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初殷遗民去向研究

周初殷遗民去向研究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周初殷遗民去向研究姓名:黄树余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史指导教师:李民201105中文摘要中文摘要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商汤率兵于鸣条之战灭了夏王朝后建立商朝,经历了17代31王,末代君王商纣王于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之战中被其治下的小邦周首领周武王率诸侯联军击败而亡国。商政权顷刻倒塌,而大量的殷遗民留下了。周人为夺取政权可以灭了商,但周人想要稳固政权,则必须妥善处理好殷遗民,特别是商王曾直接统治之下,商王畿之处以及以商为正统的诸方国的殷商遗民。周武王灭商之后面对如何处理这些殷遗民的问题,多方垂询方略。最终采纳了周公“各安其宅,各田其田,毋故毋私,惟仁是亲”的策略。武王让殷遗民留在原居住处,让其旧有首领纣王之子武庚继续充当其首领而领导他们,此外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但是这种处理方式没能让殷遗民从此安生,服从周人的统治,却导致了武庚联合三监的叛乱。周公在东征平定叛乱之后,在总结武王时对待殷遗民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对殷遗民使用新的管理策略,以政治力量对殷遗民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以削弱其力量,巩固周的统治,由此也致使部分殷遗民被迫离开原居住地而流散四方。商在被周灭之后遗留下来殷遗民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流向:一、仍旧留居于原居住地;二、在周人的组织之下,迁移到宗周、洛阳及各诸侯国等处居住;三、殷遗民自发的迁徙,包括远走东北、东南及海外;四、部分殷遗民被编入军队,量的隐居起来。周初不论是生活于原地还是迁徙到它处的殷遗民,在基本保持原有氏族组织,仍聚族而居的情况下,生活状况与殷商时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总体上看,殷遗民的社会地位不如周人;部分大的殷氏族可能遭到周人的分解,以削弱其力量;部分在战争中被周人俘虏的殷民以及后来参加三监之乱反抗过周的“殷顽民’’可能变为奴隶。关键词: 西周初殷遗民殷遗民迁徙殷遗民生活AbstractAbstract1600BC,ShangTangwhois theShangtribal leaderinbar-MingtiaoleadingtroopsduringthewardestroyedtheXiadynastyestablishedtheShangdynasty.Experienced17generationafter31kingsofshangdynastyin1046BC,ZhouWuwangwho’StheKingofZhouthat’SundertheruleoftheShangdynastybytheWaroftheMuyecoalitiondefeattheShangdynastywithhistroopsfromPrinces coalition.Shangregimecollapsed,andalotofYinadherentsleR.TheZhoucouldseizureofpowerthroughdestroiedtheshangadherentsofcontractorWeeksseizepowercandestroytheShangdynasty,buttheZhoupeoplewantedtostablehisregime,itmustbeproperlyhandledtheShangadherents.Especiallytheadherentswho’SundercontroledtheShangkinghaddirectruledandthepeopleofthePrincescoalitionofShangdynasty.ZhouWuWangdestroiedtheShangdynastybuthowtodealthetheproblemofYinadherentsheskedthepoliestOmanypeople.HefinallyacceptedZhougong’Sadvice—letedtheYinadherentsownhishome,keepedonhisfarmlandwithoutfavoredthe oldones,justclosedrelativesofrighteousness.ZhouWuWangletedWuGengwho’SthesonofZhouWanggovemingtheYinadherentscontinue.InadditionZhouWuWangletedhisbrothersGuanShuXianandCaiShuDuoverlookedWuGenginYin.Butthisapproachcould’tletthe乃白adherentssubmited。