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

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

教学细节的设计与研究,可涵盖很多很多的内容。如:一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何规划,一节课怎样起始,一节课怎样收束,教学之中如何过渡,朗读教学如何具体地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语言学习活动如何生动地有序地一步一步展开,提问设计如何做到既有铺垫又突出主要内容,媒体手段如何有效有序地发挥其辅助功能,在某个教学片段中运用什么样的手段与策略等等。本章研究的是“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它包括:一、朗读教学的设计艺术;二、提问设计的艺术;三、语言教学的艺术;四、课中活动的设计艺术;五、教学手段的运用与创新。

一、朗读教学的设计艺术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思并用的综合阅读活动,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句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指导有方的朗读教学,能让学生在朗读之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

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朗读”作为一种基本课型,已在第三章中进行了介绍。在本节内,将从教学细节的角度,从两个方面再对其进行深入的研讨。

第一,“朗读”应是一种常用的教学线索

在教学中:

朗读,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阅读方法。阅读教学课中活动,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朗读”。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即是指出声的朗读。

朗读能够训练普通话的发音技巧。学生在一定的量的朗读训练之后可以达到吐字清晰,语音响亮,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能通过语音传达出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训练之中,词、语、句、段、篇都能给学生以深刻难忘的印象。

朗读是培养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对文章中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也可以通过反复的朗读来进行体会和品味。

朗读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实践,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情感、风格,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朗读是“出声”的语言训练,有助于发言、复述、交谈、演讲、论辩、主持、协商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和优化。

朗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穿插,它是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手法。

所以,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由于朗读永远与文章的语言文字、思想情感密切相连,所以朗读应作为基本的教学形式,与词义、句意、文意的品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朗读”应该是一条常用的教学线索,贯穿于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于是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空,运用自由朗读、跟读学读、感知性朗读、模仿性朗读、熏陶性朗读、体验性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竞技性朗读等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如《春》的教学主体思路设计:

1.同学们朗读课文,体会朗读这篇课文的基本语调。

2.播放音乐,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大致脉络。

3.教师导引,有重点地指导同学们串读课文,品析课文思路。

4.自由选读,品味文中的佳词、美句、精段。

5.个性化演读。

6.自选内容进行背读。

又如《秋魂》的“自读三步法”教学思路设计:

第一步:自由诵读,约18分钟。

建议将全文朗读三遍。第一遍快速读,要求读得顺畅。第二遍中速读,要求读得有抑有扬。第三遍中速读,要求充分渗透感情。

第二步:选点精读,约12分钟。

每个同学选读12个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精读的内容与要求主要是:1.激情朗读这个段落;2.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与作用;3.揣摩精彩的词句;4.理解段中的层次;5.理解段中通过写“秋”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蕴。

第三步:语言学用,约15分钟。

建议同学们:1.自选内容,自由背读;2.朗读精段,提炼句式,口头造句;3.朗读精段,迁移变通,进行“仿”说;4.选背文中警句。

在以上这两个教学思路的设计中,“朗读”出现在几乎每一个教学步骤中,不论是作为教学内容还是作为教学形式,它们都连点成线,成为贯穿课文教学始终的一条线索。

第二,“朗读”应是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

朗读是教读或自读教学中面对全体学生的一种语文实践活动,它可以出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但朗读教学决不是让学生一味地放声读起来,在真正的朗读活动中,每一次的朗读教学设计都必须表现出教师三个方面的思考:1.这次朗读的内容与目的;2.这次朗读的方法与形式;3.这次朗读中师与生的各自不同的活动。正由于有这样的理性思考,加上教师教学手法的灵活运用,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从教学细节的角度看,朗读教学应该总是那样灵动多姿。

请欣赏下面不同的细节设计。

设计手法之一:分层推进这种设计将精短的课文作为一个教学整体,以不同的教学要求来形成教学细腻的步骤并覆盖全文的朗读训练。

例:《口技》的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体味。

教学活动:同学们朗读课文。

第一遍: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这一遍要求学生朗读全文,人人出声,要读得沸沸扬扬。)

第二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这里重点训练朗读第一段,教师先进行示范,学生学读。)

第三遍:要求读得层次分明。

(这里从理解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二、三两段,老师不进行提示,请同学们读出段中层次。)

第四遍:要求读得有情有景。

(这里训练朗读第三、四段,老师示范,同学们演读。)

第五遍:要求读得有急有缓。

(这里重点朗读第四段,先急后缓,读出文中情景,读出段中层次。)

这里的朗读教学要求具体,层次明朗,覆盖周全,活动充分。加上形式的变化与调控手法的运用,场面的活泼可以想见。

设计手法之二:小步轻迈这种设计将朗读技能训练的某项内容进行切分,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例:《天上的街市》第一个教学板块: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

师:读诗,要感受诗的音乐美——首先是把节奏读好。

(教师示范读第一段。)

指出:诗句中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有规律的短暂停顿叫做节奏。

全班同学轻读课文,感受节奏。

师:节奏读好之后,要注意读好诗中较大的停顿,如“我想”“我想”“不信”“你看”。

(教师范读第二段。)

指出:为了突出语意或情感而作的较大的朗读间歇叫做停顿。

女生齐读全诗。体味如何读好诗中的停顿。

师: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得抑扬顿挫。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得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

(教师范读第三段。)

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诗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押韵的。什么是押韵:诗句中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叫做押韵。本诗隔行押韵,每节换韵。

请同学齐读第一段,感受诗的韵脚。

教师就“体味诗的音乐美”简单小结。

这个教学细节呈总分总式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读,学生学读,目标明确,小步轻迈,层次细腻,知识丰厚。

设计手法之三:主持引领这种设计手法由教师担任“主持人”,用跳读的方式,拎出并组合全篇课文的关键内容,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朗读。

