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诗鉴赏辞典》第四十首《咏柳》(贺知章)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咏柳


     【初唐·贺知章·七绝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拼音版:

bì yù zhuāng chéng yī shù gāo , wàn tiáo chuí xià lǜ sī tāo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bù zhī xì yè shuí cái chū , èr yuè chūn fēng sì jiǎn dāo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品介绍]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1. 2、妆:装饰,打扮。

      3、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1. 4、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2. 5、裁:裁剪。

  3. 6、似:如同,好像。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作者介绍]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人。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唐天宝三年(744)告老还乡为道士。86岁告老还乡,不久去世。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其写景之作,清新通俗,无意求工而有新意。

赏析

文学鉴赏

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名家点评

明钟惺《唐诗归》:“奇露语开却中晚。”

明黄周星《唐诗快》:“尖巧语,却非由雕琢所得。”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佚名

赏析

《咏柳》唐朝: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这首诗构思奇巧,通过柳来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是说,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的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的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肢,也是我们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出现,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肢”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两句是说,不知道这纤细婀娜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二月的春风细细剪裁。

“碧玉妆成”引出“绿丝绦”,“绿丝绦”引出“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的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装,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人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一系列艺术构思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为什么单单用碧玉来比柳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会联想到“碧玉小家女”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是少女;这柳也还是早春的稚柳;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佚名

赏析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读者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因此《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佚名

赏析

在中国,只要是中学毕业,应该都会背贺知章的《咏柳》一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用一句俗语来形容,这首诗真是“脍炙人口”。然而,文学鉴赏不能止于叫好,还要说出哪儿好,才算是真正的知味者。而一旦进入鉴赏的层次,我们却发现,这首诗怎么个好法并不容易说清楚,专家学者居然还会为此打起笔架来,今天我们就来断断这则公案。

一 两位专家的分歧

长期以来,北大教授袁行霈对此诗的解读有着权威的地位,被收入语文教材。他的观点主要见于下面一段话:

这首诗的构思新颖,比喻巧妙,诗的形象仿佛要凸出纸面之上。特别是后两句,用剪刀比喻春风。她裁出细叶,剪好丝绦,妆成碧树,吹到哪里,就把勃勃的生机带到哪里。她剪破严冬的笼罩,裁出万紫千红的世界,她的轻捷,她的锐利,随之而来的创造的喜悦——种种美好的想象都可以由这句诗产生出来。好诗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近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无数新鲜的画面。这首诗正是这样,它通过一株柳树写出了整个春天;通过似剪刀的春风,赞美了一切创造性的劳动。这样新颖的构思,这样清新的艺术境界,在唐诗里是并不多见的。

读者一定会觉得袁先生的解读并不离大格,因为这首诗的意思说得明白,让谁来分析也不会讲到不着边际的地步。然而却有人对袁先生的解读颇不认同,那就是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先生。孙先生也是老北大的,却对名高望重的学长颇不客气,他说:

一位权威教授写了一篇《〈咏柳〉赏析》,指出这首诗的好处在于:第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表现了“柳树的特征”,不但写了柳树,而且歌颂了春天;第二,“二月春风似剪刀”歌颂了创造性的劳动;第三,这个比喻十分巧妙。这样的阐释,和经典文本可以说八竿子打不着。一个唐朝贵族,他的脑袋里会有“创造性劳动”吗?“创造性劳动”,是权威教授自己心理图式中固有的,是他从20世纪50年代苏联式的文艺理论的狭隘社会功利论中衍生出来的。至于“比喻十分巧妙”,完全是打马虎眼。岂不知,读者期待的正是其巧妙在哪里。笼统地说巧妙,正暴露了他的心理图式中对比喻的巧妙并没有谱,他所看到的并不是贺知章的巧妙,而是他自己贫乏的“巧妙”概念。

