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脾胃系统的生理、心理、病理。
中医诊断推测生理、病理之图表
自然界
五行
人体
五味
五时
五色
五化
五音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藏
五腑
五窍
五形
五荣
情志
五质
五液
五声
五嗅
病变
平旦
爪甲
愤怒
臊(膻)
握紧
日中
小肠
面色
喜乐
忧郁
日西
湿
长夏
唇质
思虑
呕吐
日入
西
大肠
毛斑
悲愁
咳嗽
夜半
膀胱
齿发
恐惊
战栗
脾的功能活动:脾系统很正常的时候会体发异香、即使没有喷涂香水香精于身体或者衣服上面也会自然地散发花香、香味四溢而久久不散失!所以,中医有芳香醒脾的药物:藿香。
(一)  受纳运化。胃主受纳、容摄、腐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和运化水湿。
(二)  升清降浊。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清阳之气升浮,则出上窍(耳、目、口、鼻诸窍通利)、发腠理、实四肢;。浊阴出下窍(尿屎而窍)、走五脏、归六腑。脾胃属中焦、通连上下、是升降运动的枢纽,可使清阳上输心肺、浊阴下归肝肾。清中清者:上升以清养肺气、保持上焦的滋润;清中浊者:润泽肌肤、坚固腠理、充实四肢;浊中浊者:充实骨髓、流归五脏六腑;浊中清者:化赤为血、营养全精神、把糟粕和过剩的水液排除体外。胃之浊气不降则停滞而胀满,胃之浊气上逆则呕吐、呃逆、嗳腐、泛酸等临床表现。脾之清气不升则停滞而腹胀,脾不运化则便溏、腹泻、倦怠、消瘦等症候。
(三)  燥湿相济。胃为阳腑,腑主泻而不藏。胃的本性偏于燥;正因为燥才可以像烘衣服那样腐熟消磨已经受纳的食物。脾为阴脏,脏主藏而不泻。脾的本性偏于湿;正因为湿才可以像江河那样运化水谷精微。因此,胃主燥,胃气弱则人燥热的现象就明显了,嘴唇干裂就是胃气弱的原因;同样道理,脾主湿,脾气弱则人湿寒的现象就明显了,怨气布于口——口出怨言!
怒伤肝,恨伤心,怨伤脾,恼伤肺,烦伤肾,人体的一切病,不外乎肝、心、脾、肺、肾这五大系统,就是由这“五毒”生出来的。
多气多血为阳明、阳明胃经在表而表现为燥,二少太阴常少血多气、太阴脾经在里而表现为湿;脾与胃形成内外湿燥、和衷共济、以维持正常生理的相对平衡。胃燥不制脾湿则出现运化、输布津液失常、水湿停滞;脾湿不制胃燥则出现消谷善饥、大便秘结。
五脏:心、肺、肝、脾、肾;传化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子宫。而心、肺、肾、肝、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的所有脏腑的功能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五脏的作用是储藏精气津液,六腑是主出纳转输。奇恒之腑的功能是藏而不泻;传化之腑的功能是泻而不藏。
(四)  化生气血。气血皆由脾胃里的水谷精微所化生。虽然说肺主气、心主血,但是,气血之源头则在脾胃化生。就比如说:不管任何种族不同肤色的人的性别属男性或属女性都在母亲的肚子出来!熟地最能生精化血。黄芪最能补气。
(五)  脾统血。统是统一、摄持、护行等意思。血液运行于脉中,不至于溢出于经脉之外,都全赖于脾的统摄功能在发挥作用。而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而导致血液溢出于经脉之外,从而,形成出血证——口中吐血、鼻流血、脑出血等临床表现。总之,脾之阳气既可升发——把水谷精微上升给肺、再由肺宣发给其他脏腑,也可以健运而使血液循行于脉内而不至于外溢或者下陷而出现子宫下垂、胃下垂等临床表现。中医的营气就是脾阳气,两者的功能都是使血液循行于脉内而不至于外溢。全当归有止血、补血、活血的三个功能,满足了脾统血的功能。因为凡是吐血的病症都需要用止血的药:三七(田七)。只是担心止血太过就形成瘀血而影响行气,以至于血瘀气滞症就诞生了。
(六)  脾主肌肉、四肢。土能助生万物、脾属土,脾的运化功能就是把水谷精微运输到肌肉而达到滋养的效果,所以叫合于肉。四肢最多肌肉,因此,四肢也归属于脾系统范畴!久坐伤肉,经常坐着不动或者说太过安逸的生活习惯而影响脾系统的正常发挥!如果四肢肌肉萎缩则显示脾功能严重衰竭。换言之,脾不运化则肌肉怠倦偏痿。让肌肉丰满发达则必须用生肌的药:黄芪、血竭等。熟地、芝麻均生肌肉。
(七)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口是摄入食物水谷的唯一通道。从现代解剖学划分人体八大系统之一:消化系统里,口就是消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位。从中医的五官(眼耳鼻口舌)来划分,口是脾之官。酸甜苦辣咸五味入口、热温凉寒四性入腹。歌唱是舒缓脾系统按正常状态运作的身体信号。与口食甜味一样是维持脾系统按正常状态运作的身体健康信号。脾阳能升则唇红润且光泽。
