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围炉夜话 王永彬著

围炉夜话

王永彬

        清朝王永彬所著《围炉夜话》,富有哲理和情趣。此书共分“谈道篇”、“穷理篇”、“为学篇”、“修身篇”等二十一卷,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和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

第一卷:谈道篇


    第一篇:生命有穷期,学问无定数。

【原文】 天地无穷期,生命则有穷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贵有定数,学问则无定数,求一分,便得一分。

【解释】宇宙是永恒存在的,而生命却是有限的,时间过去一天,生命就减少一天;富贵是命中注定的,而学问却不是命中注定的,多下一分工夫,就多一分收获。

第二篇:善恶有分别,人心无阻隔。

【原文】 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可见尘世之间,以分天堂地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知庸愚之辈,不隔圣域贤关。

【解释】行善事会带来福分,作恶事会招来祸殃,由此可知,在人世已经看到天堂地狱的区分;人心是相同的,心中道理也是相通的,由此可知,即使是愚笨平庸的人,也不会被拒绝在成为圣贤的可能之外。

第三篇:天地正气所钟,古今命脉所系。

【原文】 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气所钟,鬼神亦谓之呵护;圣经贤传,乃古今命脉所系,人物悉赖以裁成。

【解释】忠臣孝子,是天地间浩然正气培养凝聚而成,所以连鬼神都会保护他们;圣经贤传,为古今维系社会命脉的灵魂,伟人也要在它们的指导下才能成长。

第四篇:理得数难违,守常变能御。

【原文】 数虽有定,而君子但求其理,理既得,数亦难违;变固宜防,而君子但守其常,常无失,变亦能御。

【解释】运数虽有一定,但君子做事只求顺乎事理,事理顺,则运数也会如约而至;对于事物的变化固然要有对策,所以君子应该持守信念,信念不变,才能对事物的任何变化应付自如。

 第五篇:异端背乎经常,邪说涉于虚诞。

【原文】人知佛老为异端,不知凡背乎经常者,皆异端也;人知杨墨为邪说,不知凡涉与虚诞者,皆邪说也。

【解释】有人视佛教、老子的学问为异端,但不知道凡是背离经纶纲常的思想均为异端;有人视杨子、墨子的学说为邪说,却不知道凡是宣扬荒诞虚无的学说均为邪说。

第六篇:道本足于身,境难足于心。

【原文】道本足于身,切实求来,则常若不足矣;境难足于心,尽行放下,则未有不足矣。

【解释】真理原本就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如果真的想去寻求,那么倒是常会有不足的感觉;外界的事物很难使心中的欲念得到满足,应该尽量把它们抛在一边,这样反而没有什么不满足的感觉。

 第七篇:得意何可自矜,为善须当自信。

【原文】得泽太薄,家有好事,末必是好事,得意者何可自矜;天道最公,人能苦心,断不负苦心,为善者须当自信。

【解释】如果德行浅薄,虽然家中有好事临门,也末必真算得上是好事,所以在顺境时人不能自大;天理最为公平,人如果能下苦功,那么力气一定不会白出,因此做好事的人要有自信。

第八篇:种田要言,读书要诀。

【原文】地无余利,人无余力,是种田两句要言;心不外驰,气不外浮,是读书两句真诀。

【解释】要充分发挥土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劳力的作用,这对种田来说是两句良言;用心要专一,神思不外露,这对学习来说是两句名言。

第九篇:求死天难救,悔祸须造福。

【原文】天虽好生,亦难救求死之人;人能造福,即可邀悔祸之天。

【解释】上天虽然心地慈悲,但也难以拯救那些轻生之人;人靠自己努力,能够使福气降临,就像得到上天的赦免。

第十篇:虞廷立五伦,紫阳集四书。

【原文】自虞廷立五伦为教,然后天下有大经;自紫阳集四书成书,然后天下有正学。

【解释】自从虞舜廷立五伦之教以后,世上才有了不变的人伦大道;自从朱熹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四书之后,世上才有了作为准则的中正之学。

第二卷:穷理篇

 第一篇:心于百体为君,面和五官成苦。

【原文】人心统耳目官骸,而于百体为君,必随处见神明之宰;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两眉草头,眼横鼻直而下承口,乃苦字也),知终身无安逸之时。

【解释】人的头脑支配着五官全身,并且是其他器官的主宰,因此必须要保持清醒才不致出差错;人的面部有眉、鼻、口,他们组成了一个苦字(两眉草头,两眼组成一横,鼻为直,加上下面的口,恰为苦字),因此知道人生终身没有安逸之时。

第二篇:即物穷理,因名思义。

【原文】古人比父子为乔梓,比兄弟为花萼,比朋友为芝兰,敦伦者,当即物穷理也;今人称诸生曰秀才,称贡生曰明经,称举人曰孝廉,为士者,当顾名思义也。

【解释】古人把父子关系比喻为乔木和梓木,把兄弟关系比为花朵与萼片,把朋友关系比为兰花与绿草,因此研究人伦之间关系的人,应当把万物事理与人伦关系联系起来;现在称读书的人为秀才,称贡生为明经,称举人为孝廉,因此读书人可以从这些称号中明白所具的内涵。

第三篇:吉凶可鉴,细微宜防。

【原文】不镜于水,而镜于人,则吉凶可鉴也;不蹶于山,而蹶于垤,则细微易防也。

【解释】不用水来为镜,而是以他人的成败作为借鉴,就能够知道吉凶祸福之道;在山丘间没有跌倒,却在平地上的小土坡前摔倒,因此细微之处宜加预防。

第四篇:常存仁孝心,不起淫邪念。

【原文】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淫邪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所以淫是万恶之首。

【解释】只要常常怀有仁孝之心,那么对世界上所不应该做的事情,都不会违心地去做,因此说孝行是各种善行的基础;如果一旦起了淫恶的念头,那么即使是以前极不想做的事情,也都可能会去做,所以说淫邪之心是各种劣行的开始。

第五篇:亡羊尚可补牢,羡鱼何如结网。

【原文】图功未晚,亡羊尚可补牢;浮慕无成,羡鱼何如结网。

【解释】建立功业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为时过晚,即使羊跑了再去补羊圈也还来得及;光是羡慕别人而自己无所作为者不会有什么结果,只是站在水边望着鱼而眼馋的人不如赶快去织捕鱼的网。

第六篇:闭目可以养神,闭口可以防祸。

【原文】神传于目,而目则有胞,闭之可以养神也;祸出于口,而口则有唇,阖之可以防祸也。

【解释】人的精神可以通过眼睛来展示,而眼睛生有眼帘,当其闭合时能够涵养精神;人的灾难多由言语惹出,而嘴巴天生有上下嘴唇,把它闭上则可以防止惹出祸端。

第七篇:为善不因噎,有过不讳疾。

【原文】偶缘为受累,遂无意为善,是因噎废食也;明识有过当规,却讳言有过,是讳疾忌医也。

【解释】偶尔因做好事受到牵连,而不再想继续做好事,是因噎废食之举;明知有了过错应该改正,却用美言去掩盖它,是讳疾忌医之举。

第八篇:种田要言,读书要诀。

【原文】地无余利,人无余力,是种田两句要言;心不外驰,气不外浮,是读书两句真诀。

【解释】要充分发挥土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劳力的作用,这对种田来说是两句良言;用心要专一,神思不外露,这对学习来说是两句名言。