例:《鹤群翔空》教学片断。

师:咱们先把课文读起来。课文这样读:老师当主持人,把你们的朗读串起来。

师:(当主持人串读)“南侧群山的上空深处,浮现出一排黑芝麻粒般小斑点”,鹤群映入了“我”的眼帘。请大家开始读第3段,读这一段要注意,有些字音要突出,你们看,“这些鹤都是灰白色的,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延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句中,“一律”“笔直”“实在”这些词重音要读好,要以读好重音的方式把这幅很美的画面表现出来。

生:(齐读第3段)

师:继续往下看,可能是由于山太高了吧,鹤群在那里转弯了,改变了飞行的方向,这时候飞行的景观是多么壮丽呀!请读第8段、第9段。读这两段时要注意处理好停顿,你们看,“这种景观多么壮丽啊!”后面一定要停一下。为什么?后面的句子都是来解说“壮丽”的。因此,“壮丽”这个地方是一个中心句,在这里停顿一下,就表示你能够理解段的层次了。

生:(齐读第8段、第9段)

师:但是,生活的平静被打破了,一只苍鹰“飕”地一下以极快的速度插到鹤群之中,一场鹤与鹰的激战在长空展开。下面读13141516段。注意要读出一定的速度,以表现战斗的激烈。

生:(齐读第1316段)

师:鹰逃走了,留下了一只伤鹤,那么故事将如何发展呢?下面读第212223三段。在这儿要读出情感,好像你就是那只大鹤,来救助那受伤的朋友。

生:(齐读第212223段)

师:刚才咱们读的是课文中最精美的部分!……

这个朗读细节突出了课文最关键的段落,大致上显现出课文的行文脉络和构思手法,重点突出,指导细致,时间节省,形式别致。

设计手法之四:巧变形式这种设计将朗读的过程在“形式”上细节化,使教学的过程既有层次感又有变化性。

例:《曹刿论战》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背读。

1.教师提出教学任务:背读——在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请同学们进行演读,也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有声有色的朗读。

(1)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进入情境,读出语音语调。

(2)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大声演读,读出语音语调。

(3)将同学们分为两大组,老师读课文的非对话部分,学生进行演读。

3.同学们背读。

4.用分小组或男女生或师与生比赛的方式组织背读。

这个教学细节由于活动形式的变化而显得节律跳跃,气氛活跃。

此外,还有多角反复、角色朗诵、古诗吟读、品读悟读、配乐唱读、个性化朗读等种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手法,它们都能让朗读教学的细节显得美好而又生动。

二、提问设计的艺术

“提问”或者“问题”是组织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抓手。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主要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

高质量的提问是教师研究教材与设计教学时思想的结晶,它们具有角度优美、形式多样、内涵深厚、激发力强的特点,在教学上能够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

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历来习惯于过多地提问,“碎问碎答”的危害年深日久,几乎所有的课文阅读教学都充满“问答”,甚至有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也显得提问过多,内容过浅。提问作为“弊病”明显地表现于课堂的有:1.“步步为营”的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板书”设计靠近的阶梯。2.“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绵延自己讲析的桥梁。3.“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美感与激发力,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网络。4.信口而来的“追问”在很多的时候窒息着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问的繁杂细碎,成为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我们应有强烈的改革提问设计、研究提问艺术的意识,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下方面。

第一,要研究提问设计的丰富内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随着阅读教学新理念与新做法以蓬勃的生命力进入课堂教学,提问已不能简单地看作是那种“问学生问题”的事儿。提问设计的研究已经大大拓宽了“领域”,研究的视野非常开阔,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综合起来讲,除了设计的手法之外,有如下一些重要内容需要我们进行关注:

1.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

要研究怎样设计出能在阅读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欣赏的重要的提问。

如下面的提问就能够从整体上将学生深深引进课文:

(1)《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举例说明。

(2)《夏天也是好天气》这篇课文是怎样写夏天闷热的,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扣住标题写出了夏天的“好”?

(3)《故乡》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怎样一幅图景呢?……

2.精心设计以组织“比读”“联读”为目的的提问,以整合教学内容。

如:

(1)阅读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纸船》,并与冰心的《纸船》进行比较,谈谈你的感受。

(2)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荣的《乡愁》,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

(3)《南园》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饱含爱国忧思,但在格调上有所不同,试作比较分析。

(4)试比较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晏殊的《浣溪沙》,看看它们在内容、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3.巧设“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之中进行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

如:

(1)假设你是学校板报的编辑,试根据《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简讯。

(2)阅读《福楼拜家里的星期天》。列表格,概略地填写课文描写的四位作者的肖像、语言、行动、性格特点等内容。

4.设置课堂活动的“话题”或“微型话题”,以组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阅读活动。

如:

(1)朗读《紫藤萝瀑布》全文,试用你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

(2)阅读《第一次真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下列问题:①每人讲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②为什么有的“第一次”不能尝试?

5.设计课文学习中的“论题”,组织各抒己见课堂议论活动,深化课堂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勇于发表创见的精神。

如:

(1)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后,你认为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2)对《猫》的主题思想有两种看法: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就会认为小说所要表现的是“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或做人的道理;把猫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写的侧重点,则会认为小说揭示了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6.恰切地设计与安排阅读教学中类似于“综合性活动”的“主题”,以开展阅读教学中的“综合性活动”。

如: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现代生活中的例子,写一篇短小精致的文章,进行课堂交流。

(2)在中国古代的小说、戏曲中,诸葛亮的事迹、传说很多,从图书馆或网上搜集有关资料,以“我看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3)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有关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全班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

第二,要追求“妙在这一问”的设计境界

“妙在这一问”指的是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的设计。这一点,已在第四章“线索式思路”中有所涉及。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指的是对课文阅读能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与课堂教学中一般的“碎问”相比,“主问题”有着自己的鲜明的特点:

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结果,是一种具有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应答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2.“主问题”在教学中的先后是经过认真设计的,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各自在教学过程发挥自己一定的作用,它不具有随意性。

