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西战争简史

第一章  马尼拉湾的屠杀

   

    第一节  罗斯福之野望

 

  虽然美国挑起美西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古巴,但是占领菲律宾可以打开通向中国市场的通道,于是在战前,美国就开始筹划同时攻击西班牙在菲律宾的势力。实际上,很多美国人根本不知道西班牙人在太平洋还拥有实力。但是,在华盛顿却有一个人十分清楚西班牙人在太平洋拥有菲律宾,并且还有一支由各种舰只组成的舰队,此人就是海军部长助理(即副部长)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Jr.,1858-1919】。

 

西奥多?罗斯福,1900年当选副总统。1901年总统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身亡,他继任成为美国总统,时年42岁,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在任总统。他的独特个性和改革主义政策,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在他的总统任期内,对国内的主要贡献是建立资源保护政策,保护了森林、矿产、石油等资源;建立公平交易法案,推动劳资和解。对外奉行门罗主义,实行扩张政策,建设强大军队,干涉美洲事务。

 

信奉“海权之上”理论的罗斯福一向鼓吹对外扩张,由于海军部长约翰·隆(John Long)长期称病、不理政事,麦金莱对海军也不感兴趣,以至罗斯福大权独揽。他致力于海军现代化,并且大力推进美国的造舰能力。当西美冲突刚一爆发时,罗斯福就决定美国不仅要在大西洋,而且要在太平洋准备一场大战。他要寻找一个能给驻菲律宾的西班牙海军力量以迅猛打击的人。最后,他选定了乔治·杜威【George Dewey,1837-1917】海军准将,任命他为美国亚洲分舰队的总司令。

乔治.杜威,美国海军总署署长,五星上将。生于佛蒙特州蒙彼利埃。1858年毕业于海军学院。南北战争爆发后在联邦海军中作战,曾在“密西西比”、“科罗拉多”号军舰上服役,参加了新奥尔良战役、哈得孙港战役和唐纳森威尔战役。1864-1865年调到北大西洋封锁海军舰队。1896年晋升海军准将。1897年调到美国亚洲海军舰队。1899年被授予海军五星上将,这在之前从未有过。生前最后7年他一直担任海军总署署长。1917年死于华盛顿。

 

  杜威接受此项命令时是监测委员会常务主席,他在国内战争期间身经百战,威名远扬。杜威不仅作战勇猛,而且对战局有独到战术慧眼和洞察秋毫的分析能力,在离开华盛顿之前,他阅读了所有能找到的关于菲律宾的材料,研究了所有能得到的菲律宾水域的海图。1897年12月初,他动身去日本,并迫切要求海军部尽早给他送去弹药。一个月后,他在长崎登上了旗舰“奥林匹亚”号,正式任指挥。

  不久,杜威指挥舰队南下,驶往香港,逼近马尼拉。在香港,他收到了准备借“缅因”号事件把西班牙势力驱逐出古巴和菲律宾的罗斯福发来的电报:“保持充足的燃煤。一旦…发生战争,你的任务是不准西班牙分舰队离开亚洲海岸,然后对菲律宾群岛发起进攻。”杜威根本不需要这种敦促,因为此时他已经在加紧备战了。他为舰队购买了一艘运煤船和一艘补给船。他命令战舰入坞,对机械部分进行大修,把船体水下部分清除干净,并将白色的船舷漆成灰色。杜威准将亲自检查一切细节,要求舰艇人员每天操练,舰上所有的机器都作好战斗准备,一接到命令就能够连续运转。为了搞清西班牙舰队和菲律宾岛上的设防情况,他派了一个密探去马尼拉,还让自己的副官化装成旅游者,从到达香港的游客那儿刺探情报。为了防止英国人在战争爆发后采取中立的立场,他又在中国海域的大鹏湾附近设立了一个临时锚地。

  4月25日,海军部长发来一封电报:“美西已经开战,速往菲律宾,开始行动,尽力俘获或摧毁西舰队。”杜威又等待了36个小时,直到美国领事从马尼拉带着西班牙人备战的情况赶来。27日,杜威挥戈南下,去征服菲律宾。第二节  杜威的实力

 

    亚洲分舰队包括4艘巡洋舰:

旗舰“奥林匹亚”(Olympia)号防护巡洋舰:1891年6月17日由旧金山联合钢铁公司船厂(Union Iron Works San Francisco)开工建造,1892年11月5日下水,1895年2月5日服役,造价1796000美元。

规格:长344英尺1英寸(104.9米),宽53英尺(16.17米),吃水21英尺6英寸(6.6米),满载吃水24英尺9又3/4英寸;排水量5870吨。

  武备:4门35倍径8英寸(203毫米)炮,装在2个装甲炮塔内,炮塔可回旋152度;每门炮重达31吨,每颗250磅的炮弹装有105-115磅的褐色火药,炮口初速度2080英尺/秒。10门40倍径5英寸(127毫米)炮,50磅的炮弹内装有28-30磅褐色火药,初速度2250英尺/秒。14门6磅炮,6门1磅炮,2门加特林机关炮,1门野炮(陆战队用),6个18英寸(457毫米)的鱼雷发射管。

  定员:33名军官和378名士兵,舰长Charcels V Gridley。

  动力:2套立式三胀机组,双轴,马力17313匹。

航速:21.7节;载煤1085.6吨,续航力6105海里/10节。

装甲:甲板2英寸,穹甲4又3/4英寸。

   

综合观之,这是一艘将火力、防护力和航速综合得非常均衡的优秀军舰,堪称亚洲海域最强大的防护巡洋舰之一,是美国海军的骄傲。

 

巴尔的摩”(Baltimore)号防护巡洋舰: 1887年5月5日在位于费城的威联.坎普船厂(William Cramp and Sons Ships and Engine Building Co.)开工,1888年10月6日下水,1890年1月7日服役,1896年2月17日退役,1897年10月12日重新服役,造价1325000美元。

规格:排水量4413吨,长327英尺6英寸(102米),宽48英尺7又1/2英寸(14.8米),吃水19英尺6英寸(6.3米),满载吃水23英尺11又1/2英寸。
武备:4门35倍径8英寸炮(分布在舰首、舰尾的4个耳台里),6门30倍径6英寸(152毫米)炮(分布在两舷的6个耳台里),4门6磅炮,2门3磅炮,2门1磅炮,4门37毫米哈乞开斯机关炮,2门加特林机关炮,1门陆战队用3英寸野炮,5个14英寸(356毫米)鱼雷发射管。

装甲:火炮防盾2英寸,甲板2.5英寸,穹甲4英寸,指挥塔3英寸。
动力:2套卧式三胀机组机组,双轴,马力10064匹。
航速:21.5节。载煤1143.87吨,续航力7212海里/10节。
舰员编成:36名军官,350名士兵。

 

罗利”(Raleigh)号防护巡洋舰:1889年12月19日诺副克海军船厂 (Norfolk Navy Yard)开工,1892年3月31日下水,1894年4月17日服役,

规格:排水量3640吨,长305英尺10英寸(93.2米),宽42英尺(13米),吃水20英尺2英寸(6.1米)。
武备:1门40倍径6英寸炮,10门40倍径5英寸炮,8门6磅炮,2门1磅炮,1门加特林机关炮,4具18英寸鱼雷发射管。

装甲:火炮防盾4英寸,甲板2.5英寸,炮廓装甲2英寸,指挥塔2英寸。
动力:1套立式复合机组,双轴,10500匹马力。
航速:19节。
舰员编成:312人,舰长J.B.Coghlan。

 

波士顿”(Boston)号防护巡洋舰:1883年11月15日切斯特约汉罗其船厂 (John Roach & Sons)开工,1884年12月4日下水,1887年5月2日服役,1893年11月4日退役,1895年11月15日重新服役。

规格:排水量3189吨,长283英尺(86米),宽42.1英尺(12.8米),吃水16.83英尺(5.2米)。
武备:2门30倍径8英寸炮,6门30倍径6英寸炮,2门6磅炮,2门1磅炮,2门47毫米哈乞开斯机关炮,2门37毫米哈乞开斯机关炮,2门加特林机关炮。
装甲:火炮防盾2英寸,甲板1.5英寸,穹甲1.5英寸,指挥塔2英寸。
动力:1套卧式复合机组,单轴,3500匹马力。
航速:15.6节。
舰员编成:19名军官,259名士兵,舰长Frank Wildes。此外还有两艘炮舰以及缉私船“麦卡洛克”(McCulloch ,1432吨,4门3英寸炮)号:

海燕”(Petrel)号:1887年8月27日开工建造,10月13日下水,12月22日竣工,造价247000美元。作为亚洲分舰队里尺度、吨位最袖珍的一员,她得到了“婴孩战舰”的绰号。

规格:排水量892吨,长188英尺(57米),宽31英尺(9.4米),吃水11英尺6英寸(3.5米),满载吃水13英尺5英寸。
武备:4门4英寸(102毫米)炮,2门3磅炮,1门1磅炮,2门37毫米炮,2门加特林机关炮。

装甲:穹甲3/8英寸,甲板5/16英寸。
动力:马力1045匹。
航速:11.55节。载煤200吨,续航力4000海里/10节。
舰员编成:10名军官,112名士兵。舰长E.P.Wood。

康科德”(Concord)号:1888年5月开工建造,1890年3月8日下水,1891年2月14日竣工,造价490000美元(不含武器)。

规格:排水量1710吨,长244英尺5英寸(74.5米),宽36英尺(11米),吃水14英尺(4.3米),满载吃水16.7英尺。
武备:6门6英寸炮,2门6磅炮,2门3磅炮,2门37毫米炮,2门加特林机关炮,1门陆战队用野炮。

