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教育办学的困惑与未来

 原文名: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作者:贝申学堂汪海    编辑:今宁

    最近,在私下里的交流中,几位私学同道,接连向我说到大致类同的问题:这私学

,真不好做。问题忒多,压力忒大。

    尽管说压力可以变成动力,可常常找不到两种力之间切换或转换的管道。虽说对进

入学堂的孩子和家庭,事先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相当时间段的考察、试读和评估,而

且还再三审核了要求家长回答的孩子入读学堂时必须要回答的N个重要问题。但是时

过境迁,渐渐地,有些家长好像忘记了自己对入读学堂N个问题时的解答,开始坐不

住了:隔三差五地,或直言,或旁敲侧击地,开始问学堂了:老师,你们学堂好像还

没开设内家拳哦;老师,你们学堂什么时候开中医课啊;老师,你们学堂是不是带孩

子做事做得太多了,好像不太注重知识学习哦(尽管家长们早先没少说过“会读书不

如会做事,会做事不如会做人,会做人不如会感恩”这些名言),要知道没有知识的

储备,孩子将来的阅读能力就要成问题了;日后的深度阅读,那问题可就更大了哟;

老师,我们家孩子的英语水平怎么样了,能说英文了吗……

    他们有些纳闷儿和不太理解的是,入读学堂前,在或书面,或当面的沟通中,这些

对学堂提出一系列问题的家长,都对选择新教育非常坚定,而且对孩子未来对接体制

教育,表示了某种程度的不屑;而且,也几乎一致地提到孩子早先在公立学堂的时,

在跟孩子当年的班主任或科任老师说起孩子的某些问题或在给孩子的班级教学工作谈

点建议时,无一例外地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一边还得赔着笑脸。生怕哪儿说得不

到位惹恼了老师,将来给孩子穿小鞋;即便谈完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事儿,如果事后对

方根本没接受,自己还不能把孩子的班主任或科任老师怎么地。至于就孩子的教育问

题,跟孩子所在学校的校长谈,好像从来还没有过。一来是自己根本就没想过要找校

长谈,二来,他们说,咱给校长谈?校长会搭理我不?万一校长听了我的建议不高兴

了,一生气,把咱的孩子的班主任叫到他的办公室里训一顿,那咱的孩子……后果很

严重啊。咱还是别出这个风头,直接去撞枪口。别人的孩子能过,咱的孩子也应该能

过的。在人屋檐下,就得要低头。

    可如今孩子来了学堂之后,怎么就有接连提车了那么多的问题?这些个问题,大有

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势头,接二连三地向学堂涌来?早先孩子在公立学校的时候,咋不

直接找校长或班主任:看看咱孩子,这骨弱筋不满的样子,咱们学校为什么不开武打

课,强健强健跟咱孩子一样的孩子们的体魄?体育课为什么每周就那么点儿时间?咱

孩子打三年级起,就开始学英语了;这都六年级快毕业了,咋没见过孩子说英文呢?

咱们学校为什么不开中医课呢,中医多好啊,省钱还养生……

 

    于是乎,这私学办着办着啊,就不断地感觉到越来越吃力。有时候明明做了忒多的

对孩子成长明显是好事儿的举动,可往往还不讨好;不讨好不说,办私学这些时辰里

,钱也没见赚到多少,就别提什么发财之类的事儿了。

   

