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京城媳妇的30年回湘见闻
■汪小亚

  1985年大学毕业那年,我随男友来到他家乡——湖南省湘潭县F村。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长时间、全方位地接触农村,虽有许多的不理解和不适应,但更多的是被新奇有趣所吸引,被热情真诚所感动。就这样,我糊里糊涂地做了媳妇当了妈。后来,我读了博士,留在京城工作;再后来,女儿长大了,读完大学,到国外留学去了。时间一晃就是30年。这期间,我们带着孩子多次回乡过春节,但大多数时间我都是在照料孩子,没有时间去体会和感受农村。今年春节,孩子不在身边,我放下自己平日的职业身份,随夫君又回到F村,当了几天地地道道的农村媳妇。在与人与事的交往和接触中,我突然感觉到,从1985年到2015年,湖南农村有变的有不变的,有变好的也有变坏的,还有变得不知是好还是坏的……,这30年,我见证了它的变迁。


30年来变好了的事




  先说房屋。您知道城里媳妇在农村最害怕的事是什么?是洗澡和上厕所。年前洗个澡换上新衣服,这是过大年必备的程序。原先,寒冷的冬天在农村洗澡,屋子里没有暖气没有热水器,只能在大脚盆里放满热水,洗澡时,下身热乎上身冷、水里热乎水上冷,每次洗澡都像是一场战争,想速战速决,却冻得哆哆嗦嗦,上下牙直打架。现在好了,家里专门做了一间盥洗室,安装了热水器和浴霸,这次回家,我每隔一天都洗个澡,舒服得很。


  新屋里上厕所的问题也解决了。1985年刚来时,我曾差点为上厕所事,发誓再也不进这个家门了。那时的厕所是茅屋,下面埋着一个大粪缸,上面架着两块板子,上厕所时,不仅臭气熏人,而且必须小心踩在木板上,不然的话会掉下去,回想那日子真是太难过了。后来几年,稍有改善,变木板为蹲坑,但臭味依然没消。今年彻底改观了,不仅有了卫生间,而且是两个,一个坐式,一个蹲式,都是抽水马桶,且没有臭味。我跟在家的弟媳说,你解决了农村洗澡和上厕所难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新屋,我第一个点赞。


  其实,房屋是农村财富最重要的象征。农民家里有点钱,就会把屋翻盖一下,3年~5年变一次是常事。这30年,婆婆家地基没变,位置没变,朝向没变,但屋却在不断变化,从平房变成二层小楼,从夯地土墙变为水泥地瓷砖墙,从前屋后院的传统格局,变成了南北通透、客厅加餐厅的现代风格。


  接着说电与通讯。过去,农村老停电,夏天停电说是生产用电负荷重了,冬天停电说是生活用电太多了。农电贵农电不稳,是我来农村后的一大体会。结婚那年我们已参加工作了,春节回家专门到县城为公公婆婆买了一台18吋的彩电。上世纪80年代末,置办彩电绝对是添大件,当时我还真有点自豪。谁知到了大年三十除夕夜,一家人正高兴地看着春晚,电停了,屋里漆黑一片,我们不得不在这黑夜中等着熬着,直到天亮。多少次沮丧,多少次落泪,我不知是想娘家还是想电。


  今年没有了停电的这份担忧,这里的农村电网得到全面改造。家里不分白天黑夜地开着大彩电,还开着大功率的电暖器。侄子自豪地说这是他爸爸的功劳。的确,弟是镇供电所的负责人,他是从电工一步步干起来的,农电改造是他这几年的主要工作,抢修电路是他的工作常态。曾记得许多次在深夜在雨中在除夕的鞭炮声中,他拿起长长的手电筒披着衣匆匆地出门,直到第二天他满脸疲惫却微带笑意地回家,倒头就呼呼大睡了。今年,弟十分悠闲,一次也没有为抢修农电而临时出门,还陪着我们轻松打牌。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家里有了WIFI,这是我没想到的。回乡之前,我把移动和联通两个手机各充值了300元,料想会用电话和短信给亲朋好友拜年。没想到,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侄子,捣鼓电子通讯之类的东西很在行,家里早有WIFI了,也不设密码,来的客人和隔壁左右的邻居都能共用。我告诉他们,有了WIFI,幸福指数大增,春节期间我抢到不少红包呢。