第九篇:桃积善有余庆,栗多藏必后亡。

【原文】桃实之肉暴于外,不自吝惜,人得取而食之;食之而种其核,犹饶生气焉,此可见积善者有余庆也。栗实之肉秘于内,深自防护,人乃剖而食之;食之而去其壳,绝无生理矣,此可知多藏者必后亡也。

【解释】桃的果肉露在外边,并不吝惜人们取来食用;当食用后其果核被种于土中,即能发芽抽枝生生不息,由此可见做善事必会给后代带来好处。栗子的果肉深藏壳内,保护得很好,人们吃它时只好将其剥开,当食后将果壳抛弃,它们绝对再没有萌芽抽枝的可能,由此可知愈是深藏吝惜的人必然导致自取灭亡。

第十篇:治术必本儒术,今人不及古人。

【原文】治术必本儒术者,念念皆仁厚也;今人不及古人者,事事皆虚浮也。

【解释】治国之所以必须按照儒家的思想去做,是因为儒家的治国之道出于仁爱之心;现代人之所以比不上古代人,是因为现代人所做的事情都虚浮不实之故。

 第十一篇:钱能福人,亦能祸人。

【原文】钱能福人,亦能祸人,有钱者不可不知;药能生人,亦能杀人,用药者不可不慎。

【解释】钱能够给人带来福气,也能带来祸殃,因此有钱的人不能不清楚这个道理;药能救活人,也能毒死人,因此服药的人不能不谨慎。

第十二篇:事但观其已然,人必尽其当然。

【原文】事但观其已然,便可知其未然;人必尽其当然,乃可听其自然。

【解释】只要观察事物发生的状况,就可以知道事物发展的未来;为人必须要尽其本分,然后才能自然发展。

第十三篇:人皆欲富贵,然如何布置。

【原文】人皆欲贵也,请问一官到手,怎样实行?人皆欲富也,且问万贯缠腰,如何布置?

【解释】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做官,试问当官位到手后,怎样去实行政务?每个人都希望富有,试问那些腰缠万贯者,如何使用这些财富?

第十三篇:人皆欲富贵,然如何布置。

【原文】人皆欲贵也,请问一官到手,怎样实行?人皆欲富也,且问万贯缠腰,如何布置?

【解释】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做官,试问当官位到手后,怎样去实行政务?每个人都希望富有,试问那些腰缠万贯者,如何使用这些财富?

第三卷:为学篇


第一篇:才蕴而日彰,为学而日进。

【原文】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黯然而日彰也;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

【解释】有才能的人必须精于韬藏之略,就像没有经过雕琢的玉和未经过冶炼的金那样,虽不炫人眼目,但日久便会逐渐显示光彩。做学问不间断,要像奔腾的流水和浮动的白云那样,每天不停地一直向前。

第二篇:读书无论资性,立身不嫌家贫。

【原文】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事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

【解释】在学习上不论资质高低,只要能够勤奋,肯向人请教,任何事情都要弄个明白,自然有通晓道理的一天;立足于社会,不怕出身低微,只要做人忠诚老实,办事不要随心所欲,就会成为被人尊敬的人。

第三篇:知读书之乐,存为善之心。

【原文】习读书之业,便当知读书之乐;存为善之心,不必邀为善之名。

【解释】将读书作为自己的事业,就知道读书的乐趣;心中有行善的念头,不必争取行善的名声。

 第四篇:知往日之非,见世人可取。

【原文】知往日所行之非,则学日进矣;见世人可取者多,则德日进矣。

【解释】能够认识自己过去的错误,那么学问就会日有所进;能够看到他人值得学习的地方,那么品德就会日有所长。

第五篇:生资而加学力,大德而矜细行。

【原文】有生资,不加学习,气质究难化也;慎大德,不矜细行,行迹终可疑也。

【解释】一个人有好的资质,但后天不努力学习,其性格情操也难以提高;如果在大的方面比较谨慎,但对小的事情却又不加注意,其言行就会使人难以相信。

第六篇:谋道莫有止心,穷理须有真见。

【原文】川学海而至海,故谋道者不可有止心;莠非苗而似苗,故穷理者不可无真见。

【解释】河流像大海那样兼容并蓄,最后也融入大海,所以对学问的追求不能有停滞不前之心;野草不是禾苗却貌似禾苗,所以探究真理者不能没有自己的真才实学。

第七篇:显荣自苦功来,福庆从好处邀。

【原文】读书不下苦功,妄想显荣,岂有此理?为人全无好处,欲邀福庆,从何得来?

【解释】读书不下苦功夫,却妄想获取功名富贵,世界上怎么会有这种道理呢?做人不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却想得到福分得到喜事,那么这些福分喜事从哪里来呢?

第四卷:修身篇


第一篇:贫惟求俭,拙只要勤。

【原文】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解释】贫穷的没有办法的时候,只有依靠生活节俭来度过难关;愚笨又有什么关系,只要勤奋学习就能取得成绩。

第二篇:听平常话,做本分人。

【原文】稳当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解释】妥当的话语,就是平常的话,所以喜欢听这种话的人并不多见;安于本分的人,就是快活的人,可惜安分守己的人却十分稀少。

第三篇:心能辨是非,人不忘廉耻。

【原文】心能辨是非,处事方能决断;人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

【解释】能够看出事物的是与非、对与错,在处理时才能做出决断;人能有廉耻之心,为人就不会品行低劣。

第四篇:富贵不着意,忠孝不离心。

【原文】自家富贵,不着意里,人家富贵,不着眼里,此是何等胸襟;古人忠孝,不离心头,今人忠孝,不离口头,此是何等志量。

【解释】当自己富贵时,不要放在心里并进行炫耀,当别人富贵时,不要看在眼里而心生妒忌,这是多么宽阔的胸襟;古代的人讲究忠孝之义,总是将忠孝放在心头,今天的人讲忠孝,也时常对忠孝行为赞不绝口,这是何等高尚的气量。

第五篇:未必有琴书乐,不可无经济才

【原文】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书之乐;讲性命之学者,不可无经济之才。

【解释】心中总是想着如何获得功名利禄的人,不一定能体会到琴棋书画的乐趣;探究精神生命之真谛的学者,不能没有兴邦济世的才学。

第六篇:志不可不高,心不可太大。

【原文】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

【解释】立志不能不高,立志不高,就会受不良环境的影响,不能有所作为;雄心不能太大,雄心太大,不能立足于眼前之事。

第七篇:不可有势利气,不可有粗浮心。

【原文】无论作何等人,总不可有势利气;无论习何等业,总不可有粗浮心。

【解释】无论做哪种人,都不能够欺上瞒下、欺软怕硬、欺行霸市;无论你从事哪一种行业,都不能够粗心大意、骄傲自大、轻浮急躁。

第八篇:有自知之明,虑他日下场。

【原文】知道自家是何等身份,则不敢虚骄矣;想到他日是那样的下场,则可以发愤矣。

【解释】如果对自己的能力认识的比较清楚,那么就不会产生虚浮骄傲的情绪;要是想一想将来的下场可能不会太好,就更应该发奋向上。

第九篇:矜伐可为大戒,仁义不必远求。

【原文】伐字从戈,矜字从矛,自伐自矜者,可为大戒;仁字从人,义字从我,讲仁讲义者,不必远求。

【解释】伐字的右边为“戈”,矜字的左边为“矛”,它们都有夸耀杀伤之意,所以喜欢的人要引以为戒;仁字的偏旁为人,义字的下部为“我”,所以讲求仁义者,不必舍近远求。

第十篇:常怀振作心,多说切直话。

【原文】一室闲居,必常怀振作心,才有生气;同人聚处,须多说切直话,方见古风。

【解释】即使在独居时,也要常怀有振作奋进的志向,这样才会有向上的生机;与人相处,要多说直率的话,才能体现古代圣贤纯朴的风范。

第十一篇:不忮不求,勿忘勿助。

【原文】不忮不求,可想见光明境界,勿忘勿助,是形容涵养功夫。

【解释】不嫉妒别人、不奢求名利,可以想到或看出一个人的光明境界;不要忘记培养正气,也不要因正气不足就借助外力,这些都是表示处世的做人素质和基本要求。

第十二篇:须谋吃饭本领,早定成器日期。

【原文】人生境遇无常,须自谋一吃饭本领;人生光阴易逝,要早定一成器日期。

【解释】人生的境遇变化莫测,因此要使自己掌握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人生的青春年华短暂,因此要给自己定出事业成功的期限。