WuGengcombinedthreeprisonbeginningtheninitiatedarebellionforobeyingthegovemengofZhousoon.A舭rpuRingdowntherebellionbyZhougonghesummariedthestrategythatfortheYinadherentsduringthetimeofZhouWuWang.Thenhebeganchangedthestrategytothe№adherents.Based011thenewmanagementstrategy,withthepoliticalstrengthtoletthe妁白adherentsrakeddivideandlivedinmanyplaces,inordertOweakenitsstrength,consolidatetheruleofthezhouwhichletedtheresultsofapartoftheYinadherentswereforcedtoleavehishometownanddiffusedeverywhere.nleYinadherentsdiffusedbasicallyhadthefollowingfouraspects:oneis stillleavedinsitu;Second,undertheZhouorganizationmovedtOZongZhouLuoyiandotherprinces;thethird,theYinadherentshadtomovingbythemselves,includingfarsoutheastandnortheastoverseas;Fourthapartofthe№adherentsjoinedthearmy,asmallamountofthemselectenseclusionup.ⅡAbstractⅥmetherlivedinsituortheotherplaceoftheYilladherentstheir1ifedidn,thavegreatchangesinearlyZhoudynasty.Theylivedunderitsoriginalclanorganization.Ingeneralspeaking,thesocialstatusofYinadherentsundertheZhou’Speople.PartofthebigYinadherentsclanmaidsufferthedecompositionoftheZhouinordertoweakenitspower.AndsomeoftheYiIladherentswhohadbeencapturedbyZhou’SpeopleIninthewarandmany妁妇stubbornpeoplewhohadtakedpartinSanJianrebellionagainsttheZhoumaybebecomedtheslaves.KeyWords:EarlyzhoudynastyYinadherents ThemigrationofYinadherentsThelivesofYilladherentsⅡI绪言1 绪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阔的疆土上已遍布着华夏先民的足迹,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早期农耕三个中心地区之一。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的人类群体经过不断地斗争、融合,华夏族逐渐扩大,在中原这块广阔地域内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蛮、夷、戎、狄等多个民族相结合的共同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人民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共同开发了祖国广阔的疆土,创造了我国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相传商部落是长期与夏朝并存又从属于夏的一个方国,商族的先祖契是黄帝之曾孙帝喾的后裔。《史记?9?9 殷本纪》载:“殷契,母日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便是商族的始祖父,因他为其母吞玄鸟卵而生,故有“玄王”之称。《史记?9?9 殷本纪》载:“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日:‘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国语?9?9 周语》载:“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契为商族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传十四代至商汤,仍作为商部落的首领生活于夏王朝的统治之下。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商汤率兵于鸣条之战灭了夏王朝后建立了商朝,商朝在中国历史上是继夏朝之后的第二个王朝。经历了17代31王,末代君王商纣王于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之战中被其治下的小邦周首领周武王率诸侯联军击败而亡国。商政权顷刻倒塌,而大量的商遗民留下了。周人为夺取政权可以灭了商,但周人想要稳固政权,则必须妥善处理好殷商遗民。特别是商王曾直接统治之下,商王畿之处以及以商为正统的诸方国的殷商遗民。周武王灭商之后面对如何处理这些殷遗民的问题,多方垂询方略。最终采纳了周公的建议一“各安其宅,各田其田,毋故毋私,惟仁是亲聃,①“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间。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悦。’’⑦此外“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武王让殷遗民留在原处,让其旧有首领纣王之子武庚继续充当其首领而领导、管理他们,殷遗民们各安其宅,各田其田,生活如故。