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英语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The case of the walk-in burglar的...

摘要:二期课改提倡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它与英语国家课程共为一体,互为补充,从兴趣爱好入手,以愉快教学方式来培养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进行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但有些教师对校本课程不像国家课程那样重视,课堂教学较为随意和盲目。学生也觉得选修了校本课程似乎在浪费时间,这就导致了一些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出现了学生自流和教学失控现象。而通过平时访谈、教研活动和培训我得知教师们最渴望得到有关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本文着重评析了2004年10月在全国校本课程的理论与案例研讨会上静安区七一中学的英语课本剧的展示课,就其英语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中的大胆尝试和创新谈谈粗浅的认识和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英语校本课程  教学设计  课例分析

 

英语校本课程与英语国家课程共为一体,互为补充,从兴趣爱好入手,以愉快教学方式来培养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包括社会语言能力、即席表达能力和活动能力。英语校本课程采用交际法教学,尽可能多地创造接近真实生活的英语环境,使学生进行听说为主的活动,通过习得的方式学习外语。即在较为自然的状态下,处于丰富充足的语言环境中,无需强大的外在压力,无需强烈的任务意识,自然地形成对语言的认识,进而掌握这门语言。

英语校本课程的类型有很多,如课程补充类的英语精读、泛读、听力课,英语角等;课程拓展类的英语竞赛、英语影片欣赏、英语歌曲、英语剧社等。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进行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但有些教师对校本课程不像国家课程那样重视,课堂教学较为随意和盲目。学生也觉得选修了校本课程似乎在浪费时间,没学到什么,这就导致了一些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出现了学生自流和教学失控现象。在平时访谈、教研活动和培训的调查问卷中,我发现教师们最渴望得到有关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下面我就通过评析这次全国现场会上静安区七一中学的英语课本剧的展示课(刘洁卿、詹慧执教),谈谈对自己引发的思考,同时希望以后能多些这方面的探讨。

一、教学实例的设计与分析

(一)课例设计(本节课由六七年级两位教师同时执教,学生也分别来自六七年级。)

1. 热身:复习有关描述人物表情和手势的词汇,学习一些新的词语并模仿,并进行小组竞赛巩固运用。(对子活动)

2.导入:谈论名侦探柯南的表情和手势,引出本课主题——侦探故事:The case of the walk-in burglar。

3.课文教学:

(1)阅读全文,边听课文录音边完成判断正误。

(2)说出生词并解释生词。

(3)就课文内容互相提问回答。(对子活动)

(4)角色朗读。(小组活动)

(5)改编剧本,进行课本剧表演。(小组活动)

(6)评选最佳演员以及最佳表演组合。

4.课文延伸:辩论:谁是真正的窃贼?

5.总结:说出自己今天学到些什么。

6.布置作业:续写、缩写或扩写课文,任选一项完成。

(二)课例分析

在之后的英语校本课程研讨会上,与会代表、教研员和听课教师都交流了自己的看法。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国家课程一样,也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以开展学生体验性的学习活动为主。大家都认为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是成功的,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1.选材上既注重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注意了趣味性,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认识到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与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根据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选材和设计活动,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促进语言学习。处于少年阶段的学生绝大部分对语言形式没有兴趣,只对语言内容感兴趣,所以教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选了没有结尾的侦探故事,符合学生猎奇、探究的需要。

2.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同语言的功能和应用有机地结合,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内在联系;在语言知识和语言功能的设计上采用循环扩展的方式,把握了培养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英语校本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非是单方面的、独立的,而是各种能力的培养相互渗透、互为一体的。这篇课文中有许多描述人物表情和手势的词语。教师以旧带新,由复习以前学过的相关词语进入生词的学习。学习的过程也是层层深入,循环扩展。先是看图片描述,再是回忆以前学过的相关词语,边做表情手势边描述,最后小组竞赛巩固运用,两组学生一组做表情手势另一组说出相应的词语。

词语到课文的过渡采用谈论学生中广为流传的漫画主角——名侦探柯南的表情和手势引出。课文的教学并非只是停留在教字词句的层面上,而是从听录音开始,让学生找出并解释生词、完成理解性的练习、角色朗读、改编剧本、课本剧表演、评选最佳演员以及最佳表演组合、辩论、改写等,这些活动都是几项技能结合起来进行训练,由简到难,从词语—句子—文章,从听—说—读—编—演—评—辩,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学生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加工信息、创造信息、传递信息、展示信息,最终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