    像是过来人,隔着屏幕,我和颜悦色,通过文字,语重心长地,跟他们说,贝申学

堂创办以来,类似的问题和情况,我们都不同程度地遇见过。创办第一年的下半年,

先后走了八个孩子。那一年,全学堂偌大个三层楼,足足400平的地域里,还不包括

一个篮球场和一个至少400平的操场,就一个孩子,五个老师守着他---你们有我惨吗

?那得要多强大的毅力多厚实的理想多深沉的信念支撑,才能扛得住啊。呵呵,先痛

陈家史----很多洗脑大师常用的----先震震他们。再不济,咱闭上眼睛想想:十多年

前,谈新教育就跟谈外星人造访地球一样怪异的年代里,张老师就开始了探索和启蒙

,还首先拿自己的儿子“开刀”----想想就恐怖啊。说到刚才我们谈到过的发生在学

堂和家长之间的系列问题,贝申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肯定还会有。关键的关键在

于:我们如何看待发生在眼前的问题?远离它?消灭它?还是积极地面对它分析它,

从中找出应对的方法,进而解决它;并为应对下一个它或者另一个类似的它,积累起

更为丰富详实的经验,和应对的方法和手段?这,是个问题;而且,是个非常重要的

问题。

    我接着说,贝申学堂的每一天,从睁开眼睛开始的那一刻,到晚上就寝的整一个过

程,就是一个问题连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裂变出更多问题的过程。这还不算,你

还得要学着冷静面对、细致分析、用心琢磨应对套路。否则,要么被一个接一个的问

题整得应接不暇满头起包,要么,就被这些个问题直接撞倒在地接着不省人事。咱总

不能关起门来躲着它?

    问题的问题是:这些“问题”,可不会因为你关了门儿,它们就消失了。无论你开

不开门,它们都在那儿----静悄悄地等着你。

    我说,以自己的经历和体悟,我表示感同身受,并表示诚挚的、同志般的慰问。另

外,我还引用了一句很时髦,其实也是我办学堂以来被迫学会,之后就常常自勉的话

,回敬给私学同道: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是的,我们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不过,这些同道们居然非常一致的回答:这个,我早就知道了。我说:“知道”,好

使不?答曰:这个,我也知道----不好使。我说:我以为,做到,才是真“知道”哦

。答曰:这个,我也知道。呵呵,敢情大家都是“知道分子”。我就只能暂时止语了

。一不小心,又“好为人师”了一把。很不谦虚,很不低调。这样不好,下次注意。

 

    打小起,我就没觉得老师这个职业很好做。都下半夜了,《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

,老师还在那儿呕心沥血地批改作业,之后,还得为明天的课堂备课。第二天起床还

得做饭、送孩子上学;然后到学校“伺候”别人的孩子。风里来雨里去,或骑车,或

走路来到学校。进到学校,还要签到,或打卡(这招儿别人老美上上个世纪发明的专

整员工迟到早退的东西,居然被没脑子的我们不假思索不说“这不符合中国特色”地

移植到了做教育的学校里来了)。还没进教室呢,就听着从教室里传来的嗡嗡嗡的声

音。头一下子就大了去了---这节课,少说得花个二十分钟了整顿纪律;否则没法开

课啊。等二十分钟过去了,自己的血压上升了好几公升不说,这脉搏开始紊乱了。剩

下的二十分钟,无论如何是没法儿上下去了---自习。实在不行,抄课本;再不行,

静坐。

    如果是班主任自己的课,估计上述场景可能不会那么激烈;换做是一般科任老师,

这是常态---年级越高,场面越热闹。回到办公室,气还没消,心还未定,血压还没

恢复到正常刻度,这边厢或年级组长,或教导主任,或德育主任,或其他的有关部门

的要求的诸如科任老师下午放学前召开年纪科任老师会,或召开系列不着边际的教育

教学改革研讨会,或根据上级或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深刻领

会,学习贯彻之类的没着没落的理论学习会,再要么……总之,拖着疲倦的身躯,带

着毫无乐趣的心情,甚或还有不小的沮丧,或骑车,或走路,回家。不,还得绕道菜

市场,买点小菜带回家。进门,洗菜切菜做饭吃饭。之后?之后就是《每当我走过老

师窗前》看到的景象。限于篇幅,我这儿就省去很多很多老师,工作日里每天里要应

对的其他大量的,或与教育教学有关,或与教育教学根本没半毛钱关系的事情了。于

是乎,教师的心理,开始失去了应有的平衡。

    研究数据表明,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心理

学课题的研究成果(这些数据,是七年前的。现在的情况,根据浮躁的社会景象来分

析,不会更乐观):

   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_90心理健康量表,由心

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检测,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

