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棒槌山下的一条山沟里,发现与避暑山庄修建有关的重要秘密!

棒槌山

承德第一名山

在棒槌山下的五窑沟里

有一处重要的古迹留存

讲述着这条山沟

与山庄外庙修建密切相关的往事

去看看

↓↓↓

  探秘五窑沟  

❍钱宝林

在承德外八庙安远庙与普乐寺的鞍部之间,有一条通向罄锤峰的原始土路,那就是五窑沟。原来,那里面还有个古村落,本世纪初,这个村落在城市改造中消失了。但历史的遗迹还在这里零落地散布着,最明显的就是烧制砖瓦、琉璃制品的五窑沟遗址了。

10月27日下午,相约了高兴武、李国林二位藏友在火神庙乘10路公交,不出10分钟就到了喇嘛寺站点。下车后开始步行,穿过承隆铁路桥,前面一通高大的碣石矗立在左右分路的中间,上书康熙皇帝题“罄锤峰”三个大字。

▲向左走是去往安远庙的路。

▲向右是通往普乐寺的路。

我们走中间这条路来到罄锤峰索道站,约好的常甘生、杨利民藏友已经在此等候我们。

寒暄过后,我们开始步行顺着修好的乡村公路向五窑沟出发。杨利民和李国林多年前就光顾过五窑沟,常甘生大哥在林业局工作,也没少光顾。但他说:还真的没注意过五窑沟还有遗址一说。这里面就属杨利民老师了解的多,他在多年前曾仔细地考察过五窑沟,拍了不少有史料价值的照片资料,也将在考察中发现具有历史遗迹及收藏价值的文物上交给相关部门,还曾带领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专门采访和介绍过五窑沟。今天,利民老师是骑着摩托来的,也是多年没来了,他在前边给我们探路。

▲秋阳之下,远远地望见罄锤峰高高挺立在山巅。

康熙肇建避暑山庄外庙,乾隆扩建山庄和修建外庙,都有一个宗旨,那就是不扰民和以“俭德”自居——“境广草肥,无伤田庐之害”(康熙 避暑山庄记)和“示俭因之缅训良”(乾隆绿毯八韵诗句)。那么,大兴土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大量的白花花的银子。有不少游人在游览山庄时看不出多少端倪。当然,也有有心人提出异议,皇家园林,怎不见一块灵璧石?还真的说对了。山庄和外庙的建筑材料,都是取自周边的青石、鹦鹉石、花岗石、砂砾岩等,特别是用砖瓦、琉璃构件,都是在这五窑沟里烧制出货。皇帝的高明也在于此。至于楠木、紫檀、黄金覆顶的外庙,那是给少数民族王公大臣和外国人看的,凸显出大清的豪横和富足。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以其精妙绝伦的建筑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康乾盛世时推崇节俭,不累百姓,特别是修建山庄和外庙时大多就地取材,铺路的青石,装点景致的上水石,建筑物下的基石、柱脚,无不取自山庄的周边。烧制的砖瓦和精致琉璃饰件也都出自本地,这些物件都产在五窑沟这个地方。今天,我就带着大家到五窑沟去一窥秘密。

▲村旁有一座土地庙。我想,这一定是为动土而设立的祭祀地。果然,利民老师证实了这一点,而且解释说:这是新疆的。

▲这堵由大大小小的残砖垒起的墙,基本都是五窑沟的产物。

▲石碾在废墟间倒卧着,显示着岁月的沧桑。

▲民俗摄影家和收藏家杨利民拿起身边的一块砖为我们判定着年代。

罄锤峰下寻觅五窑沟遗址。转了一圈,我们没有见到五窑沟窑址的真顔。利民说:我们走过了,窑址应该在下边。

杨利民一边带领我们寻找古窑址,一边为我们讲解五窑沟的历史。他说:其实五窑沟并不是五个窑,而是整个沟里的古窑群。它是为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的兴建提供大部青砖瓦和琉璃制品的专用窑,如今古窑已失全貌,但一部分遗址尚存。从遗址出土的窑印、青砖、瓦及琉璃制品看,与康熙修建溥仁寺碑文的记述是一致的,也与当时大臣的奏折内容相印证,说明古窑群与山庄外八庙关系密切。

经过两位“土著”村民的指点,我们终于来到沟北半坡两棵古槐树旁的古窑址。

几百年前的古窑址,显得苍老和满目疮痍。一席绿色的现代钢瓦围挡将三座古窑防护起来。看来,这里还是关注不够和缺乏管理。任凭岁月慢慢地流淌,但它们依然顽强地活着。

▲古窑址的烟道仍依稀可辨。

▲高兴武老师为我拍下了这张在古窑址前的照片。

▲在一处最完整的古窑址前留影。

▲与给我们指路寻找古窑址的当地“土著”村民胡学玉(左二)在文物保护牌前留影。

利民老师继续给我们介绍说:五窑沟这个自然村落的消失,原有的想法是保护五窑沟遗址和深度开发,可是,十五年过去了,这里还是一片废墟,任凭荒草一年一年地周复蔓延。

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2008年6月到承德拍专题片儿,杨利民带领他们到实地采访了五窑沟。他清楚地记得,导演叫王一,是《再说长江》的导演,摄像师是李老师,策划是柳清。