第十三篇:守身必谨严,养心须淡泊。

【原文】守身必谨严,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养心须淡泊,凡足以累我心者勿为之。

【解释】应该谨慎严格地持有自己的节操,对那些足以损伤自己操守的行为都应该戒除;修身养性要有谈泊的胸怀,对于那些会使心灵疲劳的事情都不要去做。

第十四篇:君子有过则改,小人肆行无忌。

【原文】才觉已有不是,便决意改图,此立志为君子也;明知人议其非,偏肆行无忌,此甘心为小人也。

【解释】一旦发觉自己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便下决心改正,这就是正人君子的做法;明知有人批评自己的错误,却偏要一意孤行,这就是卑鄙小人的做法。

第十五篇:看高不能长进,看低不能振兴。

【原文】把自己看高了,便不能长进;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兴。

【解释】把自己的才学看的过高,就无法继续进步;把自己的才学看得过低,就会失去振兴的机会。

第十六篇:向善必笃,进德可期。

【原文】遇老成人,便肯殷殷求教,则向善必笃也;听切实话,觉得津津有味,则进德可期也。

【解释】遇到年高有德之人,就虚心求教,那么求善之心必然十分厚道诚恳;听到切实可信的话,便觉得津津有味,那么德行的长进就指日可待了。

第十七篇:求备以修身,知足以处境。

【原文】求备之心,可用之以修身,不可用之以接物;知足之心,可用之以处境,不可用之以读书。

【解释】追求完美,可以用于修身养性,却不可以用在待人接物上;安于现状,能够用在对环境的适应上,却不能够用在读书求知上。

第十八篇:切问近思,智深勇沉。

【原文】博学笃定,切问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工夫;神闲气静,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干大事的本领。

【解释】博学笃定,切问近思,这八个字是潜心学习的基本功夫;神闲气静,智深勇沉,此八个字是干大事的真实本领。

第一篇:俯仰间皆文章,游览处皆师友。

【原文】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海河,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对绿竹得其虚心;对黄花得其晚节;对松柏得其本性;对芝兰得其幽芳,则游览处皆师友也。

【解释】看到美丽的红霞,可以悟到它的明亮艳丽;看到漂浮的白云,可以悟到它舒卷自如的妙态;看到高山雄峰,可以悟到它挺拔的气概;看到无边的大海,可以悟到它宽广博大的胸怀,在天地山河间,都有能够体会到美景的好文章。面对翠竹,可以品到它的虚心;面对菊花,可以品到它的晚节;面对苍翠的松柏,可以品到它不屈的性格;面对兰花香草,可以品到它幽然的芳香。从此可以看出,即使在玩赏中也到处都有供我们学习的地方。

第二篇:俭可养廉,静能生悟。

【原文】俭可养廉,觉茅舍竹篱,自饶清趣;静能生悟,即鸟啼花落,都是化机。一生快活皆庸富,万种艰辛出伟人。

【解释】俭朴可以培养廉洁的品格,即使是住在茅舍竹屋里,也会觉得很有情趣;安静可以使人领悟人生的真谛,即使是鸟鸣花落,也都是天地造化的生缘。一生轻松快乐只是平庸的富者,经过千难万苦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物。

 第三篇:满抱春风和气,此心白日青天。

【原文】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春风和气;暗昧处见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

【解释】在忧愁烦闷的困境要潇洒大度,这样心里就会充满春风和畅之感;在希望渺茫的境地要博大开阔,那么心中就好像万里晴空那样透亮。

第四篇:心静则明,品超斯远。

【原文】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远,云飞而不碍空。

【解释】内心静则头脑清,好像静止的水面能够映照事物一样;品德高尚就能不为物所累,就像浮动的白云能够随意游荡于天空。

第五篇:入幕则肝胆士,登座无焦烂人。

【原文】宾入幕中,皆沥胆披肝之士,客登座上,无焦头烂额之人。

解释】凡是作为幕僚的人,都是能为自己尽忠尽节之人;凡是成为座上宾的人,都不是品行有缺失的人。

第六篇:问心无愧,收之桑榆。

【原文】夙夜所为,得毋抱惭于衾影;光阴已逝,尚期收效于桑榆。

【解释】对每天的所作所为,一定要问心无愧;时光虽已流逝,但希望在晚年时有所成就。

第七篇:于世有济,此生不虚。

【原文】但做里中不可少之人,便为于世有济;必使身后有可传之事,方为此生不虚。

【解释】只要能做一个本地不可缺少的人,就是对世人有所帮助;要使死后有能延续的事业,才算没有虚度一生。

第八篇:多文非时文,称名非科名。

【原文】儒者多文为富,其文非时文也;君子疾名不称,其名非科名也。

【解释】学者以文章为财富,因为这些文章并不是应时之作;君子所担心的是名声不好,这个名声不是指科举之名。  

第六卷:交友篇


第一篇:学朋友好处,行圣贤言语。

【原文】与朋友交游,须将他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对圣贤言语,必要在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解释】和朋友交往,必须把他的优点学到手,这样才能有所收益。对于古代圣贤所说的话,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去做,这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读书。

第二篇:交朋友益身心,教子弟立品行。

【原文】交朋友增体面,不如交朋友益身心;教子弟求显荣,不如教子弟立品行。

【解释】如果去结交那些能够使自己体面的朋友,就不如去结交一些有益于自己身心的朋友;教育子女去追求荣华,就不如教诲子女修身立德。

第三篇:交直道朋友,近耆德老成。

【原文】能结交直道朋友,其人必有令名;肯亲近耆德老成,其家必多善事。

【解释】结交为人正直的朋友,这样的人也必定会有好多名声;亲近德高望重的人,这样的人家中也必定常有好的事情。

第四篇:对知己无惭,求读书有用。

【原文】人得一知己,须对知己而无惭;士既多读书,必求读书而有用。

【解释】为人如果能够得到知己,一定要对他而不愧心;学者既然多读诗书,应该做到学以致用。

第五篇:益友规我之过,小人徇己之私。

【原文】何者为益友?凡事肯规我之过者是也。何者为小人?凡事必徇己之私者是也。

【解释】什么样的人可以算得上是益友?那些愿意规劝过错的人就是益友。什么样的人可以认为是小人?任何事情都为自己打算的人就是小人。

第七卷:齐家篇

  第一篇:谋生不必富家,处事不必利己。

【原文】善谋生者,但令长幼内外,勤修恒业,而不必富其家;善处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审定章程,而不必利于己。