但是这种处理方式没能让殷遗民从此安生,服从周人的统治,不久就发生了武庚联合三监的叛乱。周。‘尚书大传?9?9 武成篇》,《汉魏遗书钞》(嘉庆三年刻本),上海吉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9页.。<史记?9?9 殷本纪》,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版,第109页.。《史记?9?9 周本纪》,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版,第126页。1绪言公在东征平定叛乱之后,在总结武王时对待殷遗民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对殷遗民采用新的管理策略,以政治力量对殷遗民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以削弱其力量,来巩固周的统治,由此也致使部分殷遗民选择离开原居住地而向四方流散。本文试图利用传世文献、考古资料以及在参照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粗略探析殷遗民的流向及其生活状况问题,以期对此能有一个系统而清晰的认识。商灭之后,遗留下来的殷遗民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流向:一是仍旧留居于原地;二是在周人的组织之下,迁移到宗周、洛阳及各诸侯国等处居住;三是殷遗民自发的迁徙到东北、东南及海外;四是部分殷遗民被编入军队,量的隐居起来。周初不论是生活于原地还是迁徙到它处的殷遗民,其在基本保持原有氏族组织,仍聚族而居的情况下,生活状况与殷商时期基本上没有重大变化。但从总体上看,殷遗民的社会地位不如周人。部分大的商部落氏族可能遭到周人的分解,把他们迁徙到多处居住,以削弱其力量。部分在战争中被周人俘虏的殷民以及后来参加三监之乱的“殷顽民”可能变为奴隶。1.1 殷遗民的界定1.1.1关于遗民的简述遗民,有时称为遗氓、遗母亡等,我国的古代文献很早就出现过,细分其意义,大致有以下两方面:一、具体某人的后裔,如:《左传?9?9 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为之歌《唐》,日:‘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这里的“陶唐氏之遗民”具体是指尧的后裔。唐骆宾王的《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一文云:“岂可使稷下遗氓,顿隔陪封之礼”。这里的“稷下遗氓”当是指原齐国人的后代。北宋梅尧臣在其《寄题苏子美沧浪亭》一诗云:“莫与吴俗尚, 吴俗多文身。蛟龙刺两股,未变此遗民。’’此“遗民’’当指吴人的后裔。清代钱谦益在其《父诰》中云:“予观于土风, 巴之人有好古乐道之诗焉。今其遗民犹有存者。”这里的“遗民”当指巴地人的后裔。二、某国或某一个朝代灭亡之后遗留下来的人口,如:《史记?9?9 周本纪》载:“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此“殷遗民”很显然是指商被周灭亡之后商朝遗留下来的百姓。《左传?9?9 闵公二年》载:“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2绪言败绩,遂灭卫……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盖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立戴公以庐于曹。”这里的“卫之遗民”是指公元前660年狄人伐卫而灭了卫国后原卫国的百姓,他们幸亏得到了齐桓公的相助,使其中的五千人得以渡过黄河来到漕邑安顿下来,并立卫公子申为君(戴公)而得以复国。唐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卷七引东汉杜笃《首阳山赋》载:“其二老(伯夷、叔齐)乃答余日:‘吾殷之遗民也’’’。 这里的“殷之遗民”也是指商朝被周灭亡后遗留的百姓。南宋陆游在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云:“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关山月》亦云:“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这两处的“遗民”显然指北宋在被辽灭亡之后遗留下来的百姓。元代王逢的《钱塘春感》诗之六日:“遗民暗忆名都会,尚绕湖清唱《大堤》。”此处之“遗民’’当指元朝在被明灭后遗留下来的百姓。清代梁章钜《归田琐记?9?9 鼓楼刻漏》:“陈石堂,名普……以宋遗民不受元聘,隐居授徒,岿然为后学师表。”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说:“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在传世的先秦文献中,有关殷遗民的叙述比较,只有周代的几篇诰命偶有提及,以及在《左传》、《史记》中有零星地记述,因此要想探讨这一问题,必须应用商周时期有关的考古资料,特别是青铜铭文资料。我国传世文献中最早关于“殷遗”提法的记载当属《尚书》,《尚书?9?9 多士》篇载:“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王若日:‘尔殷遗多士,弗吊曼天,大降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螂①我们结合《尚书?9?9 多士》篇的写作背景,这里的“殷遗”,主要是指商在被周灭之后,一批不甘心失去政权的殷遗民起兵反周,被周公镇压之后把他们迁徙到洛邑居住的这样一批“殷顽民”。