(八)  脾藏意,在志为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灵枢。本神篇》说:“心有所忆谓之意”,说明头脑产生的想法、动机都叫“意”。一个不良的想法脱口而出的时候就形成祸从口出的现象——自己遭受杀身之祸。同样道理,即使有良好的主意、想法也不一定是脱口而出就是好事、亦容易召来杀身之祸。土主诚信,说明诚实、守信用、守口如瓶是避祸之根本办法。另外,练习过气功的人都知道意念力(精神注意力的简称是意念力)内守身、返观内照,天天坚持练习就发现口腔出现许多口水,这些口水就是金津玉液——结丹的精微物质。中医四诊之一望诊就是首先看舌象,如果舌上出现津液则说明没有出现热症,因为热则液被蒸发而形成舌干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志为思”,说明头脑思考问题、思虑事情、思维方式均源于脾系统的运作!1)如果过度的思虑,那么,就形成“思则气结”的症候——志凝神聚而引起不眠、昏蒙、嗜卧的临床表现。必须用破气的药:莪术。同时兼用行气的药:广木香或者郁金。2)而胡思乱想则耗损气血比正常地思虑事情要加快提速!如果饮食或者休息、睡眠、静心均不能够自我调控则气血的化生速度就跟不上耗损速度,形成入不敷出,形成负增长的恶劣身体状态——由亚健康转为疾病,甚至丢掉性命而死亡!3)另外,空怀妄想、所愿不遂则不思饮食(与“废寝忘食”不同)、恶饮厌食。肝在音为角、心在音为徵、脾在音为宫、肺在音为商、肾在音为羽
(九)  脾藏意,在志为思(思则气结),在声为歌(歌唱、多言多语、爱说话),在音为宫(喉音),在表为胃(燥化、受纳、降浊),在窍为口(病从口入),在液为涎,在质为津(清而稀者为津,浊而稠者为液,二者可相互转化,故统称为“津液”。津散为汗、津聚为痰;吞酸、喜食酸味),华于唇(唇之厚薄、唇裂、唇颤抖、唇色之红、白、泽),合于肉(久坐伤肉),脾主湿而喜燥,脾乃化生气血之源(湿化、运化、升清),脾统血(营分护血不外溢)。病时呕吐。
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都是由于人体津液的运行、输布、传化失调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动因。四者皆为阴邪,具有阴邪的一般性质。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其中痰、饮、水、湿四者的区别是: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更稀薄者为湿。不管是痰、饮、水、湿哪一个或者其中两三个或者四个一起出现,皆以芳香化湿为下药方向,举一个煎剂的基础药方:炙甘草20克是君药,藿香15克、月季花15克、白扁豆12克、乌药10克、补骨脂10克、龙眼肉10克、草豆蔻10克、苍术10克、红豆蔻10克、厚朴5克,五指毛桃与桑寄生有增加药方的药力。
津液不足是指津液受劫所引起的病证,轻者表现为伤津,重者表现为伤阴。伤津则临床表现为燥症;伤阴则临床表现为热症。热极伤津,甚者伤阴,更甚者至亡。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对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的简要说明,由此可见,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胃肠的消化吸收,脾的运化,上送到肺,由肺的宣降,通调水道,再由肾的气化蒸腾、升清降浊,以三焦为通道,随着气的升降出入,布散于全身而环流不息。将多余的水液,气化成汗与尿排出体外,以维护人体水液代谢平衡。因此不论是气的病变或各脏腑的功能失调,尤其是肺、脾、肾三脏的失调,都可影响津液的代谢平衡而发生病变。
津液的功能主要是滋润和濡养作用。即润泽皮毛、肌肤、滋润脏腑、经脉、充养骨髓,脑髓,润滑眼、鼻、口等孔窍和滑利关节等,津液在脉内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血汗同源,水涨船高——就像相同性别却不同年龄、汗在外为阳为年轻人、血在内为阴为老年人。所以,《灵枢.营卫生会篇》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论述;《伤寒论》也有“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的告诫。这些理论在临床上都是很有价值的。《灵枢.平人绝谷》中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若血虚,则神无所养,常会出现惊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病症。《难经.二十二难》说:“血主濡之”就是此意。因此,若血不足,便可引起全身或局部血虚的病理变化,出现头晕、目眩、面色无华、毛发干枯、肌肤干燥、四肢麻木等症状。
血精同源,同属一宗族——精为爷、髓为儿、血为孙。《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受气取计,变化而赤,是谓血”。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此外,肾取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精能生髓,髓可生血,故有“精血同源”之说。
阳主动,太过(旺)也是动象。