【解释】善于谋生的人,能使全家成员都勤奋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样即使不刻意去追求富贵,家道也会安乐;擅长处事的人,只对事物的是非与否作出决定,然后订立执行方案,而不是先考虑到对自己是否有利才去执行。

第二篇:积善有余庆,积财害无穷。

【原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

【解释】凡是做好事多的人家,必然给子孙留下许多的恩泽;而作恶事多的人家,必然会给子孙留下许多的祸害。所以可知多做好事,能为后代留些福气,这样才是为子孙做长远的打算。贤能而富有钱财,就会损害人的志向;愚笨而有许多金钱,就会增加人的过失。因此可知积攒财物给子孙,有着很大的害处。

第三篇:精明者败家,朴实者培元。

【原文】打算精明,自谓得计,然败祖父之家声者,必此人也;朴实浑厚,初无甚奇,然培子孙之元气者,必此人也。

【解释】凡事过于计较的人,尽管自以为得计,然而败坏祖宗名声的,必是这种人;处世忠厚纯朴的人,虽然开始看不出他的突出之处,但是能使子孙发达兴旺的,必是这种人。

第四篇:泼妇静而镇之,谗人淡而置之。

【原文】泼妇之啼笑怒骂,伎俩耍亦无多,唯静而镇之,则自止矣。谗人之簸弄挑唆,情形虽苦甚迫,苟淡而置之,是自消矣。

【解释】蛮横的妇人大哭打闹恶语伤人,手段无多,只要镇定自若不去理会,她自然会停止。好说人短人长、非议他人的人,不断挑起纷争,其情形虽令人苦恼窘迫,但如采取淡然处之的态度,对造谣诽谤置之不理,不实言辞自然不再流传。

第五篇:父兄以身率子,君子平气待人。

【原文】父兄有善行,子弟学之或不肖;父兄有恶行,子弟学之则无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无庸徒事严词也。君子有过行,小人嫉之不能容;君子无过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可知君子处小人,必平其气以待人,不可稍形激切也。

【解释】父兄好的行为,做子弟的学习这些好的行为,但却学不上像;父兄一旦有不好的行为,那些子弟们喝如法炮制而且没有不像的;由此可知,做父辈或兄长的人教诲子弟后辈,一定要先使自己行为正直为他们做好表率,不能仅仅只是说空话。君子处事,如果行为有过失,小人肯定会以此作为攻击的借口;君子处事,即使行为没有过失,小人也会因嫉妒之心更不能容忍。因此,君子与小人相处,一定要平心静气地待人,不能够有激烈暴躁的举动。

第六篇:富贵而需收敛,困穷有志振兴。

【原文】莲朝开而暮合,至不能合,则将落矣,富贵而无收敛意者,尚其鉴之。草春荣而冬枯,至于极枯,则又生矣,困穷而有振兴志者,亦如是也。

【解释】荷花早晨绽开而在傍晚闭合,当它到了不能闭合时,就要凋落了,富贵而不知道进行约束的人,要以此为借鉴。青草春天繁盛而冬天枯萎,当它们全部枯黄后,就到了又要发芽的时候,贫穷而有振兴之志的人,也要借此自我激励。

第七篇:须留读书种子,莫忘稼穑艰辛。

【原文】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人虽富贵,不可忘稼穑艰辛。

【解释】即使家境贫寒,也要让子孙读书识字;虽然已大富大贵,也不能忘记耕作的艰辛。

第八篇:人生不可安闲,日用必须简省。

【原文】人生不可安闲,有恒业,才足收放心;日用必须简省,杜奢端,即以昭俭德。

【解释】人生于世不能满足于安逸清闲,有了固定的事业,才能使浮躁的心思稳定下来;日常消费必须节省,只要杜绝奢侈的苗头,就能表现出勤俭的美德。

第九篇:处变熟思慎处,家衅忍让曲全。

【原文】凡事物突来,必熟思慎处,恐贻后悔;不幸家庭衅起,须忍让曲全,勿失旧欢。

【解释】遇到突如其来的情况,一定要深思熟虑再慎重处理,以免过后懊悔;如果家庭中不幸发生纠纷,一定要以忍让之心对待,不要因此而失去过去的和谐。

第十篇:念祖考创家基,为子孙计长久。

【原文】念祖考创家基,不知栉风沐雨,受多少苦辛,才能足食足衣,以饴后世;为子孙计长久,除却读书耕田,恐别无生活,总期克勤克俭,毋负先人。

【解释】考虑到祖先多创建的家业,不知经过多少风雨,经受多少艰难,才能丰衣足食,将家业传给后人;要为子孙做长久考虑,除了读书种田,恐怕没有别的生活之路,总是希望自己保持勤俭的本色,不会辜负先人的劳动成果。

第十一篇:齐家先修身,读书在明理。

【原文】齐家先修身,言行不可不慎;读书在明理,识见不可不高。

      【解释】治家先要修身养性,言行不能不慎;读书之目的在于通晓事理,见识不能不高人一筹。

第八卷:教子篇

第一篇:教小儿宜严,待小人宜敬。

【原文】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解邪心。

【解释】对幼儿的教育应当严格,因为态度严格可以消除孩子心中的浮躁;对小人应当采取尊重的态度,因为态度尊重可以化解小人心中的邪恶。

第二篇:教子弟于幼时,检身心于平日。

【原文】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工夫。

【解释】当子弟幼小时就要开始教导,以使他们具有正直豁达、光明磊落的气概;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常对自己进行反省,不能没有忧患意识和自我磨练的功夫。

第三篇:德足以感人,财足以累己。

【原文】每见待人子弟严厉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转为上达,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当大权,其感忧速;财足以累己,而以有财处乱世,其累尤深。

【解释】常见对子孙十分严格,反而容易使他们品德优良;而对待子孙姑息迁就,反而会使他们道德败坏,这是与父兄的教育所分不开的。也曾看见子孙聪明,忽然品性低下;天资愚笨,反而具有良好的品性,这也是与父兄的教导分不开的。人的品行不高,就是因为看不透一个利字;人的学问没有长进,就是因为抛不开一个懒字。可见人的品德足以感化他人,而当品行良好,为人又有很大的影响时,这种感化尤其有效;钱财多便会拖累人,而拥有很多钱财又身处乱世之中,这种拖累尤其严重。

第四篇:偷安不可纵容,谋利哪能专教。

【原文】纵容子孙偷安,其后必至耽酒色而败门庭;专教子孙谋利,其后必至争赀财而伤骨肉。

【解释】容忍子孙沉溺于眼前的安乐,就会使他们在以后沉迷于酒色而败坏门庭;潜心教导子孙去谋取钱财,以后就会使他们因争夺财产而影响骨肉之情。

第五篇:醇潜子弟,悠久人家。

【原文】谨守父兄教条,沉实谦恭,便是醇潜子弟;不改祖宗成法,忠厚勤俭,定为悠久人家。

【解释】谨慎地遵循父兄的教导,办事诚实谦恭,就算得上忠厚子弟;不随意改变祖宗的治家之法,忠厚勤俭,定能使家道长久不衰。

第六篇:有才何可自矜,为学岂容自足。

【原文】观周公之不骄不吝,有才何克自矜;观颜子之若无若虚,为学岂容自足。门户之衰,总由于子孙之骄惰;风俗之坏,多起于富贵之奢淫。

【解释】即使是周公都不因自己的才德而有骄傲之心,所以,有才能的人有什么资格骄傲自大呢?即使是颜渊都保持着虚怀若谷的态度,所以做学问怎么能够自我满足呢?家族的衰败,总是因为子孙的骄傲懒惰所致;世风的败坏,多是因为奢侈浮华所致。