3.“主问题”有内在的牵引力,一是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二是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每一个问题都能结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它不会在教学中像随口问答那样转瞬即逝。

所以,“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抵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课堂学习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可以说,“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能革除阅读教学中的多问杂答与碎问碎答,能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将谈话式、答问式的教学引向以学生课中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用“主问题”来牵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用“主问题”来结构学生的课中活动,用“主问题”来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能有效地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让那些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的课型与课堂教学结构脱颖而出。

“主问题”的设计,应表现出如下鲜明的特点:

1.与课文有血肉的联系,能够牵一发而动课文全身。

2.适应课文的教学重点,从课文内容、语言、手法、主旨等方面突出其一或其二。3.应生动、巧妙、有趣,适于学生理解与应对,能激发起热烈的课堂学习情绪。

“主问题”的设计,应表现出如下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诗句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2)《香菱学诗》:香菱学诗如痴如醉,请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描写语句,体会这些描写的传神之处。

(3)《出师表》: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

2.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如下面的提问设计——(1)《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是什么?

(2)《回延安》: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3)《雨说》:雨说了些什么话?这些话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3.有利于在教学中“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

如:

(1)《孔乙己》提问设计:课文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试找出来分析一下,作者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

(2)《故乡》提问设计:《故乡》重在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

4.有利于课堂教学上“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如下面的提问设计——

(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复述故事,说一说情节的开端、发展和高潮。

(2)《威尼斯商人》:组织一次戏剧活动,排演“法庭审判”这场戏。

(3)《陌上桑》:展开想象,增补一些情节,把这首诗改写为一个故事。

(4)《雨说》: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300多字的小散文,体会这两种体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5.有利于促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局面的形成。

如:

(1)《故乡》:小说以“我”为叙述者,叙述中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你能勾画出文中表现“我”的心情变化脉络的语句吗?

(2)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问题设计:请同学们按揭示对方错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正面立论)、作出结论的逐层推进,把课文分成四部分,并试用表格将它们表现出来。

(3)《曹刿论战》: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6.有利于激发、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性学习。

如:

(1)《麦琪的礼物》:试从时间、主人公经济条件、夫妇之间的感情等几个方面分析,你觉得小说中的“巧合”可信吗?

(2)《安塞腰鼓》:本文大量用排比,包括句子内部、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加以说明,并说说排比对表现文章思想感情的作用。

(3)《黎明的通知》:你能找出诗中的关键诗句或词语,联系你所了解的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诗中“黎明”深刻的象征意义吗?

另外,主问题的设计还要能表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有独到见解的研读与教学处理。

如:

(1)《我的信念》提问设计:阅读课文,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

(2)《我的叔叔于勒》问题设计: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①原因→结果(逻辑层次);②期待→破灭(心理角度);③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④悬念→结局(技巧运用);⑤侧面→正面(手法变化)

“主问题”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大致有如下规律:

1.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可用一两个“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整体理解,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往往用最为精粹的“问题”形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板块,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形成生动活泼的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教学局面,拉出课文教学的明晰线条。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往往用一两个“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波澜。

如《风筝》的提问设计:

1.课文初读阶段: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请自选角度,说说《风筝》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文中的弟弟。②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文中的“我”。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弟弟”与“我”进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理解。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课文中的“情”表现在哪里?举例说明,每位同学要争取与别人说的不同。

又如《我与地坛》的问题设计:

1.课文初读阶段:说说“我”与地坛,说说“我”与母亲。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①选读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说说自己的理由。②指出课文中最需要品评赏析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需要”。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各抒己见,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地坛是什么?如,地坛是给史铁生带来平静的地方;地坛是一个与被命运击倒而又站起来的人有着生命之缘的地方……

三、语言教学的艺术

语言教学,指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教学,即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中的语言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学用、语言品析与鉴赏的教学。语言教学天然地存在于几乎每一节语文课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是一种工具的授与,是一种技能的培养,也是一种人文的熏陶。

语言教学研究的内容丰富多姿。有关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每一项内容中都大有文章可作。就拿学习语言的一般过程来讲,认知、感受、理解、积累、运用、品析、赏鉴、创造这一系列的环节中,每一个环节内都包孕着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研究。所以,从研究的内容来讲,我们永远有事可做,在语言教学的研究上,我们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但我们可以重视如下三个方面的“提高”。

1.提高对语言积累教育的关注程度

积累丰富,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累要丰富。

那么,什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积累”呢?它含有哪些主要内容呢?

一为知识性积累。这是最直接、最基础的积累,包括字词知识、修辞知识、语法知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写作知识等。

二是语言性积累。它包括字、词,短语,句式,更重要的是成块成段成篇的语言材料的读背识记,它们是语言运用的“物质基础”和借鉴模式。

三是技能性积累。它讲求训练性,要求对学生进行圈、点、勾、划、点、评的训练,进行分层划段、归纳文意、品味文情、赏析文采的训练。在写作上,它要求对学生进行拟出提纲、构思布局、修改润色等内容的训练。即进行层次不同的阅读技能训练和写作技能训练。

四为情感性积累。它让学生在较长时间内,在潜移默化之中,在雅、美、纯、真的语文环境之中受到思想情操的多方面的熏陶、感染与教育,从而增进语感,培养情感,养成气质,提高修养。

五为思维性积累。它要求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使之能去粗取精,能划分归类,能从某一点生发而联想开去,能从芜杂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提炼规律,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吸纳,能发展自己的兴趣而“专攻”。

从“语文”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基本积累是语言积累。

阅读教学,要充分地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没有积累,学生的语言世界将永远是一片荒漠。

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言泉流就会干涸。充足的语言积累,有利于每个人的一生。

所谓语言积累,就是运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习得更多更美的语言,它们是语言运用的坚实基础。

所谓语言积累,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学生习得语言的同时,学会积累语言的方法,学会品味、揣摩、感悟语言和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语言积累教育研究,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最为基础的课题。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没有语言积累教学的科学体系,从大面积的教学看,连科学的理念与先进的作法也比较难以看到;特别是近年来,语文教学中的研究“课题”蜂起,但难以看到关于语言积累教学的研究专题。