3.学习的过程充满快乐,活动多样化,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得到了培养。

词语和课文的学习过程让人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学生在“听中学”、“看中学”、“想中学”、“读中学”、“做中学”、“玩中学”,时时爆发出欢笑。教师很动脑筋,教授单词的过程用图片、动画、表情、手势、道具等多种方式呈现。表演的道具做了提前准备,分发给每个小组,表演者在身上贴着写有姓名的标签,便于大家辨认,还用了屏风来分隔场景。竞赛记分用贴笑脸的方式。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主动、互动、交流合作、自主探究的氛围中实施教学。整个学习氛围非常轻松愉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注重培养学习策略,教给学生怎样学习,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教师事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查阅词典,为课文的理解扫清障碍,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上课过程中学生能主动提问,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自学后仍不理解的词语。学生能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交流和思考,在交际中遇到困难时能运用表情手势进行交流,能在小组中互助合作学习。能对学习内容简要小结,谈出学习体会。

5.活动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主题为线索,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做事、思考、合作等过程来体验语言,体验到学习语言的乐趣,使学生在“用”中发展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各种语言的应用能力,充分体现了在情境中的语言习得规律。六、七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兴趣转移快,缺乏自控能力,教师提供的活动大都短小精悍。例如:课文很长,教师就让三组学生分别就三个不同场景进行表演,既节约了时间又有新鲜感。教师充分利用学生不怕羞、表现欲强的特点,设计了围绕侦探故事这个主题展开的模仿、角色扮演、辩论等各种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们能够十分投入地参加各种活动。例如:因为有兴趣,学生的表演十分逼真。一位扮演狗的学生模仿狗叫、用前爪和客人打招呼等表演惟妙惟肖。辩论的设计也很新颖:一开始教师先邀请刚才在角色表演中扮演三位嫌疑犯的学生上场,就“谁是真正的窃贼”展开辩论,三人各自为自己申辩;接着学生就该问题展开辩论,并各自说出判断依据;然后教师综合大家的观点,得出推论;最后让窃贼陈述偷钱的动机。整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环环相扣,学生完全融入了紧张又刺激的学习情境中,在参与活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陈述事实、表述观点、思考问题、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判断等一系列能力得到了培养。

6.学生在接触语言的同时,思想内涵得到了挖掘,文化意识也得到了提高。本课主要讲侦探故事,但其中涉及到很多描述表情手势的词语,在最后判案过程中这些词起到关键的提示作用。而表情手势也是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教师通过游戏活动竞赛等方式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学会这些词语并运用它们表达含义。在结束总结时,许多学生谈了自己的感悟。课文的学习不能停留在文章理解、课文表演这些表层,更重要的是内涵寓意的挖掘,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7.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单一的以知识点为重点的终结性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往往会忽略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和利用。其实好的结果会给学生以有利的激励,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评选最佳表演奖的过程中,教师并不只关心评奖的结果,而是启发学生从语音语调、流畅程度、表情手势的模仿、剧本改编的语言是否生活化等几方面让大家各抒己见,分析每组的优势,让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除此之外,这堂课也出现了一些大胆的创新之举,引起了与会代表的讨论:

1.两个年级学生同时上一堂课,目的何在?如何体现不同要求?

学生虽然来自两个年级,但都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选择了英语课本剧的校本课程。大多数学校在并不缺教师的情况下,一般都是按年级分班,很少做这样的尝试。但观摩下来两个年级学生同上一堂课的确效果很好。因为:

(1)学生层次不一,有利于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共同前进。原则上将七年级和六年级分为A组和B组,进行两个年级学生的竞赛,各自为本年级争光。但在各个活动中又不完全作为竞争者出现,他们时常被编成一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

(2)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自控能力。七年级学生要做表率,要帮助六年级学生完成任务,自己必须做好预习工作。有的六年级学生语言能力并不落后,也在努力赶超七年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一种良性竞争,也有助于发挥各自所长。

(3)两个年级合在一起上课也是一种分层教学,在同一个活动中教师基于六、七年级学生不同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分层要求。这样可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使学生学得更加灵活,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六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表演,但语言知识技能相对较弱。七年级学生相对来说善于思考,语言也较丰富。在进行课文的理解性练习时,六年级学生至少要完成两道,而七年级学生是四道。在描述人物表情和手势的小组竞赛中,先是六年级学生做七年级学生说,再是七年级学生说六年级学生做。在解释生词的过程中,六年级学生用表情手势、七年级学生用英语解释帮助大家理解。在针对课文进行问答时,七年级学生提问,六年级学生回答。在课本剧表演时,每组四位学生分别来自六、七年级,根据不同的难度和水平分配不同的角色。最后的作业练习也有分层,让学生自选适合自己水平的弹性作业。