装甲:穹甲3/8英寸,甲板3/8英寸。
动力:马力3405匹。
航速:16.8节。载煤403吨。
舰员编成:13名军官,181名士兵,舰长Asa Walker。

 

杜威舰排水量队共约21146吨, 火炮共计130门,其中100毫米口径以上火炮53门,200毫米以上重炮10门,官兵约1800人,在亚洲并不是一支不可侮的力量。它不如沙俄太平洋舰队,也不如日本联合舰队,跟英国远东舰队比也有明显差距,但是对于它将要面临的对手来说,足够了。三、弱小的对手

西班牙亚洲分舰队司令蒙托霍少将

 

此时,在远离美国舰队600海里以外的菲律宾,西班牙亚洲分舰队司令唐.帕特里西奥.蒙托霍(Montojo)海军少将正等待着战斗。相对于杜威的雄厚资本,蒙托霍手中的筹码少得可怜,说起来他麾下的舰艇近四十艘,可大多数是小得可怜的炮艇,广泛分布于菲律宾的各个港口,担负着封锁起义者海上运输线和配合陆军镇压起义军的任务。马尼拉港内停泊的七艘巡洋舰中,唯一能起点作用的现代舰只是旗舰“雷娜.克里斯蒂娜”(Reina Cristina)号一级无防护铁壳巡洋舰:

 

该舰以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二世的第二任妻子命名,1887年5月2日完工。

规格:标准排水量3090吨,满载排水量3520吨,定员380人,长278英尺3英寸(84.8米),宽43英尺4英寸(13.2米),吃水20英尺(6.1米)。

武备:6门6.4英寸(160毫米)炮,2门诺登飞70毫米炮,3门诺登飞57毫米炮,2门诺登飞42毫米炮,6门37毫米炮,3个14英寸(356毫米)鱼雷发射管。

动力:马力3900匹。

航速:10节,载煤500-720吨,续航力3900海里。

它的设计并不很成功,虽然装备了许多锅炉,却从未达到理论上的16节航速,基本上来说,它在建造时就已经过时了。很显然,它只能勉强和杜威最差的一艘“波士顿”号巡洋舰匹敌。

 

原先的旗舰 “卡斯蒂利亚”(Castilla)号是一艘老式的一级木壳巡洋舰,1881年完工。

规格:排水量3342吨,长236英尺(71.9米),宽44英尺(13.4米),吃水23英尺6英寸(7.2米)。

武备:4门5.9英寸(150毫米)炮,2门4.7英寸(120毫米)炮,6门57毫米炮,2个14英寸鱼雷发射管。

动力:马力1400匹。

航速:15节,载煤460吨。

定员:392人。

由于舰上动力系统故障,无法正常生火,不能靠其本身的动力航行,蒙托霍少将因此把司令部搬到了“雷娜.克里斯蒂娜”号上。

 

 

古巴岛”(Iala Cuba)号二级防护巡洋舰:1886年2月25日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开工建造,1886年10月11日下水,1887年9月22日竣工,造价2400000西班牙银币。

规格:1030吨,长184英尺10英寸(56.3米),宽29英尺(9.1米),吃水12英尺6英寸(3.8米)。

武备:6门4.7英寸炮,8门6磅炮,,2门57毫米机关炮,2门37毫米机关炮,3个14英寸鱼雷发射管。

装甲:甲板1英寸(25毫米)至2.5英寸(64毫米),司令塔2英寸(51毫米)

动力:1897马力,强压通风下2627马力。

航速:14.2节,强压通风下可达15.9节。载煤164-200吨。

定员:164人。

吕宋岛”(Isla De Luzon)号二级防护巡洋舰:1886年2月25日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开工建造,1886年11月13日下水,1887年9月22日竣工,造价2400000西班牙银币。

规格:1030吨,长184英尺10英寸(56.3米),宽29英尺(9.1米),吃水12英尺6英寸(3.8米)。

武备:6门4.7英寸炮,8门6磅炮,,2门57毫米机关炮,2门37毫米机关炮,3个14英寸鱼雷发射管。

装甲:甲板1英寸(25毫米)至2.5英寸(64毫米),司令塔2英寸(51毫米)

动力:1897马力,强压通风下2627马力。

航速:14.2节,强压通风下可达15.9节。载煤164-200吨。

定员:164人。

 

 维拉斯科”(Velasco)号二级无防护巡洋舰:

规格:1152吨,长210英尺(64米),宽32英尺(9.8米),吃水13英尺8英寸(4.2米)。

武备:4门6英寸炮,2门3英寸(76.2毫米)炮,2门机关炮,2个14英寸鱼类发射管。

动力:1500匹马力。

航速:13节,载煤200-220吨。

 

 唐.璜.德.奥地利”(Don Juan de Austria)号二级无防护巡洋舰:1883年开工建造,1887年1月23日下水,1888年完工。

规格:1152吨,长210英尺(64米),宽32英尺(9.8米),吃水13英尺8英寸(4.2米)。

武备:4门4.7英寸毫米炮,3门2.2英寸炮,2门1.5英寸炮,5门加特林机关炮,2个14英寸鱼雷发射管。

动力:马力1500匹。

航速:12.5节。

定员:130人。

 

唐.安东尼奥.德乌洛亚”(Don Antonio de Ulloa)号二级无防护巡洋舰:1883年开工建造,1887年1月23日下水,1889年完工。

规格:1152吨,长210英尺(64米),宽32英尺(9.8米),吃水13英尺8英寸(4.2米)。

武备:4门4.7英寸35倍径炮,2门42毫米42倍径炮,4门37毫米20倍径炮,1门机关炮,2个14英寸鱼雷发射管,

动力:马力1600匹,

航速:14.5节,载煤200-220吨,续航力1950海里。

定员:10名军官,130名士兵。

 

另外还有一些辅助舰艇:

杜罗阿侯爵”(Marques del Duero)号通讯舰,492吨,1875年完工,装备1门6.4英寸毫米前膛炮,2门4.7英寸炮,1门机关炮,航速10节。

莱索将军”(General Lezo)号鱼雷炮舰,520吨,1883年完工,2门120毫米炮,1门90毫米炮,2门25毫米炮,1个鱼雷发射管,航速9.5节。

 

很明显,西班牙舰队根本不是杜威的对手,它的总吨位只有1.3万余吨,火炮139门,数量比杜威舰队还多些,但100毫米以上的只有39门,200毫米以上的重炮更是一门也没有。蒙托霍深知自己在机动作战中没有可能打败美国分舰队,于是,他打算在锚地抗击,把自己的军舰当成要塞舰队支援海岸炮兵轰击美舰。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这也不失为一个合适的选择,因为美国在远东没有多少陆军,军舰不可能开上岸去占领菲律宾,只要能牵制住杜威舰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国人将对菲律宾无可奈何。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蒙托霍并没有在主航道上布下密集的水雷阵,而这恰恰是防止美国舰队突入港湾的关键所在。谁也不会认为,仅靠炮台上那些老式火炮,可以把强大的美国人阻拦在港外。即使是因为缺乏技术和水雷的缘故,至少应该象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防守威海卫那样,用木材和铁链组成坚固的防坝,菲律宾不缺乏大木,西班牙人也不缺乏人手,但他们却没有这样做。再退而求其次,如果蒙托霍能在航道上自沉几艘旧船,也可以挽救自己的舰队。但似乎这位少将已经决定听天由命,西班牙舰队的命运无法更改了。四、一边倒的战斗

 

  美国舰队在去菲律宾的渡航中做了最后的作战准备,包括昼夜战斗演习,练演舰艇灭火和损管,并拆除了所有木制部件以防止火情加剧。4月30日下午,杜威派“波士顿”号和“康科德”号首先搜索了苏比克湾,未能发现西班牙舰队。杜威断言:“现在我们知道他们的位置了。”他指挥舰队一直驶向科雷希尔岛以南的航道,亲自领头进入三面为陆地怀抱的马尼拉湾。

杜威舰队的寻敌路线图

 

  杜威准将表面很自信,但内心却焦虑不安。整个远东都认为马尼拉湾是坚不可摧的。港湾的航道上已经布设了水雷。三十年前,他的老上司法拉格特曾经闯过雷区,驶入莫比尔湾,大胜南方舰队。尽管自那以后水雷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杜威估计马尼拉不会有能在远离科雷希尔岛的深水航道上准确布雷的工兵。于是,他决定利用夜幕的掩护将自己的舰队驶入港湾。后来,他写道:“每当我处于困难的境地,或被具体问题搞得茫然不知所措时,我就问自己:‘法拉格特会怎么办呢?’我们为进入马尼拉湾在进行各项准备工作时,我不断地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我承认,那天晚上,我们进入马尼拉湾时我正在想着他,确信自己所做的正是他会做的。”

 

  1898年5月1日午夜刚过,当美国分舰队没有触及任何水雷,几乎要全部顺利地驶入马尼拉湾时,航道南面的几门岸炮开火了,但美国军舰的炮火很快就对它们进行了压制。以“奥林匹亚”打头,依次由“巴尔的摩”号、“罗利”号、“海燕”号、“康科德”号、“波士顿”号排成“一”字队形的舰队以每小时八海里的速度无一损伤地进入了海湾。黎明时,杜威的分舰队已经逼近马尼拉,开始搜寻西班牙舰队。马尼拉城三个炮台和甲米地两个炮台的炮兵开了火,可惜全都打偏了。

  蒙托霍为了使马尼拉城免受美舰的炮击,就把他的舰队部署在甲米地,大致以东西方向横过贝科湾口,其左翼位于加纳科湾浅滩。凌晨4时,西班牙舰队发现了逼近的美国舰队,蒙托霍下令升火备战。5时20分,所有西班牙军舰一起开火射击(与美国人记载的开火时间稍有不同),而因为没有弹药补给地,美舰为了节省弹药一直逼近到离西班牙舰队只有5000码的距离。5时40分,杜威对“奥林匹亚”号舰长查尔斯·V·格里德利(Charles V. Gridley)下令:“准备完毕,即可开火。”(You  may  fire  when  ready。)

