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七百年前文人吴莱笔下的普陀山

  新编《普陀山志》第六编“莅山名人”历数历代游历普陀山的名人58人,元代文人吴莱名列其间——

  吴莱(1297~1340)字立夫,号渊颖先生。浙江浦江人。元代学者、诗人。泰定元年(1324)夏,游普陀山,作《夕泛海东》、《寻梅岑山?观音洞》、《登磐陀石望日赋》三首,及《望马秦桃花诸山问安期山隐处》、《甬东山水古迹记》等诗文。

  “浦江人民政府网”在“浦江概况?历史渊源”中说:“宋元明清四代,方凤、柳贯、吴莱、宋濂、戴良、倪仁吉(女)、蒋兴俦(心越大师)、戴殿泗等皆以诗文书法驰名文史。”

  于是,我们可以在元代和现代之间神思跨越689年,遐想一位“便携学仙子”的古代文人,他行囊简便,在“泰定元年”(《甬东山水古迹记》语)即公元1324年的夏天从隐居的吴莱峰出发,抵达“定海侯涛山”(今镇海招宝山),在舟山群岛玩命似的游历了大约五十天!成为我们心目中的资深驴友。确实,元代大陆深山居民对于大海还是惊奇的,玩过之后,亲友们问他见闻,他写诗记载道:“去家才五旬,恍若度一岁。……人云古翁洲,遥隔水中央。一夜三百里,猛风吹倒樯。”(《还舍后人来问海上事诗以答之》)

  于是,我们还可以在金华与舟山之间虚拟一条“批发穷大荒”的旅游路线:西边是浦江的“深袅江源”,吴莱隐居的地方,“欲行复坐皆云水,只属骚人与钓家”,也是他诗中的“浦江十景”;东边则是海上千岛的甬东山水,神奇玄奥的“小白华山”,或曰“梅岑山”,或曰“补怛(即普陀)洛迦山”。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渊颖集》,数十天的游历后,吴莱笔下普陀山的风貌散见于《海东洲盘陀石上观日赋》、《早秋偶然作寄宋景濂》之十、《偶阅昌国志赋得补怛洛迦山图》等。

  一、海岸孤绝

  “海岸孤绝”就是将近七百年前元代文人吴莱笔下普陀山的总体风貌——

  普陀山的“前世今生”经历过从仙境向佛国的“华丽转身”,而华丽转身的转轴则是“易律为禅”的南宋僧人真歇禅师所标榜的普陀山今生真容——海岸孤绝处!

  神秘道人秦代“千岁翁”安期生在普陀山留有“仙人井”遗迹,汉代南昌尉梅福梅子真则留有“梅岑山”古称,晋代道人葛洪葛稚川则留有“炼丹洞”遗迹,均暗含着普陀山的仙境前世。

  吴莱的《夕泛海东寻梅岑山观音大士洞遂登盘陀石望日出处及东霍山回过翁浦问徐偃王旧城》八首之二写的就是普陀山的仙境前世:

  起寻千步沙,穹石塞行路。

  怒涛所摐击,徒以顽险故。

  卓哉梅子真,与世良不遇。

  上书空雪衣,烧药乃烟树。

  玄螭时侧行,缟鹤一回顾。

  从之招羡门,沧海昼多雾。

  吴莱在山月初升、凉意渐起的时候前往普陀山,大约是在今朝阳洞一带攀岩而上,想像梅福的道士生活:烧药,养鹤。

  但是,据《偶阅昌国志赋得补怛洛迦山图》,吴莱读过他出生后第二年即大德二年(1298年)昌国州判官冯福京等人修纂的《昌国州图志》,自然深刻理解眼前的普陀山已经在“晋之太康”就有了佛寺,但是,那时全国到处都有佛寺,普陀山完成了从仙境向佛国的华丽转身,尚需特殊情节——《昌国州图志》那里记载着唐代的梵僧来山礼佛,见潮音洞观音示现;日僧慧锷上山留佛,建“不肯去观音院”,普陀山开始了观音道场的历史,直到“绍兴元年易律为禅,辛亥,真歇禅师解会长芦,南游浮海于此,结庵,榜曰‘海岸孤绝处’。 ”(《昌国州图志》卷七)不过遗憾的是,关于真歇禅师礼佛普陀山的时间,该书错误推迟了三年,今人据真歇禅师生前至交和师弟宏智正觉撰写的《崇先真歇禅师塔铭》推断为1128年:

  建炎二年六月,真歇离开真州长芦寺,“八月绝钱塘,如明之梅岑礼观音大士。海山七百余家,一闻教音俱弃渔业。计日活千万亿命。四年过我结制。 ”

  建炎二年即1128年,8月,真歇抵达普陀山,山上七百户渔家听闻禅师教音后戒杀生,建炎四年,即1130年夏天,真歇到师弟宏智正觉所在的地方天童寺“结夏安居”。

  这几年正是南宋“靖康耻”的岁月,真歇禅师其实也如同难民一样来到普陀山礼拜观音大士!

  宣讲戒杀生的“教音”,使之成为佛教净土,他也成为普陀山禅宗第一代宗师。

  “海岸孤绝处”是真歇禅师的普陀山文化名片,背后隐含着人世间靖康之耻前后宋金之战的腥风血雨!吴莱想起了真歇禅师,《夕泛海东寻梅岑山观音大士洞遂登盘陀石望日出处及东霍山回过翁浦问徐偃王旧城》第三首就写道:

  茫茫瀛海间,海岸此孤绝。

  飞泉乱垂缨,险峒森削铁。

  天香固遥闻,梵相俄一瞥。

  鱼龙互围绕,山鬼惊变灭。

  舟航来旅游,钟磬聚禅悦。

  笑拈小白花,秋潮落如雪。

  从短姑道头右行,一直沿海迤逦而下,过古雅石桥,便峰回路转,赫然可见“海岸孤绝处”题刻,再穿越对峙如门的巨石,远眺,海天茫茫,山岛竦峙。作为一种自然美景,“雪山极寒”与“海岸孤绝”同为人间绝境也是人间绝景,“海岸孤绝处”题刻于此,恰到好处!苍茫大海上的危岩巨石石洞嵌岩重峦叠嶂,就是超拔尘世的“孤绝”!那么,作为历史人文的“海岸孤绝”,是不是一种乱世的避难?是不是一种人格的独立?是不是一种禅悦的超越?是不是慈航普渡之后的彼岸花开?“舟航来旅游,钟磬聚禅悦”,果然就是禅悦;“笑拈小白花,秋潮落如雪”,定然就是觉悟……

  宋代黄庭坚《观世音六赞》里,就有“海岸孤绝补陀岩”、“自心海岸孤绝处”的诗句,而清代陆景宣则有“佛号洛迦之地,经称孤绝之天”之说,我们肯定宋元之际普陀山的文化品格为“海岸孤绝”言之有据,直到明代侯继高如椽大笔在香云路题刻后,普陀山的文化名片才定格为“海天佛国”。

  二、潮音啸吼

  “起寻千步沙”,吴莱的诗作显示出他在普陀山的第一站是千步沙,文章则相应显示出他的第二站是潮音洞——

  东到梅岑山,梅子真炼药处。梵书称普陀洛迦山也,俗言小白华山。自山东行,西折为潮音洞。洞瞰海,外巉中裂,大石壁紫黑,旁罅而两岐,乱石如断圭,积伏蟠结,怒潮耸击,昼夜作鱼龙啸吼声。(《甬东山水古迹记》)

