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凿井英杰伯益

 

从史料记载的历史伟人物来看,本人以为中华文明史上最早的父子英杰非皋陶父子莫属。

史料记载,伯益是虞夏王朝除“上古四圣”外的一个贡献巨大、才华横溢的“十俊之一”,主管林业、渔业和养殖业,又协助大禹治水,按现代的官员配备,起码是担当两个部长和一个副部长。本人认为,受其父皋陶的教育和影响,其思想和文化修养也是那个时期顶尖者,所以才有在《大禹谟》上称是伯益讲得那句至理名言:“满招损,谦受益”。伯益是皋陶的长子,所以我们后人研究皋陶,也可一并把伯益的巨大贡献研究研究。

说到伯益的巨大贡献,本人以为第一要提的是水井的挖掘利用和推广。凿井的成功,可不是一件小发明,本人以为可以与“巢与火”的发现利用一样意义巨大。这个发明创造,冲破了自然的局限,为夏代文明的发展争得一块自由的空间。由井而延伸出来的神话传说还为世人的生活增添了驰骋想象的空间,浇灌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井文化。比较一下,神农尝百草,后稷教稼。这两位的神功,在于“饮食”二字中的“食”——解决食源的课题;伯益凿井的神功,全在于“饮水”二字中的“水”——它解决了水源利用的重大课题。

汉代人写的《淮南子·本经训》中说,“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故事的意思是说,伯益凿出水井后,龙和神都视为天下发生的大变故,龙腾空乘云而去,众神跑回了天国昆仑山。这个传说,很有些意蕴是它在讲:人类与鬼神,仿佛分享着一块地盘。人类未知的领域,便是鬼神得以长袖善舞的王国。人类长一点本事,就多一块地盘,神鬼则只好有所放弃,有所失守。以此,咀嚼品味“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和“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的传说,就会让我们感到对“掘井”文明成果的自豪与陶醉。

挖井出泉,意义之重大,我们后人自我体会一下吧。其一,井的利用,可使人们在承雨雪、汲河湖之外,另辟出新的获取水源之途。其二:于本无水的地表掘出水,这与河边取水、洼里灌瓶——利用地表固有水源,在得水利用有着质的区别。其三:因为能够掘井,摆脱对江河湖汊的依赖也就成为可能,为了饮水需要,不得不依水而居的情况,便可以有了改观——依井而居。后来的部落和城郭兴起哪个能离开井的发明呢?

本人记得,文革前,像我们六安这个小县城,多数城市居民是靠水井里的水做饭、洗菜和洗衣服的,冬天井水还冒着热气,冻手就好得多。而夏天呢,井水比气温低,可以用了浸泡西瓜,这时的井水被居民称为“井把凉”,真是好处多多。记得那时井边经常是很热闹的地方,取水、洗衣的笑语不绝于耳,井口处被绳索磨得光溜溜的样子记忆犹新。可惜,现在城里几乎没有的水井的踪迹,也是个遗憾吧!

相对于燧人氏、有巢氏,如果说有“凿井氏”之说的话,这个发明奖应该记在伯益的头上。《世本·作篇》引《周易释文》:“化益作井。”《初学记》卷七引文为“伯益作井。秦代《吕氏春秋·勿躬》中列举大桡作甲子、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后益作占岁、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仪狄作酒、高元作室等二十种事项,其中讲到“伯益作井”。二十种事项,即是二十种给生活带来革命性影响的重大发明。伯益对水井的发明和利用,本人认为应居二十发明事项之首。

伯益造井的传说,大约还同他的名字有些干系。益,就是“溢”的古字。前面已讲到《书·大禹谟》所记伯益的话:“满招损,谦受益”。此语,可以说是伯益最著名的格言,它恰是取之于水井。井以自满而得意的时候,正是要招至汲取之损的时候;井因水少而谦逊的时候,它将得到益——溢,增加水量,增高水位。挖井,总希望井水泉涌,取之不竭,汲之不尽,伯益之(),不正是关于井的吉祥语、对于井的祝福话吗?可以设想,如果古人需要杜撰一个井的发明者的话,“益”无疑是这一人物理想的称谓,这就像“燧人氏”之于火、“有巢氏”之于屋一样。

让我们记住皋陶,也一并记住伯益吧!