油画《奥林匹亚号上的杜威》

 

    1898年5月1日5时41分,“奥林匹亚”号的主炮发出了怒吼,美国军舰一艘接一艘地陆续开火。

 

马尼拉海战示意图

 

    美国军舰在西班牙军舰前2000到5000码处排成几乎与其平行的队列,反方向行进并往复航行,不断地进行射击。“巴尔的摩”号、“奥林匹亚”号和“波士顿”号集中射击西班牙旗舰“雷娜.克里斯蒂娜”号,使她前甲板和船体多处中弹。西班牙人力图用勇敢的行动来挽回败局,好几艘西班牙军舰,包括“雷娜.克里斯蒂娜”号,几次企图冲击美舰,使用鱼雷或者撞击战术,均遭猛烈的炮火重创,“雷娜.克里斯蒂娜”号至少中了一发8英寸炮弹,船身倾斜,被迫放弃了,全舰阵亡150人,其中包括舰长D.Luis.Cadarso.Y.Rey,另有90人受伤,蒙托霍少将把司令旗转移到旁边的“古巴岛”号上;两只被放下水的鱼雷艇试图攻击“奥林匹亚号”,其中一艘很快就被炮火击沉,另一艘也随即受伤搁浅,都没有来得及发射鱼雷。6时30分,无法移动的“卡斯蒂利亚”号也遭到沉重打击,被美国炮弹接连击中,一门150毫米炮和一门120毫米炮毁坏,炮位上的所有炮手非死即伤;7时15分,舰体又被击中,受到严重破坏。

西班牙旗舰“雷娜.克里斯蒂娜”的残骸,与前面的照片相比较,可以发现破坏非常严重,舰体后半部完全沉入海中,舰面设施也被一扫而空,完全成了一个空壳。

“雷娜.克里斯蒂娜”的舰长路易斯.卡达索.雷尼,他也是海战中唯一阵亡的舰长。 7时35分,杜威因接到5英寸速射炮弹药短缺的误报决定暂时撤离,准备必要时将弹药予以重新分配。此时,由于马尼拉城的三个炮台一直对美国舰队进行炮击,而其位置较高,舰炮仰角不够,难以压制。杜威便向西班牙总督送交一份措辞强硬的公函,警告他立即停止射击,否则就炮轰马尼拉。吓破了胆的西班牙总督立即下令炮台停止射击,于是炮台上的西班牙人将被迫眼睁睁地看着军舰上的西班牙人被屠杀。总督这种抛弃下属来挽救自己的卑劣行径简直令人发指。

 

    11时16分,杜威重新开战,他精明地观察到西班牙舰船甲板上堆满了烧锅炉用的木柴、煤等易燃物,果断下令对准这些引火材料射击。很快,柴草引发的熊熊烈火吞噬了西班牙舰艇。“卡斯蒂利亚”号早已于8时30分弃船,该舰共有25人丧生,80人负伤。 “唐.安东尼奥.德乌洛亚”号抢滩搁浅并燃起了熊熊大火,她一共中了33发炮弹(4发8英寸、3发6英寸、1发5英寸以及一些47毫米和37毫米炮弹),有8人死亡、10人受伤。她的姊妹舰“唐.璜.德.奥地利”号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毫无武装的“曼达诺岛”号运输舰(4195吨)最为悲惨,她被“康科德”号炮舰用6英寸主炮猛轰,燃起了熊熊大火,西班牙船员无法阻止火势而弃船,船遂被完全焚毁。“杜阿罗侯爵”号中8英寸和6英寸炮弹各一发,一门边炮和一个引擎被打坏,随即自沉。幸存到最后的是“古巴岛”号和“吕宋岛”号这两艘同型巡洋舰,她们的防护装甲使得船身的损坏不大,前者只受轻伤,船员有2人负伤;后者被被美国战舰击中三次,共有6名船员负伤。但眼见大势已去的西班牙人最终放弃了继续抵抗的念头,把这两艘船自沉了。一个小时的炮击使西班牙舰队全军覆灭。当12时40分杜威下令停火时,蒙托霍所有的舰只不是处于浓焰烈火之中,就是葬身海底,或是被船员放弃了。

“卡斯蒂利亚”号的残骸

“古巴岛”的残骸                                      “唐.璜.德.奥地利”号的残骸

“唐.安东尼奥.德乌洛亚”号的残骸

 

  西班牙人在这场战斗中共伤亡381人,而杜威的舰队只有7人受了伤。受过正规射击训练的美舰至少命中了170发,而缺乏射击实践的西班牙水兵仅仅命中了15发。西班牙的“雷娜.克里斯蒂娜”号、“卡斯蒂利亚”号、“唐.安东尼奥.德乌洛亚”号沉没;“莱索将军”号、“维拉斯科”号焚毁;“唐.璜.德.奥地利”号、“吕宋岛”号、“古巴岛”号、“杜阿罗侯爵”号等被打捞后修复使用。美国人的胜利不仅靠实力上占优势,而且也是他们准备充分的结果。杜威说:“马尼拉战役是在香港码头打赢的。”他还应该加上一句,那就是,这是个审势度时的胜利。如果他没有及时发现和打败蒙托霍的舰队,那么,他的供给就难以为继了。杜威从此声名大噪,“让乔治去干吧!”一时成为美国人的口头禅。

 

  这场海战是一次力量悬殊的较量,西班牙人没有在航道上布雷设障,就已经决定了自己舰队的命运。但更严重的是西班牙内阁和海军部犯了严重的战略错误,他们没有想到美国会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同时动手,因此没有及时地往实力薄弱的菲律宾派去一兵一卒。同时又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战争不会轻易爆发,让只有4艘巡洋舰的塞韦拉舰队到古巴去送死。结果,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处于绝对劣势。五、不速之客

  

    由于西班牙海军的实力在这一地区已经丧失殆尽,于是,杜威就在马尼拉附近海面抛锚,使菲律宾防止外来的干扰。之所以没有登陆是因为缺乏足够的陆战部队。加上当时菲律宾人也在闹起义,与西班牙政府军在岛上对峙,局势复杂,敌友难辨,杜威不敢贸然行事。在等待援军的近两个月里,菲律宾战事陷入了停顿。6月27日,德国远东舰队的到达使问题更加复杂化。这支实力不弱于杜威的舰队是由奥托.冯.迪特里希【Vice Adm. Otto von Diedrichs,1843-1918】海军少将指挥的五艘军舰,包括有:

小型防护巡洋舰“鸬鹚”(Cormoran)号,1892年完工,装备8门105毫米炮,5门小口径旋转火炮,两个鱼雷发射管,1838吨;

旗舰则是大型防护巡洋舰“凯撒.奥古斯都”(Kaiserin Augusta)号,同样1892年完工,装备有12门150毫米炮,8门88毫米炮,4门机关炮,5个鱼雷发射管,6218吨,最大航速23.2节;

两艘老式的木壳防护巡洋舰“伊伦娜”(Irene)号、 “威廉王妃”(Prinzess Wilhelm)号,各装备4门150毫米炮和8门105毫米炮,4300吨,最大航速18节;

 

    最大一艘军舰是老式的中央炮塔铁甲舰“凯撒”(Kaiser)号,虽然是早期70年代建造的老舰,但是在90年代初期改装,火力十分强大,包括8门260毫米炮,1门150毫米炮,6门105毫米炮,9门老式85毫米炮,排水量8799吨。德国海军分舰队任务是观察美国海军行动后西班牙殖民地是否仍然完整,但如果有机会还是抢占这块肥肉。这支舰队总吨位约2.5万吨,100毫米以上火炮59门,200毫米以上重炮8门,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不速之客。

 

    与美国一样,作为新兴帝国的德国也在全世界寻找扩大势力的机会,十年前,两国海军为了争夺太平洋岛国萨摩亚(Samoa)就差点大打出手。仅仅半年前,正是这支远东舰队不宣而战,占据了中国的胶州湾。现在,他们又象闻风而来的鬣狗一样,在刚刚捕获了食物的美国秃鹰旁绕来绕去,寻找机会,一旦美国人对菲律宾不感兴趣,他们就准备马上把它掠为自己的殖民地。遗憾的是,美国人对菲律宾很感兴趣。1.1万名士兵迅速从旧金山出发,前往围攻马尼拉城。美国本土前来支援的巡洋舰“查尔斯顿”(Charleston)号在护送军队去菲律宾的路上,兵不血刃就占领了西班牙所属的关岛,岛上的总督竟然还不知道已经爆发了战争。不到一个月,梦想成为日益强大帝国的美国又吞并了独立的夏威夷。

  1898年8月13日,在美国陆、海军的联合攻击下,马尼拉城里的西班牙军队象征性的抵抗一下之后就宣布停火了,德国人虽然也在城内驻扎了一支小部队,却根本没敢露头。后来,美国军队花了3年的时间和损失4万人的代价镇压了菲律宾独立人士的反抗。菲律宾人所希望的是独立,而不是换一个帝国主义主子。大约又过了50年,美国人才承认菲律宾人是能够自治的。然而,根据和平条约有关菲律宾的条款,美国却要长期插手远东事务。◆加勒比海战役

 

    一、强大的铁锤

 

  让我们把眼光从太平洋拉回到加勒比海,由于一旦与西班牙发生军事冲突,古巴会成为第一个攻击目标,其次是波多黎各,所以,美国舰队大都集中于大西洋。为了进一步增强这一地区的军事实力,本来部署在美国西海岸的“俄勒冈”号从皮吉特海峡出发,绕过南美洲到达加勒比海。“俄勒冈”号以平均约12节的速度,用了66天完成了15000海里的航程,这是一次出色的远航。它的抵达使大西洋分舰队的力量增强到5艘战列舰:

 

“衣阿华”(Iowa)号:1893年8月5日开工建造,1896年3月28日下水,1897年6月16日服役。

规格:标准排水量11410吨,满载排水量12647吨,长362英尺6英寸(110米),宽72英尺(22米),吃水24英尺(7.3米)。
武备:4门12英寸炮,8门8英寸炮,6门6英寸炮,20门6磅炮,4门1磅炮,4个14英寸鱼雷发射管。

装甲:炮塔装甲12.5-15英寸,甲板2.75-3英寸,水线装甲4-14英寸,指挥塔15-17英寸。
动力:马力11000匹。
航速:17节。
舰员编成:727人,舰长Robey.D.Evans,外号“好战的鲍勃”。

“印第安纳”(Indiana)号:1891年5月7日开工建造,1893年2月28日下水,1895年11月20日服役。

规格:标准排水量10288吨,长348英尺(107米),宽69英尺3英寸(21.1米),吃水24英尺(7.3米),满载吃水27英尺1又3/4英寸。
武备:4门13英寸(330毫米)炮,8门8英寸炮,4门6英寸炮,20门6磅炮,6门1磅炮,2门加特林机关炮,1门陆战队用3英寸野炮,3个14英寸鱼雷发射管。

装甲:水线装甲18英寸,指挥塔6-17英寸。
动力:马力11111匹。
航速:15.55节。载煤1594吨,续航力5500海里/10节。
舰员编成:32名军官和441名士兵。

“马萨诸塞”(Massachusetts)号:与“印第安纳”号同级,1891年6月25日开工建造,1893年6月10日下水,1896年6月10日服役。

“俄勒冈”(Oregon)号:与“印第安纳”号同级,1891年11月19日开工建造,1893年11月19日下水,1896年7月15日服役。

 

1889年,美国国会反对海军部提出的在15年时间内建造192战舰的议案,海军只好退而求其次,制造了三艘远洋航行的战列舰“俄勒冈”级,这种类型是唯一能够从国会得到批准的战舰。她们在排水量尽量压缩的情况下装备了重炮和厚甲,结果造成干舷降低,耐波性差以及速度缓慢的情况。尽管如此,这级战列舰仍是美西战争中威力最大的战舰。

“得克萨斯”(Texas)号二级战列舰:1889年6月1日开工建造,1892年6月28日下水,1895年8月15日服役,造价2500000美元。

规格:标准排水量6315吨,长308英尺10英寸(94.1米),宽64英尺1英寸(19.5米),吃水22英尺6英寸(6.9米),满载吃水24英尺6英寸(7.5米)。
武备:2门12英寸炮,6门6英寸炮,12门6磅炮,6门1磅炮,4门1.65英寸哈乞开斯机关炮,2门加特林机关炮,1门陆战队用3英寸野炮,2个14英寸鱼雷发射管。

装甲:甲板装甲2英寸,水线装甲12英寸,指挥塔6-17英寸。
动力:马力10189匹。
航速:17.8节。载煤850吨,续航力2900海里/10节。
舰员编成:32名军官和441名士兵。

 

此外,该分舰队还有两艘装甲巡洋舰:

“纽约”(New York号一级装甲巡洋舰:1890年9月30日在位于费城的威联.坎普船厂 (William Cramp and Sons Ships and Engine Building Co. )开工,1893年1月1日下水,1893年8月1日服役,造价2985000美元。

规格:排水量8150吨,长384英尺6又1/2英寸(117米),宽64英尺10英寸(19.8米),吃水23英尺3又1/2英寸(7.1米),满载吃水26英尺8英寸。
武备:6门35倍径8英寸炮,12门40倍径4英寸炮,8门6磅炮,2门1磅炮,2门加特林机关炮,2门陆战队用3英寸野炮,2具14英寸鱼雷发射管。
装甲:水下防护带4英寸,炮塔10英寸,穹甲6英寸,甲板3英寸,指挥塔5.5英寸。
动力:2套立式三胀机组,双轴,17401匹马力。
航速:21节。载煤1290吨,续航力5000海里/10节。
舰员编成:40名军官,516名士兵,舰长French E Chadwick。

“布鲁克林”(Brooklyn)号一级装甲巡洋舰:1893年8月2日在位于费城的威联.坎普船厂 (William Cramp and Sons Ships and Engine Building Co.)开工,1896年2月11日下水,1896年12月1日服役,造价2986000美元。

规格:排水量9215吨,长402英尺7英寸(122米),宽64英尺8又1/2英寸(20米),吃水24英尺,满载吃水26英尺2英寸。
武备:8门35倍径8英寸炮,12门40倍径5英寸炮,12门6磅炮,4门1磅炮,4门加特林机关炮,2门陆战队用3英寸野炮,4具18英寸鱼雷发射管。
装甲:水下防护带3英寸,炮塔4-8英寸,甲板6英寸,指挥塔5.5英寸。
动力:2套立式三胀机组,双轴,马力18769匹。
航速:21.91节。载煤1461吨,续航力5110海里/10节。
舰员编成:46名军官,470名士兵,舰长F. A. Cook。

“格洛斯特”(Gloucester)号炮舰:1891年下水,1898年5月16日服役。

规格:786吨,长240英尺8英寸(73.4米),宽27英尺2英寸(8.3米),吃水12英尺(3.7米)。

武备:4门6磅速射炮。

航速:17节。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这都是加勒比海甚至整个美洲地区最强大的一支海军力量,宛如一把巨大的铁锤,可以把任何对手轻易地砸得粉碎。二、纸面上的舰队

 

  西班牙人也在为战争做准备。刚接到“缅因”号爆炸的消息,西班牙海军大臣就向海军发出警报,并告诫当时指挥本土舰队的海军少将帕斯夸尔?塞韦拉?托佩特?塞韦拉【Pascual Cervera Y Topete Cervera,1839-1909】准备摧毁基韦斯特的美国基地,然后封锁美国沿海。

 

塞韦拉,西班牙海军参谋长,海军上将,参加过摩洛哥战争(1859-1860)、秘鲁战争(1866)、十年战争(1868-1978)、第二次卡洛斯战争(1873-1876)。他生于赫雷斯-德拉福隆特拉,是个葡萄酒经销商的儿子。1848-1851年在圣费尔南多海军学院学习,毕业后进入海军服役,参加了1859年10月-1860年4月的摩洛哥战争,被晋升为上尉。1862年参加了对越南的远征,后任驻华盛顿武官。1866年1月14日-5月9日的秘鲁海战中,作为海军上校指挥一艘军舰参战。1868-1878年在西印度群岛军事基地服役,参加对古巴的封锁。1873年回国,在巴斯克海岸参加反对卡洛斯派的战斗,负责保卫兵工厂。后来到菲律宾服役。1883年任“佩莱约”号战列舰舰长。1891年作为女摄政王的随从侍卫,率领西班牙代表团赴伦敦参加海军问题谈判。1892年晋升为少将,并曾在一任内阁中担任海军大臣。虽然他竭尽自己的智慧企图挽救美西战争的危局,但无能的政府和海军部未能向其提供足够的煤炭和弹药,却强令舰队陷入圣地亚哥的死地。战后,塞韦拉和他手下的三名舰长在西班牙陆海军最高军事法庭受审,被宣告无罪。1901年任西班牙舰队副司令。1902年任海军参谋长。1903年成为终身参议员。

 

  塞韦拉对此事并不乐观,在他看来,这个命令是极其荒谬的,因为他的作战力量只有4艘装甲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如果把这支力量投入到亚洲,无疑会起到奠定胜局的作用,但是派到美国与其强大的战列舰队作战,则完全是送死。

“克里斯托瓦尔.科隆”号(左)与“比斯卡亚”号

 

旗舰“玛丽亚.特雷莎公主”(Maria Teresa)号装甲巡洋舰:1889年开工建造,1890年下水,1893年服役。

规格:长366英尺8英寸(111.8米),宽65英尺(19.81米),吃水21英尺6英寸(6.55米);排水量6890吨。

武备:2门11英寸(280毫米)炮,10门5.5英寸(140毫米)炮,8门57毫米哈乞开斯机关炮,8门37毫米哈乞开斯机关炮,2门22毫米诺登飞机关炮,2门2.75英寸青铜礼炮;8个365毫米鱼雷发射管。

动力:马力13700匹。

航速:20.25节;载煤1050吨,续航力5388海里/10节。

装甲:水线10-12英寸(254-305毫米),炮塔9英寸(229毫米),甲板2-3英寸(51-76毫米),司令塔12英寸(305毫米)。

定员:497人,舰长Victor.Concas。

 

“阿尔米兰特.奥肯多”(Almirante Oquendo号装甲巡洋舰:1889年1月建造,1891年4月10日下水,1893年服役。主要数据与“玛丽亚. 特雷莎公主”号相同,舰长Lagaza。

 

“比斯卡亚”(Vizcaya)号装甲巡洋舰:1889年开工建造,1891年下水。1893年竣工。主要数据与“玛丽亚.特雷莎公主”号相同。舰长Don  Antonio Eulate。

 

“克里斯托瓦尔.科隆”(Cristobal Colon号装甲巡洋舰:1895年在意大利开工建造,为典型的意大利风格,即主桅位于舰体中央,两座烟囱分别布置在主桅前后。1896年9月下水,1897年5月竣工。