本文所述的对象“殷遗民’’不仅包括这些被周灭国后与周人为敌的殷遗民,即所谓的“殷顽民”,还包括那些灭国前后归附周人统治的殷人以及周人俘获的殷战俘。1.1.2殷遗民的界定关于殷遗民的界定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时间问题,本文所涉及的殷遗民在时间上是以武王灭商为始点的。另外一个就是地域的问题,提到此问题就要涉及到商代的疆域问题,关于此问题历来就有不学者根据文献记载及考古发掘资料发表过诸多的认识与看法。古文献中关于商代疆域的记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05页。3绪言面:《战国策?9?9 魏策》载:“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被山。”①《汉书》载:“武丁,成王,殷周之大仁也。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蛮荆,北不过朔方。”⑦《淮南子》载:“殷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回李民先生认为“在商末,关于商王朝疆域的范围界限实际存在着三个层面上的问题,一是关于商王朝‘王畿’之地的地理范围,大概和《战国策?9?9 魏策》所记载的一致;二是关于商王朝政治统治区的范围,如《汉书?9?9 贾捐之传》所描述的地理范围;三是商王朝的文化影响区,这个地理范围如同《淮南子?9?9 泰族训》所记载的地理区域。”固《战国策》所言商王朝的王畿之地一“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被山’’的地理范围与当今考古发掘的安阳殷墟之地大致相当。《汉书?9?9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中《贾捐之传》所言的商王朝政治统治区一“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蛮荆,北不过朔方”,据李民先生在《<汉书?9?9 贾捐之传>所见商代疆域考》一文中考证:“东不过江、黄”指当时商代统治区的东南部界限,江、黄两地分别在今河南省的息县和河南省的潢川县。由于商代统治区东部与山东半岛的东夷之地犬牙交错,难以弄清其具体界限,所以《汉书?9?9 贾捐之传》没有说清商代统治区的正东边界,也是现实所然。“南不过蛮荆’’指当时商代统治区的南部界限。《史记?9?9 楚世家》日:“楚日:‘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可见楚是自称“蛮夷”的;而《诗经?9?9 殷武》载:“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日商是常”,从此处所载来看,外人又称楚地为“荆”的。所以《汉书?9?9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里所称的“蛮荆”应该指楚地而言。《汉书?9?9 地理志》又载:“周成王时,封文、武先师鬻熊之曾孙熊绎于荆为楚子,居丹阳’’,可见楚地位于“荆’’,而“蛮荆”当代指楚,“南不过蛮荆”就是指商代疆域南部不会越过“荆”地,也就是说商代统治区的南部界限当在中原地区与楚地的交界处,大致在今湖北省西北部一带。“西不过氐、羌”的“氐’’、“羌”应在今陕西省的西部和甘肃、青海省的东部之地,也就是商代统治区的西部界限。o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年版,第813页。。《汉书》卷六十四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下》,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2831页。@《淮南子》卷20《泰族训》,中华书局出版杜,1954年版,第361页。。李民:‘<汉书?9?9 贾捐之传>所见商代疆域考》,‘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4绪言“北不过朔方”的“朔方”是指商代统治区之北部,颜师古在对《汉书?9?9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及《汉书?9?9 地理志》所作的注称:“朔,北方也。”《尚书?9?9 尧典》载:“申命和叔宅朔方,日幽都”,《诗?9?9 小雅?9?9 出车》:载“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狨狁于襄”。伪《孔传》在对《尚书》的注解时日:“北称朔,亦称方”,孔颖达在对《诗?9?9 小雅?9?9 出车》所作的疏亦日:“北方大名皆言朔方。”由此可知“北不过朔方”的地理范围当在中原地区与北部数民族的交界处,结合商时对北部数民族用兵情形,其范围大致在今河北、山西北部以至河套地区。结合以上时间和地域的叙述,本文所探讨的殷遗民界定为:西周武王灭商之后,生活在原商王畿之地的殷遗民和其他地方商部族的人,以及生活在原商的统治区内,服从商人统治,以商为正统,反对周代商,以殷遗民自居的诸方国之人。1.2殷遗民的组成部分本文所说的“殷遗民’’包括:一、周人灭商前后曾主动前来归顺的殷民。像《史记?9?9 周本纪》载文王“礼贤下士,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史记?9?9 殷本纪》及《史记?9?9 周本纪》中都有关于武王时期“殷之太师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的记载;《艺文类聚》卷十二引《帝王世纪》日:“纣政弥乱,殷太史向挚载其图书而归周”。