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的青春写在文学上
 “70后”代表性作家之一的朱家雄似乎对“青春”这个题材情有独钟。在他的小说中,无论是《校花们》还是《毕业前后》,无一不是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活跃着一张张青春的面孔。他主编的书,虽然主要是表现了对北大的敬意与热爱,但是也不脱青春的底子等。作为“用青春,把未名湖与自己的生命,链接在了一起”(孔庆东语)的作家,这一次,在这个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他把“北大”与“青春”二者结合起来,出版了新书,取名曰《未名湖畔的青春》。
  虽然北大有众多重要的建筑,但是未名湖却日渐成为北大的“名片”。著名的“一塔湖图”是未名湖畔最让人心旷神怡的景色。在这里,走过太多的先哲与时贤,当然,最多的,还是怀揣了激情与梦想的莘莘学子。他们在未名湖畔带着敬仰的心情回顾北大过往的人与事,怀着期盼与焦虑的心态思索与憧憬着未来。而主编了系列北大题材图书的朱家雄,显然是其中重要的一位,他在本书中所记录的他的所见、所闻、所思,就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在本书的第一辑,作者以“小人物视野里的风景”为副标题所写的多篇文章,就记录了他眼中的时贤。他将这些人与事视为“风景”,这种自觉将自己置于“他者”位置的疏离其实表达了一种敬意和立场。和很多人不同,朱家雄没有妄自尊大得因为和这些人处于同一个湖畔而对这些人司空见惯,相反,他带着崇敬的心境去记下自己眼中的一切。他记录下的人有汪曾祺、季羡林、魏巍、姚雪垠、谢冕,甚至更年轻的西川等。如魏巍作为著名红色作家,上世纪90年代初来北大演讲时事政局,自然座无虚席,朱家雄在文章中是这样记述的:“他头脑清醒,逻辑性强,没有讲稿,顺口谈来,却是气势雄健,颇能激励人。听众都不出声,大厅上下很安静,大家明白,这是一种对真诚的尊敬。”
  改革开放之后,“文学”似乎被推到了一个很不正常的高度。这种人人谈论文学、以怀抱一本诗集穿梭于校园为美的景象在随后的经济发展中很快退去。于是众多的人在哀叹文学被边缘,甚至被糟蹋,“弦断有谁听。”其实,任何一个事物被推到偶像的位置都是不正常的。文学潮的衰退与其说是被抛弃,不如说是回归本源。朱家雄在《文学:并不悲壮的坚守》一文中用诗意而颇带意气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当下文学生态的看法:“我们所要亲近乃至要焚身以火的文学,要求于我们的,乃是沉潜、执著与淡泊。”
  朱家雄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他也正如时下流行的代际划分一样,将自己归属到“70后”作家群里。似乎众所周知的是,“70后”作家一直处在“60后”和“80后”的夹缝中。他收入本书的“两代新锐的崛起”一辑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切。《“80后”的成名及泡沫》《不幸的“70后”》《“70后”能打破沉默吗》《新生代写作的优势和局限》等文,从标题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取向。在《“70后” :期待迟到的荣誉和市场》一文中,他梳理与评述了丁天、陈家桥、魏微、棉棉、安妮宝贝等“70后”作家之后,写道:“这一大批人显然成分比较杂,他们来自生活的各个角落,所写的东西也相应地宽泛了许多,这就使得‘70后’的质地更为坚实。虽然之中很可能是泥沙俱下,但陪衬终归是陪衬,而‘70后’的主将人物也很可能出自这长久的打磨中。”但愿我们能早日看到,已近甚至已逾不惑之年的“70后”作家,像朱家雄所说的,为我们写出厚重的作品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踏春未名湖(上)
春访未名湖
北大.未名湖畔秋如画
未名湖畔
北大未名湖 【移動長卷】
【作家专栏】董玉明|湖畔奏鸣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