,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较为突出。

    广州市天河区在最近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对在场教师

进行测试,结果显示: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

理障碍,21%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很大,嫉妒情绪、焦虑情

绪的出现率也比较高。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

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

    杭州市教科所对市区39所学校的近2000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有

13%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

女教师。

    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

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

    在对沈阳市6所中小学和部分市民进行了随机调查,发放问卷150份。调查结果显

示的事实是:由于感觉心理压力较大,七成教师存在着经常失眠的情况。同时,在接

受调查的89名教师当中,有近六成以上教师明确表示,自己的工作时间每天均超过8

小时,有七成教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有70.4%的教师容易失眠。还

有少数教师经常出现少食、抑郁、烦躁、忍不住要发脾气等。

    尽管没人授权给我代言教师群体,但就我曾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份子的经历来说,我

还是要“替”他们中的很多大仍然有着教育情怀的教师们,倒倒苦水----这年头,要

是还有更好的去处,生死都不做孩子王。苦水倒倒是可以的,但是,更多的时候,我

也为他们的某些行为觉得不太值----常年的体制内的浸淫,很多人几乎都快丧失,或

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有过的思考的功能了。公立学校的其他相关“内情”,您可以点

击这里看看:怕什么呢?

     如此看来,您觉得老师好当不?教育好玩儿不?

 

 

    扯远了。咱就说说当下的事儿吧。要说私学,如果单从这六十几年的正统教育来说

,那无疑是个新鲜事儿。而且,还非主流----尽管咱千年来,教育,在绝大绝大多数

时间里、就绝大绝大多数人来说,实际上都是私人的事儿。这“非主流”的帽子,那

就感觉不是一般的沉重了----你已经被另类了。而且,还可能会牵扯到,或涉嫌“非

法办学”,这个,也是很要命的。所以,在这个时代,这个当口儿,要说做私学,我

个人以为哈,真不是一般人说做就做得了,能做就做得好的;真准备做并已经开始做

了的,都不是一般人。这话,我是美美地回敬给了这些私学同道:你们可都不是一般

人。我猜测他们听了以后,大约会小小地高兴一小会儿的。但我可是认真说的。选择

走少数人走的路,注定会遭遇大多数人遭遇不到的待遇;当然,也可能看到大多数人

不易看到的景象----人多的地方没风景,无限风光在险峰。

 

    再者说了,佛说过,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那得要前世的五百次回眸的积累才行的

。何况我们在茫茫人海中,不仅仅是擦肩,都面对面交流过很多很多次了。这缘分,

得要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啊?我的天,就冲着绝对难得的缘分,咱也得善待家长们提出

的这些个问题啊。您说是不是?全世界少说得有70亿人口吧。算算,咱跟这些家长

的缘分,该是怎样的概率?想想都是挺美的一件事儿。如此,这些个来自家长的问题

,接二连三地涌向我们这儿,不也是缘分吗?不是在提醒着我们,该做些调整和改变

了吗?说到这儿,几位同道,好像有点共情了。有些时候,光讲理,也不一定好使。

呵呵,又实践了一把“以情动人”。

 

    的确,这私学的个中滋味,谁做谁知道。单说在教学中有关身份的转换,角色的扮

演,这里面的故事就多了去了。比如在学堂日常生活里,学堂老师就需要面对实际发

生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身份,并适时地进行角色的扮演。父亲、母亲、老师、朋友、

大哥哥大姐姐,得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进行变换。这还不行,你还不能一扮演某个角色

,就一直扮演着不出来----孩子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你得及时跟上。要从上一个角色