规格:满载排水量7972-8100吨,长366英尺8英寸(111.8米),宽59英尺10又1/2英寸(18.25米),吃水23英尺3又1/2英寸(7.1米)。

武备:1门45倍径10英寸(254毫米)炮(未安装),2门45倍径8英寸炮,10门6英寸炮,6门4.7英寸速射炮,10门57毫米诺登飞速射炮,10门37毫米机关炮炮,2门22毫米机关炮;4个17.7英寸(450毫米)鱼雷发射管。

动力:13655-14713匹马力。

航速:19.3-20.02节;载煤1050-1070吨,续航力4400海里/10节。

装甲:水线4.8英寸(122毫米),火炮护盾2英寸(51毫米),炮塔4.8英寸,司令塔4.8英寸,甲板1.5英寸(38毫米)。

定员:543人,舰长Emilio Diaz Moreu。

 

此外还有两艘“咆哮”级驱逐舰“咆哮”(Furor)号和“普鲁东”(Pluton)号:前者1896年2月11日开工建造,同年11月21日完工;后者1897年2月17日开工建造,同年11月4日完工。

规格:370-400吨,前者长220英尺(67.1米,宽22英尺(6.7米),吃水5英尺6英寸(1.7米);后者长225英尺(68.6米),宽22英尺6英寸(6.9米),吃水5英尺9英寸(1.8米)。

武备:2门14磅炮,8门6磅炮,2门1磅炮,2具鱼雷发射管。

动力:6000-7500匹马力。

航速:28-30节,载煤96-100吨。

定员:67人。

 

从纸面数据上看,这支舰队如果状态稍好,倒也可以成为一支极具威慑力的海上劲旅,但是现在,由于保养不善,四艘巡洋舰都有不同程度的腐朽或损坏,弹药也严重不足,火炮系统大都有严重问题;因为与生产方阿姆斯特朗公司的纠纷,最新式的巡洋舰“克里斯托瓦尔?科隆”号上还没有装上应配置的10英寸主炮,而另一艘巡洋舰“比斯卡亚”号又因为船底长满了海生物,航速大大降低;更别说舰队还没出航,煤仓已经空了一半。整个舰队就像当下的西班牙帝国一样,外强中干。精明的塞韦拉知道,在大西洋彼岸,西班牙没有强大的军事基地,因此他的舰队在古巴和波多黎各很可能得不到充足的后勤支援。他表示,一旦发生战争,西班牙海军最实际的行动方案应该是保存实力以保护国土。塞韦拉强调指出:只要西班牙纠集起一支能在装备和供应上提供帮助的海上同盟力量,他的舰队就能使美国海岸成为有利可图的军事目标。内阁据此修改了它的指示,但坚持认为海军力量至少应该保卫波多黎各。塞韦拉仍认为自己的使命毫无希望。1898年4月8日,他率领舰队从西班牙加的斯港启航前往此行的第一个中转站:葡萄牙殖民地佛得角群岛。他的心中充满了悲观的情绪,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位堂吉诃德,不是为了胜利,而是为了维护帝国最后的荣誉而战,即使失败的结局早已注定。但塞韦拉万万想不到,数千公里外的美国本土会因自己的到来而陷入了巨大的恐慌。

“克里斯托瓦尔?科隆”号的军官集体照,可以看见军官们身后没有安装主炮的炮塔。三、周旋在加勒比海


      当塞韦拉率舰队离开佛得角的时候,当地的美国记者向国内发了电报。美国人都知道,西班牙舰队来了。但茫茫大洋,当时又没有卫星或雷达,没人知道这支舰队驶向何方。很自然地,西班牙舰队将会首先攻击纽约和波士顿的谣言不胫而走。恐慌之下,不少东海岸的富商都席卷细软逃到内陆,普通居民也惶惶不可终日,到处都要求政府派军舰保护。一时间,在东海岸的各个角落,都传来了“发现”塞韦拉舰队的报告,弄得美国海军疲于奔命。事后,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Alfred T. Mahan)总结道,一支未知的舰队,“只要存在,即使是弱小的,对于敌方各种或多或少的公开利益来说,也是一个永恒的威胁。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遭到打击,而不得不限制自己的行动,直到这支舰队被摧毁或者制服为止。”

 

  美国海军部很清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北大西洋分舰队都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行动,即使塞韦拉不是在美国人枕戈待旦的加勒比海出击,而是攻击其他地区,这支舰队仍能以其保持完好的整体给敌人以牙还牙的打击;如果把舰队零零散散地沿着海岸线部署,那在军事上无异于自取灭亡。然而,即使是这样,还要以某种方式满足沿海城市要求海军保护的呼声。最后,海军部以折衷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北大西洋分舰队被分为两大股:一股由代理指挥官海军少将威廉?托马斯?桑普森【William Thomas Sampson,1840-1902】指挥,驻扎在基韦斯特,准备应付西班牙人对古巴和波多黎各的挑衅行动;另一股就是由海军副部长西奥多.罗斯福设想,由速度快、载煤量大、战斗力强的军舰组成的所谓“飞行中队(Flying squadron)”,集结于诺福克,由海军准将温菲尔德?斯科特?施莱【Winfield Scott Schley,1839-1909】指挥,作为一个活动的海上堡垒守卫着大西洋沿岸;另有一支规模不大的、由老式的、大多是已退役的舰只组成的北方巡逻分舰队护卫着特拉华角以北的海岸线。

威廉?托马斯?桑普森【William Thomas Sampson,1840-1902】美国北大西洋舰队司令,海军少将。1861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军官学校。1862年留校任教员,授海军上尉衔。1864年加入南太平洋封锁舰队,参加对南方的海战,晋升海军少校。1886年任海军军官学校校长,1889年晋升海军上校。1893-1897年任海军部军械局局长。1898年任北大西洋舰队代理司令,晋升海军少将。1899年任波士顿海军船坞司令。

 

  海军少将桑普森是位儒将,有点冷漠,但并不意味着缺乏进攻精神。当“缅因”号事件发生后,他立即提议先发制人,对西班牙公开宣战,对哈瓦那实行两栖进攻,希望通过占领古巴首都和军事要地来早日结束战争。但海军部长约翰.D.朗没有批准桑普森的建议,因为陆军还远远没有做好准备,而且他认为当敌人的舰队仍很强大时,就让美国舰队去冒险承受哈瓦那的炮火是不明智的。  

 

  桑普森很快得到了塞韦拉出航的消息,他马上做出了到波多黎各的首府圣胡安出击迎敌的计划。他相信西班牙舰队肯定会在那儿进港加煤。但是,桑普森却在5月3日放松了对古巴的封锁,率战列舰“衣阿华”号和“印第安纳”号、装甲巡洋舰“纽约”号、两艘浅水重炮舰和一艘布雷艇驶往波多黎各。由于浅水重炮舰的拖累,整个舰队的航速减慢了。直到5月12日才到达圣胡安。由于没找到塞韦拉,失望之下,他就向海岸炮击了一个小时。只造成了很小的破坏,而海岸的还击却给他带来了8人伤亡的损失。

 

  桑普森去波多黎各的行动是不明智的。美国在加勒比海的主要作战目标是采用登陆占领古巴,然后打败或封锁西班牙舰队。既然如此,在塞韦拉的位置确定之前,古巴应是这次海战的战略中心。桑普森放弃古巴的行动,就是放弃了自己的战略中心,进行了一次没有把握优势的古怪行动。

 

  事实上,塞韦拉早已料到桑普森会这么干,乘着北大西洋分舰队化整为零的时机-施莱在诺福克,桑普森在圣胡安,几艘舰在基韦斯特,剩下的几艘在古巴海面执行封锁任务,“俄勒冈”号也刚接到命令正从太平洋驰来,西班牙人成功地躲过了这些对头,溜进了古巴的后门。在以不足7节的速度横渡了大西洋后,塞韦拉曾要求在法属的马提尼克岛(Martinique)加煤,不料却遭到了法国人的拒绝。于是,他又驶向库拉索岛(Curacao),那儿的荷兰政府比较友善。加足燃料后,他又直驶古巴。

 

  桑普森对圣胡安做了一无所获的进攻之后,在返航中收到了塞韦拉已到达加勒比海的消息,他丢掉了两艘浅水重炮舰,全速驶向基韦斯特。5月18日,桑普森到达了目的地。这时,施莱准将从诺福克派出的“飞行中队”也提前赶到。桑普森相信西班牙舰队带来了保卫哈瓦那的弹药,因此,加强了对它的封锁,并派有“衣阿华”号加强的“飞行中队”驶往古巴南海岸,封锁与哈瓦那有铁路联系的西恩富戈斯(Cienfuegos)。而塞韦拉此时又一次猜到了桑普森的意图,他直接驶向远在东南方的圣地亚哥。19日上午,当他沿着狭窄的海峡驶入港口时受到了“祝贺”,安全抵达圣地亚哥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胜利,但现在他再也想不出什么高招了,唯有停泊在港里,一直等到9天以后被美国舰队围困起来。

温菲尔德?斯科特?施莱【Winfield Scott Schley,1839-1909】美国快速舰队司令,海军少将。1860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军官学校。美国内战期间,参加封锁查尔斯顿、莫比尔湾和进攻哈得孙港的战斗。1867-1869年任海军军官学校教员。1871年参加对朝鲜的侵略。1884-1889年任装备和兵员局局长。1887年晋升海军上校。次年任“巴尔的摩”号巡洋舰舰长。1895年任“纽约”号装甲巡洋舰舰长。1898年晋升海军准将,任快速舰队司令。1899年晋升海军少将,同年任南大西洋海军站司令。

 

  与此同时,施莱正在驶往西恩富戈斯的途中。到达之后,他没有发现港里有什么情况,但却见到了浓烟,根据这一点他猜想西班牙人可能在那儿。桑普森根据各种迹象认为塞韦拉在其他地方,于是他派通信快艇告诉施莱:"西班牙人可能在圣地亚哥……如果你对他们不在西恩富戈斯感到高兴,那就火速向圣地亚哥进发,但要小心。如果敌人在那儿,就把它封锁在港口内。"

