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除人体内生“五邪”,兼谈中医立法处方的思维(二)

1.何谓风寒,中医将他们分为中风与伤寒两大类,其中中风就是风邪鸦占鹊房,进入人体肌肤揍理,造成正常的气血在肌表的循环受阻的一种表虚症,我们用桂枝汤加强肌表的血液循环,于是正盛邪退,达到扶正所以祛邪的目的;与表虚相对应的就是表实症,也就是伤寒,它本是风寒袭击人体,人体将毛孔关闭以抵御外邪的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但过了头则闭而不开,造成人体肌肤与外界的气机交换通道受阻,于是无汗畏寒,发热高烧就接踵而来。

风寒之邪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外感风寒之初只是一种无形之邪,于解剖学上是找不到踪迹的;二是中医讲“百病皆源于伤寒”,也就是说外感风寒就如同把人体的免疫系统或自动调控系统撕开了一个口子,后面的诸多不正常就接踵而来,而针对风寒最有名的方子就是群方之祖桂枝汤,桂枝汤就可以加强血液循环将风寒之邪赶出体外,所以我常想桂枝汤就可以代替我们的体育运动;

2.停饮、痰困和湿滞。这三种其实本质就是一种,都是水液代谢失调造成的。

停饮比较简单,水液本来在三焦系统里面不停的运行,运行时是一种气化的状态,有一天阳气不够,气态水的动能和热能不够,于是就变成液态水在某个地方停滞下来,这就是停饮,对付停饮常用的方子就是苓桂类方,象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其中桂枝提供推动所需要的热能和动能,也就是阳气了,茯苓就像给三焦水道清理疏通了一样,所以两相用力,就能排除停饮;

痰困呢,顾名思义,停饮停在那里太久了,被困住了,久而久之就变成了那种黏黏的东西,那就是痰,痰由于黏度比较大,要清除就不那么容易了,茯苓就不够力,要用到薤白、半夏、陈皮,肺里面的就用桔梗,焦痰就用皂荚,代表方剂是瓜蒌薤白桂枝汤,心包之痰都去掉了,二陈汤祛脾胃之痰也不错;

湿滞呢,这个湿滞有点特殊,它尽管与水有关,但你去解剖不见得能看到踪迹,就像在泥土地上洒一盘水,我们看到一汪一汪的那是停水,一会儿这水浸入到泥土中我们看不到水了,只看到泥土变湿,所以湿呢它是与土融合在一起的,人体里面的湿也是一样的,湿性粘腻,我们要排除它就要一点点把它从土里面燥出来,苍白术是燥湿的主药,另外的薏苡仁、防己、知母等,看湿在不同的部位而用之,湿属脾,所以平胃散、理中汤等祛湿的作用都不错;

3.血瘀。前面讲的都是气分,那如果阳用不够造成血分的循环不力,只形成一种邪就是“血瘀”,本来血是在不断的循环的,但有一天循环的力量不够,于是有少量的血就挂在血管壁上流不动了,久而久之就越积越多,一不流动就成了坏血,许多大病究其源头,刚开始时可能就是一块瘀血而已,包括癌症,所以活血化瘀就成了中医常用的手段,例如倪海厦老师受到唐蓉川的《血证论》的影响,认为“久病必有瘀”,所以凡病都加一些活血化瘀的药在里面,其效果当然是很好的,那具体的方剂有血腑逐瘀汤、桂枝茯苓丸、抵挡汤、桃核承气汤等,丹皮、川穹、红花、桃仁、地龙等都是很好的药,民间不也有生服三七粉来做保养的吗,三七的作用主要就在活血化瘀;

人体这五种邪就讲完了,从理上讲,我们只要将这五邪排掉,那人体内环境就通畅了,就干净了,就一定健康了,关键是为医者辨不清是哪种邪做乱,其实有必要辨得那么清楚吗?临床上针对同一个病人往往是五种邪都存在,这从理上也是讲得通的,例如刚开始是停饮,久了就变成痰,那不长不短的时候呢,岂不就是痰与饮都有?停饮在那里,久而久之总会浸入肌肉形成湿吧?所以不要那么死板板;再有中医古籍里面有讲“久病必有瘀”的,有讲“痰为百病之源”的,有讲“万病皆源于湿”的,有讲“万病源于伤寒”的,都对也都不对,就像盲人摸象,摸到的都是象,但又都不是全象,所以根据我的理解总结“久病必有五邪”就对了,(注意我这里的五邪与《难经》上的五邪概念不一样)临症处方上,以某一邪为主攻对象,另外四邪为辅攻对象,这就是治病立法处方的万世不易金针。

经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中医治病,道破源头就这么简单。

以扶阳为本,讲讲“阳虚的处方立法之妙”阳密乃固说:前面有文章讲到将人体的五邪排尽,人体就清静了,就通畅了,就健康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青龙汤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跟师实践录:学好这首名方,治感冒发烧心里有底了
通过感冒来看中医高手如何用药
发热
张仲景名方,四味药,治腰腿疼,关节炎,坐骨神经痛
国医大师裘沛然:中医治病如何才能提高疗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