其实,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很关注、很强调这个问题。

初、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共有约20次提到“积累”二字。其中关于语言积累的说法也多次出现。如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醒我们,“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还要求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优秀散文中的名言佳句,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学素养,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所以,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积累教学这个关系到每位学生的极为重要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我们应该对此进行一点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为在大面积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工作。

2.提高对教材进行语言研究的水平

中学语文教材,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是一个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沉淀着丰富的知识板块,蕴藏着精粹的知识宝藏;是精选的语言现象。语言教学研究要做的最基础最细腻的工作,是科学的教材分析。

要想有目标地、有层次地、高效率地进行语言教学,语文教师有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常常被忽视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要把教材读好,读深,读细,读美,要悉心玩赏,为教学设计作好充分有力的铺垫。

科学的教材分析能够让我们知道如何突出重点,聚集精华,它会使我们对全套教材的语言积累教学既有量化指标的大致了解,又有具体内容的显现,更有教学标高与教学层次的把握。

所以,阅读教材不仅仅只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艺术。以常用的阅读教材的方法去看待教材,从常规的视角去分析教材,从一般备课的角度去理解教材,在语言教学上都不会有精致的结果,其原因是没有从“量”与“质”这两个方面对教材进行理智而科学的网络式分析。

教师对教材的语言研究的艺术,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从语言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感知与感受。分析课文的词语、句式、段式、篇式,分析课文中语言组合的特点,分析课文语言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中达意传情的技巧。

(2)从语言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提炼与积累。一是对一篇课文进行提炼,二是对多篇课文的提炼加以组合。二者都可以形成语言教学的板块。有了这种板块,语言教学的内容就具体而微了。

(3)从语言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品味与赏析。一是对语言的浅层品析,二是对语言的深层品析。浅层品析的内容无非是结构、形式、含意、准确、生动、修辞方式、情感特征、感觉角度、语序角度等,深层品析的内容则是表达作用、隐含意义、表达艺术、表达风格、表达的独到之处等等。

3.提高语言教学的分析策划能力

语言教学的研究内涵丰富,所以我们又必须同步地研究语言教学的艺术。所谓语言教学的艺术,就是科学地、生动地、高效地进行语言教学的思路、方法和手段。也就是说,语言教学不是孤立的识字认词的教学,不是枯燥机械的读背教学,不是肢解课文式的讲析教学,它需要我们细心分析,耐心策划,精心运筹,将语言教学融于课文的整体教学之中,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增加积累,学会运用,学到品析与鉴赏的技法。

为此,我们可从如下方面提高语言教学的策划能力:

1.从专项突破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多角度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

2.从系统训练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欣赏语言优美的句段”“欣赏形式优美的句段”“欣赏手法特别的句段”“欣赏意境优美的句段”“欣赏内涵丰富的句段”……

3.从学法点拨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指导学生学会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教学生学会体会文章中的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

4.从集聚精华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忆读式美句积累”等。

5.从语言实践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表情演读”“智能练习”“句段读写”“课文集美”“编制卡片”等。

6.从课中活动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整理性语言学习活动”“读背性语言学习活动”“练习性语言学习活动”“品析性语言学习活动”“鉴赏性语言学习活动”等。

将上述策划变为教学行为,要讲究突出重点,咀嚼英华,自然灵活,优美实惠,也就是要科学而又艺术,要有一定的教学品位。

下面请见两例——语言集美教学。

例一:《杜甫诗三首》语言积累教学片断——集美式忆读。

创意说明:就课文内容进行迁移,联想,回忆,积累文言诗词中的写景美联。

活动角度:寻找诗词中的“景点”。

活动成果:同学们进行写景美句的联想与回忆: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用“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来形容这种收获,可以说是再恰当不过了。

活动启示:第一,还可对这些语言材料进行提炼整理;第二,还可以变换角度,就这些语言材料再次深化学习活动;第三,还可以扩展内容,对现代文课文中的此类语言材料进行联想、回忆与积累。

例二:《紫藤萝瀑布》语言教学方案——集美式品读。

创意说明:美文美教。

教学视点:课文集美。

教材处理: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实践活动:1.朗读美文,2.品味美点,3.聚集美句。

预期目标:1.学生活动充分,2.课堂积累丰富。

预期效果:1.进行美感熏陶,2.进行情感熏陶,3.进行语感熏陶,4.积累与学用语言。

教学过程:

导入:美文需要美读。今天我们从“美”的角度来学习课文《紫藤萝瀑布》,用探求的眼光来发现课文中的美……

第一个教学板块:语言感受活动

1.播放课文CAI课件,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读。

2.播放课文CAI课件,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3.教师:我们不但要读美文,还要识美词,学美句,背美段,品美意。下面请同学们从“美词、美句、美段”的角度,自由选择内容,并出声地朗读。

4.同学们活动。

第二个教学板块:语言梳理活动

1.请说一说你认为需要掌握的课中美词:

瀑布迸溅伫立依傍伶仃蜂围蝶阵忍俊不禁仙露琼浆察颜观色盘虬卧龙播放课件,课件上有如上美词,同学们朗读。

2.请说一说你喜欢的课中美句:

·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

3.请同学们推选课文中的美段: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教师略作点拨:这个段落可称人生感悟抒情段。

播放课件,同学们自由朗读。

第三个教学板块:语言欣赏活动

1.请同学们自选内容,从课文语言的角度品味课文美点。

2.同学们准备。小组交流讨论。

3.同学们开始课堂发言,老师的评点穿插其间。

老师对学生的课堂赏析发言,要准备足够的应对材料,以便生动美好地应接学生的发言,如:

