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地球演义】第019回 新元古代

        元古宙终于进入尾声,拉伸纪(Tonian)是新元古代的第一阶段。地球上的生物享受着每天18个小时的昼夜交替。由于大气含氧量的升高,在地球上空形成了薄薄的一层臭氧,遮蔽了大量强紫外线辐射,即使是在白天,生命也可以悠游在海水表层。每到夜晚,巨月当空,霜华满地。10亿年后,地球的自转周期将会延长到24小时,地月距离也增大了10%。

宁静月光照耀的海面下,却正在进行一场无声无息的杀戮:动物们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大快朵颐了。单细胞鞭毛虫和纤毛虫灵巧地上下游动,细胞膜上快速摆动的纤毛激起水流,把细菌和单细胞藻类送入口沟。钟虫和喇叭虫用黏性的柄附着在红藻叶状体上,摆好口袋阵,吞食经过的微小猎物。肉足虫懒洋洋地流动细胞质,不断改变自己的形状,顺便把碰到的小生物包裹起来,受害者的身体在食物泡里慢慢消融,成为肉足虫的养料。

除了右下角的两个(团藻和原海绵),其他都是单细胞动物和植物。

早期的多细胞动物也迫不及待地加入盛宴。扁盘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很像肉足虫,但它由多个细胞构成,胃口更大,捕食能力也更强。中生动物像是放大版的纤毛虫,它们的速度更快,也更贪婪。古老的多孔动物奥塔维拉海绵(Otavia antiqua)像喇叭虫一样把自己固定起来,它像一台小型的水泵,通过内侧纤毛细胞的摆动,让海水流过疏松多孔的身体,把其中的小生物过滤出来,送入细胞内消化掉。

中生动物是结构最简单的多细胞动物,由几十个不同功能的细胞组成。显存的中生动物全部寄生,栖居在头足动物的肾脏之类的地方。

拉伸纪的Otavia antiqua(左)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多细胞动物化石。它很可能是现存的多孔动物(海绵,右)的祖先。

捕食者的存在,推动了猎物的演化,各种各样的防御机制被建立起来。最明显的,就是一些单细胞动植物的表面开始装备铠甲。这些硬质的外壳成分各不相同,有的就是用黏液粘在一起的沙砾,有些是细胞自身分泌的几丁质,碳酸钙或者二氧化硅。这些形态各异的外壳一方面保护细胞不受侵袭,同时增大表面张力和水流阻力,使它的主人更容易在海洋中漂浮。单细胞生物死后,微小的外壳沉入海底。天长日久,形成的化石被称为疑源类(Acritarchs)。

元古代的地层里能发现各种张牙舞爪的疑源类微化石,它们是各种单细胞动植物的外壳,起到帮助漂浮和保护细胞体的作用。

疑源类外壳的主人很可能类似现生的单细胞生物:硅藻(左)和有孔虫(右)。硅藻在侏罗纪出现,二氧化硅外壳沉积形成的硅藻土是非常好的表面吸附材料。有孔虫的历史要长得多,它们从早寒武纪就已经存在,碳酸钙外壳的化石是鉴定地质年代的依据之一。大量有孔虫外壳沉积变质形成白垩矿,没错,白垩纪就是由于该地层的大量白垩沉积而得名。

从此以后,地球上的生物开始拥有更容易形成化石的硬质结构,它们在地层中的遗迹陡然增加。


地球名片

地质时期:元古宙-新元古代-拉伸纪

起止时间:10亿年前 – 7.2亿年前

持续时间:2.8亿年

发生事件:罗迪尼亚超大陆分裂,臭氧层形成

代表生物:蓝藻,褐藻,红藻,绿藻,原生动物,中生和侧生动物

代表化石:大型具刺疑源类,Otavia antiqua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球生物全系列——从单细胞到人类】原生生物界—有孔虫门
白垩纪
中国科普博览_古生物馆
2020-2021年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生物教学课件 第七单元 第三 章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3)
解开动物起源之谜!科学家发现一块10亿年前的化石
鸡和蛋到底谁先出来的?6.1亿年前的化石揭晓了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