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遗老”的隐衷
□ 王学斌

  民国学术乃循清代而来,无老辈焉有新人?
  民国学界,颇兴盛一股唯新是求之风。于新式学人眼中,前清宿儒几乎成了腐朽的同义词。如1922年8月28日,执彼时学坛牛耳的胡适,在日记中慨叹“现今中国学术界真凋敝零落极了”,“旧式学者只剩王国维、罗振玉、叶德辉、章炳麟四人;其次则半新半旧的过渡学者,也只有梁启超和我们几个人。内中章炳麟是在学术上已半僵了,罗与叶没有条理系统,只有王国维最有希望。”胡适这般评价民国学术,恐怕并非实事求是,其中一半是自我标榜,宣示掌控学界话语权;另一半则是挤压对手,令其尽快撤退至学界边缘。故在新派口中,所谓老师宿儒,大都被打入顽固保守之列,甚至等同于前清遗老。与之关系稍近的学界后进,亦受株连,被视为遗少。其实即使不幸言中,所谓“遗老”,亦有其不足道之隐衷。
  晚清民初著名翻译家与文学家林纾,本纯然为学界中人,对政治毫无兴趣。辛亥年武昌首义,全国影从。京城内谣言四起,官民恐慌。为保阖家平安,1911年11月9日,林纾携全家老小前往天津的英租界避难。一日,林纾在街上遛弯,发现天津“一带报馆各张白帜,大书‘革命成功万岁’,见者欢呼,此亦足见人心之向背矣。”现实让他明白革命大势所趋,即使再痛苦,自己也必须做出抉择:究竟是做前朝之遗老,还是做新朝之国民?恰巧此时有一件事让他彻底打消了疑虑。他的大儿子林珪原在河北大城县任知县。直隶光复后,新政府非但没有反攻倒算,反而令其留任。儿子能够继续做“国家公务员”,且前景不错,这使得林纾颇为欣慰。
  他决定赞同革命。按照他的话讲,即“共和之局已成铁案,万无更翻之理……仆生平弗仕,不算为满州遗民。将来仍自食其力,扶杖为共和之老民足矣。”林纾的理由倒也充分,一来革命已成,无可逆转;二来回顾几个月的情形,新旧鼎革虽然看似激烈,但流血极少,民国不是“杀出来的”,更像是“谈出来的”。况且新政府中的要职都由旧派人物出任,也让林有种“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难怪他有些迫不及待地宣称“新正当易洋装,于衣服较便”。
  不过,这位“老民”还没做几天,就被迎头泼了一盆冷水。1912年正月十二晚上,林纾在北京小有天三楼宴请南方临时政府专使团成员刘冠雄。酒意正浓之际,忽听窗外喊声震天,火光四射,“楼下炮声过爆竹”,不知有多少兵马在混战。更为要命的是,空中流弹穿梭,“火光已射阑干角”。这子弹可飞了不是一会儿,而是一夜,林、刘二人也就被困在楼上,整宿心惊胆战,未敢合眼。堂堂青天白日之下的中华民国,哪来的这么多嚣张猖狂的乱军流匪?林纾深深不解。之后先是新旧党争愈演愈烈,接着宋教仁遭人暗杀,不久“二次革命”硝烟再起,时局动荡不安。
  民初乱象让林纾如遭当头棒喝。此情此景,怎让人不心生绝望?恰如林纾所言“时局日坏,乱党日滋。天下屹屹,忧心如捣。无暇作谑,但有深悲。”他又一次站到了人生抉择的十字路口,只是这一回的处境更加逼仄:民国让人无奈,清朝又回不去,何处才能安放林纾这颗孤魂野鬼般的心灵?思来想去,也只得去做遗老了,把自己锁进“同光中兴”的回忆里。
  林纾被时局逼回了“前清”,而狂士王闿运则相对洒脱,虽对民主共和尚存疑虑,但拒绝复辟之逆流。镇压国民党之后,袁世凯就迫不及待地欲复辟称帝。他想借重王闿运之名望,故聘其担任总统顾问。王早已识破袁之把戏,于是撰联一首加以讽刺:“顾我则笑,问道于盲。”后袁一再催逼,不得已,王闿运出任国史馆长。有则段子曾流传一时。王初抵京城,袁世凯即施以高规格的恩宠,不仅陪王闿运游览三海(中南海、团城和北海的合称),而且大集百官,设宴为这位文坛耆宿洗尘。吃饱了,喝足了,聊嗨了,侃晕了,袁世凯还一个劲猛拍王闿运的马屁,礼性周至,状极谦卑,王则以“慰亭老世侄”称之。返回客栈的路上,王对随行的弟子说:“袁四真是个招人喜欢的角色啊!”马车经过新华门,他抬头喟叹道:“为何要题此不祯不祥之名?”同行的人大吃一惊,赶紧问他何故有此一叹。王说:“我人老了,眼睛也昏花了,那门额上题的不是‘新莽门’吗?”王真够机智戏谑,“莽”字与繁体的“华”字的确有点形似。西汉末年,“一代影帝”王莽发动宫廷政变,改国号为“新”,总算过了一把皇帝瘾。可他惨淡经营的王朝十五年即短命瓦解,本人也被绿林、赤眉掀翻在地,死于非命。王翁话中藏话,暗示袁世凯若蓄意称帝,其下场很难好过演技超群的王莽。随后他对袁之反感与日俱增,甚至于国史馆门上手书对联一副:“民尤是也,国尤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横批“旁观者清”。嬉笑怒骂,皆寓于联中,实乃近代对联经典之作。后意犹未尽,又撰联一首:“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联内藏话,弦外有音,警告袁世凯勿逆潮流而动之意溢于言表。
  曾先后执教北大、厦大的老辈学者陈衍曾点评他人将“遗老”一词写入诗词文章中一事,道:“惟余甚不主张遗老二字,谓一人有一人自立之地位,老则老耳,何遗之有。”可谓平情之论。新文化人硬给前辈扣上“遗老”名号,与之分道扬镳,有其特殊时代缘由。若后人继续沿袭其论断,则一误再误,难窥历史实相。此处想起北宋苏东坡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无论如何,民国学术乃循清代而来,无老辈焉有新人?知此理,则愿今后世间对这批易代之际的学人,能多持一分同情之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玩世不恭关键在玩
民国学界老辈学人的学术传承
摄政王载沣为何在清朝灭亡后突然神隐了?
天津华世奎其人其事
满清贵族遗老不死心,为复辟努力20年,把溥仪“逼”成卖国贼
民国初年清室三次复辟阴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