中抽离出来,适应孩子此次此刻的心理特点,扮演下一个符合教学需要的角色。

    这在学堂老师认为很好玩儿很有趣很能锻炼自己能力的活儿,在不知内情的朋友看

来,简直就是在演戏吗,哪里是在做教育?一点儿都不严肃,很不严谨,很不规范,

很不体统。没办法,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不同。也因此,家长对学堂提出了

系列问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或抱怨,或不满,或自以为非常合适合理的建议意见,

理论上来说,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吸引来的;实践上来说,可能是我们的工作还

没有到位,还有待于完善;或由于学堂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看问题的

角度和深度产生了偏差导致的。总之呢,这些问题的出现,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

:你看它是问题,它就是问题;你看它是机会,它就是机会----你看它是什么,它就

真的是什么。情人眼里会出西施,非情人眼里就可能出东施。每个摸象的盲人,都宣

称自己摸到的部分就是大象。在你没看到或没看清大象前,你如何判断哪个盲人说的

是事实?此时,你是跟盲人急呢,还是跟大象急?呵呵,这,又是一个问题---一道

简单。又不简单的思考题。

   此外,你还得攒足了劲儿,跟孩子们玩儿“捉迷藏”。一会儿这个孩子说,老师,

这个活儿我不相干,太累;老师,我想买点儿吃,在家里我也是这么跟妈妈要求的;

老师,我不想跑步,累。这还是比较好处理的,那些个暗里给点难题的孩子,就不是

那么直接地就给出应对的方法了-----你不仅得想法儿跟孩子“斗智”,还要想法而

跟孩子“斗勇”。你说这教育,好玩儿,还是不好玩儿?全凭你从什么角度,用什么

样的心态,来端看这教育的世界。

 

    至于大家说到的做私学赚不到什么钱的问题,我以为有必要重新审视下我们为什么

要做新教育办私学这个问题。靠做教育这个行业或职业发财,以我的眼界和视角来看

,好像没可能的。我也不知道那些通过做学校发了财的人,是不是真的在做教育,或

做的是真教育?我也不知道做了真教育的人,是不是真的发了财?而且,多少钱,才

算是发了财呢?张老师算不算发了财?用世俗的眼光来说,好像他在做新教育之前,

已经发了财。可是,他为什么偏偏无视身边大多数人不解的目光,步入这注定不被大

多数人认可的教育行当?这个问题,不知道专家们怎么说。

    据说,要论赚钱的行当,教育即便不是最差的,但绝不是最好的选择。上周,父母

故交、老邻居李阿姨夫妇从上海回江西探亲,邀请全家晚宴。他们听我父母说,我辞

职,自己创业了,连说,好的,很好。做教育,有钱赚的。于是举例说本地的几家做

大的民办高职,还有上海随处可见的各类兴趣班补习班。哦哟,钞票不要太多哦。我

笑笑,说:目前为止,我还真没赚到什么钱。要是真想赚钱,我可能不会选择做教育

了;至少,不是选择做眼下的这个被人侧目被人不解的新教育了。二十多年的学校实

际体验,我心里明白:做真教育,衣食无忧倒是有可能;发财,难的。

 

    本学期开学以来的一个多月里,因为学生人数陡增,教学工作量随之增加;加之因

为男生数量居多,为了分类分性别教学的需要,学堂决定成立男塾,并着手开始男塾

新校区的建设,以及计划中的常规教学工作,学堂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

孩子们身上,以及教师个人自身成长上了。也因此,除了每月的月报,以及必要的和

紧急情况下需要联络家长之外,学堂没有多余的时间“搭理”家长;也许有些家长朋

友可能会觉得被冷落了。

   前些日子,某位家长在某教育群里,与一群据估计是男性公民的网友展开了一场有

点硝烟味儿的嘴仗,谈不上刀光剑影惊心动魄,倒也不失街头常见的各执一词之后的

短兵相接。我静静地在旁边看,觉得挺好玩儿。暗中插了下手---直接给这位家长下

停战的“命令”。原以为就此可以结束了,没承想,这家长朋友又上去踹对方一脚。

不知是没解恨呢,还是觉得没过到瘾。实在是让我窃喜让我忧。窃喜的是:原来这成

年人,也未必就真的是“成年人”;忧的是:学堂里的孩子,本就不太让人省心。这

倒好,敢情这大人---成年人,也不让我省心。原本不需要“管”的人,这下,又让

我陷入了对于日益庞大的家长团队,“管,还是不管”这两难的境地了。

    神说,父母才是孩子的神,老师只是神请来的助手,用来帮助孩子成长的。按说,

助手管神,那不是自不量力瞎子点灯吗?仔细想想,既然神将部分权利让渡给了助手

,助手好歹也要承担其责任来,也许,这权利当中,也包括了适当地提醒和督促下神

在某些事情某些方面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以便神可以清醒地肩负起孩子的神的责任和