周武王灭商之后,一些殷贵族也主动归顺周人,《史记?9?9 宋微子世家》载:“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纣既立,不明,淫乱於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微子曰:‘人臣三谏不昕,则其义可以去矣。’于是太师师乃劝微子去,遂行。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1977年,在陕西岐山周原发现的H31:2号周初甲骨文上记载了微子降周的简要情况,据庞怀靖先生的释文:“维衣(殷)微子来降。其执暨厥史,在庙尔卜,日南宫邰其酢。”o可知在微子降周后,是受到周统治者礼遇的。二、周人灭商时俘获的殷民。这在《逸周书?9?9 世俘解》篇中有明确的记载,其文日:“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魔亿有七万七千七百七十又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关于“亿”,《毛诗正义》郑笺云:“十万为亿”,周制十万为亿。周人俘获的殷民数大概有30万人。三、周人灭商后接管商人的土地时一并接管过来的殷民。这是殷遗民中数量最多的部分。。陕西周原考古队、周原岐山文管所:‘岐山风雏村两次发现甲骨文》,‘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3期。5绪言1.3晚商人口数量关于晚商人13数量的问题,古文献中有些许记载,后代的很多专家学者多有论述。本文只对晚商人口的总数及商王畿之地的人口数做一简单说明。《帝王世纪》载夏禹时期“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周公时期“民口千三百七十一万四千九百二十三人”,没有商代人口的明确记载。《逸周书?9?9 世俘解》云:“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魔亿有七万七千七百七十又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 上文已经说过周代“亿’’当十万,从上面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基本信息,即武王在灭商过程中所消灭及降服的方国大概共有750个,杀死及俘获的人口将近有50页入。许倬云先生认为,武王伐纣时,商人口未必能过百万。④宋镇豪先生根据甲骨文、金文资料推测:“商的地方族落组织或基层地缘组织总数超过700个以上,按8200余人的平均人口规模数计之,这部分的总人口数约略有580万人左右。再合上述方国人口180万和下节所估商王邑人口数万至十余万人,则晚商人口总数约略近780万人。”圆笔者暂时采用后说。按照宋镇豪先生的推测,“殷都的人口在文丁之前约有14万人,在最繁华的帝乙、帝辛时期,大概有23万人左右。”@杨宝成教授在其《殷墟文化研究》一文中也认为,殷都的人口在其最繁荣的帝乙和帝辛时期,总量当在10万人左右。而已故著名史学家李亚农在其《欣然斋史论集》一书中也认为,当时周族的全部人口至多也只有十五万左右。赵世超先生通过甲骨文所反映的商周用兵情况来考察后认为“商、周之不敌,则周军实不过数千人。虽尚有留守本土者,即以五倍计,亦不过一万五千人。以一家五13出一兵计,则周邦人口不能过十万”。回综合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周族全部的人口数量,大致只和殷都的相当。1.4前人对殷遗民相关问题的研究状况在前人的著作及论文中对殷遗民的迁徙及生存状况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关于殷遗民的迁徙问题,这包含从总的方面来述说殷民的迁徙问题和从个别方面(像介绍殷遗民的某一支甚至某一个人的迁徙)来论述。总的方面来论述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许倬云先生认为:“武王克商后的一项重要措施便是将东土的俊杰成族的迁4懈倬云:《西周史》,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93页。o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196页。。宋镇豪:《夏商人口初探》,‘历史研究》,1991年第4期。回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6绪言到陕西,以达到强干弱枝的目的,同时也可以使东土人材能为周所用,所谓‘殷士肤敏,裸将于京’的‘京’,可能指宗周,而不是成周的宗庙,这一措施也可说是西周建立新国的第一步。大量东方族群遗物在关中一带出土,尤其扶风岐山一带,说明周原旧地是周初统治者迁徙殷遗民的徙居点之一。’’①李民先生和张国硕先生认为:“商王朝被灭之后,一些商人被迫远徙他乡;尤其是在武庚叛乱被镇压之后,周人开始经略东方之地,商族远徙的势头更加凶猛。殷遗民主要向东北和江南地区进行迁徙。”②彭裕商先生认为:“周初迁往洛邑的殷遗民,不是一般的殷遗民,多是商代贵族,大多数当是与商王有血缘关系的子姓贵族。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周人迁殷遗民于洛邑的重大政治举措,有重要的意义。”@李宏和孙英民先生通过对周初青铜器的分布、制作、铭文等方面的分析,认为“承担着当时先进文化的殷遗民,随着其不断地迁徙而将其先进的文化辐射到祖国的周边地区,从中原腹地向关中、洛邑、齐鲁、北燕、辽东、宋卫、江淮之地聚集与扩散,并与周边民族发生交汇与融合,从而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④向桃初先生认为:“湘江流域出土的大量商周之际青铜器是商末周初的殷遗民在受到周人所逼迫而选择南下之后随之带来和来到本地后又铸造的。”