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乾隆御景之——四知书屋

避暑山庄肇自康熙以来,扩建、改建以及景名题额的更迭持续不断。其中,四知书屋就是一例。由康熙帝的“依清旷”而自己命名“四知书屋”,借由“名”的调整,乾隆帝将自身思想填充其中,扩充了建筑内涵与外延的意义。而他由“依清旷”推及“四知”的“寄言出意”式的解释,事实上也正扩展了前者的意义空间。

四知书屋,落成于康熙年间,本名“依清旷”,青砖灰瓦,单檐硬山,宽不过五楹,是康熙帝引见官吏和读书习字处。这书房虽其貌不扬,却位于避暑山庄正宫中轴线的中心部位,“九五至尊”的中心。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弘历增题“四知书屋”,并在《四知书屋记》中明确指出,乃祖康熙帝原题的“依清旷”“似寄情山水之意,无涉熙政、诘戎之为”,同时又巧妙地寄言出意,在对“依清旷”的创造性解释中推及“四知”之义:

清旷之名乃寄情于山水之意,然水澄然而清,故明;山廓然而旷,故公。明与公即为熙政诘戎之本,皆由知,几而推之为四知也。

“四知”出自《周易·系辞》中“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物之望”。乾隆帝还进一步地详细阐述了自己题名的用意:

盖微柔阴也,彰刚阳也。阳动而阴静,动无不由静,彰无不由微,刚无不由柔。然而柔能制刚,微能掩彰,静能制动,此又圣人扶阳抑阴之本义,正心敕政以及用兵者,不可不深知所谓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者,宜何如其凛凛哉!

这就明确点出了自己对此殿功能的扩展,即怀柔功能的加强。这也是乾隆帝“刚柔相济”“恩威并施”的统治手段所要达到的境界。以“书屋”命名,给人带来心理暗示是亲和的,即乾隆时期以文制武,以柔克刚这一基本出发点。发生在这座建筑中的历史事件,更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康熙帝巡幸塞外期间,入觐的少数民族多为蒙古诸部,召见地点多在山庄外的各行宫大营。乾隆朝,到避暑山庄入觐的藩部属邦人数更多,范围更广。据有关资料统计,乾隆年间入觐召见活动大量改在山庄内进行,乾隆帝在澹泊敬诚殿接见重要的王公大臣,少数民族首领和西藏政教领袖之后,通常将后者引入四知书屋,赐坐慰问,或长谈,或赐茶。相比之下,澹泊敬诚殿的接见多是礼节性强、隆重而庄肃的典礼场面,体现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被接见人顶礼膜拜之余难免无所适从。而在四知书屋的氛围之中,宾主间的交流更加自然融洽,更能体现出乾隆帝怀柔远人的诚心,进而达到“使之畏威怀德、弭首贴伏而不敢生心”,“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与“四知”之名正可相互印证。

参考资料《中国传统解释学与避暑山庄园林艺术创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承德避暑山庄:把康熙皇帝的“依清旷”改为“四知书屋”,乾隆皇帝是怎么想的?
乾隆年年都去这块宝地 为何雍正13年没去过一次
承德:乾隆题避暑山庄36景
承德避暑山庄观莲所
清朝有个地方,康熙去了43次,乾隆去了48次,但雍正一次都不敢去
避暑山庄消失的三十六景,曾经那么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