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薛法根 | 人在课中央,幸福教科研——“组块教学”的三重转化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这样一个庞大的教育工作者队伍,现在这样专心致志地在全世界工作着,而且一般来说,都具有胜任的能力,却产生不了杰出的科学研究者,能够使教育变成一门既科学又生动的学问?”这就是著名的 “皮亚杰之问”。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在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成了互不相关的“两张皮”。那么,理论怎样才能与实践相结合呢?“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是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我就是个种了一辈子水稻的农民。”袁隆平就是在农田里,边研究杂交理论,边尝试品种改良,把两件事做成了一件事,最终成就了一项伟大的事业。
同样的道理,一线教师的教科研,应该扎根课堂,用研究的方式来上课,用上课的方式来做研究,将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做成一件事。无论是课题还是课堂,都是为了“人”的成长,既成长学生,又成长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在“课”的正中央。确立并坚守这样的教科研实践理念,我们就能从“我是教语文的”普通教师,走向“我是教人学语文的”研究型教师,进而走向“我是用语文教人的”学科实践家。从课题到课堂,组块教学经历了20多年的实践研究,实现了三重转化。

一、“做得到”:用课例验证,

从课题假设到行动研究的转化

1997年,我接任一个五年级班,前任语文老师对我说:“班里有个小杨同学,记性特别差,前学后忘,我是没办法了,现在就看你的了!”
没办法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读书,看看别人有什么办法。
我偶然从《阅读心理学》中看到心理学家米勒的记忆原理:人的短时记忆只能保持“7±2”个组块,超过9个就很难记得住;虽然不能增加组块的数量,但可以扩大每个组块的容量,记忆的数量少了,效率却高了。我如获至宝,赶紧在小杨身上一试。10个词语按照故事情节,分成3个组块,小杨同学记住了3个情节,轻轻松松学会了3组词语。
这一下,我对“组块”产生了美好的遐想。是的,做科研就是要会遐想,遐想就是做理论假设:词语一组块就能记得牢,学习内容一组块是不是就能学得更好?我毫不犹豫地将心理学的组块原理“嫁接”到语文教学中来,提出了“小学语文组块教学”这个研究课题。
怎么做?像袁隆平种水稻一样,到课堂中央去做。一方面带着课题进课堂,撬动课堂教学变革,成为有思想的实践者;一方面扎根课堂做课题,推动实证研究落地,成为有实践的思想者。
1999年,我第一次运用组块原理上了《螳螂捕蝉》公开课。这节课一改以往散点式的流水线教学,40分钟内上了3个内容组块。第一个组块,学词串,讲故事。我先让学生听写四组词语,再让他们根据四组词语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学生识了字、学了词,记得住、讲得出,一举多得,10多分钟初见成效。第二个组块:读对话,演故事。先让学生朗读少年和吴王的对话,再让学生表演“少年劝吴王”的故事。学生读得入情,演得入境,课堂一下子就活了。10多分钟再起高潮。第三个组块:议故事,写道理。先让学生讨论“螳螂捕蝉”与“少年劝吴王”两个故事的关系,再让学生讨论:少年为何不公开劝阻吴王攻打楚国,而选择私下给吴王讲一个故事?学生议论纷纷,金句频出,10多分钟精彩纷呈。
3个内容组块,简简单单,却又扎扎实实。听课老师感叹:语文课,原来还可以这么上!之后,我一鼓作气,上了《卧薪尝胆》《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等30多节公开课,把组块原理变成了实践课例,实现了从线性教学到组块教学的课堂转型。
做着做着,我渐渐发现:组块,组的是学生现成的知识而非创造的能力。比如,《军神》一文中有一个比喻句:“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老师们常常这样教:这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这么比有什么好处?二、三年级这么教行得通,到了五年级还这么教,就成了低水平的重复教学。如果这几个问题换成这样四个问题——“这句话什么意思?”“这么比有什么用意?”“这个比喻适用于哪些人?”“还可以怎么比?”就从指引学生认识比喻句,变成了启发学生创造比喻句。语文教学要培养的不是研究语言的人,而是创造语言的人。
于是,我又将多元智能理论“嫁接”到组块教学中,提出了“智慧解放理念下的语文组块教学”,开启了第二轮课题研究。我又连续上了《爱如茉莉》《我和祖父的园子》等30多节公开课,把智慧理念变成了实践课例,实现了从“教课文”到“学语文”的华丽转身。
做着做着,我又发现:组块,组的都是书本里的内容而非生活中的问题,不能帮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能力”却少了一些“智慧”,缺了一点“灵气”。你看,班里两个学生吵架,男生说女生偷了他的水彩笔,女生气得一边哭一边骂。我就想:学了那么多年的语文,能力也不差,怎么吵起架来还是那么粗俗,连个争辩都不会?我问女生:《狼和小羊》读过吧?小羊遭到狼的诬陷,心平气和,只说了三句话。第一句,“亲爱的狼先生”,记住,吵架也要有礼貌;第二句,“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记住,你没错就要用反问句;第三句,“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记住,吵架要用事实自证清白,更要用道理让人口服心服。女生破涕而笑,回去对男生说:“亲爱的××同学,我为什么要拿你的笔呢?你看,我有的是水彩笔,你想用随便拿!”男生无言以对,问题迎刃而解。过了一天,我又悄悄告诉她:如果你遇到像狼一样不讲理的男生,有时无须争辩,最好的办法是像一阵风,在他面前一笑而过。这才是专业的语文,这才是有用的语文,这才是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语文。
由此,我将语用学的关联理论“嫁接”到组块教学中,提出了“关联视域中的语文组块教学”,开始了第三轮课题研究。我又一鼓作气,上了《鞋匠的儿子》《西门豹治邺》等30多节公开课,把关联理论变成了实践课例,实现了从学语文到用语文的素养转向。
一句话,用做课例的方式来做课题,“嫁接”三大理论,深耕三轮课题,解决了我组块教学中内容碎片化、目标不聚焦、学习不真实的三大问题。
我想说的是,一个课题的理论假设是否合乎教学规律,需要更多的教学课例来验证,样本越大,就越能证明理论假设的合理性,就越有说服力,越有可信度。