湿太过旺则脾阳不升清而出现头裹头重;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津太过旺则大便溏薄或者大便不成形、腹泻、便下脓血(大肠主津);
唇太过旺则抖动、辰厚、唇紫红无光泽;
口太过旺则打呵欠、口感甘甜;
胃太过旺则打嗝、食多;
肉太过旺则水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声太过旺则胡言乱语;
阴主静,不及(弱)也是静象。
湿不及弱则脾阳不升清而出现头裹头重;
津不及弱则大便秘结、大便失禁(大肠主津);
唇不及弱则唇裂、唇薄、唇淡白无光泽,或者萎黄;
口不及弱则紧闭口、口淡乏味;
胃不及弱则腹胀、食少纳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肉不及弱则体倦乏力;
声不及弱则沉默寡言;
脾与肺同属太阴经: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脾属土、肺属金,母病及子——脾气虚弱则肺气不足;子病及母——肺气虚弱则脾湿不运。
脾主运化,需肺气宣发和通调水道。而肺气宣发需脾运化水谷精微不断滋润濡养。
脾气虚弱则肺气不足,见少气懒言、语言低微、食少、体倦无力等症状。
肺气虚弱则脾湿不运,见咳嗽、痰多、腹胀、便溏、浮肿等证候。
肺在里、大肠在表——犹如夫主外、妻主内;外为阳而主动、内为阴而主静;大肠属腑、泻而不藏;肺属脏、藏而不泻。肺是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大肠是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一家人:母(我生之五行)子(生我之五行)夫(表经)妻(里经)。
肺热壅盛、津液不能下达则大肠传导不及而引起发热、咳痰、喘息、大便秘结等症状。
大肠实热而腑气不通则累及肺失肃降而引起胸满、喘逆等症状。
脾被湿困,脾失健运则胃失和降、受纳失职而引起纳呆、呕恶、脘腹痞满、肢体困重等症状。
食滞胃脘、浊气不降则脾不升清、脾失健运而引起厌食、嗳腐吞酸、腹胀、泄泻等症状。
脾胃气虚,外病不愈,发展成脾胃虚寒并引起脘腹隐痛、喜温喜按、食少腹胀、便溏、形寒肢冷等症状。
开胃气:枳实、地榆、当归、川贝母、川芎、使君子。
药物举例:
清胃热:石膏、黄柏。
泻胃火:大黄、芒硝。
养胃阴:麦冬、石斛、天花粉、玉竹。
健脾(运脾):苍术、厚朴、砂仁、白豆蔻。
补脾(甘淡实脾):怀山药、扁豆、莲米、芡实、薏苡仁、茯苓、糯米根。
温脾(温中、暖胃):干姜、吴茱萸、胡椒、花椒、肉桂。
益气(补气、建中、补中):党参、白术、黄芪、大枣。
理气(行气、调中等):陈皮、广香、藿香、苏梗、丁香、高良姜、青藤香。
缓中:甘草、大枣、蜂蜜。
升阳举陷:升麻、葛根。
化痰:陈皮、半夏、胆南星、天竺黄、竹茹、竹沥、贝母、白芥子。
逐饮:椒目、白术、大戟、芫花、甘遂、商陆。
制酸:吴茱萸、贝母、乌贼骨、黄连、砂仁、煅牡蛎、瓦楞子。
消导: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枳壳、阿魏、皂莱、莱菔子。
燥湿:苍术、草果、砂仁、半夏。
渗湿:薏苡仁、豆卷、茯苓、冬瓜皮。
利湿:猪苓、泽泻、木通、茵陈、扁蓄。
和胃降逆:生姜、丁香、柿蒂、藿香、代赭石、刀豆子、枇杷叶。
健脾胃的食疗:豆腐、香菇、熟莲藕、菠菜、红萝卜、鲈鱼、牛肉、墨鱼。
脾(仓库之官)
消化吸收
食少腹胀、便溏、面黄、消瘦;
水液代谢
水肿;
生血
血虚;
统血
出血;
转送营养;
腹泻;
维持内脏位置。
胃下垂、子宫下垂;
胃腑(仓廪之官)
受纳腐糜水谷;
通降以受纳正常为前提
接受容纳饮食
纳呆、厌食、胃胀;
初步消化饮食
胃痛、嗳气、嗳腐;
将食糜下移小肠
呕吐、呃逆、嗳气
太阴经
联系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里、脏、阴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表、腑、阳经
阳明经
联系
一家人:母(我生之五行)子(生我之五行)夫(表经)妻(里经)。
手太阴肺经
呼吸道、甲状腺、皮肤、
肺脏
酉金
类胡萝卜素、蛋白粉、鱼油、多种维生素+多种矿物质、VE、Q10、果蔬浓缩素、胶原蛋白片、葡萄籽提取物。
手阳明大肠经
呼吸道、皮肤、鼻子、咽喉、大肠、
大肠腑
申金
蛋白粉、纤维片、钙美片、多种维生素+多种矿物质。
足阳明胃经
胃肠道、乳房、膝盖、
胃腑
丑土
类胡萝卜素、蛋白粉、B族维生素、纤维片、钙美片、铁质叶酸、松果菊、乳香胶囊、葡萄籽提取物、异丙黄酮。
足太阴脾经
免疫、内分泌、气喘、糖尿病、癌症、
脾脏
辰土
蛋白粉、纤维片、多种维生素+多种矿物质、鱼油、VE、Q10、果蔬浓缩素、胶原蛋白片、山桑子(越橘)、共轭亚麻酸、乳香胶囊、葡萄籽提取物。
右手太阴肺经
肺脏
寅时3:00~5:00
申时15:00~17:00
右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腑
卯时5:00~7:00
酉时17:00~19:00
右足阳明胃经
胃腑
辰时7:00~9:00
戍时19:00~21:00
左足太阴脾经
脾脏
巳时9:00~11:00
亥时21:00~23:00
十二经络之手太阴肺经