重担来。所以,咱还是得要说道说道,未雨绸缪吗。有些“丑话”,尽管听起来不舒

服,但是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家校和谐关系的长治久安,咱还是要提前说说

---尽管我们之前也说得不少,写得不少了;免得“到时候”再说,恐怕有点晚,而

且,届时真出现了什么情况,场面就可能会有点尴尬。

    就目前的场面上的情况来看,各位家长的言行还属“正常”,私下里,那就不好说

了。而且,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学堂的工作,难免总会有不到不周不对不全之处;

加之家长与学堂的关系还处于甜美的蜜月期。有些话,有些问题,家长会考虑到要给

学堂点“面子”,暂时还不好意思说。于是,就会暂时憋在心里。但是,时间长了,

情势变了,问题和矛盾越积越多的时候,总有不想憋,憋不住,要爆发的时刻。真到

了那一刻,怕是连朋友都做不成了。这样的结果,未必是我们想要的。所以,就借着

跟几位同道交流后引发的思考,以及学堂早期出现的状况,和基本的人性特点,我们

索性就跟学堂的各位家长朋友来个“约法三章”。您可以把它看作是家庭作业,也可

以看作是我们之间的友好约定。当然,您也可以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我们一定会从中吸收合理合情的部分的。一切,为了孩子。是不?

    总之,您用心读读文字,以及文字背后传递出来的信息----于孩子,于学堂,于家

长自己,或许会有一些积极的意义和帮助的。

 

    1、谨记并切记:选择了新教育,就意味着你自己、你的家庭,开始选择了一种新

的生活方式,和不同以往的一条可能比较艰难的求道之路。这意味着,你将对原来的

人际交往互动模式,包括自己跟自己的交往模式,要做一个取舍,或开始在新旧模式

间,不断地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选择了新教育,不仅仅涉关孩子的教育,更涉关

作为家长的您,对自身人生定位、人生意义和目标的重新审视和定义。这些事情,决

不是关起门来在家里苦思冥想个三天半个月,喊几句似是而非的“我要……”的几句

时髦的标语口头;然后一开门,就选择;再然后,将孩子带到学堂,自己仍然重复着

选择前的生活模式---原来干什么仍在干什么,以为就此解决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和

自己的人生意义的求索了。建议回顾一下:真正能够拯救孩子的,是父母

 

    实际上,改变,理论上来说只是“转念”而已;实际上,由于我们积习太深,没有

那么容易和简单的。那得要身体力行地,通过实际的行动,来不断践行自己当初所选

择的生活方式的誓言,才有可能达成自己想要的生活景象的。所以,心里想着一种方

式,实际行动却重蹈着就有的模式,您说,我们怎么可能常常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

性的行为举止?有空,不妨看看我们友情推荐的海老师《这一生,你为何而来》。

 

    2、每当自己脑海里出现了这个问题那个问题的时候,提醒您静下心来,重新审阅

为孩子申请入读全日制学堂时回答的十大问题、入读协议中的相关说明,和学堂其他

特别要求审视的有关教育教学安排方面的问题以及解答。

 

