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转发【古陶瓷的釉中气泡】之我见(2)

古陶瓷的釉中气泡】之我见(2)

 

  其实研究气泡的人使用普通显微镜根本看不到这些颗粒,也就是未成熟的二次莫来石,这些现象只有在偏光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如果真正看到过这些现象也会产生鉴定的正确结论,釉中的气泡本来很简单,早期的研究者对于气泡的研究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为气泡的形成与烧成温度有很大的关系,从考古发掘的窑址看到元代末期烧成瓷器使用的窑炉温度还很低,真正烧成温度可以达到1240度以上的窑炉在明朝才出现,并逐渐完善和大型化,烧成温度才得到进一步提高,也就是从软质瓷向硬质瓷过渡的进程中,原有的软质瓷釉料会过分流淌,避免釉料流淌就必须提高釉料的熔融温度,简单的说软质瓷釉料变成硬质瓷釉料,但窑炉温度达不到可以烧成硬质瓷的温度,因而会形成生烧,生烧的结果是胎体疏松、釉面不平、釉面透明度不好严重影响青花发色,所以还要在硬质瓷釉料中添加助熔剂以降低釉料熔融温度,这些助熔剂一般都是石灰、长石之类的矿物,这些矿物在高温熔融阶段会产生气体;而不是有些人说气泡是胎体中的水分形成的,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形成的,水分在坯体中不能存在,首先烧窑时首先要有一定时间的烘坯阶段,就是为了让坯体中的水分彻底挥发,否则到一定温度下,当坯体在中温下烧练表面会形成硬壳,含在坯体内的最终膨胀会引起胎体爆炸,这种爆炸我有亲身经历。在高温阶段矿物产生的气体由于釉面尚未达到熔融温度,气泡无法溢出,如同我们烧水时,水温低时锅底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气泡,而当水沸腾时我们已经看不到气泡,这种变化类似于釉中气泡产生的过程,气泡是石灰一类的矿物质在一定的温度时会产生气化,如果温度达到需要的温度气泡会像水沸腾一样,从釉中溢出,如果温度低如同水没有沸腾,气泡会粘附在锅壁上。矿物的成分不同产生的气泡大小不同,产生气体的矿物在釉中分布不均匀,因此使得气泡分布有密有疏,最好的说明就是现代瓷器釉面中不允许出现气泡,而且完全可以做到,说明现代陶瓷生产者完全掌握了气泡产生的原因所以才能避免出现气泡,既然可以避免自然也可以让其产生气泡,作伪者完全有能力制作出釉中各种形态分布的气泡。(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釉面穿底凹釉、开口泡、熔洞探讨处理 陶瓷
陶瓷|当产品出现针孔与气泡,烧成工序该怎么办?
瓷器釉下的秘密——釉泡
汝瓷鉴赏之乱源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民藏汝窑更为真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