第七篇:使乡党无怨言,教子孙习恒业。

【原文】与其使乡党有誉言,不如令乡党无怨言;与其为子孙谋产业,不如教子孙习恒业。

【解释】与其希望得到乡邻们的赞扬,不如使乡邻们对自己并无怨言;与其为子孙谋取产业,不如让子孙从事能够长久谋生的事业。

第八篇:读书便是享福,教子便是创家。

【原文】何谓享福之人,能读书者便是;何谓创家之人,能教子者便是。

【解释】什么样的人可以算得上是享福之人?就是那些会读书的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创业之人?就是那些会教育子女的人。

第九篇:教易入则劳之,教难行则养之。

【原文】子弟天性未漓,教易入也,则体孔子之言以劳之(爱之能勿劳乎),勿溺爱以长其自肆之心。子弟习气已坏,教难行也,则守孟子之言以养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勿轻弃以绝其自新之路。

【解释】当子女、弟子的天性还保持纯真时,进行教导是比较容易的,那么应该按照孔子“爱之能勿劳乎”的方法去管教他,不要因过分宠爱而使其滋长不受约束之习气;如果子女、弟子已经沾染了坏习惯,则对他们的教导难以奏效,那么应该按照孟子“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的方法去进行管教,不要轻易放弃而使他们丧失了改过的机会。

第九卷:知人篇

第一篇:敦古朴之君子,讲名节之大人。

【原文】风俗日趋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力挽江河;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之大人,光争日月。

【解释】社会风气日渐奢侈放纵,怎样才能出现有古人风范的君子,来改变这种江河日下的局面;世人廉耻之心已渐渐丧尽,怎样才能出现讲究名节的伟大人物,来唤醒世人廉耻之心,其功德能与日月争辉。

第二篇:常人可再兴,大家难复振。

【原文】常人突遭祸患,可决其再兴,心动于警励也。大家渐及消亡,难期其复振,势成于因循也。

【解释】普通人突然遭遇祸患,可以肯定他还能重新振作,这是因为他内心受到警策、自我激励的缘故;大家庭渐渐衰败,就很难指望它还能东山再起,这是因为已经陷入恶性循环,颓势不可挽回了。

第三篇:义士舍得钱,忠臣舍得命。

【原文】读《论语》公子荆一章,富者可以为法;读《论语》齐景公一章,贫者可以自兴;舍不得钱,不能为义士,舍不得命,不能为忠臣。

【解释】读了《论语·子路篇》公子荆一章,才知道它能让富有的人效法;读了《论语·季氏篇》齐景公一章,才知道穷人自己能奋发兴旺。舍不得金钱,就不可能成为义士,舍不得性命,就不可能成为忠臣。

 第四篇:以名教为乐,以悲悯为心。

【原文】君子以名教为乐,岂如嵇远之逾闲;圣人以悲悯为心,不取沮溺之忘世。

【解释】君子应该以研究圣贤之教为乐,哪能像嵇康阮籍那样不守规范;圣人抱有悲天悯人的胸襟,不能像长沮桀溺那样逃避尘世。

第五篇:饱暖岂足有为,饥寒乃能任事。

【原文】饱暖人所共羡,然使享一生饱暖,而气昏志惰,岂足有为?饥寒人所不甘,然必带几分饥寒,则神紧骨坚,乃能任事。

【解释】人人都希望能过着吃得饱穿得暖的生活,然而这样会使人的精神松懈变得懒惰,又怎么能有所作为呢?人人都不愿意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然而在生活中感受些饥寒交迫,才会精神抖擞、志气坚强,这样才能承担重任。

第六篇:势利百般皆假,虚浮一世无成。

【原文】势利人装腔做调,都只在体面上铺张,可知其百为皆假;虚浮人指东画西,全不向身心内打算,定卜其一事无成。

【解释】看重财产地位的人装腔作势,做的都是表面文章,由此可知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虚伪的;轻率浮躁的人忽东忽西,心中没有既定的目标,可以说这样的人做什么事都无法成功。

第七篇:一望而可知,不必推五行。

【原文】和为祥气,骄为衰气,相人者不难以一望而知;善是吉星,恶是凶星,推命者岂必因五行而定。

【解释】平和就是祥瑞之气,骄傲就是衰败之气,所以会相面的人一眼就能看得出;为善就是吉星,作恶就是凶星,所以那些算命的人根本不必按照什么阴阳五行去判断吉凶。

第八篇:仗秤心斗胆,有铁面铜头。

【原文】成大事功,全仗着秤心斗胆;有真气节,才算得铁面铜头。

【解释】能够成大事立大功的人,完全凭借着办事公正和卓越的胆识;真正有气节的人,才能够具有铁面无私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第九篇:须无执滞心,要做本分人。

【原文】无执滞心,才是通方士;有做作气,便非本色人。

【解释】性格不固执滞慢,才算得上通达事理的人;处世矫揉造作,就不能说是朴实本分的人。

第十篇:有德足传,不在能言。

【原文】人之足传,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

【解释】为人之所以能够留下好的名声,在于他有崇高的品德,而不在于他是否拥有王权皇位;人们之所以相信一个人,是要看他能否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而不是相信他的如簧之舌,蒙骗大众。

 第十一篇:精勤可企而及,镇定非学而能。

 【原文】陶侃动甓官斋,其精勤可企而及也;谢安围棋别墅,其镇定非学而能也。

 【解释】晋代的陶侃闲居广州时,每天要搬砖入室,借此磨练意志,这种勤勉的态度令人尊敬,易于效仿;晋代的谢安当喜讯传来时,依然与朋友从容下棋,这种镇定的态度,就不是随便学得来的。

第十二篇:无才尚可立功,无识必至偾事

【原文】忠实而无才,尚可立功,心志专一也;忠实而无识,必致偾事,意见多偏也。

【解释】如果为人忠厚老实但缺少才能,还有可能建立功业,这是因为他的心志专一之故;如果为人忠厚老实但缺少知识,则必然会导致事业失败,这是因为他的思维方式经常有失偏颇之故。

第十三篇:迂拙不失正直,虚浮难为高华。

【原文】正而过则迂,直而过则拙,故迂拙之人犹不失为正直。高或入于虚,华或入于浮,而虚浮之士究难指为高华。

【解释】为人过于刚正就会显得迂腐,为人过于直率就会显得笨拙,所以迂腐笨拙之人可以算得上是正直的人。追求高远容易陷入虚无,追求华丽容易流于浮浅,然而那些好高鹜远的虚浮之人却怎么样也算不上是有才华的人。

第十四篇:循矩度须精神,守章程知权变。

【原文】为人循矩度,而不见精神,则登场之傀儡也;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权变,则依样之葫芦也。

【解释】如果为人循规蹈矩,而没有自己的主见,那只是戏台上受人控制的玩偶;如果处事只是循章办理,却不知道灵活变通,那只是依样画葫芦进行模仿。

第十五篇:在细微处留心,从德义中立脚

【原文】郭林宗为人伦之鉴,多在细微处留心;王彦方化乡里之风,是从德义中立脚。

【解释】郭林宗多在细微之处留心观察,以鉴别为人的品行;王彦方以道义感化乡邻,来扭转不良民风。

第十六篇:有不可及之志,无不忍言之心。

【原文】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无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祸。