孙先生几乎在他所有的关于文本解读的书中都要提及这一公案,他似乎还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说的是袁先生,所以我们干脆把话摆到桌面上来说。孙先生与袁先生本来也是八竿子打不着,却因为这首小诗结了“梁子”,以我的小人之心揣测,感觉还是因为同行是冤家。但只要言之在理,则一竿子打倒袁先生,围观群众也会口服心服。我们看孙先生自己是怎么解读的,他先说贺知章遣词之巧:

权威教授称赞的“二月春风似剪刀”……为什么一定是剪刀呢?……原因在哪里?在前面一句:“不知细叶谁裁出”。看见没有?有个“裁”字埋伏在那里,“裁”和“剪”自动化地紧密联系,是汉语的天然联想,在英语里就只有一个单纯的cut。以“十分巧妙”之类来打马虎眼,说明他看不见“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妙处,只看到自己关于比喻的贫乏的心理预期。或者说,他的干巴巴的“巧妙”概念同化了鲜活的艺术形象。

原来,孙先生发现了第四句的“剪刀”与第三句“裁”字的关系,以为这才是本诗的妙处。我真忍不住要说了,这算什么了不起的发现呢?

孙先生进而言之,“(本诗)裁剪之妙,不光妙在用词,而且妙在句法上”: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明明要说是二月春风剪出来的,却为什么先说“不知”?这首诗之所以精致,就是因为诗人追求句法在统一中的错综。精彩的唐诗绝句,往往在第一、二句是陈述的肯定语气,第三、四句,如果再用陈述语气,就会显得呆板,情绪节奏也嫌单调,不够丰富。绝句中的上品,往往在第三句变换为祈使、否定、疑问,或者感叹。

绝句亦如律诗,讲究起承转合,第三句要转才不呆板,这也是诗学上的常识。杨载《诗法家数》云:“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之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冯振《七言绝句做法举隅》云:“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事实上关于这一点,古人未尝无疑义,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杨仲弘论七言绝句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沈确士谓‘盛唐人多与此合’。此皆臆说也。绝句四语耳,自当一气直下,兜裹完密。三句为主,四句发之,岂首二句便成无用邪?此徒爱晚唐小巧议论,止在末二句动人,而于盛唐大家元气浑沦之作未曾究心,始有此等曲说。确士转谓‘盛唐多与此合’,既不识盛唐,而七绝之体亦将由此而破矣。”说到底,孙先生所说的贺知章“句法之妙”也不过是律诗常格,这又算什么了不起的发现呢?

看来孙绍振先生振振有词的新解读也不过尔尔,难为他还如此理直气壮。

不知读者看完袁先生和孙先生的两种解读,是否已经知道贺知章的《咏柳》何以出色了,反正我是没有。尽管我对孙先生的见解不以为然,但也我并不是替袁先生背书来的,我有我的解读。

从小读诗,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首好诗究竟好在何处,凭什么说这首诗比那首诗好。学文学史,总注意作家评价的最后一段:“美中不足的是……”只有当我知道了什么是劣诗,才会知道什么是好诗。贺知章《咏柳》也曾困扰了我好一阵子,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明白,这首诗根本就不好。

二 咏物与雕琢

首先,要知道《咏柳》是一首咏物诗。诗可以咏物,可以写景,可以叙事,可以抒情,甚至可以说理。相比之下,咏物诗本来就境界最低,它甚至不如写景诗。写景还有一个当下情境际会的好处,可以有点现场感,而咏物诗则是抽离了具体的情境,泛咏一个抽象的概念。《红楼梦》四十八回,香菱要学诗,黛玉现场命题,让她写一首《咏月》。我们要问,那是何时、何地、何人眼中的月亮呢?尽管香菱可以调动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去模拟一种情态,那毕竟已经落到第二义了。同样的道理,朱自清的《春》不如郁达夫《故都的秋》,就是因为前者本质上是咏物的,是所有春天的共性集成;而后者本质上是写景抒情的,有此时、此地、此人的独特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讲,贺知章之咏柳,还没落笔,便已先丢了几分。

