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冼星海6天谱出《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6天谱出《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曾激励中华儿女走上抗日战场。之后,又激励中华儿女奋发图强。70多年过去了。它至今仍然传唱不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爱国情怀。

 

提到《黄河大合唱》,不能不提到它的词作者张光年(1913-2002年,湖北老河口人)和曲作者冼星海(1905-1945年,祖籍广东番禹,出生于澳门)。他们合作创作《黄河大合唱》时,一个26岁,一个34岁,都是走向延安的年轻人。

 

1939年除夕,在延安演剧三队举办的晚会上,张光年充满激情地朗诵了一首用8种格式组合起来的、有着400行诗句的长诗。那时,在场的冼星海听完张光年的朗诵后猛的站了起来,冲到张光年面前,一把抢过了他手中的诗词,激动不已地对着人们大声说:“我有把握写好它!”

 

随后,冼星海躲进了他的小土窑里,沉醉在创作的激情中。6天后,8首风韵各异的乐曲组成的大合唱全部完成了——《黄河大合唱》。这部充满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不朽之作,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在当年物资极其匮乏的延安,乐器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玄、笛子、吉他、口琴等。没有低音乐器,冼星海就把洋油桶改造成低音胡琴,还在茶缸里放几把勺子、叉子使劲摇动,当做打击乐器用。在这样的乐器条件下,冼星海编写了《黄河大合唱》简朴的伴奏总谱。几天后,演剧三队的同志们就在陕北公学的大礼堂里首演了《黄河大合唱》。稍后,冼星海又在延安组织了一次盛大演出,整个延安都被《黄河大合唱》轰动了。

 

1941年,冼星海利用在莫斯科工作的点滴时间,将《黄河大合唱》重新做了一些修改,特别是增加了管弦乐的配器,使作品更有气魄和感染力,这就是通常说的“莫斯科版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河大合唱 诞生70周年 特别节目 黄河之源
“黄河歌者”张光年
这首歌中国人都听过,背后的故事让人热泪盈眶
《黄河大合唱》手稿背后的故事
开讲啦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演讲稿:到延安去
传唱82年,中国近代史中没有任何一部大型音乐作品如此震撼心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