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承恩及其《西游记》与南京城的渊源
  “清初学者黄太鸿在《西游记证道书跋》中考证《西游记》篇中多金陵方言。”吴承恩是淮安人,但实质上,这部传世名著与南京渊源深厚,现流传最早的刊本就是金陵世德堂本,金陵世德堂本序的作者陈元之也是应天府(今南京市)人。除此之外,《西游记》最早也是在应天府校订问世。
  吴承恩与南京城的不解之缘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山阳(今淮安)人,约出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卒于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
  明嘉靖十年(1531)秋,吴承恩来应天府参加乡试。此次科考,吴承恩名落孙山。嘉靖十三年(1534)秋,吴承恩再一次赴应天府参加乡试,但是又再一次败北而归。嘉靖十六年夏天,吴承恩又抱着“学而优则仕”的理想,再赴应天府参加乡试,这一次仍是名落孙山,以后吴承恩又连续考了几次,但仍是榜上无名。到了四十四岁,吴承恩才补上一个“岁贡生”。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吴承恩被录为岁贡生。明代的“五贡制”是对老秀才乡试落第的安慰,有10年以上的廪膳生资格的秀才,才可以录岁贡,然后再候选低微的官职。明朝的岁贡生,少数可以立即选官,绝大多数要入太学。这年,约44岁,壮年的吴承恩被分配到南京国子监读书。此后十几年间,吴承恩一直是南京国子监的太学生,至63岁时出任浙江长兴县丞为止,吴承恩在秦淮河畔度过长达20余年的光阴。
  吴承恩与南京长吟阁
  吴承恩在南京国子监读书期间,与应天府社会各阶层有了更广泛的交往。还经常与应天府文士诗酒流连,分韵赋诗,由于他的诗词曲清雅流利,为人啧啧称奇。所以,就连南京国子监的司业(管学习的副太学长)朱大韶,也乐意不计师生之别,觞酌交驰,吟诗作赋。
  此间,吴承恩还在应天府交往了许多文友。其文友吴子充以诗闻名,明嘉靖中,吴子充避倭乱,来到应天府,喜爱十里秦淮,在东水关,造长吟阁居住,并为此阁作诗(据考证,长吟阁后改为书场,著名说书艺人柳敬亭常在此说书)。在国子监读书的吴承恩常来长吟阁饮酒赋诗。吴承恩曾和诗:《和吴山人长吟阁因赠》,诗云:吴翁爱闲长不闲,风骚渺矣心追攀。置身百尺有高阁,举目四围皆好山。幽花俯槛水声杂,小雨钩帘云影斑。飞仙指顾共客与,笙鹤时闻天外还。
  可以说,位于鸡鸣寺附近的南京国子监,十里秦淮流域的东水关,夫子庙、桃叶渡、长吟阁一带是吴承恩留连,活动最多的地方,吴承恩沉浸在这一带浓郁的应天府乡音和方言的氛围之中,耳濡目染,为创作这部中国古代烂漫主义文学的颠峰之作《西游记》,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
  《西游记》中今南京方言示例
  “搛。”第六回:“二郎见了……变作一只大海鹤,钻上云霄来搛。”搛,今南京方言。称用细长的东西夹物体为“搛”,如“搛菜”。
  “孤拐”。第十五回,行者道:“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老南京人都知道“孤拐”指的是颧骨。颧骨指眼睛下面,两腮上面突出的颜面骨,至今南京俗话中仍有“颧骨高,杀夫不用刀”一说。
  “把家”第十九回,行者笑道:“……据他说,他是一个天神下界,替你把家做活……”“把家”即顾家、为家庭创造财富、当家理财。今南京方言也作“巴家”。
  “滴答”第二十回,八戒道:“老儿滴答什么……有饭只管添将来就是。”滴答意为啰嗦、不爽快。也作“嘀嗒”。口语也作搭讪、交往(贬义)、舌答解。今南京方言中常有你跟他滴答、舌答什么?