@印群先生认为:“周王朝把一批殷遗民从殷的根据地强行迁到周的各个诸侯国,这是琉璃河遗址殷遗民的一个重要来源,但这不是该遗址殷遗民的惟一来源。琉璃河遗址所发现的殷民墓墓主人的另一个来源就是本来就居于该处的殷代居民之后代。”@从个别方面来论述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何光岳先生认为:“奄国属于商部族,是其一个分支,应为子姓之国。商代曾定都于奄。成王时平定武庚联合的三监及郯、奄等十七国的叛乱后,奄人开始四处流散,有的迁至山西太谷县的奄谷;一支南逃至江苏常州的奄城;还有一支向北绕过渤海湾后到达朝鲜半岛,有的渡海到了日本。”o史广峰和郭文佳两位先生通过对周初邶子、邶伯彝器散失情况来分析,认为“周初在平定三监及东方各族的联合反叛之后,曾一度将邶地的殷顽民强行迁徙至边远的燕国,这在稳定西周王朝北部边境的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倬云:《西周史》,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q李民、张国硕:《夏商周三族源流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0页。回彭裕商:《周初的殷代遗民》,《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o李宏、孙英民:《从周初青铜器看殷商遗民的流迁》,《史学月刊》,1999年第6期。面向桃初:《湘江流域商周青铜文明研究的重要突破》,《南方文物》,2006年第2期。o印群:<试析琉璃河遗址商代陶器分期及其殷遗民之来源》,(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o何光岳:‘奄国的来源和迁徙》,‘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01期。毋史广峰、郭文佳:《从西周邶器之散失看周初对邶族之处置》,‘文物春秋》,2000年02期。7绪言房仲甫先生认为:“纣王伐东夷时留在东夷的商军在商朝灭亡,特别是周公东征胜利后,他们感到复国无望,便向东方的海洋进发,偶趁大风漂泊到达美洲是可能的。”∞关于殷遗民的生存状况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胡适先生曾作《说儒》一文,根据“儒”的本质和其来历来考证,认为最初的儒者都是殷遗民,他们穿殷衣、戴殷冠、行殷人的古礼。他们生活于周人统治和镇压之下,是当时社会的下层民族,他们饱尝亡国之痛,逐渐养成了柔儒谦逊的人生态度。李民先生认为:“殷民在入周之后,有一部分仍保留自由民身份,有一小部分还保留贵族地位,甚至有的仍能在周王朝中担任重要官职,但那些坚持反抗周人统治的殷贵族以及原来殷与国的民众,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已变成了周人的‘种族’奴隶。”④任伟先生认为:“周初在分土分民时燕国也分得了一些殷遗民,其中的贵族还进入到燕国的统治阶层,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们没有进入统治阶层的核心,与周人贵族还是有等级差别的。从总体上看,分到燕国殷遗民的社会地位不如当时的周人,但比当地土著人要高。”@赵燕姣女士通过对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西周青铜器出土的微氏铜器及其铭文研究,认为“扶风的微氏原是殷代贵族。他们在周初入周后,世代在周王朝为官,并能勤勉王事,得到周天子的重任,约在西周舞台上活跃得二百年期间,不仅地位权势不曾稍衰,而且采邑范围日渐扩大。微氏家族中的一些贵族甚至有能力获准铸造青铜重器,甚至出现了像具这样可以制造众多铜器的显贵。微氏作为殷遗贵族,其入周后的境遇显示出了历史变迁的意义,是了解西周对异族统治策略的最佳例子。”④1.5写作此文的出发点及意义1.5.1 写作此文的出发点在相关殷遗民的研究上,目前还没有人通过古文献,金文及考古资料对周初周人对殷遗民的管理政策,殷遗民的流向及生活在周人统治之下的殷遗民的生存状况作过全面、系统的研究,还有继续研究下去的必要。本文欲在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集合自己所掌握的文献及考古资料,希冀对此问题有一个浅显。房仲甫:《股人航渡美洲再探》,‘世界历史》,1983年第3期。o李民:‘<尚书>》所见殷人入周后之境遇》,<人文杂志》,1984年∞期。。任伟:‘从考古发现看西周燕国殷遗民之社会状况》,《中原文物》,2001年第2期。o赵燕姣:‘从微氏墙盘看殷遗民入周后的境遇》,‘文博》,2009年0l期。8绪言但系统性的论述,这是本文写作的重要原因。1.5.2写作此文的意义周武王灭商之后,对广大的殷遗民该如何处理,是关系到周王朝统治稳定的重大问题,研究周初的殷遗民问题以及不得不涉及到的周人对殷遗民的管理政策,对于探讨周王朝为何会享国八百余年;对于研究后来屡次出现的新朝统治者对待前朝遗民的政策得失问题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同时对如何更好地解决现阶段出现的移民问题也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1.6写作此文的研究方法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大批地下文物的出土,为我们的古史研究另辟良径。通过利用古代文献与近现代考古学成果,加之采用今人对殷遗民的研究成果相结合,以期望完成本文的写作。