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一)(含详解和译文)

梁朝康 编辑

【上海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卜式传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自《汉书》,有删改)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使者以闻               (2)布衣草履而牧羊

(3)岁余,羊肥息           (4)上过其羊所,善之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臣生与人无争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B.以田畜为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布衣草履而牧羊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苟,子何欲?

(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20.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2分)

2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3分)

17.(4分)(1)使……知道(2)穿着布衣(3)繁殖(4)认为……好

18.(2分)C

【A、介词,和、同/动词,参加、参与;B、动词,当作、作为/介词,替;C、全是连词,表修饰;D、助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9.(6分)(1)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苟”、省略句、宾语前置,各1分)(2)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以时”、“辄”,句意,各1分)

20.(2分)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卜式则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所以被认为不合“人情”。

21.(3分)皇帝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接着认识到他是忠厚的长者,最后发现他有治国才能。(答对1点给1分)

【参考译文】

卜式,是河南人。以耕种畜牧为业。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说:“家里难道没有冤家仇人,想讲出来吗?”卜式说:“臣生来与人无争,家里贫穷的乡人,我就借钱给他;为人不善的,我就教他做好事。去到哪里,人们都顺从我,卜式有何冤事啊!” 使者说:“如果是这样,想要什麽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使者报告了朝廷。丞相弘说:“这不是人之常情,希望陛下不要允许。”于是,皇上没有接受卜式的请求。卜式回家,又到田里牧羊了。

一年多后,恰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开支很大,国库空虚,贫民大迁徙,所有费用都靠朝廷补给,朝廷没法完全供给。卜式又拿出了20万给河南太守,用来发给迁徙的民众。河南上报富人救济贫民的名单,皇帝认出了卜式的名字,说:“这是以前希望捐出一半家产帮助边疆的人!”皇帝于是把卜式尊为长者,召见卜式,任命他为中郎。

起初,卜式不愿意做官,皇帝说:“我有羊在上林苑里,想让先生去牧养它们。”卜式做了郎官后,穿著布衣草鞋去牧羊。一年多后,羊肥壮又繁殖很多。皇帝探访他牧羊的地方,对这很满意。卜式说:“ 不仅仅是羊,治理人民也是这样。按时起居,凶恶的立即除去,不要让他败坏整个群体。”皇帝对他的话很惊奇,让他管理人民,有政治声誉。皇帝认为卜式朴实忠厚,任命他为相。

【上海卷】(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1分)

潭州东池戴氏堂记   柳宗元

①弘农公刺潭①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池之胜于是为最。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②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

③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

 [注]①刺潭:担任潭州刺史。

22.第①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24.第②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2分)

25.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

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

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

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

26.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六)(11分)

22.(1分)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

23.(2分)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建在水边的戴氏堂好像相连的大船随波起伏的奇特景象。

24.(2分)因为在这里居住着有才德的人。

25.(3分)B

【原文是“堂成而胜益奇”意思是“戴氏堂建成后,景致更加奇异了”,说的并不是“戴氏堂”是东池胜景,而是“戴氏堂”使东池更胜】

26.(3分)本文描绘了戴氏堂的美景,称赞了戴简离世乐道的情操,颂扬了弘农公治政、识人的才能和中正的美德。

【参考译文】

弘农公杨凭任潭州刺史三年,以东泉为源头建造成东池,方圆有九里。池岸高突而伸进池中的地方,在水的环绕下就像是开了缺口的玉环。池中美好的景物以这个地方最为突出。杨先生说:“要不是超脱世俗而乐守圣贤之道的人,不应该享受这里的景物。”最后把它授予宾客中最优秀的人,即谯郡的戴简,为他建造了一座房子让他居住。戴氏堂建成以后,景致就更加奇异了,从远处眺望戴氏堂,好像船舰连在一起,随池中波浪的起伏而上下浮动。走进戴氏堂,俯视池面,岸上的所有景物都倒映在池中,上下映衬使人感到更加空旷迷茫而隐约不清。在东池旁种植松柏杉槠各种树木,在池水当中种上菱芡荷花,树木繁茂,林荫遍地,菱芡荷花绽开鲜艳的花朵。凡是观赏漫游的美好景致,都集中在戴氏堂了。