30年来变坏了的事




  最突出的是水污染。从县城出发用高德地图导航,选择终点为F村小河,就到婆婆家。家门前的确有一条小河,连接西头的镇和东边的村,但黑浊的河水静静的死死的,不知从哪年起,清清的河水变成这般模样。记得我第一次来乡里,是一个炎热的夏天,那时的河水还是清清的,傍晚,现在的老公那时的男友和他爸他弟他妹一起下河游泳,我站在河边也禁不住伸脚试试,可那不是游泳池,踩在脚下的是软泥,一不小心,我就滑进河里了,还呛了几口水。好在河水不深,站起来,水深或齐腰或到胸,于是,我胆子大起来,索性泡进河水里学起了游泳。这在娘家是不允许的,女孩子在河里游泳不成体统,这是我爸对我的家教。在婆家,就没这么多规矩,怎么舒服就怎么活着,于是,那年夏天,我有事没事就到小河里玩水,在小河学游泳成了我进农村家门最惬意的事,也是最美好的回忆。可是现在的小河变了,大家都不用小河的水了,生活用水靠各家自己打的近10米深的井水,种菜淋水就用田间地头的积水。大家不再提起小河,不再谈论小河,似乎把小河忘记了,我听说是东边邻村的一家洗煤厂把这一片的水都污染了,小河也未能幸免。我问为什么不让洗煤厂赔偿呢?他们说洗煤厂已经倒闭关门了,人员的安置还在扯皮,哪顾得上治污赔偿啊。


  最刺眼的是垃圾。村头田边河旁溪畔,哪哪都是散落的垃圾堆。过去,也有房前屋后堆垃圾的问题,但过去的垃圾大多是烂叶废纸,易腐烂也不太打眼。现在的垃圾却是五花八门五颜六色,有建房用的砖头瓦片,有废铁废玻璃废电池,特别是废旧塑料袋和泡沫垫,不仅难以降解,而且红红绿绿的颜色十分刺眼,老远就能发现,放眼望去星星点点到处是垃圾。还有,乡间公路上虽不常见到鸡屎牛粪,却经常会踩上蚕豆粒大的羊屎,因为村里有人养黑山羊了,听说有一家养了60头,年收入能达10万元呢。因这里是丘陵地带,山少草不多也不肥,羊群的主人就赶着羊在田埂路边溜达啃着野草,吃一路也就拉一路。


30年来没变的事




  真的有30年没怎么变化的事,不信,我跟您数数:


  一是放鞭炮。放鞭炮是这边农村人家的隆重事情。我每次回家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接鞭炮,婆婆每次都会放一束又长又响的鞭炮,30年来,从未改变。这鞭炮声让我感动,家里欢迎我;这鞭炮声更让我激动,年来了,年味浓了。买鞭炮是家里必备的年货,春节期间,不同的事得放不同样式的鞭炮。腊月三十全家吃团圆饭、除夕夜烧香烛接祖人、零点钟声响起后迎接新年,得放长鞭;正月初家里每来一位拜年客,都得放一挂短鞭炮;春节期间的晚上,时不时还放放花炮。村庄里旷野间此起彼落的鞭炮声,会让您浓浓地感受到农村过年的热闹和吉庆,这种氛围,与站在京城自家阳台上看五彩炫丽的焰火是大不一样的。


  二是吃春饭。其实,现在过年吃饭的事简单多了。印象中,过去来拜年的亲友好象都要留下来吃餐饭再走,现在改变了,拜年的客人没有一位留下来吃饭的。进门后,主人放束鞭炮,客人喝杯茶,嗑点瓜子,吃些点心水果,寒暄几句,就起身进入拉拉扯扯换红包阶段。但约聚吃春饭的习俗却一直没有变。


  吃春饭,就是春节期间亲戚朋友约聚在一起,轮流坐庄请客吃饭喝酒。春饭的菜必须有扣肉、蔬肉、腌鱼、炖鸡这几大碗,这是主菜,家家必须有,桌桌不能少。在一起吃春饭的人也没大变化,今天在你家明天在我家,都是自己家的亲戚或朋友。我曾十分疑惑地问,同样的人吃同样的饭,甚至在同样的地方说同样的话,怎么能吃得下又怎么能不疲劳呢?老公告诉我,这就是风乡民俗,平时大家各自忙,只有春节期间才能聚在一起,也只有喝了酒才能说出想说的话,村上的家长里短,外面的逸闻趣事,对社会的抱怨,对自家的盘算,无话不说,无局不欢。这是30年没有变化,也是大家仅剩一点不想变化的,要不然就真的没有年味和人情味了。