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引用了大量《尚书》、《逸周书》、《左传》及《史记》中的内容,除特殊标明外,《尚书》使用的版本是200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民,王健先生所著的《尚书译注》;《逸周书》使用的版本是199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黄怀信先生所著的《逸周书汇校集注》;《左传》使用的版本是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先生所著《春秋左传注》;《史记》所使用的版本是197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本文运用的各地关于殷遗民的考古材料主要是通过与殷墟商后期殷民的遗迹、遗物来对比,如果其与殷墟商后期出土的遗物相一致或相似便加以采用,像可以通过铭文辨别,这包括:?9?91.族徽辨别。通过郭沫若先生的研究,大家知道族徽是殷代各部落氏族中最为普遍使用的,在殷代器物上也是最经常出现的,而甲骨文中的“子某”都是与商王室有血缘关系的殷商贵族,即古代文献与甲骨文上经常出现的“多子”族,各地出土的铜器铭文带有族徽的,如“子口”,多认为是殷遗民的物品。2.天干辨别。以天干来称其父祖是商人的特征。3.铭文措辞。我们可以把需要采用的铜器铭文措辞与常见殷墟甲骨文的说法作对比,如与殷墟甲骨文写法、说法相一致或相似,可以认定其为殷遗民留下的物品。一还可以通过墓葬型制来辨别,比如:1.殷遗民墓的墓主人头向以向南为主。2.殷贵族墓多有人殉的情况。3.殷民墓喜殉狗。9绪言4.殷人墓葬多有腰坑。此外还可以通过随葬器物及其器物的组合来简单地考察其是否为殷人的墓葬。殷人随葬品的陶器组合多为鬲、簋、罐及豆。铜器组合多为鼎、爵、觯、尊世号手。现代考古学界里关于殷代器物与周代器物的区别,陈梦家、郭沫若等人都有专门的论述,概括起来其标准主要有五个,分别是款识、形制、出土地点、日月祀倒叙形式纪年、以十天干为人名。依白川静先生之意见,如果具备了以上五个条件中的一个,就可以判断其为殷系铜器。①但是殷系铜器在各地的出土不一定能确切地说明殷遗民曾迁徙到此,还有可能是商灭国之后其铜器被周人缴获之后而封给周之诸侯后而流散各地。所以本文在考虑相关考古发掘的殷遗民遗址、遗物时还重点考察殷系陶器的出土,以此说明殷遗民确系曾迁徙到此,在此地生活。o白川静。‘周初殷人之活动》,‘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三卷),中华书局出版社,1993年版,第128页.10周初对殷遗民的管理政策2周初对殷遗民的管理政策周初殷遗民大规模迁徙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周初统治者对殷遗民管理政策的转变。武王灭商之后基本没有触动殷遗民的生活状况,殷遗民们“各安其宅,各田其田”。但是周公东征后认识到这种维持现状的做法易于殷遗民组织起来反抗,不利于周人的统治,于是开始大迁殷遗民到他处居住,这一政策也导致了殷遗民自发的流迁到别处。2.1武王对殷遗民的管理政策《逸周书?9?9 商誓》篇记载了武王灭商之后面对殷商旧臣、诸侯及百姓的训告之辞,主要是告诫殷遗民要遵从天命,服从周人的统治,不要造反作乱,这样“尔百姓其亦有安处在彼’’, “今予维笃祜尔”,只要殷遗民服从我周人的统治,我便赐福给你们,你们这些百姓就会得到安身之地。殷遗民若“乃先作,我肆罪疾”,谁敢于率先作乱,我便要治他罪。“其斯尔冢邦君,商庶百姓,予则忝刘灭之”,不管你们是诸侯邦君,还是庶民百姓,我都要全部杀掉你们。武王反复告诫殷遗民只要不作乱,我便赐福给你们,让你们安心生活,否则杀之,从中我们可以粗略地看出武王时期对殷遗民是以安抚为主,以恐吓附之。《尚书?9?9 大诰》载周公自称“兴我小邦周”,《尚书?9?9 召诰》又载周公称“天既遐终大邦殷之命”。周人以“小邦周”取代了“大邦殷”之后,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稳定天下局势,而国家局势的稳定与否,又取决于周人对殷遗民的政策是否妥当。据传武王克殷之后,曾就如何治理殷商遗民的问题,垂询于周公、太公和召公三位重臣,《尚书大传?9?9 武成》篇载:“纣死,武王皇皇,若天下未定,召太公而问日:‘入殷奈何?’”武王的一句“入殷奈何”,引出了太公、召公和周公三位大臣分别阐述了他们对殷遗民管理的设想。《尚书大传?9?9 武成》篇载:“太公日:‘臣闻之也:爱人者,兼爱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其余。何如?’武王日:‘不可!’’’武王首先否定了太公这种对不同之人区别对待的处理殷遗民策略。随后召公阐述了他的想法:“有罪者杀,无罪者活。咸刘厥敌,毋使有余烈。何如?”这种不加以区别而笼统地赶尽杀绝的政策同样得到武王的否定。最后周公阐述了他的治殷之策:“各安其宅,各田其田,毋故毋私,惟仁是亲。”武王听此言后的反应是,“旷乎!若天下之已定矣!”武王对周公这种“各安其宅,各田其田”,基本不改变原有殷遗民的生活状态,维持现状,以达到统治安定的策略给予了肯定。周初对殷遗民的管理政策《说苑?9?9 贵德》中关于武王时期如何处理殷遗民的问题有着与《尚书大传?9?9 武成》篇同样的记载。从以上的记载来看,周人灭商初期,其内部在如何对待殷遗民的问题上是有不同看法的。周武王最终采纳了周公的主张一“各安其宅,各田其田,毋故毋私,惟仁是亲’’的策略,这种用维持现状的方法来处理殷遗民的指导思想,具体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1思想上劝服武王伐纣时,率先指责了纣王的几大罪状以作为伐纣之起因,《尚书?9?9 牧誓》云:“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土。