戴先生曾经因为他的文章德行而多次被观察使举荐给朝廷,可是他的志向却不愿意做官。他与人交往,总是采取退让的态度,受到观察使的尊宠,也不因此而自高自大,他难道是超脱了这个世界吗?他喜欢孔子的著作,也涉猎《庄子》、《文子》。以道家所说的虚静精神状态为最高境界,得到谦虚受益的道理,他难道喜欢道家学说吗?贤能者举荐的人一定也是贤能的。被弘农公选中,而独自享受这个地方的美景,难道是容易得到的吗!地方虽然好,再得到合适的人居住在这里,那么山就好像是增加土石而加高了,水就好像是经过开辟而加宽了,堂还没来得及装饰就已经明艳照人了。戴先生的泉水池塘作为宅地居所,以美丽景物作为朋友弟子抒发幽雅的情趣,发扬精纯的品性,每天与它们相乐相娱,那么他的品性应该更加高尚,文章应该更加峻峭,学问思想应该更加盛大,这是二者之间互相促进的缘故。他既然已经美在内心,又扬名于社会,我担心他超脱世间的志向不能实现了。

君子说弘农公做潭州刺史,把州事治理得很好,建造东池使得此处景致更加美好,又把东池授予合适的人,这难道不是举措行动都合于时宜吗!从戴氏堂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扬先生的德行不可以不记下来。

【江西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村落嫁娶图记   (明)顾彦夫

某岁春二月,予从事京师锦衣。周君出所谓村落图示予,观其色,请曰:“君必为我记之”。申请再三,遂置巾笥以归。

归之岁向尽矣,尚未知是图之委曲也。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图质之,曰:“子之知画,犹吾之知书。敢问妇女而跨牛,何也?”曰:“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以牛代行也。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跨牛质矣。:”“乃复有一苍头持盖以护之,何也?”曰:“昏礼宜昏。于昏矣,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亦重之也。一妪逼牛耳以行,一翁于牛后徐徐随之,父母送其女者也。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凡容色皆若欷歔洒泣者,伤离别也。牛之前四人以鼓吹,从事迎而导之者也。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也。尾其驴以掖筝琶者,村妓之二仆也。又其股坐于小车旁者,车人也。一皆邂逅二回眄者也。去其林少许,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一妇人自篱而出,臂一儿,又一儿牵其裳以行。亩间有二农夫,既锄且止。是皆见其谈笑者也。”“去既远,又有林郁然。竹篱茆茨,亦仿佛如女家。门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须,罄折而立,谁也?”曰:“此其婿也。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立而俟者,将导妇入门也。二妇人咨诹向前,妯娌辈也。将劳其女之父母也,且迎之也。二人挈榼,一人持壶,迎劳之需也。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二童子参差以从,其大者指而语之,若曰新人近矣。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

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也,何不可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

(选自《明文海》)

【注】①锦衣:锦衣卫官员。②肩舆:轿子。③妓:歌舞女艺人④茆茨:茅草屋⑤罄折:谦恭的样子。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从事京师锦衣         从事:任职

B、工丹青                 工:主管

C、予以此图质之           质:询问

D、昏礼宜昏               昏:结婚

【答案】B(擅长)。

11、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描写村落嫁娶场面中“送亲”及“迎亲”的一组是

A、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           又其股坐于小车旁者,车人也

B、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         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

C、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   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

D、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               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也。

【答案】C

12、文中画破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

B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

C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

D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

【答案】B

第Ⅱ卷(表达题 共114分)

注意事项:

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4分)

译文:

【答案】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2)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4分)

译文:

【答案】农家苦于灯烛的花费,送亲迎亲(都)在白天,(就)用伞盖来遮蔽阳光。

(3)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4分)

译文:

【答案】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

【参考译文】

注释:

【从事①】任职。【锦衣】锦衣卫官员。【申请】提出请求。【巾笥】装头巾的小箱子。笥:s?盛饭或衣物的方形竹器。【委曲】事情的经过;底细。【谙】[ān] .熟悉,精通。【工丹青】擅长绘画。【造】到,去。【质】询问。【肩舆】轿子。【苍头】老人。【盖】伞盖。【昏礼宜昏】婚礼应当在黄昏举行。【苦】为某种事所苦;苦于(对某种情况感到苦脑)。【逼】接近,靠近,挨着。【欷歔】[xī xū]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洒泣】 挥泪。【妓】歌舞女艺人。【茆茨】[m?o c?]茅草屋。【罄折】谦恭的样子。【容色】容貌神色。【鼓吹】演奏乐曲。【从事②】指参加某种事情。【次第】依次,按照顺序。【尾】在后面跟。【掖】[y?]把东西塞在衣袋或夹缝里。【股】大腿。【一皆】一律;全部。【眄】[miǎn]斜着眼看。【少许】少量;一点点。【踊跃】跳跃。【既……且……】既……又……;表示两方面同时存在。【郁然】郁葱,树木繁盛的样子。【咨诹】[zīzōu ]询问。【挈榼】[qi? kē]手提酒器。【使令】差遣,使唤。【风声】传播出来的消息。【缓急】是偏义复词,又称反义复词,义从“急”。【逋】拖欠。【文债】应约写文章而未交稿。【丈六金身】佛的三身之一。指变化身中的小身。因其高约一丈六尺,呈真金色,故名。亦以指称佛像。【呵笔】用口吹暖气,使笔解冻。

译文:

某年春天的二月,我任京城锦衣卫官员。周君拿出所说的村落图给我看,我察看他脸上表情,好像很喜欢的样子。他向我请求说: “您一定要为我记述它。” 他反复多次提出请求,于是我就把图放在装头巾的小箱子里带回去。

把那幅图带回来已接近年终了,我还不知道这图的详细情况。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在江北居住,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他擅长绘画。他到我家,我拿这幅图向他询问,我说:“你懂得图画,如同我懂得书一样,请问(图中)的妇女骑着牛,这是为什么呢?”他回答说:“这是农家嫁女,没有能力准备轿子,就用牛来代替行走。一个老人牵着牛走,看重自己的女儿,不让她自己驾驭牛。这就是你问的骑牛的事了。”(我又问)“可是又有一个老人拿着伞来保护她,这是为什么呢?”他说:“结婚的仪式应当在黄昏举行。在举行婚礼的那天,农家对灯烛的花费感到苦脑,都在白天送亲迎亲,就用伞来遮蔽阳光,这也是看重她。一个老妇人挨着牛耳朵走,一个老头在牛的后面慢慢地跟随着,这是父母送他们的女儿。一个老头拄着拐杖站着,一个老妇人在门边望着。一个年纪稍大的小孩,带着弟弟,用手指指着并告诉他所指的情景。所有容貌神色都好像哭泣流泪的,是为离别而伤悲。牛的前面有四个人在演奏乐曲,这四人是做迎接导引的人。路边有两只驴,按照顺序行走,骑驴的人,是乡村的歌女。在那驴后面跟随并夹着古筝琵琶的人,是乡村歌女的两个仆人。加上那个大腿坐在小车边沿的,是驾车人。他们全部是路上偶然遇到而回头斜着眼看热闹的人。距离那个树林一点点路,将又经过一片树林,两个小孩跳跃着去报告。一个妇人从篱笆门里出来,用胳膊抱着一小孩,又有一个小孩牵着妇人的衣裳走着。田里有两个农夫,锄完地,刚停下来。这些都是看见那送亲的事而说说笑笑着的人。  距离更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繁盛的树林。竹篱笆茅草屋,好象是新娘子的家。门外有一个男子,穿戴礼服,留有胡须,谦恭地站着,这是谁呢?”他回答说:“这是她的丈夫。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站着在这里等候,将迎接新娘进门。有两个妇人朝前询问,这是妯娌们。将去犒劳那新娘子的父母,并且迎接他们,两人提着酒器,一个拿着酒壶,这是迎接犒劳的必得用的东西,一个女仆跟在他们后面,是预备使唤的。两个小孩一前一后地跟随着,其中大的小孩用手指指着并告诉他所指的情景,好像是说新娘子快到了。一个老妇人在门边站着张望,她是分辨传来的消息并根据它来做迎亲礼节紧急之事的人。”

