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杜甫诗“国破山河在”的“国”指什么?

杜甫诗“国破山河在”的“国”指什么?

丁启阵

 

杜甫名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但是,对其中词语、诗意的理解,仍然不免见仁见智,大有切磋商讨的必要。例如,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所指出的杜甫诗歌含蓄有言外之意,“国破山河在”表示没有余物,“城春草木深”表示没有人迹,等等,恐怕就不是一般读者想得到的。

这里不打算讨论诗歌艺术鉴赏方面的问题,只说一说对其中一个字的解读,即开篇第一个字,“国”,究竟指什么。众所周知,古代汉语中,“国”字包括“国家”、“国都”两个义项。例如,《商君书》中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中的“国”指国家,而屈原《九章·哀郢》中的“出国门而轸怀兮”中的“国”则指国都,当时楚国京城郢。那么,《春望》“国破山河在”的“国”应该是指国家还是国都长安呢?

我看到有些人把这“国”字解读为国都。例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的《唐诗鉴赏辞典》《春望》条,有这样的说法:“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注释是:[] 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但是,我认为,从杜诗语言的出典、唐诗中“国”字尤其是“国破”“破国”等词语的使用情况以及上下文看,这个“国”字,都还是解读为“国家”更好一些。

仇兆鳌《杜诗详注》指出《春望》“国破山河在”中“国破”的出典是《齐国策》,“王蠋曰:国破君亡,吾不能存。”司马迁《史记·田单列传》相关的记载是:“王蠋曰:‘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而耕于野。国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劫之以兵,为君将,是助桀为暴也。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燕国入侵,齐国只剩下了莒和即墨两座城池没有沦陷,齐湣王亡命于莒。燕国国王派使者向王蠋劝降。这是王蠋拒绝劝降时说的一番话。《齐国策》的“国破”,显然是指齐国国土沦陷,而不是齐国首都(今山东临淄)沦陷。

唐诗中,“国”用于指国家、国都的都有,例如:岑参《送人赴安西》“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是指国家;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是指当时的国都长安。但是,“国破”、“破国”中的“国”,似乎都是泛指国家,而没有专指国都的。例如:杨乘《吴中书事》“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李商隐《牡丹》“终销一国破,不啻万金求”,司空图《秦关》“虎狼秦国破,狐兔汉陵空”;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之三“鸣笳擂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汪遵《咏酒二首》之一“后人不识前贤意,破国亡家事甚多”,周昙《三代门·又吟》“千妖万态逞妍姿,破国亡家更是谁”。尽管有多首唐诗是面对前代都城而兴起“国破”“破国”感慨的,但揣摩诗意,也不是专指故都,而是泛指国家。例如:裴瑶(一系刘瑶名下)《阖闾城怀古》“五湖春水接遥天,国破君亡不记年”,罗邺《春望梁石头城》“柳碧桑黄破国春,残阳微雨望归人”。

解读诗歌,离不开上下文。杜甫《春望》是绝句,联内词语有严整的对应关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对应“城”,一大一小,一面一点。倘若将“国”解读为国都,则两者都是指城池,语义简单重复,叠床架屋。再者,“城春草木深”,“草木”指生长于“城”中之草木无疑,相应的,“国破山河在”,山河亦当指存在于“国”中之山河。试问:长安城中可有什么山河?

综上,我认为,“国破山河在”的“国”字,应该解读为国家,而不是国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杜甫很知名的一首诗,短短40字,将他忧国忧民的愁写得淋漓尽致
六神磊磊:焦虑是一种伟大的情感 | 书目治疗师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行书抄杜甫诗一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国破山河在—杜甫
梁恕俭第407首课文歌:杜甫春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