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孤本《簪花仕女图》将展出:最早曾是屏风画
簪花仕女图(资料图)
曾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大放异彩的辽博镇馆之宝《簪花仕女图》将在全运会期间亮相。8月30日-10月13日以及10月18日-12月15日,辽博将分两个阶段推出《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精品特展》。
届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赵孟頫《红衣西域僧图》以及《北宋徽宗书千字文》这些国宝级作品都将悉数亮相。
本次展览分为两个阶段性展览,前期集中了唐宋元时期的经典书画,后期主要展现明清时期书画大家的作品。所有展品均出自清宫。
草书古诗四帖局部(资料图)
红衣西域僧图(资料图)
《簪花仕女图》最早是屏风画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世界聚焦在一幅铺陈在中国国家体育场中心的中国写意长卷。长卷慢慢展开,一段段历史,一件件国宝映入观众的眼底。长卷上的表演更是精彩纷呈,特别是在一幅《簪花仕女图》映衬下,众多唐装仕女的表演让人们历历在目。《簪花仕女图》纵46厘米,横180厘米。描绘的是春夏之交时,六位服饰艳丽的贵族妇女在庭园里嬉戏、赏花的生活片断。画中的妇女体态丰硕,却显得百无聊赖,反映了贵族妇女的苦闷心境。
她们打扮艳丽入时,云髻高耸,顶戴的折枝花朵皆不相同,脸上晕染蛾眉,身着低胸长裙,外罩薄纱,显出半透明的质感,这是中晚唐以后典型的贵妇形象。在她们的脸上、手上罩染的白粉,给人肤若凝脂、粉妆玉琢的细腻感觉。
鲜为人知的是,《簪花仕女图》在1972年被送到北京故宫博物院重新装裱时,专家们惊讶地发现这幅画并不是一幅整绢,而是由数块绢拼合而成的,这可以说明它原来不是一个手卷,而是屏风画。唐代人的坐具椅凳还没有普及,大部分仍然是坐在一种被称为“胡床”的榻上,榻后面常常放置一圈插屏式的屏风,一来作为装饰,二来可以作为对胡床上坐者的遮掩。《簪花仕女图》原来就是几条单独的屏风被摆放在榻的后面,后来有好事者把几幅画从屏风上拆了下来,又合在一起装裱,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个手卷。《簪花仕女图》代表了中国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最高水平,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
《千字文》纸张系宫廷特制
宋徽宗赵佶在治国上虽不具备文韬武略,但在艺术上却卓有成就。
宋徽宗草书千字文局部(资料图)
赵佶的书法自成一家,后世称“瘦金体”,与李煜的“金错刀”交相辉映,堪称中国书法史上耀眼的双璧。其草书作品现仅见于辽宁省博物馆藏《草书千字文》和上海博物馆藏《草书团扇》,几乎成了孤本。
尤其《草书千字文》书于宣和壬寅四年(1122年),时赵佶40岁,正是其书法风格已臻成熟之时。其笔势奔放流畅,跌宕起伏,变幻多姿,又富有一种似音乐旋律的美感,一气呵成,丝毫察觉不到涩滞的痕迹,气势颇为壮观,毫不亚于唐代草书书圣张旭与怀素,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草书千字文》写在12米长整张描金云龙底纹白麻纸上,这种纸张是宫廷特制,制作这种特殊纸张需要上百道工序,制作方法今已失传。
专家分析,在当时的条件下,要生产这样长度的无接缝纸张,可能要在江边把船舶排列成行,然后浇上纸浆,使之均匀,待自然干燥而成。因其工艺复杂,所以历代收藏家对这样的御用纸尤为珍视。
而纸上的描金龙纹则是由画师用金粉手工一笔笔精心描绘出来的,与徽宗的墨宝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篇空前绝后的旷世杰作。这更体现赵佶《草书千字文》艺术价值的珍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世界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可能就是杨玉环的写真
管窥明清绘画中的家具
Artlib线上展览 | 屏与画——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屏风形象
看 见 | 台北故宫“闲情四事”年度特展今日开幕!
杜堇《听琴图》
夏日消暑 看看古人的纳凉秘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