    我听完这些,开玩笑地说:“你确实是乡下人啊,了解乡村的情况是真实的,我学识不够丰富,就用您的话给这幅图作记,来偿还我拖欠了很久的文债可以吗?”华先生笑着说:“这是佛家所说的借一枝草化作一丈六尺黄金色的佛身。有什么不可以呢?” 当时天气寒冷,我一边和跟随游玩的人谈话,一边用口吹暖气使笔解冻,然后写下记文。

【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尤为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象甚夥。世兵,逃乱在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磐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所导火灭   会:适逢        B、意其穴竟于是       意:料想

C、亦阳慑力殆   慑:害怕        D、窃虞嗣至者或不知   虞:欺骗

【解析】选D。 (虞:忧虑,担心)(3分)。

3、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   )(3分)

①是中极暗         ②烟郁勃满洞中            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     ⑤有泣者,恚者,诟者      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选D。(3分)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那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解析】选C。(3分)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初焉,若高阔可步。(3分)

【解析】【参考译文】(1)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3分)(赋分点:初、若、步)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3分)

【解析】【参考译文】(2)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3分)

(赋分点:白、遣、下)

【参考译文】

 [注]

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馨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译文:

历下有很多著名的山水,龙洞的景色更加优美。龙洞在城东南三十里处,原来的名字叫禹登山。按照《九域志》,大禹在这里治水,由此得名。龙洞山中有潭,经常有云气出现,干旱的时候祈祷就能降雨,前朝曾封这里的神为灵慧公。在潭的前面,层叠的山峰高耸,分别叫锦屏、独秀、三秀,出家人居住在这里。从锦屏到佛刹山,高而险的山环绕着,飞鸟仅能到它们的一半高。靠近山的地方有龛屋,深邃而广阔可容纳几十人,周围镌刻了很多佛像。战乱,逃乱的人大多数在这里。靠近山的地方有上下两个洞穴,下面的在旁边,向东蜿蜒着可以出去,它叫做龙洞,就是这个洞穴。它看上去幽深遥远。

我想和一同来的几个人进去游览。有人说这里面非常黑,没有烛火不能进去,于是派仆人点燃束茭在前面引路。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一会儿,(就得)低头了;一会儿,(就得)弯腰了;又一会儿,(就得)用膝盖行走了;又一会儿,就得匍匐了;又一会儿,就得全体趴在地上像蛇一样前进了。恰逢用来引路的火把熄灭了,浓烟充满整个洞中。想要退出,身体不容许;向前行进,前面狭窄,并且有浓烟,于是闭紧嘴、捂鼻子、止住呼吸。心里很害怕惊恐,自以为要在这里丧命,不能再出去了。我大声叫他们前进,众人因为烟的缘故,没有出声回应我的人,心里更加害怕了。我正好在前面,忽然看见一点光,认为这个洞的出口在这里,奋力投身向出口处,像鱼跳水一样向那里移动,最终得以舒适地出来。像这样的距离,仅有一里左右。集合完,有哭的,恨的,骂的,互相嘲笑的,以脚跺地后悔的,用力呼吸的,因幸运地活着而高兴的以手覆额的,脱帽光着头详述他的狼狈相的。只有导游一个人年龄最小,身形瘦小,最先出来,好像没有受苦,看见众人都害怕担忧,也害怕的没力气了。在洞外宴饮的人,就举杯让进洞的人喝酒,每人喝了两杯。虽然有客气不饮的,也一定要他将酒倒在地上,称为定心饮。

