潜心学习的。  
  六、体检与脉诊 脉诊的好处,可补现代医学体检的之所未备,且举一 
 
例。有一个患者,医生给他探热是37摄氏度,脉博72/分,医生说:“没有什 
么病”。他转到中医科来看。我看他的脉,是右关弦,诊断是脾胃有病。问: 
 “肚有痛吗?”他说:“对的”。临床上这种事例并非罕见。 
 
   上面所谈的,只是一些零星的材料。但是,脉诊应用的实例很多,在这 
一个短时间内是谈不完的。 
 
     
 
                脉诊的规律及辅助切诊 
 
                           梅县第二人民医院院长  钟思潮 
 
     
 
 一、耐烦脉诊 我过去诊脉很不耐烦,对于症状进行了解后,一按脉觉得
脉和症比对,相差不多,便算了。张仲景大师早就批判过这种粗率的诊法, 
他说:“观今之医……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 
息,不满五十……所谓管窥而已。”这充分教育了我们,要认真的诊脉,反对 
粗枝大叶的作风。我奉行了仲师的垂训,批判了自己以往从事脉诊的过于草 
率;提出切脉必须按至五十以上,才能在脉象上发现“个中情趣。” 
 
     
 
 二、诊脉知症 打诊触诊,可以知胁肋和胃部的痛楚。中医的切脉,对于 
 
头痛、胁痛、胃痛的测诊,却很准确。三部九侯的诊法,应该很好地体会。 
 同时,脉学必须贯穿五行的理论。五行反映在脉学上,应该不是玄谈;事实 
上,脏腑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因此,如不联系起来,不贯穿五行,脉法就搞 
不通。而左右三部的脏腑配属也是有事实做根据的。比如说:弦为什么出在 
关上?并且左关脉弦,则为头痛口苦。这里面的理由就不简单。还有弦脉出 
 
现在右关,便有胃痛的征候,这不是木克土吗?讲脉学,必须运用五行的理 
论,这是一个证明。同时辨证论治的辩,也不能离开这个道理。 
 
     
 
 三、脉学的规律 在脉诊上既要严格地掌握它的普遍规律,也要注意到 
 
脉学中的矛盾形式的特殊性的一面。那就是像:风热而脉静,泄泻而脉大, 
 以及失血忌见洪数,阳病忌见微脉等的脉证不符的相反规律等。在某种情况 
下,脉与证的矛盾,往往出现着特殊的形式。如乙型脑炎及夏秋季伏邪的症侯,呈现发热烦躁痉厥等阳性症状,但一面却表现沉伏的阴脉。又如热深厥 
深的手足厥冷,神昏痉厥而是属于阴性症状的,又出现数而有力的阳脉。还 
有新病呈现阳症,反见伏脉。这些脉学上的特殊性矛盾,就需要用辩证的方 
法灵活地去运用它,认真地作出分析,以求得统一(脉与症提高到理论上的 
两者之间的统一)。方书说:“大实有赢状,大虚有实侯,”这是一种物理的变 
化。乙型脑炎的伏脉,多有用清营的犀角地黄汤而脉象转为洪数的;又热邪 
 内伏,多有用四逆散加凉肝镇痉的羚羊钩藤等药,获得厥回而脉症相应的。 
这些规律有正面的和反面的,应该全面地了解它和分别的对待它。 
 
     
 
 四、治病必求其本------脉 所谓治病必求其本,本是阴阳,而脉的表 
 
现,也不出阴阳的变化。脉法上的诊断死生的可靠,老先生们已谈过:浅学 
如我,也略有体会。曾见有患者气急神扬,头摇目窜,汗出,神昏,症极危 
重,但细按其脉,中侯有神,尺部有根,呈些微和缓柔润之态,当时诊断他: 
 “脉有生机,其病必生”。其他像重症肺结核或虚极之慢性病,推断何季何节 
何日而死,根据和中医老先生们的接触和临床摸索,发现有许多“历试不爽” 
的事实。这都是按所胜所不胜类推出来的。五行的推演是他的复杂化的一面, 
阴阳的归属则是简化的一面。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脉象上也必须存在 
着两者有一定程度的互相维系,否则阴阳离绝,那就是亡失了“本”! 
 
     
 
 五、一根桡骨动脉的花样 一根桡骨动脉,分配不同的脏腑,从临床 
 
事实来看,它的科学性是很强的,问题是在于如何的发扬它,认识它。情况 
是这样的摆明:不论任何一个病者,寸关尺所见之脉,是不一致的。尺和寸 
相较,关于尺相较,各不相同。而且左右手的寸关尺,彼此也截然不一样。 
左寸和右寸,左关和右关,很少雷同。在一根脉管上的“方寸之地”(实际上 
还没有这么大),分配着那么多的脏腑,你说是胡闹吗?请试想一下经络学说, 
经络的距离不很大,为什么穴位就不相仝,而所主的症候及发病部亦复各异? 
经络的穴位,相隔一点,就是其他的穴位,足三里下一寸,其所主又便是另 
一些症状。任应秋的脉学研究十讲,坚决反对中医的脉学,就是根本错误。 
当我们研究针灸学,在解剖上找不到这些神经反射的传导途径时,是不能够 
否认针灸学兪的存在的。 
 
     
 