  三是种菜园。这30年来,家里的几亩农田给堂兄种去了但菜地是一定要自己种的。田头河边,七歪八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红红绿绿,是各家各户种的菜地。婆婆是种菜能手,都78岁的老人了,在菜地里一点也不服老,挑肥浇水,拔草育苗,她干得十分有劲十分在行,每次回家,她都要带我到菜地看看她种的菜,总是很自豪地说,她种的菜好吃,还总也吃不完。的确,婆婆种的菜吃起来很嫩很甜,连我的女儿也喜欢吃她奶奶种的菜,常念着她奶奶种的菜有特别味道。其实,农村家家户户在门前屋后都种了菜,有的还挖了池子养鱼。只卖粮不卖菜,也成为大多数农户家里的生活方式。菜园子也算是农民自给自足生活的一种保留吧。


  四是安坟。我最怕独自一人在农村走远路,即便是大白天,我也不敢,因为路边、山冈到处都有坟。城里屋多,农村坟多,这是我1985年刚来时就总结出的农村一大特色。农村没有公墓,这30年来,村里一拨一拨的老人逝去,添了不少新坟,但安坟的地点十分零散,随处可见,或路边或山坡,总在你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它冷不丁就出现在你面前,而且座座坟墓都做得高大而气派。厚葬,也许是当地重要的传统习俗。


30年来有变化但不知是好还是坏的事




  寺庙多了。1985年来湘潭只知道家离南岳衡山不远,那里有大庙。今年回家,婆婆说不下雨就带我爬山,家对面国道旁的分路口有座山,叫观音山,山上还有座庙。我老公说,我怎么不知道这山?弟又补充说不远处还有一座山叫五龙山,上面也有一座庙,比观音山上的庙还大,开车十几分钟就能到。老公十分惊讶地说,真的吗?他生于斯长于斯,竟不知家门边还有这些“名山大佛”。可见,这肯定是这些年的变化,也许是发展旅游业和打造湘文化一种表现和需要吧。初三下午没下雨,婆婆带我们到观音山爬山。路,真不远,走十几分钟就到了;山,真不高,大概爬十多分钟就到山顶了,还没来得及大口喘气呢。老公说,真不好意思,跟你老家的大别山相比,这还叫山?最多算个土堆子。的确,这观音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而是一座建在高处的镇供水站。山丘顶上是一排机房泵站和一个大水塔,庙就建在半山腰上。真奇怪,过去庙都建在深山老林里,求个清静;现在都建到家门口了,想找热闹?


  当干部容易了。隔壁的二堂兄当上队长了,这是我没想到的。隔壁伯母家有三个儿子,除老大娶妻生子外,老二和老三都没有娶到媳妇,或是因家里不殷实或是因人不太灵光,反正相过多次亲都没成,都50多岁了还是老光棍,这在村里也属于比较例外的事。  这次回家听说老实巴交的老二当队长了,我很是惊讶。F村有1720人,约470户,我家所在的小队也有30多户人家,100多口人,但真正在家务农的并不多,许多年轻人在外做生意或打工,不种地不养猪,只是房子在村里户口在农村,实际上,成了居住地概念上的农户,而不是过去农业生产主体意义上的农户了。即使是家里有人在家务农,也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像象老二老三这样的壮年劳动力还真不多,何况老二老三还是务农能手,不仅种了别人的田,还承包几个水塘养鱼。所以大伙儿选老二当队长,也有一定道理。只是二堂兄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的确有限。说实话,现在的队长,既不同于集体经济时期要组织劳力派工计工分,也不同承包初期要收农业税和抓计划生育,是不是因为农村基层组织的任务变轻了,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能力也随之变弱了?


  从1985年到2015年整整30年过去了,作为一个偶尔回乡的局外人,乡村的变化总让我感受明显。何况湖南人对北京有一种说不出的特别感情,湘潭人更为突出,我们每次回乡他们都喜欢过来串串门问问这说说那,前些年的奥运,去年的APEC都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其实,我更爱听他们聊乡里的人和事,也正是在这漫不经心的聊和闲来无事的逛中,我无意而有幸地见闻了农村这段历史的变迁。不过,在日月星辰不断交替之间,与天和地最亲近的“三农”,其未来的运程会如何变化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去婆婆家过年,一场无法逃避的乡村修行
晒晒装修只花了3万的两居室 我农村婆婆都夸:好媳妇 不败家!
农村婆婆遇上笨媳妇,笑的肚子疼!
两兄弟打赌
婆婆的春天 【天涯原创】
不比不知道,两种类型的农村婆婆,你爱哪一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