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话南京:方言中的理与趣 (一)

    说起南京,人们会不自觉地想起“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有说不尽的风流。特别是它那厚重的文化底蕴,更是惊艳了尘世与时光。有人曾将南京比作一位书生。长于江南的他彬彬有礼,儒雅俊秀,他的建筑他的草木他的水流,都是那样的温润,没有攻击力。可是,他又是如此傲气,就算是经受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也没有就此没落,而是如凤凰一样涅槃重生。如此南京,温润如玉,挺拔如竹。但是,这样的南京总让人感觉高高在上,不可亲近。而南京的方言就如人间的一缕青烟,让南京这位出尘的谦谦公子走下圣殿,来到人间。

  南京的方言历史悠久,影响广远。南京地区在六朝以前通行吴地方言,东晋南北朝时,中原人口大批南迁,北方士族带来的洛阳读书音受本地语音影响从而形成士族的金陵音,后来成为中古汉语音系的代表音之一。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应天府(今南京)方言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而南京官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所传授、使用的中国语也是南京官话。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中国话,当时传教士麦嘉湖称官话以“南京腔为各腔主脑”,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正音会”,也以南京音为标准。长久以来,南京话以其清雅流畅、抑扬顿挫的特点以及独特的地位而受到推崇。

今天,我们从南京方言中也可见当年南京话的身影,南京的方言就像活化石般,记录着南京的风情与故事,承载着金陵的演变与变迁。

  南京人的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用一部专著来描述也不为过。但是在南京方言中,有一个词却能极简约极恰当地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南京大萝卜”。叶兆言《六朝人物与南京大萝卜》 中有一条令人发笑的掌故:抗战后南京征选市花,有人提梅花,有人提海棠,有人提樱花,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忽然有人提出,南京的代表不是什么花,而应该是“大萝卜”!

  这个词可不是告诉你,南京的萝卜有多大、多著名。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概是指南京人的敦厚和朴实。大萝卜并不是南京的特产,怎么就变成了可以形容南京人特点的词语?

  相传旧时朝廷向百姓征收农税。当时百姓每年都要向朝廷缴纳萝卜。各地的老百姓都想方设法偷税,传说高邮当时就上交很小很小的萝卜,结果朝廷就免收当地的萝卜。而南京的百姓却上交最大最好的萝卜。当时许多外地老百姓就嘲笑南京人傻,说南京人大萝卜。

  在偷奸耍滑的人眼中,南京人的做法有点傻;但从正面理解,却是一种褒扬,侧面反映出南京人的质朴与憨厚。此说传开去,南京人便有了这个雅号。而大萝卜这句话也被深深嵌在了南京人身上,作为南京人的一个代表流传至今。

在我看来,除了这个故事,“大萝卜”能作为南京人的代表流传至今,也与萝卜自身的形象与特点有关。从外形和特点来看,萝卜给人的感觉就是朴实、硕大、味甘,这一形象放在南京这座城市,的确贴切。在南京这座城市生活,慢慢会觉得这真是一座甘甜的城市。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散发着朴实而温馨的气息,让人逐渐适应再到深深迷恋。再者,萝卜的布衣性格也与南京的特点十分契合。数千年来,萝卜不使性子、不发脾气,在民间隐姓埋名,不温不火,存在于寻常家庭食谱中; 萝卜的吃法多种多样,可煮可炖,可炒可鲜,可包馅,可凉拌,可酱腌……还可以跟很多菜品搭配,极具包容性。不管遭遇多少风雨,萝卜依然可以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再看南京,大大小小多个政权在这里兴兴灭灭,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这里来来往往。南京人看惯了政权更迭、战火烽烟,所以不管遇到什么,都能从容应对。这样看来,萝卜与南京,多少还是有些相似。所以听到“南京大萝卜”的称呼,南京人会觉得格外亲切吧。

  叶兆言《南京人》中有言:“南京大萝卜实在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这个形象的说法,是说南京人天生的从容,不知道什么叫着急,也不知道什么叫要紧。即使明天天要塌下来,南京人也仍然可以不紧不慢,仍然可以在大街上聊天,在床上睡觉,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在麻将桌上打麻将。”

  叶兆言《六朝人物与南京大萝卜》的文章还提及“南京大萝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六朝人物精神在民间的残留,也就是所谓“菜
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自由散漫,做事不紧不慢,这点悠闲,是老祖宗留下来的。

  悠闲人自然就有另一个特点,那就三五成群唠唠嗑,南京方言中有一个特别形象的词语,那就是“韶”。在南京方言中,“韶”有两种意思,一是闲聊,如随便韶一下,这个意思与“聊聊”“唠叨”相近,但是又多了几分轻松随意,正如南京人豪爽、直率的性格;二是说话啰嗦,如你真韶,这种意思虽有贬义,但一般比较平和,有时候还有戏谑味。南京电视台还特别推出一档由老吴主持的地道的南京话节目——《听我韶韶》,意思是听我来吹牛、聊天,内容为南京相关的新闻、民生,节目采用南京话叙述,诙谐幽默,为广大南京老百姓所喜爱。

  Shao这个意思并不是南京方言中独有,北师大语言学教授徐世荣先生《北京土语辞典》中就收有“勺道”词,现代学者董遵章的《元明清白话著作中的山东方言例释》亦收“韶、韶子、韶刀”并释为“唠唠叨叨”。其实全国各地都有这个方言,尽管字形不同,但读音大致相似。如:四川话的“勺叨”、“苕倒”,上海话的“勺”等。南京与诸多地区有同样的意思表达并不奇怪。在地理上,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而南京恰恰在这条线偏南不太远,这样微妙的地理位置,使得南京能够融汇南北,兼收并蓄。在历史上,南京经历了频繁的政权更替和深入的民族融合,北方的语言与原本的南京方言交汇到一起,最终形成了如今南京方言多地区、多时代词语层积的特点。(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本是长江以南的南京,为什么常常给人一种北方城市的错觉?
《红楼梦》与南京方言
用南京话浅谈《红楼梦》
我一看,就知道你是南京人
《中原》《洪武》和当代方言中的见开二
古代上朝时没有普通话,都是方言,皇帝能听懂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