 

    但施莱却自作聪明,认为塞韦拉只是在圣地亚哥暂时休整,最后还是要到西恩富戈斯来,又空等了好几天,直到24日,施莱与岸上的古巴起义者取得了联系,在肯定塞韦拉不在西恩富戈斯后,才驶向了圣地亚哥。由于一艘炮艇在波涛中遇上了困难,有一段时间整个舰队的速度只有6节,所以直到5月26日,他才完成了315海里的航行。距圣地亚哥还有20海里时,他与3艘美国侦察巡洋舰取得了联系,但这3艘舰都没发现塞韦拉。

 

  现在,施莱开始担心自己的燃煤情况了,尽管他有一艘运煤船,但要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上加煤是不可能的。那天晚上,他命令自己的舰队返回基地加煤。因为运煤船推进器的延搁,第二天上午他被一艘侦察巡洋舰拦住,收到了华盛顿的严厉指令:“海军部得到的情报表明,西班牙舰队仍在圣地亚哥。海军部命令你证实这个判断,如果敌人确在此处,不采取断然行动不许离开。”施莱答复道:“很遗憾,不能服从海军部的命令,必须经尤卡坦海峡回基韦斯特加煤;无法证实任何关于敌人的情况。”幸运的是,海面很快平静下来,“飞行中队”可以接受加煤了。施莱返回圣地亚哥,5月28日上午在港外锚泊。第二天早晨,他清楚地看到了停在入口处的"克里斯托瓦尔.科隆"号,它已经停在那儿4天了。6月1日,桑普森到达了圣地亚哥外海,接过了总指挥权。他的分舰队里增加了刚抵达的"俄勒冈"号。被化整为零的北大西洋分舰队终于又形成了一个拳头。 四、海陆之争

 

  现在,美国军舰都进入了封锁位置,5艘战列舰呈半圆形停泊在离港湾口5-6海里的水域,其他小型舰只则在海岸近处游弋。夜晚,军舰稍稍收缩靠拢,并有一艘舰上的探照灯照着入港口。在长达30多天的封锁中,舰队经常炮击莫洛和其他保卫圣地亚哥的海岸炮兵。入夜后,实验巡洋舰“维苏威”号依靠3门固定的15英寸口径的大炮筒中的压缩空气发射1500磅的硝化甘油炸药炮弹,景象蔚为壮观,只是效果不佳。为了占领圣地亚哥附近的一个前方基地,以便为参加封锁的军舰加煤,补充给养和维修,大约65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在6月10日占领了古巴的关塔那摩,经过一个星期的战斗才站稳了脚跟,他们是在西班牙领土上战斗的第一批美国人。

“维苏威”(Vesuvius)号

1887年9月在位于费城的威联.坎普船厂 (William Cramp and Sons Ships and Engine Building Co. )开工,1888年4月28日下水,1890年6月2日服役,1895年4月15日退役,1897年1月12日重新服役。
规格:排水量930吨,长252英尺4英寸,宽26英尺5英寸,吃水11英尺3英寸。
武备:3门15寸(Pneumatic Dynamite)炮,3门3磅炮,2门1磅炮。

装甲:无装甲。
动力:2套立式三胀机组,双轴,3200匹马力。
航速:20节。
舰员编成:70人。

 

  美国人终于松了一口气,塞韦拉被困在三面是陆地环绕的圣地亚哥港口里,已经不会造成什么威胁了,但这毕竟是一支建制齐备舰队,一旦突围成功,对美国在其他地区的行动就会起牵制作用。只要存在着西班牙军舰干涉登陆或其他行动的可能性,美国在古巴海域内就不能有完全的自主权。可是,桑普森的舰队又无法通过水雷密布,狭窄曲折的海峡进入港口。此外,海岸炮兵的炮火又阻拦了排雷行动。如果硬要闯过雷区,那编队中只要有一艘军舰被炸沉,就可能把已经进港的军舰与尚未进港的军舰分割成两段。

 

    与此同时,西班牙人在本土的加的斯港(Cadiz)以惊人的速度打造一支新的舰队,倔强的西班牙人打算以这支集中了西班牙全部剩余海上力量的舰队去反攻马尼拉。华盛顿如坐针毡:最好的法子莫过于派海军直捣西班牙本土,将该舰队消灭在襁褓之中。然而唯一可用的力量又在圣地亚哥脱不开身。飓风季节也越来越近,很可能给游弋在古巴海岸的美国舰队带来灭顶之灾。情急之下,美国人决定在港湾的入口处沉一条船,这条沉船既不会被风浪卷走,也不会让敌人在夜里逃出去。桑普森选了7名水手在造船技师里士满.P.霍布森的带领下准备在海峡的最窄处炸沉一条小运输舰“梅里麦克”号,但这条运煤船被西班牙人发现了,海岸炮兵开火打伤了船舵。这条船漂过了最窄处后才沉没,对圣地亚哥港的通行没有多少妨碍,美国等于是白白损失了一条船。

 

  封锁港口的尝试失败后,情况变得很清楚了,要想拔掉这颗钉子的方法只有两个:一个是把西班牙分舰队引出港后将其消灭;另一个是桑普森的舰队尾随着西班牙舰队入港。美军本来只打算以海军封锁古巴,至于艰苦的陆战则交给古巴革命军,但在现在的形势下,是非出动陆军不可了。

 

    陆军方面,美国本来只有不到三万人的常备军,而西班牙则有三十万。但是美国的战争潜力远远大于西班牙,开战前后,转眼就有一百万美国青年报名参军。美军很快扩充了近十倍的规模。一支以支援古巴为名的志愿军组成了,包括肯特(J. Ford Kent)准将的第一步兵师、诺顿(Henry. Lawton)准将的第二步兵师和威尔(Wheeler)准将的骑兵师(当然,是不骑马的,骑兵在丛林里没什么用处)。堂堂的海军部副部长西奥多·罗斯福也不甘心在幕后继续指挥,辞去官职,赤膊上阵,组织了一支骑兵部队“第一志愿骑兵团”:这支颇具美国“特色”的队伍由西部牛仔、印第安土著、西班牙裔的新墨西哥人以及哈佛和耶鲁等名校的高材生组成,后来被誉为“勇猛骑士(Rough Riders)”。

 


      6月15日,由战列舰“卡洛斯五世”(Carlos V,9235吨,2门11英寸炮,8门5.5英寸炮,航速16节)号和“佩莱约”(Pelayo,9900吨,2门12.5英寸炮,2门11英寸炮,1门6.4英寸炮,12门4.7英寸炮,航速16.7节)号为主力的西班牙支援舰队在海军上将卡马拉【Manuel de Camara】的率领下离开加的斯,开始了前往马尼拉的漫漫长旅。这支援军没有搭载任何陆战部队,它的派遣与其说是亡羊补牢,不如说是对国内做个姿态而已。马尼拉的西班牙分舰队在援军派出前就已经覆灭了。基于西班牙到菲律宾的漫长旅途,在战争爆发之后调派舰队显然是来不及的,除非在战前就开始未雨绸缪。

西班牙支援舰队,前为“卡洛斯五世”号,后为“佩莱约”号。

 

    几乎同时,第一批约1.6万名美国志愿军人在佛罗里达的坦帕港(Tampa)登上兵船。在威廉·茹夫斯·谢夫特【William Rufus Shafter,1835-1906】陆军少将的领导下,美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佛罗里达海峡,于22日在圣地亚哥以东约50公里处的海岸登陆。开始了美国陆军的第一次跨海作战。当地西班牙守军受到古巴起义军的掣肘,未能阻击,让美军顺利登陆。很快,美军和古巴军胜利会师。

谢夫特将军


    但是两支军队的蜜月期很快便告结束。古巴起义军大都出自穷苦人家,素质不高,偷摸拐骗,让美国人吃了不少亏;同时,古巴人对强大的美军也不无戒心,并不打算受美国人的指使。双方的联合军事行动只是形式上的,基本上仍是各自为战。这严重影响了美军的战斗力。

 

    更大的问题在于陆军和海军之间的矛盾,桑普森向华盛顿要求派兵打击海岸炮兵,使他能派小艇排雷。而陆军的谢夫特将军没有向海岸炮兵进攻,却向圣地亚哥城进军。准备在几天内把圣地亚哥攻下来当作“国庆献礼”。圣地亚哥城由一道松散的防线保护着,为了防备起义军,蓬波(Arsenio Linares y Pombo)将军指挥的上万西班牙守军分布在防线各处的军事据点里,其中比较重要且薄弱的两个点是东北部的埃尔卡内村(El Carney)和圣胡安高地(San Juan Hills),它们相隔不远,守军都不足一千人。谢夫特将军打算把它们全部拿下,打开通往圣地亚哥的大门,因此决定派肯特将军率第一师攻打圣胡安,诺顿将军率第二师攻打埃尔卡内,接替病倒的威尔将军的萨姆(Samuel Sumner)准将则率领骑兵师负责阻击可能的西班牙援军。美国人基本上是倾巢出动,和西军防守的薄弱简直不成比例。谢夫特有充分理由认为绝对劣势的西班牙人会一触即溃,这将是一次轻松的战斗。五、血战圣胡安

 

    战斗于71630分首先在埃尔卡内打响,守军是雷尼(Vara Del Rey)将军指挥的520名官兵,进攻者则是诺顿将军的第2步兵师。美国人预定的计划是在两个小时之内结束战斗,然后去圣胡安和友军会师。过于自信的美军几乎没怎么进行炮轰,就直接派第25黑人步兵团冲锋,让观战的外国武官暗中偷笑。结果可想而知,第一批步兵很快就倒在西班牙人的坚固工事之下,美国人遇到了严重挫折。10时,整顿后的美军又派出第17步兵团再次攻击,但还是久攻不下。这使得战斗大大延长,居然持续了近九个小时,西班牙人战死了一半,在指挥官被击毙后,剩下的士兵才放弃抵抗。美军则付出了死伤约450人的沉重代价。