本经腑穴主治、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呼吸短促,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手臂内侧前缘痛,缺盆(锁骨上窝)痛,肩背和上肢掌面桡侧痛冷,肩背寒冷、疼痛等证。手心热,烦心,小便频数,尿色亦有变化等。
十二经络之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穴位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十二经络之足阳明胃经
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齿痛、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如肠鸣腹胀,水肿,胃肠病、目、神志病、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血丑,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病证。
十二经络之足太阴脾经
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下痢,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等。
足太阴脾经穴位图【循行】 ①起始于大趾末端(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跖骨小头)后(太白、公孙),②上向内踝前边(商丘),③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④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⑤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会中极、关元),⑥属于脾,散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⑦通过膈肌,夹食道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⑧连舌根,散布舌下。腹部一支:⑨从胃部分出,上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本经穴】隐白(井),大都(荥),太白(输、原),公孙(络),商丘(经),三阴交(足三阴之会),漏谷,地机(郄),阴陵泉(合),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脾之大络)。
【交会穴】中府(手太阴),期门(足厥阴),日月(足少阳),下脘、关元、中级(任脉)。
足阳明胃经穴位图【循行】①起始于鼻旁(会迎香),②交会鼻根頞中,旁边会足太阳经(会睛明),③向下沿鼻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槽中(巨髎),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环绕口唇(会人中),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会承浆);④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关),经颧弓上(会上关、悬厘、颔厌),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颈部一支:⑤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一说会大椎),⑥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⑦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腕),散络于脾。⑧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夹脐两旁(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内行一支:⑨从胃口向下,沿腹里,⑩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会合。——由此下行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中(犊鼻),⑾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出次趾末端(厉兑)。小腿部一支:⑿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足背一支:⒀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本经穴】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大肠募),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合),上巨虚(大肠下合),条口,下巨虚(小肠下合),丰隆(络),解溪(经),冲阳(原),陷谷(输),内庭(荥),厉兑(井)。