·美在“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显现出明净的色调。

·美在“像瀑布从空中垂下”显示出磅礴的气势。

·美在紫色条幅上的点点银光显露出生命的欢乐。

·美在“瀑布”的四次运用,这带有夸张的比喻写出了高下,写出了曲线,写出了动感,还写出了光彩、欢快、生动与热烈。

·美在柔美的“淡紫色”弥漫全文,富有诗意和深意。

·美在花中闪现出的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欢乐、生命的灿烂、生命的辉煌震撼着“我”的心,让“我”感到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美在那充满生命力的一个“流”字,它贯串全文,虚实相随。

·美在花之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写出了花的美感与动感。

·美在“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写出了花的美好给“我”心灵的抚慰。

·美在“紫色的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写出了盛开的藤萝花给人们带来的新、美、力、乐的感受。

·美在“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表现着深刻而又含蓄的寓意。

·美在“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写出了花朵的光彩与层次。

·美在“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写出了花朵的茂密与生动。

·美在“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这两个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之可爱,生命之可爱,奋进之可爱。

·美在“瀑布”“流动”“淡紫色”在全文中的反复照应,形成节奏。

·美在“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与结尾相照应。

·美在文中有俊美的主体形象——那流动的“瀑布”。

·美在文中有秀美的细部线条——那美丽的“小花”。

·美在文中有醇美的意蕴表达——“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个抒情段,这就是借物抒情,写花就是写人。

……

4.教师评价学生的活动。

第四个教学板块:语言积累活动,语言实践活动

1.教师交代活动目的:用聚集美句的方式,将全文内容浓缩为一篇两百字以上的“描写+点题”的短文。

2.学生用“勾画”的方式在书上作记号。

3.各人朗读自己“创作”的短文。如:

从未见过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我伫立凝望,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我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4.同学们在音乐声中背诵这篇短文。

……

教学启示:

课文集美,就是将课文中美的内容集聚起来,形成一个一个语言的、知识的、技法的、情感的、哲理的等资料的板块。

课文集美,就是通过同学们创造性的劳动,将美好课文中更美的内容“浓缩”“聚焦”,使学生学习到语言的精华。

课文集美,可以在单课之内进行,也可以用“课文联读”的方式进行。可以有统一的教学要求,也可以有学生自己独立进行的有个性的活动。学习活动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真正感到趣、美、乐,而且收获多多。

课文集美活动,是课堂教学中高雅的教学活动。它对学生进行着审美教育、语言教育、学习技能教育以及思维训练。

四、课中活动的设计艺术

学生的课堂活动充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语文教师全部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一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践”一词出现了近30次,可见对语文实践活动的强调。

对语文教学课中活动的设计,我们可重点了解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什么是语文教学的课中活动

课中活动,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操作演练。换一个角度说,课中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事,化解为细腻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去体会,去进行,去完成。我们应着眼于能力训练,着眼于方法培养,着眼于知识积累,运用各种方法,创造各种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阅读教学中的“课中活动”像一只美丽的万花筒,表现出丰富的艺术组合:

1.从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有辅助性的课中活动,也有主体性的课中活动。

2.从训练的方法看,有常规性的课中活动,也有创造性的课中活动。

3.从课型的不同来看,有教读课文的课中活动,也有自读课文的课中活动。

4.从教学的手段看,有读、写、听、说等不同形式的课中活动。

5.从教学的目的看,有语言性活动、技能性活动、思维性活动、情感性活动、竞赛性活动等等。

6.从设计的形式看,有课中活动的形式,也有活动课的形式;有课文的阅读活动,也有生活或社会的活动;有班级活动,也有小组活动;有平实的活动,也有艺术性的活动等等。

以上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的,是第一点:即从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有辅助性的课中活动,也有主体性的课中活动。

辅助性的课中活动有两层次含义。第一,就是充分利用课首、课尾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自我训练,以求日积月累、逐步长进的操练活动,如课前五分种练字、课前三分种演讲、课前五分钟背诵、三分钟朗读、每日摘抄、每日读报、每日名句欣赏、每日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等。这种活动具有主题性,往往在一个月内或一个学期内坚持不懈地进行。第二,就是围绕课堂主体活动安排的铺垫、过渡的活动,比如答问之前的思考、讨论之前的拟出发言提纲等。主体性的课中活动就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起支撑作用、明显地占有一定的时间、明显地突出了某种方法的学习活动。在一节课内,或者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之中,如果没有一两种主体性的课中活动,这节课的设计就显现不出思想、思路、艺术性,也表现不出训练的力度。

如,下面类型的活动都可以说是主体性的课中活动:

1.学生活动时间较长的层次清晰的朗读活动;

2.学生独立进行的积累资料处理信息的语言学习活动;

3.学生活动比较充分的处理手法比较细腻的品析活动;

4.学生占有较长时间的目标较为明确的课堂交流与交际活动;

5.学生有成“块”的时间来进行想象、研究或创造的活动。

反之,如下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中活动”:

1.简单的应答活动;

2.零碎的朗读活动;

3.以个别或几个学生为主的活动;

4.极短促的给学生一分钟、半分钟进行答题的活动;

5.以形成教师板书设计为目的的析读活动;

6.做练习对答案的活动。

第二,语文教学课中活动的设计角度

课中活动的设计艺术,是一种使教学生动的艺术。语文课上应有学生活动时间较长的层次清晰的朗读活动,应有学生活动比较充分的处理手法比较细腻的品析活动,应有目标比较明确的学生自读感受活动。也就是说,我们应精心考虑、安排与教学内容紧紧相联的读、听、说、写、思的学生活动。

课中活动的主要类型可概括为如下10个方面。这也是我们常用的设计角度:

1.表情诵读活动。它着眼于朗读,其活动的最高层次为情感性演读活动。

2.语言学用活动。诸如语言积累活动,积累性忆读活动,个性化理读活动等。

3.辨析提炼活动。如文言文的语言辨读活动,智能练习活动,字词梳理活动等。

 