咏物诗眼中无实物,这也罢了,如果笔下有真我,也能写出好诗。据载,唐天宝进士韩翃与章台名妓柳氏相狎,别后作《章台柳》相赠,词曰:“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这首词就更有情味,柳氏之青春与纤柔,韩公子之多情与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又记起十几年前曾翻过一本民国期刊,一青楼女子从良之后,在报上刊登广告,也是一首七绝,可惜我只记得最后一句“不许春风再动摇”,当时一读之下,叹为观止,真是绝句!晚唐李商隐写了好多咏柳诗,随便哪一首都比贺知章的这首好。试举两例,其一:“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其二:“为有桥边拂面香,何曾自敢占流光。后庭玉树承恩泽,不信年华有断肠。”咏物诗就应该这样借着咏物来抒写情怀,物我一体。贺知章的《咏柳》显然没有达到这一标准。

再说,诗人之咏物如画家之静物写生,如果能做到栩栩如生,首尾一贯,也还不错。事实上贺知章这一点也没有做到。

“碧玉妆成一树高”,写的就是树,还要出现“树”字,这就犯了忌讳。就好像说这柳树有一棵树那么高,一个人有一个人那么高,未免多余而拙笨。

“万条垂下绿丝绦”,前一句写树干,比作碧玉;这一句写柳条,比作丝绦。一根碧玉上垂下万条丝绦,这是怎样的一种存在物呢?

“不知细叶谁裁出”,前两句写树干与枝条,只有喻体而没有本体,一顺写下去倒也浑成,看碧玉丝绦,似乎有意要避开实体之树,到这一句,“细叶”突然冒出来了,便又成了树。

“二月春风似剪刀”,“似”,或作“是”,明喻不如暗喻,所以后者更好些。单看三四两句,倒也确实别出心裁,但放至全篇,则与前两句形成明显的断裂。

有人说,碧玉还有另一层意思,所谓“小家碧玉”,那就更不通了。前两句写小家碧玉如玉树临风,丝绦下垂,倒也说得过去,那第三句的“细叶”又是哪来的?植物人吗?

明代黄周星在《唐诗快》中评价此诗:“尖巧语,却非由雕琢所得。”他正好说反了,这首诗致命的不足就在于刻意的雕琢。本来是一棵生机无限的柳树,却被贺知章刻画成一件工艺品,就像文物店里的玉雕白菜,光洁如新,却毫无生气。

三 台阁与性情

回到贺知章本人,我们考察一下,他何以会把诗写成这个样子?

读新旧《唐书》本传可知,贺知章的仕途也算得上一帆风顺。武则天证圣初年,擢进士,历官太常少卿、礼部侍郎、集贤学士、太子右庶子、兼皇太子侍读、检校工部侍郎,迁秘书监、太子宾客、庆王侍读。天宝二年,年过八旬的贺知章以老年上表,请归乡里,唐玄宗特诏许之。“重令入阁,诸王以下拜辞。上亲制诗序,令所司供帐,百寮饯送,赐诗叙别”,说起来也够风光的了。不过就此可知,贺知章的第一身份,与其说是诗人,不如说是文臣。他一生写得最多的,不是诗歌,而是章表。他今存诗十九首,多为应制和祭祀的乐歌,这使他的诗天生带有台阁体的风格。台阁体最大的问题就是富贵气太重,我们在《咏柳》中已经看出一点端倪了,这里不妨再举个例子——《望人家桃李花》:

山源夜雨度仙家,朝发东园桃李花。桃花红兮李花白,照灼城隅复南陌。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弃置千金轻不顾,踟蹰五马谢相逢。徒言南国容华晚,遂叹西家飘落远。的皪长奉明光殿,氛氲半入披香苑。苑中珍木元自奇,黄金作叶白银枝。千年万岁不凋落,还将桃李更相宜。桃李从来露井傍,成蹊结影矜艳阳。莫道春花不可树,会持仙实荐君王。