(4)六七年级学生同班,两位教师同时上课,有新鲜感,符合喜欢新奇事物的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活动较多,为了不至于形式太单一,教师设计的座位是围绕讲台的两个平行的圆弧,内弧是六年级学生,外弧是七年级学生。在对子活动中,六、七年级学生各一位配对。小组活动中,六、七年级学生各两位配成一组。两个年级的学生既有所区别,又便于合作。

座位的设计图如下:  

2.两位教师同时执教,有无必要?分别有何作用?

本课例充分显示了教师在教学中起到活动的组织、协调、引导的作用。两位教师同时执教的优势在于:

(1)对学生的指导更有针对性。两位教师分别来自六、七年级,都对本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及语言程度十分了解,在指导小组活动时能因人而异。

(2)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两位教师分别担任六、七年级的领队,为各自的组员加油喝彩,激起学生的主动求知、运用语言完成教学任务的竞争意识。

(3)起到活动开始的示范作用。在描述表情动作之前,两位教师互相握手打招呼。在

辩论之前,两人各自猜测一名嫌疑犯,并陈述理由,引导学生了解活动目的,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4)优化了教学。两人备同一节课,讨论中不时地激发起创作灵感,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教师通过互相分工协作,取长补短,教师群体的力量得以发挥,同时也减轻了许多额外负担。

(5)提高了课堂效率。我们常常感到上课时忙不过来,又要组织教学、又要板书、操作电脑,有时讲台、学生座位处来回跑,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两位教师就可以有条不紊,一人在组织教学的同时,另一人在板书、记分或操作电脑,两人轮换角色。课堂信息量可以扩充,节奏得以加快,效率得以提高。

当然本课例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分层是否不要以年级为标准一刀切,而是以六、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心理特点来划分;是否可以对每个活动做更加具体的分层要求等。这次的英语校本课程理论与案例研讨会已经结束,留给我们的思考也很多。英语校本课程是新生事物,因校因人而异。因无现成教材,所以教师从选材到教学设计,完全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新的课改要求每位英语教师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只有全面理解国家教育方针和办学宗旨,理解新课标,才能把握课程的纵向与横向结构,挖掘教学资源,合理构思,自编校本教材,优化教学设计,为自己提供一个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发挥自己教育智慧的空间。

二、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对教学设计并不陌生。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理论、传播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教学过程各要素进行整合,并合理安排和计划的过程。英语教学设计是指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对英语教学活动进行规划的过程。正如美国著名学者马杰所指出的,任何一种教学设计都可概括为三个问题:教什么和学什么;如何教和如何学;教得怎样和学得怎样。其实质依次是目标、策略、评价三方面的问题。教学设计从备课开始,并伴随教学实施的始终。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设计教学计划时应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这样能够更客观、更冷静地分析学生的实际反应与教学效果。英语学习首先是一种经历,是一种身心的活动过程。而任何经历或活动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所以,一切学习都是情境性的学习。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和拓展,它同样要求教师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活动的设计。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关注的焦点应放在每位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要想真正实现有效学习,教师应努力营造适合每位学习者的语言环境,始终考虑学生的发展。

2.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以学生为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让学习者有可能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学习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同一个班级内的学生也有很大差异。不同组别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作业,将是课堂教学的常态。而统一的讲解、答疑、点拨、指导,只能是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必要补充,是应学生实际要求而安排的活动。

3.学习方式应多种多样。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但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而且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特别在统一的活动设计中,要给学生一些选择余地。要给学生以自由,要让他们有机会选择方法。这样才能求得教学实效,激发学生兴趣。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2.李英《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大出版社   2004年4月

3.邹为诚 “新教材、新思路、新台阶”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6期

4.张玉海“英语校本课程开发”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3期

5.肖传剑  熊燕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4年第6期

6.蒋军海 “综合高中英语分层教学的实验研究” 2004年第6期

7.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 《中学新课标资源库——英语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年2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中英语课程纲要(七年级下册 )
基于学生发展的学校课程统整研究
【独家】课文分析的方法与案例
“创新求实”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郑州五十一中加强学科建设,凸显学科特色
小学三年级英语书法(English calligraphy)教学PPT课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