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纣王罪状之一是听信妇人的话;其二是不祭祖宗和上帝;其三是任用四方罪恶多端的逃亡者,而不任用同宗兄弟,使他们暴虐于商邑。这样以来我周邦便是奉天命来伐商的,商的灭亡也是天意,所以你们这些殷遗民要顺应上天,服从我周的统治。2.1.2吸收归附的殷贤能之士入周任职周人在灭商之前就注意吸收殷民中主动归附的贤能之士进周政权任职,《史记?9?9 周本纪》载:“西伯日文王……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史记集解》中记载的有辛甲的事迹:“故殷之臣,事纣,盖七十五谏而不听。去至周,召公与语,贤之,告文王,文王亲自迎之,以为公卿。”太颠、闳夭、散宜生、辛甲等人的事迹后世文献也多有记载,他们后来都成为周政权的重要谋士。周人在灭商之后,吸收殷遗民中主动归附的贤能之士进周政权任职这一政策继续。《吕氏春秋?9?9 慎大览》载武王时期对殷遗民中贤能之士的处理办法是:“武王……显贤者之位,进殷之遗老。而问民之所欲,行赏及禽兽,行罚不辟天子,亲殷如周,视人如己,天下美其德,万民说其义,故立为天子。”《尚书?9?9 召诰》载:“王先服殷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事”。从《吕氏春秋》中我们可以看出周人灭商后对原来商朝的大臣、贤能之士不是压制打击而是给予优待的,以笼络人心;从《尚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周人在对这些殷遗官吏的处理方式是他们可以与周人一样在周政权中担当职务,共同治理国家。两则材料都反映出周初统治者对商贵族中的中上层分子和官僚的重视。12周初对殷遗民的管理政策2.1.3分封武庚周人灭商后,商都殷地生活着大量的商部落遗民,周人并没有改变其原有的生活状况。《史记?9?9 殷本纪》载:“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悦。於是周武王为天子。其后世贬帝号,号为王。而封殷后为诸侯,属周。”武王并没有自上而下彻底地接管原来的商政权,而是让武庚禄父为殷人的首领,让他在殷的京师里比诸侯,以续殷祀,推行“盘庚之政”,负责管理殷王畿一带的殷遗民,而“殷民大悦”,减了新王朝的统治阻力。此外《史记?9?9 周本纪》载:“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逸周书?9?9 作雒解》也有相似的记载:“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三人的驻地环绕着武庚,郑玄的《毛诗谱》载: “自纣城以北谓之邶,南谓之都,东谓之卫。’’武王在分封武庚于殷都的同时,同时把殷王畿之地另分为卫、郝、邶三国,分别封给他的兄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名义上是辅佐武庚以治其民,实际上是对武庚进行监视,人们称为“三监’’。周武王分封武庚为诸侯,设置“三监”对武庚进行监视的措施,是想用和平的方式,维持殷遗民旧有的生活状况,在不触动殷人原有社会结构的情况下,轻松地处理好殷遗民问题。2.1.4褒扬忠烈,赈济贫困,收买人心武王灭商后,不是马上登基坐王位,而是先在旧商王都内实施一些仁政措施。《史记?9?9 周本纪》载: “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释百姓之囚”,从牢里放出因屡次劝谏纣王而被囚禁的箕子和百官大臣。《史记?9?9 周本纪》又载:“命毕公……表商容之间。命宏天封比干之墓。”武王特别为丞相商容,王子比干洗刷了罪名,恢复了名誉。通过对纣王曾打压的忠臣义士的褒扬,以周之仁政对商之暴政的做法,来说明周人统治的进步,来换取民心。周人的仁义还惠及到原商的普通百姓,《史记?9?9 周本纪》载:“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赈贫弱萌隶。”武王采取的这一系列仁政措施目的就是想缓和与大邑商民的矛盾,希望他们顺从小邦周的统治。尽管如此,《史记?9?9 周本纪》载:“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日:‘曷为不寐?’王日:‘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麇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逸周书?9?9 度邑解》亦云:“维天建殷,厥徵天民名三百六十夫,弗顾亦不宾灭,用戾于今。’’看来武王虽然灭了商,但对殷遗民还是不放心的,尤其是留下的“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13周初对殷遗民的管理政策今”的情况让武王感到天保未定。武王在极力寻求解决这些“登民’’威胁的办法,《史记?9?9 周本纪》载武王的想法是:“自洛、讷延于伊油,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天室。”武王最终营建洛邑作为镇守东方的堡垒后才放心离去,而后《史记?9?9 周本纪》载:“武王……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武王认为洛邑的营建,东方已可安定,天下已不需用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周立国和统治的稳固
周公克殷与周公东征
颠覆传统认知:牧野之战后周人如何重塑中华文明的走向(下)
王红亮:邶、康丘与殷墟——清华简《系年》与周初史事重构
成康之世
西周王朝——西周著名军事谋略家:吕尚(辅佐武王进行灭商战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