【解释】立下难以实现的志向,就必定会建立与众不同的功劳;有不忍指出别人错误的想法,就必定会有因此而招致的祸患。

第十七篇:无财非贫,无德乃孤。

【原文】无财非贫,无学乃为贫;无位非贱,无耻乃为贱;无年非夭,无述乃为夭;无子非孤,无德乃为孤。

【解释】没有财产不算贫穷,没有学问才是真的贫穷;没有地位不算卑贱,没有廉耻才是真的卑贱;活的不长不算短命,身活百岁而没有值得称道之事才是真的短命;没有子女不算孤独,没有道德才是真的孤独。

第十八篇:有为不轻为,好事非晓事。

【原文】古今有为之士,皆不轻为之士;乡党好事之人,必非晓事之人。

【解释】古往今来的有为之士,均不会草率行事;邻里中的好事之徒,必定不是通晓事理的人。

第十九篇:执拗不可谋事,机趣始可言文。

【原文】性情执拗之人,不可与谋事也;机趣流通之士,始可与言文也。

【解释】对固执偏激的人,不能和他共谋大事;与有激情活泼的人,才能和他谈论文章的玄妙。

第二十篇:有守有猷有为,立言立功立德。

【原文】有守虽无所展布,而其节不挠,故与有猷有为而并重;立言即未经起行,而于人有益,故与立功立德而并传。

【解释】有良好的品行即使没有展示,而其气节也不会低下,所以有守与有猷、有为一样都很重要;创立学说虽然没有通过行动来加以表现,然而对他人有所裨益,因此立言与立功、立德一样均被传颂。

第二十一篇:知人先知己,论古需论己。

【原文】自己所行之是非,尚不能知,安望知人?古人以往之得失,且不必论,但需论己。

【解释】对所做的事是对是错,连自己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够知道别人的对错呢?对古人过去的得失,暂且不作评论,但要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二十二篇:长者存心方便,能人虑事精详。

【原文】济世非乏赀财,而存心方便,即称长者;生资虽少智慧,而虑事精详,即是能人。

【解释】虽然没有足够的财物帮助他人,但只要存有与人方便的心意,就称得上是受人尊敬的长者;虽然天资不是特别聪明,但只要把事情考虑周详,就算得上是能力很强的人。

第二十三篇:君子尚义,小人趋利。

【原文】义之中有利,而尚义之君子,初非计及于利也;利之中有害,而趋利之小人,并不愿其为害也。

【解释】道义中也含有利益,而崇尚道义的君子,最初并没有考虑到利益因素;利益中也含有祸害的因素,而那些追逐名利的小人,并不希望祸害变成现实。

第十卷:论世篇

第一篇:会说可杀身,财多能丧命。

【原文】人皆欲会说话,苏秦乃因会说话而杀身;人皆欲多积财,石崇乃因多积财而丧命。

【解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口才非凡,但战国的苏秦就是因为能说会道而招来杀身之祸;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广积财富,然而晋代的石崇就是因为财富太多而丧失了性命。

第二篇:权势做威福,奸邪起风波。

【原文】权势之徒,虽至亲亦作威福,岂知烟云过眼,已立见其消亡;奸邪之辈,即平地亦起风波,岂知神鬼有灵,不肯听其颠倒。

【解释】玩弄权势之人,即使是对至亲也会颐指气使,谁知权势就像浮云般常常杳然而去,很快就能见到其消亡;奸邪阴毒之人,就是无事也会惹出事端,哪里知道鬼神有灵,不会听任其颠倒是非。

第三篇:人心足恃,天道好还。

【原文】伍子胥报父兄之仇而郢都灭,申包胥救君上之难而楚国存,可知人心足恃也;秦始皇灭东周之岁而刘季生,梁武帝灭南齐之年而侯景降,可知天道好还也。

【解释】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申包胥则发誓解除楚国的危难,终于使楚国保全而不致灭亡,由此可见,人下了决心要去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办到。秦始皇灭东周时,刘邦出生,梁武帝灭南齐时,侯景归降,由此可知,循环往复的规律确实存在。

第四篇:忠孝有愚,仁义藏奸。

【原文】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伶俐人做得来;仁有假仁,义有假义,可知仁义两行,不无奸恶人藏其内。

【解释】有些忠诚之举有其愚蠢的一面,有些孝道之举也有其愚蠢的一面,由此可见,忠心孝行,不是那些所谓的聪明人所能得来的;同样,有些仁慈之举有其虚伪的一面,有些义气之举也有其虚伪的一面,由此可知,仁慈义气,也会被那些真正的恶人所利用。

第五篇:财不患不得,禄不患不来。

【原文】财不患其不得,患财得而不能善用其财;禄不患其不来,患禄来而不能无愧其禄。

【解释】不要担心得不到钱财,而是要担心得到钱财后不能好好地使用;不要担心得不到官位,而是要担心有了官位而愧对其职责和奉禄。

    第六篇:君子如神,小人像鬼。

【原文】君子存心,但凭忠信,而妇孺皆敬之如神,所以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处世,尽设机关,而乡党皆避之若鬼,所以小人枉做了小人。

【解释】君子为人处世的准则,是忠诚信实,所以连妇女儿童都对他视若神明,因此君子高兴被称为君子;小人处事待人,用尽机关,使邻里像逃避恶鬼似的逃避他,所以小人费尽心机仍然是个小人。

第七篇:悭吝遭奇祸,精明见大凶。

【原文】奢侈足以败家,悭吝亦足以败家。奢侈之败家,犹出常情;而悭吝之败家,必遭奇祸。庸愚足以覆事,精明亦足以覆事。庸愚之覆事,犹为小咎;而精明之覆事,必见大凶。

【解释】奢侈挥霍的行为能够败坏家业,吝啬小气的行为也能够败坏家业。奢侈挥霍败坏家业,还符合一般的常情;而吝啬小气的行为败坏家业,一定会遭受意外之祸。愚蠢笨拙成不了事,精明过分也同样成不了事。由于愚笨而造成事情失败,还只是小的过失;而因为精明而坏事,一定会出现大的祸患。

第八篇:种田人不从市,读书人不事讼。

【原文】种田人,改习尘市生涯,定为败路;读书人,干与衙门词讼,便入下流。

【解释】种田的人改做生意,就是走上了必败之路;读书人参与诉讼的事情,品格便会日趋卑下。

第九篇:富贵易生祸端,衣禄原有定数。

【原文】富贵易生祸端,必忠厚谦恭,才无大患;衣禄原有定数 ,必切俭简省,乃可久延。

【解释】富贵易生祸源,因此一定要忠诚谦逊,才会避免大祸发生;福禄总有限期,必须俭朴节省,才能使福禄得以持久。

第十篇:忠厚颠扑不破,冷淡趣味弥长。

【原文】世风之狡诈多端,到底忠厚人颠扑不破;末俗以繁华相尚,终觉冷淡处趣味弥长。

【解释】尽管世俗的风气日趋狡诈多端,但毕竟为人忠厚者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虽然近来的习俗日趋奢侈浮华,不过还是寂静平常的日子更耐人寻味。