二、“用得了”:一课三磨,

从行动研究到研究范式的转化

很多同仁听了我的课,回去之后“依样画葫芦”,却常常走了样、变了味。为什么?组块教学的课例看似简单,要想真正把握其中的设计要义与教学诀窍还是有难度的。
于漪老师说,她的成功来源于“一堂课至少备三次”。品咂她的“成功之源”,我的脑海里突然跳出一个词——“一课三磨”。实际上,我的经典课例也是用这样的方式磨出来的呀!由此推而广之,如果每位教师都能在反复打磨中悟到组块教学的精髓,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案,不就能运用自如了吗?
那么,磨什么?怎么磨呢?
一是磨教材解读。可以运用“提领法”“还原法”“原型法”“降维法”“要素法”五种方法,打开文本大门,提炼出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并归类整理,组成内容板块。
二是磨活动设计。可以运用“直与曲”“平与奇”“线与块”三种方法,设计“设计类”“探究类”“交际类”“决策类”“鉴赏类”五类任务活动,形成阶梯式的活动链,有利于学生连贯而有深度地持续学习。
三是磨课堂建构。可以借助课堂观察技术,用事实和数据分析教学效能,反思存在的不足,并进行现场重构。
比如教《田忌赛马》。
第一次教,聚焦故事内容,引导学生表演与讨论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学生似乎读懂了,却说不清背后的原理。
第二次教,聚焦思维过程,借助“思维帽”打开孙膑的“思维暗箱”:先用一顶白帽子找原因,田忌之所以连输三场,是因为每个等级的马都比齐威王的马慢了那么一点点。再用一顶黄帽子找优势,连输三场还有什么优势?有!虽然上等马比不过齐威王的上等马,却可以胜过他的中等马和下等马;虽然中等马比不过齐威王的上等马和中等马,却可以胜过他的下等马。一下子找到了两个优势。接着,用一顶绿帽子找办法,那就是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先输一场后胜两场,就能赢了齐威王。
教学本来可以到此为止,但我还不想停,我又给了学生一顶黑帽子,让他们找漏洞:什么情况下,孙膑的这个办法就不灵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冒出思维的火花:有的说,如果齐威王知道了这个办法,就不灵了;有的说,如果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强很多,这个办法也没用,实力决定一切;有的说,如果齐威王规定不能破坏比赛规则,这个办法根本就不能用。显然,第二次教,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能像孙膑一样思考问题了。但是,纸上谈兵不如躬身实践。于是,我再次重构课堂。
第三次教,聚焦自身问题,每个学生运用“思维帽”分析自己的问题,发现自己的优势,找到成功的办法。这样的教学充满了思维的挑战和生命拔节的味道。
有人说,“一课三磨”太累人了,会让人脱层皮。没错,“一课三磨”这样一种课例研究范式,就是要我们在反复打磨中、在举三反一中、在不断改进中、在熟能生巧中,找到规律、悟到诀窍、练成绝活。“一课三磨”,磨的是课,得的是法,成长的是人。它让人脱胎换骨,化茧成蝶。
组块教学团队中,先后走出了沈玉芬、徐国荣、王晓奕三位语文特级教师,以及孙建兵、金洁萍、范建健等一大批名师骨干。