我因此默默回忆,从前韩文公登华山,到达顶峰,受阻不能返回,放声大哭了好几天。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我曾怀疑没有这件事。从今天的事来看,那么韩文公的大哭不是假的了。唉,不登高山、不到深渊,前面圣人的教训明显,而我们这些人把它当做游乐,使父母所给的身体几乎像死了一样感觉不到悲伤。这是不能做的事,如果死了也不能忘记。我担心到这里的子孙或许不知道,错误地到这里,因此把这件事写下来告诉他们。到洞里游览的有七个人,某官某;在洞外坐着宴饮的有四个人,某官某,共有十一个人。时间是延祐龙集丁巳年八月。

【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

B. 及即尊位                             及:等到

C. 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制:节制

D. 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诫:警告

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3分)

①在邺下名为清白                          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

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B. 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

C. 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D. 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答案)5. C   6. D   7. A

8. (1)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2)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3)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参考译文】

李丰,字安国,是原先的卫尉李义的儿子。黄初年间,因为父亲的任职被征召随军。起初还是平民百姓时,十七八岁,在邺下品性纯洁,善于品评人物,得到全国人的一致称赞,没有人不留意他。后来随军到了许昌,声望一天天兴盛起来。他的父亲不愿意他这样(早早出名),就叫他闭门读书,命他断绝跟宾客来往。起初,明帝是太子时,李丰还在研习学问。等明帝登上了帝位,有一次见到一位吴国投降的人,问道:“你在江东时,听到中原地区谁称得上名士啊?”投降的人回答说:“我听说过李安国。”这个时候,李丰担任黄门郎,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明帝说:“李丰的名声竟然遍布整个吴越地区了吗?”后来,他转任骑都尉,给事中。明帝驾崩后,他担任永宁太仆,因为名过其实,很少得到重用。

正始年间,升为侍中尚书仆射。李丰在台省任职时,经常借口生病(不上班)。按照当时台省的制度,生病达一百天就要解除官职。李丰生病不到几十天,就会突然病愈,然后又卧病在床,像这样好几年。起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李丰的弟弟李翼和李伟,做官好多年,都做到郡守的职务,李丰曾经在别人面前特别告诫过两个弟弟。等到司马宣王长久生病,李伟担任太守,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李丰却放任不管。大家都认为他们是依仗宠幸。

曹爽专权,李丰在曹爽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有人世人讥讽他道:“曹爽的权势像开水一样炙热,太傅父子像残羹一样冰凉,而李丰兄弟则像游光(传说中的恶鬼)一样作恶。”那意思就是李丰虽然表面上清净无为,但内陆里图谋大事,跟游光很相似。等到司马宣王奏请皇上诛杀曹爽,将战车停驻在朝堂下。告知李丰后,李丰非常恐惧,精神立即萎靡,蜷伏在地上站不起来了。

到嘉平四年宣王死后,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有人推荐李丰。李丰虽然知道这个职务不是特别显要,但想到自己与皇上联姻,想要依附皇上,就接受了没有推辞,于是大将军奏明皇上任用了他。

李丰担任中书二年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不知道谈论些什么。景王知道他们是在谈论自己,请求李丰告诉给他,李丰没有告诉实情,景王就杀了他。这件事是秘密处置的。

李丰前后做了两朝的官,他不把经营家产放在心上,只是依靠俸禄罢了。李韬虽然娶了公主,李丰经常约束告诫他不要有所侵占攫取,他不时会得到皇上赏赐的钱财布帛,总是施舍给外面的亲族;得到赏赐的宫人,也大多送给子弟。而李丰则把赏赐都送给了诸位外甥。等到李丰死后,有关部门登记他家财产,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

【广西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题3分)