利民老师不无遗憾地告诉我:这部片子2008年8月9日在中央四套播出。你知道,8月8日是中国举办奥运会的盛大开幕式,大家的目光都聚焦了奥运。所以,第二天播出这个节目,收视率肯定不会高。这些年,我一直想办法搞到这部专题片,可是都没有成功。

▲杨利民带领央视摄制组,到曾任承德市文化馆馆长、承德市文物局顾问、著名书画家关阔老先生家采访。

因多年来缺乏保护,仅存的窑口破坏严重,对五窑沟古窑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民间文保专家兰义和,曾多次呼吁相关部门及时采取实质性保护措施。国内一些专门研究古窑址的专家在了解了五窑沟现状也都说,“像五窑沟这样功用性质的明清古窑,在中国已经是唯一一处了。”

据了解,虽然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土地改良时,破坏了部分自然面貌,但大部分都保留了下来。地上遗物保留的很少,但诸如“琉璃料池” “炼泥池” “操作平台” “三合土平台” “砖砌平台”都保存在地下,需要专家有组织地进行挖掘。

我们所见到的遗址遗物,是保留下的三孔窑口和窑口以东不远处仅剩下两平方米面积的砖砌立窑痕迹,是珍贵的遗迹。有专家分析:估计窑口底部烟道、灶坑都很完整。这对于研究琉璃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而立窑则是研究瓦岗文化最基础的东西。

五窑沟的历史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不过寸余。在1939年日本侵华期间,“日本建筑之父”伊东忠太就专门对五窑沟进行过研究。有一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绘制的“热河遗址配置图”中,除了标注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位置,还标注了五窑沟古窑的位置,图上称其为“乾隆窑场”。可见,五窑沟古窑遗址的历史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2003年,五窑沟皇家古窑遗址被列入承德市双桥区文保单位,2008年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

▲原五窑沟村民家里留存的构件。

▲当地村民挖地基时露出的断层,到处都是当年皇家烧窑时留下的遗址遗物。

▲五窑沟老胡家门前的立窑,用于烧制山庄外庙用的大砖,此砖在该村拆迁前到处可见。

▲用于粉碎琉璃上色用的矿石痕迹。

▲未上釉的外庙构件莲花基座。

▲这是多年前,利民老师拍摄的原汁原味的土地庙。清时的工匠们用废旧余料建了一个小土地庙,庙虽不大,但构件非常讲究,是一座具有皇家气派的土地庙。

▲二十一世纪初五窑沟村全景。

▲五窑沟出土琉璃构件(一)

▲五窑沟出土琉璃构件(二)

▲五窑沟出土琉璃构件(三)

▲五窑沟出土琉璃构件(四)

承德清史专家兰义和王枢坤对五窑沟进行了多年的专题考察研究,并将他们多年来对于五窑沟的研究编著成书。据了解,《承德皇家古窑考》一书共设八章十六节,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展示了皇家五窑沟古窑遗址、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同时,又以不同的方法记述了皇家古窑的分布、遗存现状,以及古窑的管理与生产、窑工生活、窑印的发现与寓意,还有古窑遗址中的其他文化遗址等真实而详尽的遗存信息。该书展现给读者的是一部承德皇家古窑遗址真实的历史记录,也是目前唯一记述承德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为皇家建筑烧制琉璃构件、砖瓦的古窑遗址奥秘探索与研究的专著。

夕阳西下,余晖灿灿,我们带着探秘后的醉意和满足感,迎着山谷间的徐徐秋风,踏上了回程的路。

注:出土文物照片及老照片均由杨利民提供

作者简介

钱宝林,男,1953年8月18日生人,笔名金玉木,承德市人。大专学历,新闻专业。工作4年后到部队服役4年,一辈子从事交通运输工作。喜爱文学,尤喜散文诗歌。曾在《承德日报》《热河晚报》担任多年通讯员。在各类报刊杂志及网络刊发新闻、通讯、诗歌、散文等稿件900余篇。多年来注重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史料的收集学习和整理,喜爱旅游门券收藏和摄影,在《门券收藏研究网》辟有个人专栏。曾在避暑山庄官网刊发系列文章。



编辑:百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祖国揽胜】承德避暑山庄4
二、七绝·承德避暑山庄(三首)普陀宗乘之庙、普宁寺、棒槌山
河北承德这21个地方被国家重点保护,看看都是些啥宝贝?
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
承德记游
祖国风光(838)承德双塔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