  “出恭”。第二十五回,八戒道:“上头倒不打紧,只是下面还留孔儿。我们好出恭”。“出恭”是今南京方言中对大解即大便的一种雅称。
  “雷堆”。第三十回,行者道:“我这大圣部下的群猴,都是一般模样,你这嘴脸生得各样,相貌有些雷堆,定是别处来的妖魔。”“雷堆”。在今南京方言中形容笨重、不利索、窝囊等。
  “就筋”。第三十八回,行者道:“老孙不要。你可把他都捻就了筋,单摆在那四十里路上两旁……”“就筋”。即痉挛。俗语也作抽筋,今南京方言中说“就筋”。《集韵宥韵》即就切:缩也。
  “趁心”第三十八回,(那呆子)道:“这猴子捉弄我……教师父念紧箍儿咒,把这猴子的脑浆勒出来,方趁我心!”“.趁心”在今南京方言中,表示满足的意思。
  “刺闹”。第五十二回,行者变成虼蚤,又咬老魔一口,那怪睡不着,又翻过身来道:“刺闹”“杀我也!”在今南京方言中,指身体受汗水、碎屑及小虫叮咬等刺激而产生的那种不适感,谓之刺闹。老南京人常把痒,用刺闹这个方言词汇来表达。
  “溲话”。第五十九回,樵子道:“大丈夫鉴貌辨色,只以求扇为名,莫认往时之溲话,管情借得。”“溲话”在今南京方言中泛指不着边际、不靠谱、不三不四的风凉话。
  “贡脓”。第七十三回,行者慌了手脚,只在那金光影里乱转,向前不能举步,退后不能动脚,却硬似在桶里转的一般……常刀砍斧剁,莫能伤损,却怎么被这金光撞软了皮肉?久后定要贡脓。“贡脓”在今南京方言中泛指伤口化脓。“贡”疑为“拱”的谐音字。
  “泼泼撒撒”。第八十一回,八戒惊道:“像老猪吃东西泼泼撒撒的,也不知害多少年代病!”泼泼撒撒”在今南京方言中也作泼撒,常指吃东西口泼,不挑剔。
  “羊儿疯”。第七十二回,土地婆儿道:“老儿,你转怎的?好道是“羊儿疯”发了!“羊儿疯”是今南京方言中对癫痫病的一种俗称,也比喻人为取巧而装模作样。
  唐僧原型玄奘大师顶骨舍利在九华山
  《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唐朝的和尚玄奘大师,如果没有他前后十多年跋山涉水,克服千难万险,行程二万五千多公里,游历当时110多个国家,九死一生前往印度取经,就不会有《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故事。他所写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南亚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玄奘大师与南京也有着不解之缘。“九华山的三藏塔就是当年为供奉玄奘的舍利而建的。”当年,取经归来的玄奘大师于唐高宗麟德元年二月圆寂,葬在长安玉华寺,后迁到长安东郊兴教寺。唐僖宗广明元年黄巢聚众造反时,兴教寺被毁,玄奘灵骨被寺僧携至终南山紫阁寺安葬。宋时,金陵天禧寺的可政和尚到终南山紫阁寺修苦行,由于战乱,当时紫阁寺已经荒废,他无意中发现玄奘大师的舍利子,就将舍利子、金菩萨等等都带到了金陵。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建大报恩寺,把玄奘大师的顶骨舍利供奉在大报恩寺。清朝末年,太平军的战火将大报恩寺塔烧毁,从此玄奘大师的舍利子渐渐被遗忘。直到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玄奘舍利才又浮出了水面。1942年底侵华日军在南京大报恩寺的塔基处发现了埋藏在那里的玄奘顶骨舍利。消息传出后,迫于社会压力,当时的汪伪政府与侵华日军交涉,终于索回部分舍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带你走进玄奘大师顶骨舍利供奉地——南京灵谷寺
南京玄奘寺事件
杨洁导演安息!《西游记》和南京有哪些渊源,还记得河西那座恐怖的“西游城”吗?
蔡铁鹰:何良俊、吴承恩交往述略——为《西游记》作者研究说一背景解一疑团
玄奘寺
南京新视角 || 三藏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