 

 

注:后面的部分来自网络,无兴趣的朋友不要看了。

伯益(又称伯翳、大费等)的功劳和事迹可以大体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高超的驯兽奇才。。

 (二)忘我的治水助手。尚书·尧典》写唐尧时,“汤汤洪水分割,荡荡怀山襄陵。”四方诸侯推荐鲧治水。《史记·夏本纪》载:“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鲧被舜“殛于羽山以死”。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依据新的《夏商周年表》和《史记·夏本纪》所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推算出大禹治水的时间约在公元前2104年-前2091年间。在这离家“居外”的十三年中,伯翳是大禹的得力助手。“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则谓:禹“遂行四渎,与益、夔共谋。”总之,大禹左臂右膀中总少不了伯益。他们同甘苦,薄衣食,“决江疏河,通四渎,致之於诲。大小相引,高下相受,百川顺流,各归其所。然后人民得去高险,处平土。”由此,大禹名垂千古。而伯益作为大禹治水的肱股之一,自然也是功不可没。“故功绩铭乎金石,著於盘盂。用现在的话说,在治水的功德碑上,理应镌刻上伯益的大名;在治水的功劳簿上,理应记下伯益的伟绩。真正使他成为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名人。
  (三)最早的农业专家。在佐大禹治水的十三年中,伯益走南闯北,总结各地原始农业经验,成为我国最早的农业专家。他在舜帝时担任“虞”官,相当於《三坟》中的后土中正,“职川山草木虫鱼鸟兽。”或者说,大体相同於今天的农业部长,农林水牧渔一手抓。除了疏浚河道、排洪防涝之外,还有几项彪炳於史册:
  一是烧荒垦田驱兽。在“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约公元前4500年-前2300年)和“山东龙山文化”时期(公约公元前2400年-前1700年),东夷人逐水草而居。草木丰盛对发展原始食草畜牧业是个有利条件,但对发展原始农业却是一个障碍。在生产工具(石铲、石斧、蚌镰等)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如何垦荒是进行作物种植的前提。伯益充分利用和发挥火的巨大威力。《孟子·滕文公上》:“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这就是说,掌管“上下草木鸟兽”的伯益,一把火烧将过去,即可收到一石二鸟之功效。一是快速除去杂木荒草,灰烬又可肥田。《帝王世纪·五帝》:“益为朕虞,庶物繁植。”就是各类农作物获得丰收的写照。二是借火驱走野兽,减少危害。西汉刘向《说苑·君道》云:“益掌禽。”殴与驱通。正如《前汉书·郊祀志下》:“先殴失道。”颜师古注:“殴与驱同。”伯益主管驱赶有害禽兽,方法大概就是火烧大荒。在今人看来极其野蛮、破坏环境的烧荒方式,在当时却不失为一种先进的耕作方式。这就叫作“此一时,彼一时”也。
  二是卑湿之地种稻。由于“益主虞,山泽辟。”…山林川泽皆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他就指导普通百姓种植早作粟类作物,在低洼潮湿之地也开始试种水稻。《史记·夏本纪》: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记述的就是伯益受命向“众庶”(百姓)发放稻种的事。根据考古发掘,我国“由野生稻向栽培稻进化的古栽培稻,时间距今约一万年”。”在距今四千多年的伯益时代种植水稻,不仅可能,而且栽培技术一定会有长足进步。应该说,伯益是这一时代水稻种植的积极推广者。在这种情况下,仍有普通百姓食不果腹,伯益就“调有余相结,以均诸侯”⑩,,将征集到的粮食以及捕获到的猎物施舍给他们,这便是《史记·夏本纪》所记述的舜“与益予众庶稻鲜食”之事。
  三是完善掘井技术。《世本·作篇》引《周易释文》:“化益作井。”《初学记》卷七引文为“伯益作井。”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对水充满着矛盾心理,水多了,成涝灾;水缺了,出旱灾。在洪水退去的季节,或居住在高地的人们,取水便成为一大难题。掘井技术的发明,等于把水源引进了居室,而且清洁卫生。在距今约7000年至53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已“发现了一口井”。”与伯益同时但年龄稍长的舜,更是一名穿井高手。《史记·夏本纪》写他在穿井时,曾穿出“匿空”(地道)以藏身,机智躲过了顽父傲弟“下土实井”的灭顶之灾。既然如此,为什么“伯益作井”还会在史册上留下一笔呢?据分析,伯益可能是当时作井技术的集大成者。正像仓颉造字、奚仲作车、夷牟作矢、杜康造酒、蔡伦造纸一样,他们只不过是某项发明创造的代表人物而已。但用此人冠名而不用彼人冠名,其中自有道理在,说明他们在人类进步历史上的贡献还是应该得到承认的。
  (四)卓越的政治谋士。伯益具有高超的智慧和过人的判断力,是尧舜禹时期的政治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之一。
  根据《尚书》、《史记》记载,不管是唐虞之际的十位功臣,伯益均忝列其间。