埃尔卡内之战

   

    同一天的圣胡安高地。早上8点,当阳光照亮这座三百多米高的小山后不久,美军就从远处开始了炮轰。最初,目标屡屡命中,西班牙人似乎无力反击。美国人愈加轻松,随军的记者和外国武官指指点点,赞叹古巴风景秀丽,场面宛如一次惬意的郊游。只有一个瑞典人提问道:“西班牙人一定够受了吧,不过他们就没有大炮么?”
    话音未落,一道尖锐的声音划破长空,一枚突如其来的炮弹在美军阵地爆炸,弹片如雨点般落在毫无防备的美国人头上,顿时倒下一片,罗斯福当时离弹着点不远,差点没命丧当场。记者和外国人赶紧往回跑,美军也阵脚大乱。接着,西班牙人的炮弹一枚接一枚地飞来。炮兵们回过神来,开始还击。但他们很快发现,西班牙人使用的是无烟火药,不暴露阵地,美军乱打一气,效率极低,反倒通过浓黑的硝烟暴露了自己的方位,成了西班牙人的靶子。一小时后,沮丧的美军不得不停止了炮击。
    
    同时按计划,美国的上万部队开始穿过一片茂密丛林中的狭长通道,向圣胡安高地进发。由于林木掩护,高地上的750名西班牙守军现在看不到美军的具体位置,只能盲目扫射。但美军人数太多也太拥挤,以致西军的胡扫乱射都击中了不少人。同样由于西班牙人使用无烟火药,美军根本找不到目标还击。虽然西军火力不强,死伤的还只是少数,但是大多数人已经心慌意乱,士气低迷。进攻陷入僵局。

    这时,前线军官乔治?戴尔比(George Derby)中校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将用于侦察的氢气球派到前线,从高处俯览圣胡安高地,不就可以探明敌军的火力布置了么?这个命令很快下达,不久后,一个气球就升腾在丛林上空约20米的高处,里面的侦察兵不时探头探脑,把他们看到的敌方动静写在小纸片上扔下来。
    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一招臭棋,这个悬在空中的气球不但很快成了西班牙人的活靶子,而且帮了西班牙人一个大忙:由于气球位于美军主要通路的正上方,正好帮助西班牙人确定了美军的方位,使本来就狼狈不堪的美军蒙受了更大损失。然后,高地上枪弹齐发,顿时气球就千疮百孔,漏光了氢气而坠入林中,下方的美军也非死即伤。
    戴尔比倒是逃过了他招来的弹雨,逃到后方向上级报告说,侦察气球发现了一条隐蔽的小路,分遣一部分兵力从那里进攻,可以缓解主路上的堵塞,并且可以从侧翼夹击圣胡安高地,打西班牙人一个手忙脚乱。上级批准了这个计划,派第71步兵团从小路包抄。接下去就发生了一起众说纷纭的悬案:首先是扫帚星戴尔比再一次误导了美军,这条小径并没有逃过敌军的注意,反而被对方迎头痛击,第71团蒙受了不小的损失。接着,据说该团的官兵居然全体躲在灌木丛中拒绝前进。这事在战后吵了很多年。最后,另一股部队越过停滞不前的第71团,继续冒着西班牙人的炮火向圣胡安方向挺进。

圣胡安之战

 

    到了中午时分,美国人的锐气和勇气已经消逝。唯一将他们从惨败的前景下拯救出来的是他们的求生欲:上万名美军像长蛇一样排成一条线,挤在几条林中狭路上,造成了很大的堵塞,对前线美军来说,即使要后撤都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行的生路只有背水一战,尽快夺下圣胡安高地。美国人终于明白:一开始的缓慢行军是个战术错误,正确的方式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击攀登,占领高地。

    下午1点,美军的再次进攻开始,大批美军走出了丛林地带,来到山脚下的草地,这里毫无掩蔽,暴露的美军更是一排排地倒了下去。几个较幸运和勇敢的士兵躲过了第一轮扫射,开始稀稀拉拉地向山顶攀登。在两三公里外观战的外国武官目瞪口呆,他们觉得这种愚蠢行径纯粹是找死。不少人已经认为,美国人这回注定是要惨败了。

 

 

    然而四门加特林(Gatling)机关炮挽救了一切。这种机枪由六根围成一圈的的枪管组成,射手转动曲柄时,六根枪管可以轮流旋转发射,并且自动上膛,每分钟能够发射3600发子弹!这种比较原始的机枪是南北战争时期发明的,在世界各国的陆海军中都广泛装备。但是它比较笨重,使用时又容易卡壳,所以一般都是用来防御而不是进攻。但是危急时刻,美国人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于是将四挺机枪架在山脚下,不停对山顶扫射,每秒钟都有几百发子弹像雨点一样落在山头上。西班牙人顿时被打得抬不起头来,再也无力阻击向上攀登的美军。

    但机枪的射击只持续了八分钟,很快就因为枪管过热而不得不暂时中止。必须抓住时机迅速登上山顶,霎时间,一名名叫琼斯?沃德(Jules Ord)的中尉脱掉衬衫,一手握着刺刀,一手拿左轮手枪,借着机枪的掩护,怒吼着向山上冲去,很快第一个登上了山顶,在他的率领下,一大群士兵跟了上去。美国人蜂拥而至,眼看抵挡不住的西班牙人开始向圣地亚哥方向撤退。然而那个第一个登上圣胡安高地的中尉却死在了西班牙人最后的反击下。

    此时,罗斯福和他的“勇猛骑士”们正在不远处的凯特尔山(Kettle Hill)攻打一个次要据点。当圣胡安的形势扭转时,罗斯福也抖擞精神,率部冲上山头,赶走了那里的一小股西班牙守军。随后,罗斯福立即前往圣胡安高地,但当他赶到时,战斗已经结束。事后,罗斯福把他的战斗过程不尽不实地告诉了一位通讯记者,混淆了不同地点的区别,又经过记者生花妙笔的渲染,罗斯福俨然成了圣胡安之战的第一功臣,从此声名大震,仕途一帆风顺,42岁就成为了美国的第二十六任总统。

美西战争中的罗斯福

 

    经过一天的苦战,美军终于拿下了埃尔卡内和圣胡安两个据点,其中在圣胡安山和凯特尔山有124人战死,817人负伤。但事情还没有结束,西班牙军队在2、3日两天发动反击,企图把美国人驱逐出去。不过西班牙殖民军在攻坚上的素质显然并不比美军好到哪儿去,最终也没能成功。在这三天的战斗中,美军死伤115名军官和1570名士兵,西班牙人的损失则不到美军的一半。以一般标准来看,美军损失还不算大,但这是整场战争中美军唯一一次遭到严重的打击,也是美国向海外扩张以来的第一次惨胜,这三天的损失差不多是美国在战争中全部的死伤数,因此,圣胡安这个血色地名,也永远留在了美国人的记忆中。

    现在,美国人从圣胡安山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圣地亚哥城就躺在脚下。但美军已经士气大挫,无力进攻圣地亚哥。这一代美国人还没有经过战争的残酷,这场战斗给了他们血的教训。同时,痢疾、疟疾、黄热病等热带疾病也泛滥起来,一半以上的将士病倒(包括谢夫特将军本人),到战争结束为止,约有3000人病死,美军已经丧失了大半的战斗力。全军即将撤退的谣言在军中流传,更加动摇了军心。这大概是整场战争中,美军最接近失败的时刻。六、最后的炮声

 

    谢夫特和桑普森两位陆海军的最高指挥官开始相互踢皮球。前者不想继续进攻圣地亚哥而蒙受更大的损失,要求桑普森用舰队进入雷区,给海岸炮兵施加压力,支援陆军部队。这显然和出动陆军的初衷相违背,桑普森一口回绝,他因无法通过信使与谢夫特就陆、海军各自的作战任务达成协议而十分恼怒。7月3日,他乘旗舰“纽约”号沿海岸线东驶,去与谢夫特面谈。

  桑普森还没上岸,他与谢夫特的分歧就被西班牙总督给解决了。虽然美方认为形势紧迫,但西班牙人也有同感。他们相信圣地亚哥城保不住而且自己的舰队就要被俘获了。为了防止坐以待毙,布兰科总督从哈瓦那打电报给塞韦拉,要他不惜一切代价将舰队开出港口。塞韦拉苦口婆心,想劝上头改变主意,却是白费唇舌,最后只有从命。他有意趁美军做礼拜的时候脱逃,希望能多少拖延一下对方。并且将舰队排成单纵列,本人的旗舰在最前面,而两艘较快的驱逐舰排在最后。这个安排是希望用巡洋舰的火力拖住对方,这样一来或许两艘驱逐舰可以伺机逃脱。但他本人也知道,机会微乎其微。

    上午9时35分,塞韦拉乘桑普森离开封锁线和“马萨诸塞”号去关塔那摩加煤的机会启航了。旗舰“玛丽亚.特雷莎公主”号为先导,后面依次是巡洋舰“比斯卡亚”号、“克里斯托瓦尔.科隆”号、“奥肯多”号和两艘驱逐舰。舰只间保持着800至1200码的距离,用了12-15分钟通过了港口的海角。它们出港以后就转而向西,因为大部分美国军舰那时正位于海港入口稍东之处。“纽约”号发现了“玛丽亚.特雷莎公主”号在入港口处冒出的浓烟,它立即转向,并发出了战斗警报,全速西驶,试图赶去协助施莱指挥战斗。桑普森离开时将作战指挥权交给了施莱。