    3、孩子、家庭和学堂的关系。尽管您和学堂为孩子签订了委托协议,但并不意味

着孩子从此就隶属于学堂,是学堂的财产了。实际上,我们只是替您暂时照看孩子,

并给予他需要的,必要的成长平台;等到他们不需要学堂,或者您认为不需要学堂的

时候,孩子,或者您,都可以直接告诉学堂:我们要走了。那时,我们可能会提出一

个简单的要求:您当初是怎么带孩子来的,您就怎么带孩子离开。也就是说,当初来

到学堂的时候,您为孩子提交了申请,回答了学堂要求的必答题;那么,离开学堂时

,也请您给学堂一个将孩子带离学堂的理由---为的是我们有找到自己的工作里,还

有哪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此外,对孩子和您,我们会给予我们美好的祝福和祈

祷。理论上来说,这好像就是尊重。当然,您也可以无任何理由地----尽管这也是一

个理由----将孩子带离学堂。我们也会表示尊重的。因为我们知道:无论什么理由,

那个时刻,孩子和家庭,一定是不需要学堂了。我们应该要高兴的:孩子可以去往更

能够成就他的地方;我们协助孩子成长的使命结束了;我们还能从中发现自己成长的

不足之处。

    比如这次有几位家长,想为自己的孩子申请今日学堂相关年级的入读。当家长向学

堂提出这个要求时,我的第一个念头和回话:很好。良禽择木而栖,有何不可?在跟

明德女墅孩子们的交流中,我说,到了今日,用心成长。日后,学成毕业之时,如果

愿意,欢迎回到贝申工作。

 

    4、关于计划和变化的关系。学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秉持的一个理念是:这

个世界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也因此,学堂不会固执地僵化地坚决执行每学期

每年度早已制定好的教育教学计划,而是会根据孩子的年龄、个性、品质的现状和成

长需要,参考计划中的某些部分,给予孩子发展相对应、相适应的教学辅导。这既是

个性化教学的需要,更是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需要。关于这部分内容更多的信息,您

可以再回头看看这些文字:教育,所为何来?

 

    5、关于学堂与家庭的关系。学堂暂时不需要您扮演学堂忠诚的粉丝,恰恰相反,

学堂倒是非常希望您时刻保持对学堂的警惕---看看学堂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契合

了“教其心育其身”的理念,是否做到了曾经说过的事情,是否真正地在协助孩子健

康快乐地成长。

    与此同时,学堂也提醒您思考:明白自己为什么将孩子送来学堂?未来三至五年对

孩子教育的思考和设计是什么?在孩子入读学堂期间,在帮助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您

扮演什么角色?

    常常问问自己:正在做着的事情,正在说着的话,对孩子的成长,是助力,还是阻

力?也就是说请保持觉察:念头,以及采取的行动。

  所以,学堂和家庭之间的关系,该是友好的、和谐的,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的

关系的维护,首要的目的,就是共同携手,发挥合力,协助孩子健康地成长。

 

    6、关于家长的日常作业。

    1)即便不是为了孩子,单从为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的需要,建立自己的博客,我们

认为是可以做,以及做到的。博客里面,可以将自己的对人生的看法、自己的人生经

历经验,梳理梳理。分享给需要的人,可能也包括您的孩子。再比如:就学堂发送给

您的孩子每月的总结予以及时地回复;每周与孩子通电话之后的感受感悟的总结等等

。总之,作为成年人,从协助孩子成长这个角度,除上述以外,其他您可以想到并愿

意为之付出行动。

 

    2)注意力在哪里,你的成长就在哪里。与其眼巴巴地瞅着孩子的博客更新,学堂上

传的孩子的照片,希望每时每刻都有孩子的消息从学堂传出,不如专注在自己的身心

成长上。您的注意力在哪里,您的成长就在哪里。您肯定不希望每周与孩子的电话沟

通中,翻来覆去的就问那么几句话,那几个耳熟能详的话题吧?所以,将注意力放在

自己的成长上,远比放在或担心孩子的成长上,要实在得多,有效得多。

 

   3)学堂的力量,毕竟有限。家长的团结和协作,兴许能产生更大的力量---在协助

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孩子们之间关系的处理,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映射出学堂家长之

间的关系的处理。学堂已经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网上的交流平台,剩下的事儿,就看大

家怎么处理了。都是成年人,我在不多说喽。

 

    写到这儿,又一次发现,做新教育,的确不容易;转念,也很有价值感。比如下午

我看着孩子们追逐嬉戏,交谈甚欢的样子----很满足,很有成就感。


今宁注:经营会馆也是一样,要打造一个医疗的桃花源,搞好平民教育,我们都是任

重道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民的名义教师篇:句句戳中泪点!
知守学堂教师评估标准
忆课堂
清一校长与观众的精彩问答笔录
期末考试结束后,和老师沟通时,聪明的家长都做到了这3点!
孩子,不怕老师批评你,就怕老师不管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