4.多角品读活动。如语言品析活动,人物评说活动,精段品读活动等。

5.课文创编活动。它着眼于“写读”,如情境式写读活动,课文集美式活动等。

6.妙点揣摩活动。对课文进行赏读,进行悟读,进行美点寻踪。

7.思绪放飞活动。就课文内容进行发散,让学生进行想象与表达。

8.扩展交流活动。引进课外资源,进行课文扩读,增加教学容量。

9.探究发现活动。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开展课文质质疑活动。

10.微型课题活动。着眼于“研读”、着眼于学生的研究与表达开展活动。

请看下面的设计实例:

1.情感性演读活动

演读,就是表演式地朗读,就是诗朗诵、文朗诵,就是带有艺术性的朗诵活动。

演读,一要情感化,二要个性化,三要艺术化,要经过指导、示范、体味、演练等教学环节。

这种活动可以在单课内进行,可以在某个单元之内进行,也可以在某个专题内进行。

如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12课是词七首,后面还有要求背诵的词六首,共13首词:

李煜《虞美人》;柳永《雨霖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秦观《鹊桥仙》;李清照《一剪梅》;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扬州慢》;温庭筠《菩萨蛮》;李煜《浪淘沙》;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苏轼《江城子》;周邦彦《苏幕遮》;李清照《声声慢》。

这是演读的绝好材料,经过认真的编辑,或从风格的角度进行编排,或从情感的(如怀己之情,怀友之情,怀妻之情,怀乡之情,怀古之情,怀旧之情等)角度进行编排,或从内容的角度进行编排,或从作者“编年”的角度进行编排,或从词的长短的角度进行编排,或从词牌的角度进行编排,或从中选取最为经典的进行编排,或从配乐的角度进行编排,学生或教师像主持人一样将课文串起来,一定是满堂生辉的学生课中演读活动。

2.个性化理读活动

个性化理读活动,就是让学生各自带着学习任务自由自在地显出个性地阅读课文。从掌握学习方法、磨练学习能力、积累语言材料的角度来讲,这是一种重要而又实惠的语文学习方法,对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素质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所谓理读,前面已经讲过,就是寻找式地读,清理式地读,整理式地读;就是细细地读,把落实基础知识、进行语言教学、培养思维能力的眼光深入到课文的各个角落。

从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教材来看,课文练习的设计表现了或者说要求我们的一些教学方法与设计理念的变化。如不少的课文让学生自己就课文内容进行质疑,让学生就课文内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笔谈,筛选文中的观点,筛选文中的语句等等,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进行带有个性特点的阅读。如《读〈伊索寓言〉》练习二就很典型:

研读课文最后一段文字,自己提出疑难问题,并思索解决。完成后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看别人在质疑解难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所以,设计个性化的理读活动,是理所当然的。

如课文《冬天之美》,就可以完完全全把阅读理解课文的任务交给学生完成。

对此课进行“三步理读法”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整体式理读——理读之后像课文练习一那样设计出一两个练习来表现你的阅读成果。

第二步,语言性理读——理读之后用课文语言积累卡的方式加以表现。

第三步,揣摩式理读——理读之后要像课文那样设计出揣摩品味的题目来表现你阅读中的发现。

每一步之中,都穿插交流与评讲活动。

这样的教学,与传统的讲读教学大相径庭,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与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得到了深刻的变革。

3.创造性写读活动

写读,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有读有写,读写结合。但其中创造性的写读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见者寥寥。

其实,要让学生读起来,要让学生写起来,好的方法美不胜收。

例如浅层次的作法,有课文集纳,定向检索,句式学用,段式学用,篇式仿写,课文缀语,想象扩写,片断点评等。

例如中等层次的作法,有多向假设,多序假设,多体假设,读一文写多文,读多文写一文,读甲文写乙文等等。

例如深层次的作法,有艺术性概括、艺术性改写、艺术性编演、艺术性创作、艺术性评论等。

下面是《山居秋暝》教学中创造性写读活动的设计——请同学们进行的三个层次的“写作”活动。

①单联画面描述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皓月当空;群芳已谢,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②双联画面描述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里是雨后的山。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月光皎洁,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树,一切都这样地明净、清幽。白练似的泉水流过石上,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夜曲,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

这里有安逸的村民。夜间,竹林,模糊的人影,还有欢声笑语,这是勤劳、朴素、开朗的少女们刚从水边洗衣归来;清流,渔舟,摇动的莲叶,清脆的桨声,这是淳厚、朴实的渔夫才在月光的朗照下去捕鱼归来。

③多联画面描述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首联勾勒的是大环境,是山中,是刚下过雨,是黄昏,是秋天。在这白描一般的景物中,有一种气息弥漫,那是山中的空寂,是雨后的清新,是向晚的安详,是秋高的爽净。

颔联将镜头拉到细部,月色透过松林,清泉流过山石。月从松间透过,斑驳的月色都仿佛沾染了松针的清香;水从山石上流过,激起的水声越发衬出了这山中黄昏的清幽。

颈联推出了人的活动,使这本来显得有些清寂的画面活了起来。竹林里传来嘻笑,是因为村女在清泉石上洗涤衣物;莲叶晃动,是因为渔船从那里穿行。

这么美、这么清新的秋日黄昏,怎能让人不爱它呢?