这是一首歌行,四句一转韵,我们只看第四韵:“苑中珍木元自奇,黄金作叶白银枝。千年万岁不凋落,还将桃李更相宜。”本来是娇艳鲜嫩的桃李,这里生生地被他描绘成金枝玉叶的工艺品,《咏柳》中的毛病不折不扣地在这里重现了。

贺知章生性放诞,《唐书》本传中说他“性旷夷,善谭说”,“性放善谑,晚年尤纵,无复规检”,我们从杜甫的《醉中八仙歌》中也可见端倪。连做过他学生的肃宗皇帝都说他“常静默以养闲,因谈谐而讽谏。”贺知章晚年好道,一方面是看淡世情,一方面又嬉谑以为乐。别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总免不了“近乡情更怯”,他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笔调如此轻松。《题袁氏别业》当是归乡之后写的,讲他到陌生人家喝酒,怕人家担心他没钱买酒,便道:“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真个是“晚节尤诞放,遨嬉里巷”。这样的个性绝不是深情之人,也写不出深情的诗,所以《咏柳》中情感的缺失并不只是题材的原因,也与贺知章的天性息息相关。

《咏柳》,一首既肤浅又雕琢的平庸之作,不期然成了万口传诵的名篇。还是那句话,当你不知道什么是劣诗的时候,你也不知道什么是好诗。中国诗歌史上的水平拙劣的诗歌诗不在少数,没有必要一首一首地拿来与古人较劲,但既然已经选入语文课本,就要对学生负责,总要给学生一个接近事实的说法,所以才絮絮地说了这么多。虽偶或游戏笔墨,亦是行文于所当行而已,聊以自娱,善谑的贺知章老先生当不以轻慢见怪。

佚名

赏析

在浩如烟海杨柳诗词歌赋中,贺知章的《咏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稳坐第一把交椅。明朝钟惺《唐诗归》赞其“奇露语开却中晚。”明朝黄周星《唐诗快》认为此诗“尖巧语,却非由雕琢所得。”而清朝黄叔灿《唐诗笺注》“赋物入妙,语意温柔”的评价可谓恰如其分。

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

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柳是报春的使者。杜甫有诗“侵陵血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自古以来,不仅诗人文人爱柳,柳的形象已深入人心铺满大地,形成了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寒食插柳,折柳赠别,戴柳惜春,射柳怡情,踏青赏柳,不一而足,莫不触动我们对柳的丝丝情意。

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眼”。李商隐《二月二日诗》:“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女子秀眉细长为柳叶,喻为“柳眉”。王衍诗《甘州曲》:“柳眉桃脸上胜春”。女子身腰若柳条柔软,故称“柳腰”。韩屋诗:“柳腰莲脸本忘情。”晋代卫灌的书法像柳叶,世称“柳叶篆”。柳絮散落为絮绵,又称“柳绵”。晏殊《寓意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苏东坡有“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词句。

历代诗人以柳入题,歌咏不绝。古代的《诗经》中所写的“杨柳依依”,早已成为人们吟咏的佳句。唐以后,咏柳的诗词名篇迭出,如“柳絮飞来片片红,夕阳方明桃花坞”,“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等等。

爱柳、痴柳的名人轶事也很好玩。春秋时,有个柳下惠,原来不姓柳,因为很爱柳才改姓,于是,他的后代都姓柳了;东晋陶渊明,特意在堂前栽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北宋欧阳修曾在扬州平山溏掘土种植柳树,人称“欧公柳”;唐代文成公主在拉萨的大昭寺前栽植一柳树,后人名之为“唐柳”;明末清初的蒲松龄临泉卜居,泉边栽柳,便自称“柳泉居士”;清末名将左宗棠出征西北时,命令军队在河西走廊沿途种柳,长达数千里,人称“左公柳”。现代画家丰子恺曾将屋子取名为“小柳屋”;现代史学家陈寅恪也特别爱柳,他的书房叫“寒柳堂”,其著述编为《寒柳堂集》。