  《四库全书》里,“潮音洞”本为“观音洞”,但是,现在的“观音洞”为旱洞,只有“两洞潮音”里的潮音洞和梵音洞符合吴莱所述,可见,吴莱当年所睹非梵音洞即潮音洞。

  潮音洞是普陀山典型的海蚀地貌,洞浸海中,海涛昼夜奔腾。如果吴莱当年去的是梵音洞,则洞高约70余米,洞体更加险峻,但是,海潮的声势却因为距离而减弱,不如潮音洞近距离能感受“怒潮耸击,昼夜作鱼龙啸吼声”的魅力。

  普陀山有寺院、奇石、金沙、潮音、幻景“五绝”,“五绝”名为五种物质,实则共通佛理,亦即古人所谓的“风清云石,障空释子之心;雷吼天门,捧喝空王之法”!今人谓之“天人感应”,谓之“审美移情”,那么,寺院里的诵经之声与大海上的潮涌之声,构成潮音与佛号共鸣、梵音与龙吟齐响的天人合一之美。

  三、磐陀晓日

  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栏目《悬浮的巨石》以之为中国风动石的代表,专家考证其为出自深海的海蚀石头,地壳抬升后才居于山顶。现今,“磐陀夕照”为普陀十二景之一,古人却更偏重磐陀日出之美,肇始于吴莱的弘扬:

  自山北转,得磐陀石,山粗怪益高,叠石如峌。东望窅窅,想像高丽日本界,如在云雾苍茫中。日初出,大如米筛,海尽赤,跳跃出天末,六合奣然鲜明,及日光照海,薄云掩蔽,空水弄影,恍类铺僧伽黎衣,或见或灭。南望桃花、马秦(即朱家尖)诸山,嵌空刻露,屹立巨浸,如山叠太湖。灵壁不着寸土尺树,天然可爱。东南望东霍山,山多大树,徐巿盖住舟于此。(《甬东山水古迹记》)

  天上有日光云影,海上有岛影迷离,除了高丽日本只能想像不可看见,桃花岛的巍然雄姿正屹立海中,朱家尖的光洁石壁如太湖奇石,这正是磐陀石一带远望所见!

  吴莱的《海东洲盘陀石上观日赋》称磐陀晓日为“伟观”。

  吴莱的磐陀日出图已然成为经典:两百多年后,侯继高邀请屠隆参与编修普陀山志,屠隆于是构想了普陀山十二景,“磐陀晓日”即其一,他的《补陀落迦山记》引用了吴莱的描述:“吴渊颖谓,‘空水弄影,恍若铺金,僧伽黎衣’,尤极形容,奇哉观也。 ”三百多年后,绍兴人张岱则直接引用了吴莱的句子:“石类吾乡吼山云石,此特委蛇可上,坐石上,南望桃花、马秦诸小山,嵌空玲跋,屹立巨浸,风平浪白……”

  吴莱在《甬东山水古迹记》中给予舟山以至高评价:“八月自昌国回,姑录山海奇绝处,明晋人之不妄。 ”他游历舟山时三十九岁,由于自幼多病,不幸四十四岁而卒。然而,他的门生中居然就有个叫宋濂的人,明朝第一文臣!他仅仅比吴莱小十三岁,因此他们是师生也是至交。据新编《普陀山志》,1370年,宋濂也到普陀山游历,其时,吴莱离世已三十年矣!但是,我们猜想吴莱的诗文曾经激发过宋濂的游兴也未尝不可——

  往者东入海,飘然任所如。

  大风戕波浪,飞雪洒舳舻。

  壮志昔尚少,狂游今并无。

  誓登磐陀石,重望扶桑墟。

  这首诗就是写给宋濂的,《早秋偶然作寄宋景濂》(之十),“誓登磐陀石,重望扶桑墟”显然表明,吴莱在“狂游”舟山群岛后骨子里还在回忆,还在向往!我们希望逝者真有灵魂,重游舟山,重游普陀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记载观音菩萨多次在普陀山显灵(图文)
观音菩萨显圣之典籍记载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浙江普陀山
普陀山—浙江(组图)
普陀山 紫竹林
普陀山的对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