4.多角度品析活动

多角度品析,就是多角度地、多层次地、多方位地对课文或课文中的重点片断反复进行品评赏析。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同学们能进行有创意的阅读,能够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在这种学习活动中,没有老师的讲读,没有老师的析读,没有老师的教读,有的只应该是老师有创意的品析角度的设计。在教师艺术的引导之下,同学们在这样的活动中编织着优美的教学风景,不仅达到“品读细腻”的学习要求,而且由于赏析视点的变化给课文以立体的动感。

如《〈白毛女〉选场》的教学。

从四个角度,用寻读的方法,引导同学们对课文进行品析:

1.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例子,说明人物的动作是符合他的身分和性格的。

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例子,说明人物的语言也是符合他的性格和身分的。

3.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例子,从同一人物对同一事物前后不同的语言来说明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4.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例子,从人物的只言片语来分析人物的身分和性格。

上述四步,除了“课中活动”的意味之外,从教学的思路来讲,其本质的特点就是每一次的活动都牵动了对全篇文章的阅读品味,四个问题如同四条纲,编织起一个教学网络,带领同学们在课文中扎扎实实地走了四趟。

5.微型课题活动所谓“微型课题”,就是课本中、课堂上有目的有抓手的探讨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现在不少文章提出的研究性活动,想得很高,说得太玄;一个研究性的活动需要很好的学校资料环境、学生活动空间与学生活动时间,形成一种成果需要很长的时间,有的甚至长达几十天,在目前,那只是一种很小面积上可以进行的学习活动。

而课堂教学中“微型课题”活动却是可行的,它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自读自悟、切蹉讨论而形成看法,同时又便于课堂交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生气勃勃。

如《药》的“微型课题”:

①白描手法与华老栓。②康大叔与感叹号。③两个母亲的悲哀。④《药》中的“眼光”。⑤试析茶馆中的“无名氏”坐客。⑥橄榄——一个精彩的小道具。⑦“灯笼”的作用。⑧《药》中的侧面描写。⑨从“破旧的朱漆圆篮”谈起。⑩说夏瑜。⑿花环·乌鸦。⒀《药》中的人名。⒁两种“寂寞”的“死”(小栓、夏瑜之死)。⒂“药”在《药》中的作用。

以上各种课堂活动中,最为强调的是给学生以时间,让学生占有时间。对于很多教师来讲,这是一种非常大的转变与变革。而以上各种课堂活动中,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成熟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多拿出一点时间来思考,来运>五、教学手段的运用与创新

确切地说,这里论及的是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创新。

所谓教学手段,就是组织教学、进行教学、深化教学的手法与工具。对教学手段的理解,不同的角度会引出不同的看法。从其涵盖的内容来看,有广义手段与狭义手段之分;从其使用与操作的状况看,有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之分;从对教学的作用来看,有主要手段与辅助手段之分;从手法与工具的角度看,有隐型手段与显型手段之分。一般地,人们是将传统手段、现代手段、主要手段、辅助手段揉在一起来对“手段”进行定义,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

关于教学手段的研究,远不止本章前面的几节所谈到的朗读、提问等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有关教学手段的运用还有很多重要问题需要我们探究。如:

1.媒体手段的运用。通俗地讲就是音像手段、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我们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听觉媒体、视觉媒体、视听觉媒体、交互媒体等手段来辅助教学。

2.语言手段的运用。也就是教师的语言感染力、激发力与其他方面的表达技巧,如教师的朗读、讲析,过渡语及课堂评价语言的生动运用,教师的语言的美化与优化等。

3.组织手段的运用。即教师的调动手段,或者说是课中活动形式的组织与安排,如独立阅读、小组交流、分组辩论、师生共议、集体朗诵等等。

4.资料手段的运用。就是用扩展的方式、引入的方式、穿插的方式,引进课外文字、挂图资料及文学、艺术、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资料,以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

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可以说,中学语文教学发展到了今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进入了议事日程,而且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曾对学校老师提出了明确要求:

学校要配备充足的工具书,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等各类图书,配备必要的教学挂图和教学辅助资料,订有相当数量的报刊。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一定数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利用网络资源,还可装备视听教室、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

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校应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和培训,鼓励支持他们开发、制作教学课件。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里所说的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主要指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从“教学艺术”的角度而言,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应该做到下面“四要”:

1.要有多媒体教学的实施教案。

2.要有与教案配用的多媒体课件。

3.要有序而有机地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手段。

4.要有限度地适当地运用这种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步骤与一般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没有大的区别,区别只是在“手段”的运用上。看看下面的教学设计就可知道,设计多媒体教学方案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讲并非难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媒体组合教学设计

一教学创意

1.这一节课的课名是:边塞诗联读。目的在于创造文言诗词教学中一种充满美意的“联读”法。

2.从三个方面让学生学有所得:知道一点关于边塞诗的常识;读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忆读、欣赏一组边塞诗。

3.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熏陶作用。

二教学内容

1.品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联读欣赏《使至塞上》《出塞》《凉州词》《雁门太守行》等诗。

三课时与课型

1.课时:一课时;

2.课型:文言诗词品读课。

四电教设计

遵循媒体组合设计整体优化的原则,本教学设计突出视、听、读、析,有机地组成一个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品析能力、获得审美感受的动态功能系统。

媒体组合的主要内容有:视觉媒体(幻灯,边塞诗定义,古诗译文),听觉媒体(录音,CD,边塞诗朗诵),视听媒体(VCD,边塞诗配乐配画面朗诵)

课件的第一个画面要显示课题:边塞诗联读。这几个字在画面正中,用隶书体;背景应是从光盘中选出的具有边塞粗犷风格的景色,色彩比较深沉,有壮美的古典音乐。

其余各个画面都要保持这样的基调。

五教学过程

1.进入全课教学:同学们听读一遍王维《使至塞上》的录音并跟读一遍。

(文字画面:《使至塞上》全诗;《使至塞上》诗朗诵CD

2.引入对边塞诗的介绍:

(文字画面:解说什么是边塞诗)

3.进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

(1)同学们自读自诵。

(2)听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CD)

(3)学读,个性化朗读。

(4)再听读、视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VCD)

(5)品读——

主问题: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你体味到了什么?