纵观古代诗文,有关“柳”的形象比比皆是,如“章台柳”、“灞桥柳”、“水边柳”、“隋堤柳”、“青门柳”、“江边柳”、“城边柳”、“东门柳”、“亭柳”、“河柳”、“垂柳”、“新柳”、“秋柳”、“烟柳”、“风柳”、“问柳”、“柳色”、“柳絮”“杨柳曲”、“折杨柳”、“杨柳枝”、“柳枝词”等诸多柳诗、柳赋、柳记、柳词、柳曲,构成“柳文化”的重要内容。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柳意象”最具象征意义是表达“离情别意”的符号。柳色如烟,柳条曼长,犹如亲友间缱绻的柔情,仿佛离人不尽的别恨,加之“柳”与“留”谐音,人们乐意把柳当做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从而植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

下面的咏柳诗哪一句会感动到你:

唐·王之涣《送别》有“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诗句,孟郊《古离别》诗有“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李白《劳劳亭》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白居易《青门柳》诗也有“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许浑《重别》诗有“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有“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施肩吾《折柳枝》有“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宋·韩琦《新柳》有“驿路行人东复西,等闲攀折损芳枝;有生自是无根物,忍向东风赠别离”,欧阳修《咏柳》有“长亭送客兼迎雨,费尽春条赠别离”,周邦彦《六丑》词有“长条故意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明·晏铎《咏柳》有“河桥杨柳半无枝,多为行人赠别离”,唐·许景先《折柳篇》诗有“折芳远寄相思曲,可惜容华难再持”,卢照邻《折杨柳》诗有“攀折将安寄,军中音信稀”,张九龄《折杨柳》诗有“纤纤折杨柳,持取寄情人”,张旭《柳》诗有“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李贺《致酒行》诗有“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彦谦《柳》诗有“春思春愁一万枝,远村遥岸寄相思”。

佚名


《咏柳》   [初唐·贺知章·七绝]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妆:装饰,打扮。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绦: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裁:裁剪。似:如同,好像。

《咏柳》这首咏物诗,是贺知章家喻户晓、流传千年的名作。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春天来了,柳树枝叶茂盛,丝条抽长。

 起首这句诗文,好像平白直叙,无甚新奇。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尾句一句,新奇尽出,惊为天人!

短短七绝两联诗,历代专家学者都有较高的评论,但具体诗文好在哪里?意见并不统一。甚至,居然还有专家说此诗一点儿不好,为写景而写景,文字也不够清新。

在此,泊客也从自身角度,谈谈此诗的“好处”:

一曰:想象奇特新奇。

柳树茂盛的细叶是怎么来的?原来是早春二月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九零后的孩子们应该多不大知道了:其实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几千年来,家家户户、大大小小的衣服大多并不是到商场、超市买的,而是自己裁做或者请裁缝到家里来做的。因此,诗人奇问,柳树的细叶哪里来的?是春风这把裁衣刀给剪出来的啊!

二曰:结构慰贴合理。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自问自答的语句,结构巧妙,自然动听,浑然天成。将诗文中的童趣和自然充分表达了出来。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比自问自答结构更自然更合理的了。

三曰:写景抒情。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文如春风拂柳,轻松自如,惬意舒适,这样的诗文,别说诗人本身,就连读者读之,微笑都不能不呈现脸上。诗人明面写景,却把春天到来的喜悦表露无疑。

四曰:语句通俗诙谐。

诗人本就是一豁达诙谐之人,此诗通篇如白话般,但就是尾句高潮奇出,语义诙谐,因而传唱至今。
     
 《咏柳》,用别出心裁的想象,描绘了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立意新奇,写法巧妙,饱含韵味,抒发了诗人对于春天到来和优美景致的喜悦。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咏柳
白居易咏竹,骆宾王咏鹅,贺知章咏柳。一首咏物诗写得有多巧,快讲给孩子听!
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丨一日一诗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每天十分钟,跟徐子读诗词(31)】
每天一首诗,提升记忆力:18《咏柳》
忆雪堂 || 诗味都从比喻来——读贺知章《咏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