第十一篇:要可传诸后世,不能瞒过史官。

【原文】谩夸富贵显荣,功德文章,要可传诸后世;任教声名煊赫,人品心术,不能瞒过史官。

【解释】肆意浮夸富贵荣耀,唯有政绩文章,才可能流芳百世;任凭人的声名如何显赫,他的为人品性照样会被史官载入史册。

 第十二篇:务本业境常安,当大任心良苦。

【原文】世之言乐者,但曰读书乐,田家乐;可知务本业者,其境常安;古之言忧者,必曰天下忧,廊庙忧;可知当大任者,其心良苦。

【解释】谈起快乐的事,世人都说读书算一件,种田也算一件;可见从事它们的人,其心境常乐。谈起忧愁的事,古人必然会说要为天下百姓担忧,要为朝纲政事担忧;可知承担大任的人,其用心良苦。

 第十三篇:事业之高卑,门祚之久暂。

 【原文】观规模之大小,可以知事业至高卑;察德泽之浅深,可以知门祚之久暂。

        【解释】看规模的大小,就可以知道事业宏大与否;看德行的深浅,就可以知道家运绵延与否。

 第十四篇:惕则无咎,亢则有悔。

【原文】小心谨慎者,必善其后,惕则无咎也;高自位置者,难保其终,亢则有悔也。

【解释】一个小心谨慎的人,处事必会善终,时刻警惕就不会犯下过错;不以才干身居高位的人,难以保持地位的长久,才干不足而身处高位终会后悔。

  第十五篇:耕读之本原,衣食之实用。

【原文】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而后世乃假以谋富贵矣。衣取其蔽体,食取其充饥,此衣食之实用也,而时人乃籍以逞豪奢矣。

【解释】种田是为了维持生命,读书是为了明白道理,这就是种田读书的本源,而后来的人却借耕田读书谋取富贵。衣服是为了遮挡身体,食物是为了裹腹充饥,这就是衣物食品的价值,而现在的人却借此作为夸耀财富的手段。

第十一卷:待人篇


第一篇:信是立身之本,恕为接物之要。

【原文】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终身可行也。

【解释】信这个字可以说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所以做人不能没有信用,恕这个字是待人接物的诀窍,所以在交往中应该终身奉行。

第二篇:乡愿假面孔,鄙夫俗心肠。

【原文】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心肠。

【解释】孔子为什么厌恶伪君子呢?只因为他看上去忠厚廉洁,而实际却带着伪装的假面具;孔子为什么厌弃鄙夫呢?只因为他把得失都看得太重,是个处处算计的鄙俗之人。

第三篇:不无故杀生 不责人无过。

【原文】王者不令人放生,而无故却不杀生,则物命可惜也;圣人不责人无过,唯多方诱之改过,庶人心可回也。

【解释】君王虽不会让人去放生,但也不会无故地杀害生灵,这样可以表示对生命的爱惜;圣贤不会要求人不犯错误,但会用各种方法帮助人们改正错误,使得人心可以由恶转善。

第四篇:救人坑坎中,脱身牢笼外。

【原文】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萨;能脱身牢笼外,便是大英雄。

【解释】肯去救助陷入困境中的人,便是活菩萨;能够摆脱世俗束缚的人,便为大英雄。

第五篇:长者待人之道,君子修己之功。

【原文】见人善行,多方赞成;见人过举,多方提醒。此长者待人之道也。闻人誉言,加意奋勉;闻人谤语,加意警惕。此君子修己之功也。

【解释】看到别人做好事,就多加称赞;看到他人有过失,则用多种方法加以提醒,这是作为长者的处事方法。听到别人称赞自己的话,就要更加努力;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话,就要更加留意自己的行为,这是君子修身的功夫。

第六篇:远怨之道,取败之由。

【原文】但责己,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但信己,不信人,此取败之由也。

【解释】出了问题要责备自己,而不要责备他人,这是不使自己招致怨恨的方法;遇到问题只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相信别人,这是导致失败的原因。

第七篇:化人之事,劝善之方。

【原文】为乡邻解纷争,使得和好如初,即化人之事也;为世俗谈因果,使知报应不爽,亦劝善之方也。

【解释】排解相邻的纠纷,使他们和好如初,就是感化他人的善事;为世人讲透因果报应,使他们善恶有报,就是劝人从善的良方

第八篇:患我不肯济人,使人不忍欺我。

【原文】但患我不肯济人,休患我不能济人;须使人不忍欺我,勿使人不敢欺我。

【解释】只担心自己不愿去接济他人,而不担心自己有没有能力去接济他人;要使他人不忍心欺侮我,而不要使他人不敢欺侮我。

第九篇:待人不可薄,势力不可恃。

【原文】薄族者,必无好儿孙;薄师者,必无佳子弟,君所见亦多矣。恃力者,忽逢真敌手;恃势者,忽逢大对头,人所料不及也。

【解释】对亲戚冷淡的人,一定不会有品行好的子孙;不尊重师长的人,一定不会有好的学生,对这种情况不是见得很多吗?以力欺人的人,必会遇到比他力气更大的人:以势欺人的人,也会忽然遇上权势比他大的对头,这种情况是人所料不及的。

  第十篇:以直道教人,以诚心待人。

【原文】以直道教人,人即不从,而自反无愧,切勿曲以求容也;以诚心待人,人或不谅,而历久自明,不必急于求白也。

       【解释】以正确的道理去教育人,即使别人不听从,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切记不要委曲求全;以诚恳的态度去对待人,即使别人当时并不领情,但时间长了最终也会明白,无需急于自我表白。

第十一篇:让字为善,敬字立身。

【原文】为善之端无尽,只讲一让字,便人人可行;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解释】做善事没有止境,只要从让字做起,那么每人都可以行善;处世之道非常之多,只要从敬字做起,那么,遇事都能够理顺。

 第十二篇:尝体他情,感报他恩。

【原文】家之长幼,皆倚赖于我,我亦尝体其情否也?士之衣食,皆取资于人,人亦曾受其益否也?

【解释】家中老小都依靠我生活,我是否也体会得到他们的心情呢?读书人的衣食全凭他人供养,这些人是否也从读书人那里得过好处呢?

 第十三篇:不幸势家翁姑,难处富儿师友

【原文】最不幸者,为势家女作翁姑;最难处者,为富家儿作师友。

【解释】最不幸的事,莫过于做权势人家女儿的公婆。最难以相处的,就是做富有人家子弟的教师和朋友。

第十四篇:待人宜宽,行礼宜厚。

【原文】待人宜宽,惟待子孙不可宽;行礼宜厚,惟行嫁娶不必厚。

【解释】待人应该宽容,但是待子孙却不能宽松;礼仪之事应该隆重,但是举办婚事不宜铺张。

       第十二卷:处世篇


 第一篇:名利滥得为祸,困穷忍耐回甘。

【原文】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终为祸;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资之高在忠信,非关机巧;学业之美在德行,不仅文章。

【解释】得到不应有的名声利益,这些福分终究会成为灾祸;如果能忍受最难忍受的困苦,就一定会苦尽甘来。人的资质高低,在于其是否忠厚守信,并不在于是否会使手段;学业精深的人,并不是看他的文章美妙与否,而要看他是否品德高尚。