【交会穴】晴明(足太阳),颔厌(足少阳),悬厘(足少阳),上关(足少阳),水沟(督脉),神庭(督脉),大椎(督脉),承浆、上脘(任脉),中脘(任脉),迎香(手阳明)。
手太阴肺经穴【循行】①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散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②穿过膈肌,属于肺脏。③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④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⑤下向肘内(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⑥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腕后一支:⑦从腕后(列缺)分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于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本经穴】中府(肺募),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合),孔最(郄),列缺(络),经渠(经),太渊(输、原),鱼际(荥),少商(井)。【交会穴】 无交出穴。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图【循行】  ①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②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铡前边(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盆(锁骨上窝),⑥散络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上行的一支:⑦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本经穴】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交会穴】大椎(督脉),水沟(督脉),地仓(足阳明),秉风(手太阳)。
肺(相傅之官)
主出气;
主呼吸之气
呼吸异常、胸闷、咳嗽、喘促;
主一身之气;
少气懒言、肢倦乏力;
参与水代谢;
水肿、尿多或者尿少;
`助心行血;
胸闷、心悸、唇舌青紫;
输送营养到全身;
皮肤干裂;(有汗与无汗)
调节气机;
气、血、水运行异常;
大肠(传导之官)
大肠主津。
排泄大便
便秘、泄泻、下痢;
将余水重新吸收
肠鸣、泄泻、便结;
肝功能:疏泄与收敛。其中,肝的疏泄功能与大肠的传导功能以及肺的宣发、布散功能均相似,都存在差异。
肝是将军之官,此官的职责是疏泄:解毒、排毒。
比如,肝的疏泄功能与肺的宣发、布散功能配合起来,把病邪通过汗液排出体外就是依靠肝的疏泄而发挥出来的临床表现。
当然,肝的疏泄功能与大肠的向下向外的传导功能配合起来,把病邪通过大便、屎粪排出体外!
另外,肝的疏泄功能与脾的运化功能配合起来,把精微物质输送给其他脏腑、四肢百骸、筋骨肉皮。
同时,肝的疏泄功能与肾的润下功能配合起来,把病邪通过小便、尿液排出体外!
五色
五证
白色
主虚主寒主失血
黑色
主肾虚\水饮\痰血证\瘀血证\寒证
青色
主寒主瘀主痛,主小儿惊风
红色
主热
黄色
主虚主湿
药物举例:
宣肺:桔梗、荷叶、葱白、淡豆鼓。
发表:麻黄、苏叶、白芷、荆芥、薄荷。
清肺:桑叶、黄苓、芦根、知母、石膏。
泻肺:葶苈子、桑白皮、西瓜皮、白前根。
润肺:麦门冬、玉竹、百合、玄参、天花粉。
敛肺:诃子、五味子、乌梅、罂栗壳、百草煎。
止咳:百部、紫苑、马兜铃、款冬花。
平喘:麻黄、杏仁、苏子、炙枇杷叶。
利痰:半夏、胆南星、前胡、竹茹、贝母。
升肺气:桔梗、升麻、人参芦。
补肺气:人参、黄芪、蛤蚧。
清肠:黄柏、大黄、黄连、胖大海。
润肠:火麻仁、瓜蒌仁、肉苁蓉、当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6183e0100v2k7.html中医藏象学说--脾(图示说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6183e0100v2k6.html中医藏象学说--肺(图示说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藏象学说
时方分析 一文道尽24种便秘类型,涉及所有痛点,值得为家人收藏!
津液,阴之清者,灸之则生血生精生髓,无艾则凝聚而成痰湿
中医入门30
顽固便秘的外治调理方案
【脾胃】路志正论治胃肠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