杜慧度,交趾人也。本属京兆。曾祖元,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父瑗,字道言,仕州府为日南、九德、交趾太守。初,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壮有权力,威制交土,闻刺史腾遁之当至,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瑗收众斩逊,州境获宁。除龙骧将军。遁之在州十余年,与林邑累相攻伐。遁之将北还,林邑王范胡达攻破日南、九德、九真三郡,遂围州城。时遁之去已远,瑗与第三子玄之悉力固守,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连捷,故胡达走还林邑。乃以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卢循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义熙六年,年八十四,卒。慧度,瑗第五子也。初为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九真太守。瑗卒,府州纲佐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共推慧度行州府事,辞不就。七年,除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交州刺史。诏书未至,其年春,卢循袭破合浦,径向交州。慧度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于,禽循长史孙建之。循虽败,余党犹有三千人,皆习练兵事。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慧度悉出宗族私财,以充劝赏。慧度自登高舰,合战,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循众舰俱然,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斩循及父嘏,并循二子,传首京邑。封慧度龙编县侯,食邑千户。

高祖践阼,进号辅国将军。其年,率文武万人南讨林邑,所杀过半,前后被抄略,悉得还本。林邑乞降,输生口、大象、金银、古贝等,乃释之。慧度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弹琴,颇好《庄》、《老》。禁断淫祀,崇修学校。岁荒民饥,则以私禄赈给。为政纤密,有如治家,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少帝景平元年,卒,时年五十。

(节选白《宋书?杜惠度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B

A.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              遂:于是

B.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              遏:禁绝

C.与林邑累相攻伐                    累:屡次

D.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              旷:空缺

9.以下各组句子中,表明杜瑗,慧度父子军政才干的一组是   答案:B

①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

②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

③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于

④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

⑤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

⑥禁断淫祀,崇修学校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D

A.杜瑗处事果决而有计谋。他担任太守时两次平顶骚乱,先是斩杀作乱的九真太守李逊,境内得到安宁;继而与玄之击退来犯的胡达,使之退回林邑。

B.杜惠度为人谦逊而顾大局。杜瑗死,府州官吏推举慧度主持州府事,他未接受;而当卢循来犯,虽然任命他的诏书未到达,他还是率众抗敌。学优高考网

C.杜慧度一心向公而有谙熟战略。与卢循决战前,为激励将士他拿出家族全部财产作为奖励;交战时他又巧用火攻烧毁敌方一应战舰,大获全胜。

D.杜慧度生活俭朴,治事有方。平日里他布衣蔬食,只管弹弹琴,读读《庄》《老》。而为政却细致绵密,有如治理家庭;遇上饥荒,常以私人薪俸赈济灾民。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

译文:六月庚子这天,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入城中才能吃饭。(5分)

译出大意给2分;“造”、“入城”、“乃”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

译文:从此声威恩泽及于全境,邪恶偷袭之事不再发生,以至城门夜不关闭,路不拾遗。(5分)

译出大意给2分;“威惠”、“奸盗”、“乃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杜慧度,交阯人。原籍本属京兆。曾祖父杜元,担任宁浦太守,于是移居交阯。父亲杜瑗,字道言,官居州府,任日南、九德、交阯太守。起先,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武威严,有权力,威震交阯地区,听说刺史滕逊之要来,分别派遣两个儿子截断水陆要道,不让他上任。杜瑗聚集兵众,杀了李逊,交阯境内获得了安宁。授龙骧将军。滕逊之在交阯十多年,与林邑多次相互攻伐。滕逊之即将北还京都,林邑王范胡达攻破日南、九真、九真三郡,于是包围州城。这时滕避之离去已经很远,杜瑗与第三个儿子杜玄之尽力固守城池,多设权谋计策,数次交战,大败敌军。范胡达逃回林邑。于是朝廷任杜瑗为龙骧将军、交阯刺史。卢循占据广州,派遣使者来修好,杜瑗将使者杀了。义熙六年,杜瑗八十四岁逝世。杜慧度是杜瑗的第五个儿子。起初任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任九真太守。杜瑗逝世,州府的主管和辅佐官员认为交阯与敌境相邻,不宜旷废职务,共同推举杜慧度执掌州府事务,他推辞不去任职。义熙七年,授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广武将军、交州刺史。任职诏书还未送到,就在这年春天,卢循攻占了合浦,直向交州进军。杜慧度于是率领文武官员与军队六千人抵抗卢循,交战时生擒卢循的长史孙建之。卢循虽然失败,但还有余党三千多人,都习兵练武,熟习军事。六月庚子,卢循清晨出兵到南津,命令三军攻进城才能吃饭。杜慧度全数拿出宗族的私人财物,用来充当奖励犒赏的费用。杜慧度亲自登上大型战船指挥。当两军相遇时,他施放火箭和雉尾火炬,步军在两岸夹射,卢循各船都燃烧起来,一下子就溃散了,卢遁本人也中箭投水而死。杜慧度斩了卢遁和他的父亲卢嘏,并且斩杀了他的两个儿子,传送首级到京都。朝廷封杜慧度为龙编县侯,食邑一千户。