 第二篇:处事论是非,立言贵平正。

【原文】大丈夫处事,论是非,不论祸福;士君子立言,贵平正,尤贵精详。

【解释】大丈夫处理事情,以对错而论,并不考虑这样做给自己带来的祸福;读书人撰写文章时,贵在公平正直,更可贵的是言简意赅。

 第三篇:守身不敢妄为,创业还须深虑。

【原文】守身不敢妄为,恐贻羞于父母;创业还须深虑,恐贻害于子孙。

【解释】谨守言行而不敢胡作非为,是因为害怕自己的行为会使父母蒙受羞耻;创业之时要权衡利弊认真思考,以免由于错误决定而贻害子孙。

第四篇:处事但求过得去,立业总要做得来。

【原文】处事有何定凭,但求此心过得去;立业无论大小,总要此身做得来。

【解释】为人处事以什么为标准呢,只要问心无愧就行;创立事业不论大小,一定要根据实际能力来进行。

第五篇:一言足以招祸,一行足以玷身。

【原文】一言足以召大祸,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坠也;一行足以玷终身,故古人饬微躬若壁,惟恐有瑕疵也。

【解释】一句话不慎就有可能招来大祸,所以古人讲话守口如瓶,惟恐因之招来祸患;一件事不谨慎会使清白受到玷污,所以古人行事十分谨慎小心,以保持自身洁如白玉,惟恐做错了事而给自己留下终生遗憾。

第六篇:持身贵严,处世贵谦。

 【原文】严近乎矜,然严是正气,矜是乖气;故持身贵严,而不可矜。谦似乎谄,然谦是虚心,谄是媚心;故处世贵谦,而不可谄。

 【解释】严肃貌似傲慢而实不是,严肃是正直之气,而傲慢却是乖僻之气;所以严肃庄重是可贵的,但不能够表现出傲慢。谦虚貌似谄媚而实不是,因为谦虚是心中充实而不自满的表现,而谄媚是有意迎合讨好的做法;所以为人处事贵在谦虚,而不能谄媚。

第七篇:处横逆之方,守贫穷之法。

【原文】颜子之不较,孟子之自反,是贤人处横逆之方;子贡之无谄,原思之坐弦,是贤人守贫穷之法。

【解释】当遭受到他人无理冒犯时,颜渊不与之计较,孟子则常会自省,这就是圣贤应付横逆的方法;当自己身陷贫穷困苦时,子贡不向人献媚,原思则弹琴取乐,这就是圣贤面对贫穷的方法。

       第八篇:要行善济人,勿逞奸谋事。

【原文】行善济人,人遂得以安全,即在我亦为快意;逞奸谋事,事难必其稳便,可惜他徒自坏心。

【解释】做善事帮助他人,不仅别人会得到平安,就是自己也会感到很愉快满意;用奸邪的手段去做事,不一定能得逞,而且损害这个人的心性。

第九篇:自足于命运,自惭于学问。

【原文】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某人命运不及我,则可以自足矣;常思某人德业胜于我,某人学问胜于我,则可以自惭矣。

【解释】常想一想某人的处境不如我,某人的命运不如我,就应该感到满足了;常想一想某人的品行超过了我,某人的学问超过了我,就应该感到惭愧了。

第十篇:全靠心作主,留个名传世。

【原文】耳目口鼻,皆无知识之辈,全靠着心作主人;身体发肤,总有毁坏之时,要留个名称后世。

【解释】耳目口鼻,都是不能思维的器官,都依靠头脑来指挥它们;身体发肤,随着人的死亡就会腐朽,因此要留个好名声千古流芳。

第十一篇:发达靠下功夫,福寿要积阴德。

【原文】发达虽命定,亦由肯做功夫;福寿虽天生,还是多集阴德。

【解释】人生的飞黄腾达虽然是命中注定的,也是经过人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人的福气寿命虽然认为是天生的,也还是要多做善事积些阴德。

第十二篇:多记先圣格言,闲看他人行事。

【原文】多记先圣格言,胸中方有主宰;闲看他人行事,眼前即是规箴。

【解释】多记些前贤所说的格言,心中才会有主见;观察他人做事的得失,眼前所看到的就是借鉴。

第十三篇:守分何等清闲,盈泰总须忍让。

【原文】守分安贫,何等清闲,而好事者,偏自寻烦恼;持盈保泰,总须忍让,而恃强者,乃自取灭亡。

【解释】如果能够安然地对待贫困的处境,那是多么清闲自在,而有些好生事端的人,偏要刻意追求富贵而自寻烦恼;当事业发达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凡事应该注意忍让,如果自恃强大为所欲为,实际上就是走向自我灭亡。

第十四篇:不忘艰难之境,不存侥幸之心。

【原文】人虽无艰难之时,却不可忘艰难之境;世虽有侥幸之事,断不可存侥幸之心。

【解释】即使在人生中还没有遇到艰难困苦,也不能认为将来就会一帆风顺;在事业上虽然有侥幸成功的例子,但对待事物切不可存在着侥幸成功的想法。

第十五篇:聪明勿使外散,耕读何妨兼营。

【原文】聪明勿使外散,古人有纩以塞耳、旒以蔽目者矣;耕读何妨兼营,古人有出而负耒、入而横经者矣。

【解释】聪明不要过于外露,古代有用棉堵住耳朵、用帽饰挡住眼睛来掩饰聪明的人;耕田读书不妨兼顾,古时有人白天出去耕种、晚上回家阅读经典著作。

第十六篇:不可妄行欺诈,何能独享安闲。

【原文】天下无憨人,岂可妄行欺诈;世上皆苦人,何能独享安闲。

【解释】天底下没有真正愚蠢的人,怎么能够肆意妄为地去欺骗他人?世上的人都在经历着生活中的苦难,怎么可能独自享受安闲?

第十七篇:退一步容易处,松一着不能成。

【原文】事当难处之时,只让退一步,便容易处矣;功到将成之候,若放松一着,便不能成矣。

【解释】当事情难以处理时,只要能后退一步,那么它就容易处理了;当事业就要成功时,如果放弃一着,就无法取得最后的成功。

第十八篇:读书积德,事长亲贤。

【原文】富不肯读书,贵不肯积德,错过可惜也;少不肯事长,愚不肯亲贤,不祥莫大焉。

【解释】变富后就不愿读书,做了官就不愿积德,错过这些读书和积德的机会令人惋惜;年轻人不愿意尊敬供奉老年人,愚昧者不愿意接近贤能者,没有什么比这种做法更加不祥的!

第十九篇:身体力行,集思广益。

【原文】凡事勿徒委于人,必身体力行,方能有济;凡事不可执于己,必集思广益,乃罔后艰。

【解释】不要任何事情都依靠别人去做,必须做到身体力行,这样对自己才会有益处;对任何事情都不要固执己见,必须做到集思广益,以避免给今后带来困难。

第二十篇:无荒乃成业,有玷未见荣。

【原文】耕读固是良谋,必工课无荒,乃能成其业;仕宦虽称显贵,若官箴有玷,亦未见其容。

【解释】耕作读书虽然是好的谋生之道,但是必须做到耕作学习两不误,才能有所成就。入仕为官虽然名声显赫,但是如果没有恪尽职守而玷污准则,那么做官也不见得是什么值得荣耀的事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处世奇书《围炉夜话》,句句真知灼见,读懂受益一生,建议收藏
围炉夜话
湘乡黄氏训真塾记
围炉夜话 324 以身作则 心平气和·王永彬原文及翻译
图文:句句皆经典,处世奇书——《围炉夜话》名句赏析【增附全文】
围炉夜话(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