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孔庙

  

 

北京孔庙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为中国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

 

先师门

孔庙正门,门前立有琉璃牌坊及下马碑。大门院内东侧设有神厨、井亭、宰牲亭;西侧有神库、致斋所等,环境神秘而典雅。先师门虽经明清两代多次修葺,仍保留元代风格。下马碑刻满、汉、蒙、回、藏、托忒文等六种文字: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进士碑林

进士碑林陈列竖立于先师门内及大成门前院内东西两侧,共198通,气势自殊。其中有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


碑上刻有进士姓名、次第与籍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的进士及第者计51624人。张居正,于谦、徐光启、严嵩、袁崇焕、纪昀、刘墉、林则徐、刘春霖、沈钧儒的进士碑,都可在此碑林中找到。

进士题名始于唐代雁塔题名,据说韦肇及第,偶而题名寺塔,于是后人相继仿效。

孔庙院内的题名碑是元皇庆二年(1313年)开科取士后建立的。

明代又往往把元代的刻名磨去,刻上明代进士的姓名,故元代题名碑已不多见,仅有的3座是清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吴苑掘地时发现的。

 

大成门

大成门是孔庙的第二道门。门内曾陈列石鼓10座,因其形似鼓而得名,石鼓系周宣王时期的遗物。



每鼓刻有记述周宣王游猎故事的四言诗一首,故又称猎碣。鼓上雕刻着古今闻名的石鼓文,为中国稀世文物。

石鼓出土于唐朝时的陕西凤翔,宋徽宗时移置汴京,金太宗时移置燕京,元代建成孔庙后置于大成门内,抗战前又运至南京,胜利后运回北京故宫保存。

现存此处的石鼓,是清乾隆时的复制品,石鼓旁立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御制《集石鼓所有文成十章制鼓重刻序》碑。西侧有清代书法家张照草书韩愈《石鼓歌》。

大成门左右两侧有元碑2座。东为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孔子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碑,西为四配(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加号(复圣、宗圣、述圣、亚圣)碑。



 

御制记功碑

御制记功碑计14座,分别竖于大成门院内东西两侧的碑亭内。大成门外3座:

《明英宗建太学碑》、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修先师庙并颁周彝器谕旨碑》、

道光九年(1829)《平定回疆告成太学御制文》。

 

大成门内有碑11座: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碑》、

康熙二十八年(1689)《御制四字赞碑》、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平定朔漠告成太学御制文碑》、

雍正三年(1725)《平定青海靠成太学御制文碑》、

雍正六年(1728)《二月仲丁躬祭文庙御制石碑》、

乾隆四年(1739)《临雍纪事碑》、

乾隆十四年(1749)《平定金川告成太学御制文碑》、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御制文碑》、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定回部告成御制文碑》、

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修文庙御制文碑》、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御制文碑》。

从上述碑名可知,碑文内容除了修葺孔庙、祭礼活动的纪事碑外,主要是明清两朝,特别是康、雍、乾三代,帝王南征北伐的记功碑。

 

触奸柏

触奸柏是孔庙内最大的一棵柏树,相传是元代国子监祭酒许衡所植,已近七百年的历史,至今繁枝盘错,挺拔苍翠。

传说明朝奸相严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时,行至树下,树枝揭掉了他的乌纱帽。几年后又长出了一个树瘤,横看似一个龙爪抓住了一个人头。

人们便认为柏树有知,能够辨别忠奸,因此称之为触奸柏辨奸柏

 

砚水湖

中心院落御道的西侧有一口古井,由青石板组成的花瓣形井台,石质井圈,因坐落在德胜门至安定门内一带的水线上,井水常溢到井口,水清浅而甘冽,称为满井。

相传,进京科考的举子们在孔庙拜谒孔子后,如饮井中圣水,便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

以井水磨墨,便会浓墨喷香,落笔如神。乾隆帝特赐名砚水湖

 

大成殿

祭祀主殿。这是一座下有月台,九五开间,红墙黄瓦,重檐庑殿顶最高等级的雄伟建筑。



殿内主座设置有孔子画像及其神牌位。主位两侧分立有颜回、孔伋、曾参、孟轲的配享牌位。

此外于东西两边还置有十二哲(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的牌位。

大成殿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后被毁。明永乐九年(1411)在原址重建。



清乾隆二年(1737)将主殿殿顶改用黄琉璃瓦。光绪三十二年(1906)为大祀孔子,大成殿由七间三进改为九间五进。



大殿内原挂有清朝历代皇帝的御题大匾,正中悬挂康熙二十三年(1684)御笔万世师表匾,



殿内檐周围悬挂九位清朝皇帝和黎元洪的金字匾额:雍正的生民未有、乾隆的与天地参、嘉庆的圣集大成、道光的圣协时中、咸丰的德齐帱载、同治的圣神天纵、光绪的斯文在兹、宣统的中和位育及黎元洪的道恰大同



 

崇圣祠

崇圣祠位于大成殿之后,原名启圣祠,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用以祭祀孔子的父母以及先代,清雍正元年(1723)改名崇圣祠,由南而北有崇圣门和享殿。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下令袭历代旧典,命宣抚王楫于金枢密院建宣圣庙,祭祀孔子。据《元史·哈刺哈孙传》:京师久阙孔子庙,而国学寓他署,乃奏建庙学。

元成宗铁木耳大德六年(1302年),在今址正式建庙,于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根据左庙右学的礼制,同年在孔庙西侧,建国子监,又称太学。大德十一年(1307年),特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块加号诏书石碑,现仍耸立在大成门前。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皇帝下诏恩准孔庙配享宫城规制,许孔庙四隅建角楼。

元末,孔庙荒废。

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新整治,并修缮了大成殿。

宣德四年(1429年),修整了大成殿及两庑。

嘉靖九年(1530年),为祭祀孔子五代先祖,增建崇圣祠。

乾隆二年(1737年),皇帝亲谕孔庙使用最高贵的黄琉璃瓦顶,只有崇圣祠仍用绿琉璃瓦顶。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祭孔的礼节升为大祀,孔庙也大规模地修缮,到了1916年才最后竣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孔庙,中国四大文庙之一,京城中最大的皇家祭孔场所
北京-国子监和孔庙
北京民俗辞典·孔庙
北京足迹(15):京城八庙(4)~皇家祭祀文化重地——北京孔庙“文庙”(一)建筑格局(上)
北京孔庙 孔庙其二(北京游之四十一)
【文庙】北京孔庙:规次曲阜,黄瓦覆顶(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