    很快,维多利亚涂装的“玛丽亚.特雷莎公主”号出现在美国人的视野中,一位在施莱的旗舰“布鲁克林号”上用望远镜凝望的记者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当时的情形:“我们看到了自从“无敌舰队”的时代以来或许从来没有人目睹过的场景:那些舰船出来奔赴致命的战斗,但是却装点得像是参加皇家游行或者一场庆典一般。从它们闪亮的黑色船体——那里带着西班牙的纹章与盾徽的硕大船头像闪着金辉——到在桅杆顶上骄傲地飘动的巨幅光滑旗帜——到甲板上缤纷的彩篷,它们表现着富丽堂皇与骑士风范,和一种骄傲的挑战。”

 

    然而,在表面的慷慨无畏下却是一片愁云惨雾,“玛丽亚.特雷莎公主”号的舰长孔卡斯(Koncas)写道:“这是一个阴沉的时刻。我向司令请求开火,得到允许后下达了命令。军号声标志着战斗开始。我的军号声是自从攻克格拉纳达(Granada,西班牙南部城市,原被摩尔人控制,于1492年被西班牙人攻占,标志着西班牙的统一)以来,历史告诉我们所发生过的无数回响中的最后一声。这声号角标志着四百年的荣耀化为尘土,而西班牙,将沦为一个四流国家。”
    
     “玛丽亚.特雷莎公主”号以及身后所有的军舰都向“布鲁克林”号开了火,“布鲁克林”号被击中了几次,但是损失轻微,一些炮弹根本就没爆炸。“玛丽亚.特雷莎公主”号“布鲁克林”号冲来,好象要迎头撞击。“布鲁克林”号向左舷转向,正好横在了“得克萨斯”号的舰艏。“得克萨斯”号全速倒车。“布鲁克林”号差不多转了一整圈后才与其他正在追击已经冲出封锁线的西班牙舰队的美舰一起向西追去。“布鲁克林”号为什么起初向东而不向西?是为了避免碰撞,还是为了给别的美舰让开射界,或是为了拉开距离?这个疑问始终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施莱本人也只是说:“那是在当时情况下采取的机动措施,毫无疑问它扭转了败局。”

  速度很快的“布鲁克林”号不多时就赶超到舰队的前头。紧随其后的是“俄勒冈”号、“衣阿华”号、“得克萨斯”号和“印第安纳”号。与此同时,经过改装的小炮舰“格洛斯特”号在理查德.温赖德海军少校指挥下紧紧咬住了两艘西班牙驱逐舰。

 

    最先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是西班牙旗舰,“玛丽亚.特雷莎公主”号是西班牙第一艘现代化的快速巡洋舰,但是,西班牙海军的训练和维护水平都不足以发挥它的全部威力,到战争开始前,它还有一些火炮从来没有发射过;而且,象所有爱好传统的海军一样,它有大量的木制装饰品,这使得它在海战中非常容易起火。在美国军舰密集的炮火轰击下,“玛丽亚.特雷莎公主”号大约中了30发炮弹,蒸汽管道断裂,木制甲板起火。它向岸边驶去,在离港口以西6海里处抢滩。

  接下来遭遇不幸的是“阿尔米兰特.奥肯多”号,由于长途的航行使其船壳遍布浮游生物和贝壳,而哈瓦那港又缺乏维护设施,结果这严重影响了它的航速,下降到12节。她很快被“衣阿华”号战列舰追上,在短暂的交火中,中了43发57毫米炮弹,其大部分舱面人员伤亡。而3发8英寸毫米、1发6英寸、1发5.5英寸、9发4.7英寸炮弹使其船体严重受创。受伤的舰长命令弃船,早上10点30分,战舰在离圣地亚哥12.6公里的地方沉没,船上有80人丧生。“比斯卡亚”号也遭到重创,燃起了大火,为了挽救船员们的生命,舰长下令降旗投降,并亲手点燃炸药,将船炸毁。

“比斯卡亚”号爆炸

“比斯卡亚”号的残骸,炮塔前方是倒下的桅杆

 

    在塞韦拉的纸面舰队中只有那艘最好的巡洋舰“克里斯托瓦尔.科隆”号利用混乱的战场局势和它的高速驶出了美舰炮火的射程,企图逃跑。她是整个舰队中唯一真正按全面防护设计制造的装甲巡洋舰,装甲甲板和水线装甲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装甲盒”,而其他三艘巡洋舰都没有这样做。她有许多同型舰在意大利、阿根廷和日本海军中服役,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将在六年后参加日俄战争的“春日”号和“日进”号。 

    虽然同样饱受浮游生物的困扰,但锅炉兵借着法国白兰地的酒劲儿表现出异常的蛮劲,使得军舰仍以14节的高速度向西疾驶。经过55海里的逃窜,舰上那帮靠酒精刺激的黑人水兵已经变得昏昏欲睡了。而且她也用光了英国加的夫产的优质煤,司炉不得不用古巴所产的劣质煤,致使其速度显著下降。舰长也犯了一个错误:沿着海岸线而不是向着辽阔的大洋行驶。也许他想利用海岸线来掩护军舰,但他却发现自己的战舰吃水较深,不得不为了避免触礁而进一步减速。结果在下午2点左右,“布鲁克林”号和“俄勒冈”号终于追了上来。

    “克里斯托瓦尔.科隆”号用尾部炮塔里的双联装8英寸火炮奋力还击,但势单力薄的她很快就在美舰的轰击下受了轻伤,于是船长下令降旗投降,并把船开上浅滩,让船员们登陆逃走,打开海底门将军舰自沉。当时军舰位于圣地亚哥西75英里处,“纽约”号的一组美国水兵很快赶到舰上进行损管,到了晚上,虽然水密线的损伤还未被修复,不知为什么,美国人卤莽地决定将军舰拖离礁石,结果导致“克里斯托瓦尔.科隆”号迅速倾覆,再也无法挽救。很快这艘壮丽的军舰就沉入深海,到第二天,只有船尾的一小部分还露在水面上。

艺术作品:“咆哮”号的苦战

 

    此时,正在与炮舰“格洛斯特”号激战的那两艘西班牙驱逐舰也处于“印第安纳”号的恐怖火力之下。这两艘不幸的小船凭着他们的高速度,本来是最有可能逃脱的,但他们一开始就准备舍命掩护主力舰队的突围,所以在海战开始后就拼命进攻,但是遭到“格洛斯特”号炮舰的疯狂阻击。这艘小船的舰长是“缅因”号上的幸存者之一,因此她怀着复仇的心态逼近到离西班牙驱逐舰很近的地方,用小口径速射炮猛烈射击。虽然“布鲁克林”打来的旗语命令“格洛斯特”号脱离危险区,但是舰长坚持说,他看到的信号是命令他接近敌舰。迅猛而准确的炮火使西班牙人无法发射鱼雷,许多鱼雷手被打死在装填岗位。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纠缠,“印第安纳”、“衣阿华”、“纽约”号等巨舰先后围攻上来,“普鲁东”号驱逐舰被“印第安纳”主炮打来的一发重达半吨多的13英寸的炮弹击中,差点炸成两截,另一艘“咆哮”也被打得满身尽是窟窿,它冲向海岸,触上一块暗礁,随即沉没在拍岸的波涛之中,这两艘军舰的140名官兵中,只有24人幸存。

 

   象在马尼拉湾战斗中一样,一支装备优良的舰队在正确的指挥下全歼了一支装备低劣的舰队(西班牙人唯一的机会是逃跑,正面对敌绝无胜算,不过如果能够在浓雾或暗夜突围将取得更为理想的结果)。西班牙在海战中的损失是:400人伤亡,1600人被俘,其中包括塞韦拉本人,他受到了美军的高度礼遇。出人意料的是,他的精神状态居然很好。也许正是因为如一位美军军官所说——“他已经最大限度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并且从那自离开佛得角以来就压在他肩头的沉重责任下解脱了出来”。美国的损失是死伤各1人,唯一的死亡者是“布鲁克林”号舰桥上的文书军士乔治?埃利斯,当时他接受舰长科克上校的命令去测量与“比斯卡亚”号的距离。他探身出去观察并报告道:“阁下,2200码。”说着就倒毙在舰长的脚旁,因为一颗炮弹砍掉了他的头颅。不过,美国海军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出他们还急需训练,在以压倒性的优势对付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的对手时,美国各舰一共发射了9500发炮弹,但是只命中了123发,命中率仅为1.2%。

 

  打败塞韦拉具有深远的影响。处于海军炮火之下的圣地亚哥城不到半个月就弹尽粮绝困守不住了。于是,托拉尔将军和他的2.2万人的部队正式向谢夫特将军投降。正在驶往马尼拉湾,准备与杜威交战的西班牙支援舰队也在向红海返航,唯恐北大西洋分舰队乘胜进攻西班牙本土。美国在加勒比海已经有了无可争议的控制权,美国远征军在海军的支援下在波多黎各登陆,并向其首都逼近。7月底,由于美国军队所向无敌,海军计划对西班牙本土进行一次攻击,西班牙马上提出和平请求。1898年12月10日,美西双方在巴黎签署了最后的条约。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一切要求,并把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割让给美国,这一切的原因不是美国太强,而是西班牙太弱。前者赢得了在殖民地争夺中第一次胜利,也是一次完全的胜利,而后者则丧失了一个老牌殖民帝国最后的遮羞布,进一步走向没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法战争中的法国远东舰队舰艇一览
1884年至1901年的美国海军舰队
重巡杀手——“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
二战时中国海军主要舰艇
日本二战轻型巡洋舰(图文珍藏版) – 铁血网
“失意的狩猎人”——“阿拉斯加”级全剖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