 六、舍脉从症和舍症从脉 有人提出舍脉从症的例子,贬低脉学的价 
 
值,这个问题怎样看法?当脉证不相符而以症为突出(作为疗治的最后依据)时,表面上好像不合乎脉与症两者之间的矛盾规律。但是从矛盾的特殊性来 
看,这和脉学的原理还是并不违背的。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这种矛盾是 
会统一起来的。在这里,我想在座的老先生们会比我说的更具体些,因为各 
位有着比我更多的经验。如果有舍脉从症的现象,而脉症始终不能统一时, 
那是属于生机已绝的症候范畴。我们决不能因为有了舍症从脉和舍脉从症的 
论点,而限制了对脉学的深入研究,或以为脉诊有其很大的局限性而甘于浅 
尝即止。 
 
     
 
 七、尺肤诊、虚里诊、腹诊 尺肤的触诊应该重新注意,灵枢论疾诊 
 
尺篇:“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这是古代非常重 
视的一种触诊,应该和切脉相辅而行,尺肤诊的文献根据不止这一点,我在 
此只是提一个头绪。 
 
      古人还从虚里的转动来测诊胃气的有无,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 
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盛喘数绝者,则病在 
中;绝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虚里诊可以观察宗气的盛衰,预后的良 
恶。虽然脉诊对心脏的强弱,和间歇或不整脉作为诊断心瓣膜闭锁不全等的 
依据,但直接行虚里诊,可以更多地了解心脏的变化。现在特提出作为参考, 
请大家研究关于这方面的诊法和方式。  
 
      腹诊也值得提一提,内经和仲景书都有论及,希望大力继承和发扬 
它。 
 
       以上尺肤诊,虚里诊和腹诊,都是辅助脉诊的切诊。 
 
     
 
             脉性和疾脉及脉诊的预见性 
 
                             汕头专区人民医院 林维镛  
 
     
 
 一、脉有阴阳 脉学书籍上所论述的脉象和症候的关系,某脉主某症,反 
 
映何种病理的机制,都是从实际经验中产生的。由实践到理论,再实践,提 
高到今天的脉学,这里面包含了真理的核;是许多有关部类的科学的汇流的 
结晶体。书上的话是可信的而且有用的。  
 
   看脉要看一个独字,这是各位已经提到过的。而期间更应该注意脉征上 
的某部特殊情况(独)的特点,即是脉的属性:有偏阴偏阳,有属阴属阳。 二、阳病见阴脉的处治 有一例脑炎患者,阳病见阴脉,没有洪大滑数 
 
的白虎汤证的脉象,高热40—41度上下。寸口脉浮弦滑数,关濡濇,尺弦, 
时当下午二时,脉已属阴,病势正在进行。有的主张用白虎汤,我说:“以时 
论脉,就脉论症,不是完全的阳脉,是阳病而兼见阴脉的病候,应用犀角地 
黄汤合清震汤(李东恒:羌活、黄柏、升麻、柴胡、苍术、黄芩、防风、猪
苓、麻黄根、蒿本、炙甘草、当归身、红花、泽泻),同时用石膏二两,煎水 
煮药。石膏和升麻、苍术同用,是把阳明的热邪赶出来,三两天就可以全部 
治愈”。服药后,热度就下降了。急性大病,脉象要多看,因为一时是一时的 
变化,所以一天要脉诊好多次,距离不要超过四小时。脉的关系很重要,上 
述病例能够治愈,是掌握了它的时间。  
 
   有一例刘姓女病人,患紫斑病,鼻孔出热,皮肤出血,只有关脉微细, 
其余脉搏都无,这种脉属于纯阴,是肝病之象。这样的脉,脉书上记载亦有 
不同。 
 
     
 
 三、脉象对于病症的预见性 病有未发,而脉已预见其机者,这种例 
 
子也常有。按照脉理,左寸浮主外邪,右寸浮主内伤。有一女人患紫斑病, 
病情好了很多。有一天我去查房,诊其脉:左寸人迎独浮大,但体温和脉搏 
的跳数都正常:T37℃&P 88/m 。我说:这是感冒。这时正是下午,她父亲 
来探望她,我把病情告诉了他。并且说明因为此刻情况还正常,所以我未开 
给方药。到了半夜,患者即发冷发热,体温升至39℃以上。她的出血症,刚 
刚才好,目前出发热外,还觉得心中不舒。但由于是失血病的患者,虽有表 
症,应该考虑到“不可汗”的问题,于是给于栀子豉汤,先降热;然后看具 
体情况如何,再考虑发汗。这时古书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疾脉对生与死的诊断 有一例病人脉快极,而浮,P140/分,据 
 
脉诊病,是受惊后兼患感冒,经过检查,认为病情不很妥当,需要打强心针, 
我说不必打。病人家属很慌,我说:“再重些业不见得就有妨碍”。因为这是 
风邪乘惊,引动肝邪,掀起了阳明经之热。先把阳明经热解决(用布敷热水 
系于趺阳穴,引热下降)。兼用药表散其外邪,可以不成问题。 
 
    另一例脉跳120/分,经过诊断,说是要注意心脏的变化。我说:“疾脉须 
分新久,现在疾脉才出现二日,是新起的,否则危险更大”   还有一例,脉来一息一呼一吸七、八至,这是难经说的“至之脉,一呼 
          。吕广说:“夫人纳五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今一息(呼) 
 四至曰夺精” 
 四至,乃阳气乱,故脉数,数则气耗,耗则精无所归,独加夺去,故曰夺精”。 
我断定这个病人不能治好,因为他是几年的病患。结果应验了我的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杰熙先生脉学
【转载】黄杰曦、黄杰熙先生脉学1
中医脉诊解析——教你如何切脉 四
中医脉诊上集 每日一课脉诊即切脉,...
脉法入门
中医四诊---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