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花生黑斑病

花生黑





    简 介 
  英文名  Peanut Black spot
  异名  花生晚斑病;俗称黑疸”、黑涩等。
  病原  暗拟束梗霉属Phaeoisariopsis personata (Berk.& Curt.) V.Arx,异名Cercospora personata Berk.& Curt.,属半知菌亚门。有性阶为伯克利球腔菌Mycosphaerella berkeleyi Jenk.,子囊菌亚门球腔菌属,比较少见。
  花生常见的叶部病害。整个生长季节皆可发生,发病高峰多出现于每造花生的生长中后期,故有“晚斑”病之称。常造成植株大量落叶,引起荚果发育受阻,产量锐减。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黑斑病的症状与褐斑病大致相似,为害部分相同,两者可同时混合发生。
  (1)叶片:黑斑病病斑比褐斑病小,直径1~5毫米,近圆形或圆形,暗褐色至黑褐色,叶片正反两面颜色相近。病斑周围通常没有黄色晕圈,或有较窄、不明显的淡黄色晕圈。在叶背面病斑上,通常产生许多黑色小点,即病菌子座,呈同心轮纹状,并有一层灰褐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害严重时,产生大量病斑,引起叶片干枯脱落。
  (2)叶柄和茎杆:病斑椭圆形,黑褐色,病斑多时连成不规则大斑,严重的整个叶柄和茎杆变黑枯死。 
病原物 
    (1)形态:①分生孢子梗。丛生,粗短,聚生于分生孢子座上,多数无隔膜,末端屈曲,褐色至暗褐色,大小(24~54)×(5~8)微米。②分生孢子。倒棒状,较粗短,橄榄色,多胞,具1~8个隔膜,多为3~5个隔膜,大小(18~60)微米×(5~11)微米。
  (2)特性:病菌生长适温为25~28℃,并需要高湿,高湿更有利于产孢和孢子萌发。 
侵染循环 
    (1)菌源:病原以菌丝体或分孢座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或以分生孢子粘附在种荚、茎杆表面越冬。
  (2)传播:第2年合适条件时,越冬分生孢子或菌丝直接产生的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为初侵染与再侵接种体,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侵入致病。病斑首先出现在靠近土表的老叶上。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成为田间病害再侵染源。在南方产区,春花生收获后病残株上病菌又成为秋花生的初次侵染源。
  (3)发生时期:植株生育前期发病轻,后期发病重。 
发生因素 
    (1)寄主抗性: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以直生型品种较蔓生型或半蔓生型品种发病轻。叶片小而厚、叶色深绿、气孔较小的品种病情发展较缓慢;野生种抗性较强,可作为抗病亲本加以利用。另外,嫩叶发病轻,成叶和老叶发病重
  (2)环境:适温高湿的天气,尤其是植株生长中后期降雨频繁,田间湿度大或早晚雾大露重天气持续最有利发病。
  (3)栽培:连作地、沙质土或植地土壤瘠薄,或施肥不足,植株生势差发病也较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如湛江1号、粤油22号、粤油92号、远杂9102、豫花14、15、鲁花4号、花17号、花18号等。②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善管肥水,注意田间卫生等。③花生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沤肥,以减少病原。
  (2)药剂防治:参见花生褐斑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花生黑斑病如何防治
月季黑斑病与褐斑病的防治
花生病害识别与病虫防治
花生病虫害防治技术
花生褐斑病影响产量和质量,了解发病规律,选对药剂 有效预防好
草莓褐斑病如何防治,草莓褐斑病特效药有哪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