三、“走得远”:为言语智能而教,

从研究范式到教学主张的转化

课题研究,有人满足于能上好课,有人止步于方法范式,很少有人再往前走一步,提出属于自己的教学主张,建构属于自己的教学理论。事实上,如果我们能立足课堂教学开展扎实的实践性课题研究,就能从鲜活的课堂里培育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活的教育学,能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回答我们的主张是什么、为什么,还能解答做什么、怎么做。
2018年,我对三轮课题研究做了系统性的梳理,提出了“为言语智能而教”的教学主张,阐释了什么是言语智能、什么是组块教学,回答了“为什么发展言语智能需要组块教学”“组块教学为什么能发展言语智能”两个关键问题,建构了组块教学的三大实践范式:板块式课程、联结性学习及统整型实践,整理了五个常用的组块教学策略。有人说,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结构化课程、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等,都能在组块教学中找到实践的身影。我深知,科研课题就是要有前瞻性,就是要预见教育改革的未来。
事实上,我在进行组块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建构的过程中,有勇气而少了点底气。比如言语智能,前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后有陈永明的言语与智能,近有李海林的言语智慧说,我能重新定义吗?非常感谢成尚荣先生,每次在我最困惑、最犹豫的时候,总能给予我前行的勇气和转弯的智慧。他鼓励我勇于突破,敢于创造。于是,我从心理学组块原理、智慧解放理念与语用学关联理论的统整实践中,作出了自己的定义:言语智能是运用语言进行认知与交际的言语创造力,表现为语言的敏锐感、熟练的驾驭力和积极的效能感。在此基础上,我更进一步,揭示了言语智能与核心素养的内在逻辑:言语智能是人的生命特质,是人类智能发展的生长点,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心理学基础。言语智能内隐为言语思维,外化为言语能力,其道德性情感衍化为儿童的言语品格,共同构成语文核心素养。
当然,这样的定义和论述,还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检验,更需要学理的进一步考证。做教科研,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需要的是实事求是,需要的是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威。理论化的过程,是我们一线教师从实践者到实践家的蜕变与跨越的过程。
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从经验积淀到理论建构,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扎根课堂才能深耕课题,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教学新思想。如果将课堂比作一个深藏在地下的“富矿”,那么课题研究就是在课堂里“挖矿”。找对了方向,定准了位置,不停地往下挖,终究会挖到“宝藏”,找到规律。难的是“宝藏”埋得太深,需要更多人一起来挖。愚公能移山,靠的是子子孙孙的持续努力。组块教学要真正有所建树,不能局限在我一个人的课堂里,也不能停留在概念性论述上,而要像蒲公英一样,将思想的种子播撒在更多的试验田里。
2014年3月,我应邀在江阴市建立了组块教学工作站,和20位语文教师一起运用组块教学理论,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当时有一个课例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一个学生在学习《鹬蚌相争》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蚌夹住鹬的嘴,为什么还能开口?鹬被蚌夹住了嘴,为什么还能说话?有教师认为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殊不知这是寓言或童话的“虚构”性故事,故事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说话,都可以有“特异”功能,有别于“写实”性文章。区分文学作品与实用作品,运用组块教学的方式进行文本分类阅读,才能让学生形成文体思维,从而在不同文体的读写中生成言语智能。于是,我们确定了文本分类教学研究,最终获得了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奖,既开拓了组块教学的研究视野,又丰富了组块教学的理论智库。
如今,组块教学已经在全国建立了广西桂林、重庆两江、湖北赤壁、黑龙江大庆、江苏江阴等7个区域的实验工作站,以创造性的实践研究,既验证已有的理论成果,又开创新的研究领域,涌现出了更多的教学成果,成长起了更多的语文教师。
有人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我想说,有了理论的建构性引领,才能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一条通往未知的探索之路。
在此,我对组块教学充满了美好遐想:未来,将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建构《组块教学论》《联结学习论》《统整实践论》。或许,我永远无法抵达理想中的那座山,但攀登的信念一定会照亮我探索的每一个脚步,让每一个研究的日子都充满教育的意义与成长的幸福。
人在课中央,一生只做一件事!
幸福教科研,成就好教师! 
薛法根,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吴江区小学“组块教学”研究室主任。著有《为言语智能而教》《现在开始上课》《做大写的教师》等。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本文刊发于《教育研究与评论》(综合)2023年5月刊。

| 初审:张钰梅

| 复审:徐志欣

| 终审:李惠玲

欢迎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实效性读写结合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遇见更好的自己
个人成长规划
《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策略研究》的工作报告
中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