(6)背读。(配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VCD)

4.进入边塞诗联读。

(1)欣赏王昌龄《出塞》(CD)(感受痛惜的情感)

(2)欣赏王之涣《凉州词》(VCD)(感受悲凉的景物、悲壮的情感)

(3)欣赏王翰《凉州词》(CD)(感受读出奔放豪壮的情感)

5.教学小结。

(1)(文字画面:边塞诗的风格特色小结)

(2)(文字画面:阅读边塞诗给我们的基本感受)

第二,传统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现代教学手段将要得到普遍运用的形势之下,相对而言,对传统教学手段的研究将会弱化,而这种弱化恰巧在有些方面将会引起一些问题。如“讲析”“提问”等等就是进行课文教学时有用的传统手段,这些传统手段最具特征之处就是它们在运用中不依靠任何用具,全靠教者的自身素质来决定高下。在现在的教学形势之下,对这些方面研究的弱化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是很大面积上的教师在很长的时期内、在很大比例的教学时间内会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二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本身就与教学改革的发展紧密相联,没有优秀的传统手段,即使现代化的辅助手段再先进,也还是不能起到替代作用。

所以,改革传统教学手段,创造性地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就是教学手段运用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呢?

所谓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指人们经久沿用、相对稳定、比较简单的教学手段。它包含的内容层面主要有:

1.教师凭个人教学水平来实施教学的讲析手段;

2.教师凭个人教学水平来推进教学过程的组织手段;

3.教师凭个人教学经验来活跃教学的调控手段;

4.教师凭个人的音乐、绘画等文艺才能在教学中进行穿插的技能手段;

5.教师凭个人的设计艺术在课堂上运用的教具手段;

6.教师为丰富教学内容而运用的资料手段;

7.教师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考查的检测手段等。

传统的教学手段必须进行改革,必须进行创新,这是目前的教学现状所决定的,特别是教师的讲析手段、组织手段、调控手段多年来处于“一如既往”的状态之中,就更需要引起我们的深思。

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创新传统的教学手段,需要我们的思考,需要我们的探索,需要我们的实验,需要我们进行专题研究——在这所有的过程中,思想理念与思维角度的变化是第一位的,有了思考角度的巧妙变化——或者逆向思考,或者选点生发,或者多角度发散,才能真正地在创新上迈出步伐。

如,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

1.想方设法,让教师的“讲析”变成学生的“品析”。

筹,来对课中活动进行谋篇布局。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修养。

 

这是从逆向思考的角度来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

教师的讲析是最传统最基本的教学手段,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讲析为什么不能变成学生的品析呢,为什么不能让教师少讲析而让学生多品析呢?

如果想方设法让教师的“讲析”变成学生的“品析”,那么,教师的“讲析”手段就弱化了,教师的调控手段就增强了,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提高了要求,而同时,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人”的能力的培养效果也有力地显示出来了。

2.巧妙设计,让繁琐的“提问”走向新奇的“不提问”。

设置问题和进行提问,是语文教师公认的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正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在课堂上、在教学中被提问肢解着,提问与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美析。

所以我们应该对提问进行改革,对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我们应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加以再认识。

创新的极限是:课堂教学无提问——即在一定篇目的阅读教学中基本上没有提问,基本上不进行提问。如果在课堂上基本不提问,教师的“提问手段”就变成了“组织手段”“撩拨手段”或“引领手段”“交流手段”,教师的教学设计艺术也就开拓出新的层面。

这也是从逆向思考的角度来探求教学手段的创新。

3.变换手法,让点缀式的“练习”成为一种常用“课型”。

课堂练习是教学中的一种传统的促进手段、巩固手段,也是一种传统的检测手段、调节手段。课堂练习从时间上看,其特征就是“片断”,它作为一种有用的点缀用于课文教学之中,其效果往往是正面的。当我们思考其创新的角度时,可以发现,将课堂练习再延伸一下,练习的方式再立体化一点,再增加一些时间与容量,就可以创造一种新课型——练读课。

这时,“练习”这种手段基本上没有变,但这种手段的功能扩大了,面貌更新了。

练读课以学生的“练”为主要活动。在这样的课上,一切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就是学生的练习与实践,在这样的课上,学生能够积累语言,习得方法,增强能力,发展思维,这就是创新带来的效果。

4.精心安排,让穿插用的“资料”成为助读的“工具”。

教学资料的运用也是教学中极为常见的传统手段:如用文字资料作为课文的背景知识,用文字资料来充实、丰富教学内容,用文字资料来活跃课堂教学,用图象资料来明晰教学的内容等等。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学资料的运用都只是停留在很短的时间范围之内,它只是极为普通的辅助手段。

但我们可以用变角度思考的方法,让穿插用的“资料”成为助读的“工具”,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与重要的教学设计艺术。——即“美文助读式”教学。

所谓美文,就是发表在报刊上的关于某篇课文的精美的赏析性短文或者教师自己撰写的此类文章。所谓助读,就是教师自己少讲或者不讲而有目的地选用美文来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教师的引导点拨穿插其间。

这种教学手段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它扩大了课文的语文知识信息的来源,出现在课堂教学上的,是一种双重的信息,从而增加了课文教学信息的密度。同时它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了有力度的美的熏陶。

在同学们探求答案的渴求之中,用这样分析精到的短文作为学生助读的“工具”,这无疑会深深地激动着学生们的心扉。学习的广度和学习的深度,以及学习中的气氛、效果,都要超过教师进行常规讲析的教学。

……

可以设想,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创新方面,我们有着多么阔大的探索空间!

本章研讨了一些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还应强调的一点是,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丰富多姿、愉快生动的教学细节是为了创造学生乐学趣学的教学情境,是为了形成学生专注学习的教学氛围,是为了设置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教学场景,是为了有效高效地进行各项内容的教学。

设计丰富多姿、愉快生动的教学细节,在于教师的教学灵感,在于教师的匠心独运,更在于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智慧,去进行设计,去进行创造。在课堂上生动的教学细节的背后,是教师的大量时间与心智;而教师,正是在这种付出之中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日益圆熟,日臻精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教学艺术50讲4 余映潮 - 有你真好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小学语文教研组记录
余映潮:好课,要做好“语用”训练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谈:语文教学如何实现“语文味”?
让“减负瘦身”成就语文教学的高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