  伯益的从政理念集中体现在《尚书·大禹谟》中。在禹、益、皋陶一起与舜帝讨论文德教化时,伯益发表了两通高见。首先,他通过赞扬尧帝实现“奄有四海,为天下君”的神圣使命,说明“乃武、乃文”即文韬武略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了他的理政原则,今天不妨称其为“十不主义”。原文是:“吁!戒哉!做成无虚,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於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百姓以从己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译为白话文,大意是:“唉!要警惕啊!应该时时刻刻戒备预料不到的事件,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放纵於过度的游玩,不要沉溺於过度的享受。任用贤明的人不要三心二意,清除奸邪者不要犹豫不定。有可疑之处的谋略肯定不会成功,考虑各种事情的时候思路应该开阔。做事情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也不要违反民众的意志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懈怠,政事不荒废,四方万国都会前来尊你为王。”伯益的“十不主义”可简单归纳为四点:一是办事情要尊重规律、民意、法制;二是做决策要考虑周全,做到万无一失;三是在用人上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四是不要贪图安逸,荒废国事。若再加上本篇《大禹谟》中的另一句至今流传的处世格言:“满招损,谦受益”,作为第五点,就更加完美了。
  这是追记的四千年前伯益说过的话,无疑经过了后人的整理、修改和润色,寄托了若干贤哲的从政理想。但能落到伯益头上,起码说明他有资格、有本事讲出这番道理。
  这个“十不主义”,我们今天不妨作为“干部道德守则”来看待,其光芒不仅没有随着时光的流失而消失,而是更加璀璨夺目。就如同伯益对着今天的干部耳提面命一般,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而且入木三分,又娓娓动听。
  在处理“对外关系”或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也显示出高人一筹的智慧和谋略。当时作为华夏族的大禹受舜命,率各族诸侯前去征服“三苗”。大兵压境三十天,苗民还是抗命不服。伯益随行参与军机,出谋划策。他认为,光靠武力弹压不行,还得以德行相济。他用帝舜以至诚至孝之心感化顽父瞽瞍为例,说明至诚连神灵都能感动,何况这普通苗人呢?禹接受了益的这一计策。于是,舜帝广泛地推行文教德治,让人们拿着榍和翳在宫庭两面台阶上跳舞。然后就率军队撤退。又过了七十天,三苗终于来归顺了。以文代武处理民族矛盾,化干戈为玉帛,实现大小民族和睦相处,这种做法即使放在今天也仍是一种治国安邦良策。
  (五)实践的地理学家。《山海经》是我国历史上雄伟瑰诡的一部奇书,也是研究我国上古社会的重要文献。关于它的成书年代,迄今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大部分作於战国时期,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汇集了前后多人之作。但史书上也有称《山海经》为“伯益之书”的。《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遂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证之。故名之曰《山海经》。”再如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见闻,作《山海经》。”
  毋庸置疑,在史料空白的情况下,伯益独自一人根本不可能完成这部含有“我国上古时代民族、宗教、神话、历史、地理、医药、生物、矿产等许多方面的丰富史料”巨著。但这丝毫不能否定伯益在《山海经》成书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史记》等所载,伯益是一位随大禹治水全程踏遍九州四渎的英雄人物,他的所见所闻,关于他的传闻传说,进入《山海经》之中,恐怕没有人会表示反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历史学家们把他假托为《山海经》的著作者。较之北魏的郦道元、明代的徐霞客,我们称伯益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实践型地理学家,恐不为过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伯益(黄帝的5世孙,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嬴姓,秦朝王室之祖)
伯益
嬴姓的始祖伯益
一个秦始皇的祖先,懂鸟语,擅驯兽,大禹说治水成功皆因他帮助
论上古伯益的德政思想 易律夫撰
伯益凿井的八角星标记消失与被害之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