高祖登基,杜慧度进号为辅国将军。这一年,他率领文武官兵一万人南下讨伐林邑,被消灭的敌人超过半数,前后被抢掠的财物,都夺了回来。林邑乞求投降,送上牲畜、大象、金银、古贝等,于是被释放。杜慧度穿布衣,吃素菜,生活节俭,简单朴素,会弹琴,很喜爱《庄子》《老子》。禁止不合礼制的祭祀,修建学校,每当灾荒年岁百姓饥饿。就用自己的俸禄来救济。处理政事细致周密,就好像管理家庭一样,因此他恩威皆重,奸盗的事不再发生,甚至于城门在夜间不必关闭,路不拾遣。少帝景平元年逝世,时年五十岁。

【天津卷】

读下文,完成第8~10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见《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

【注】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婿,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我死,王则封汝           则:如果

B.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   知:巧诈

C.见一丈人,刺小船           刺:用篙撑

D.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     抟:捏成团

【答案】A

【解析】“则”是“就”的意思。

9.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以不受为宝”的一组是

①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②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

⑤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⑥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 ①③⑥

【答案】C.

【解析】①是说古人对宝物的认识与今人是有区别的;⑥是说人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④是说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即天地“以不受为宝”。)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D. 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答案】D

【解析】本文为古代议论文,所以“夹叙夹议”这种说法不当。选文第1段提出作者“古之人……所宝者异也”的见解,并用孙叔敖的例子进行论证。第4段的评论“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是对作者观点的升华。第2、3三两段分别用江上丈人和子罕的事例来证明作者见解的正确。

【参考译文】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①。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②。五员载③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④,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⑤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⑥;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3分)

②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4分)

【答案】①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②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

【解析】①注意“之所以”固定结构,“异乎俗”介词结构后置;②注意“得”,“其”,反问句式。

(2)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3分)

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

(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二

【答案】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給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为之观美乎

【解析】原文: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枕藉于道矣。州县尚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欲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

【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廉希宪事略

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举族承命。

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

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 ”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书生。”

国初,拜为平章政事。秉政日,中书右丞刘整以初附为都元帅,骑从甚都,诣门求见。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整求退,谓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及出,愧赧无人色。

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

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无疑。”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有删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将以廉氏吾宗乎          氏:作为姓氏

B.诸贵假以劲弓              假:借给

C.整复浼入言之              浼:派遣

D.明日当诣政事堂            诣:前往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一组是( B )(3分)

①三发连中,诸贵惊服          ②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

③公方读书,略不答            ④因令彻去坐椅

⑤及出,愧赧无人色            ⑥且戒内人备酒馔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廉希宪出生之时,其父孝懿公刚好被任命为廉访使。孝懿公非常高兴,认为廉希宪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

B.廉希宪十九岁时,随父亲北上侍奉元世祖。元世祖见廉希宪才貌出众,见识不凡,给予了他格外的恩宠。

C.廉希宪任平章政事之时,对登门拜访的中书右丞刘整极为冷淡,因为他认为刘整是不知君臣之义的叛臣。

D.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饥寒交迫,廉希宪不仅解除他们的困苦,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3分)

答案: 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

(2)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2分)

答案: 刘整行拜礼后起身,在旁边站立,廉希宪不跟他讲一句话。

(3)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4分)

答案:(廉希宪)恭敬地(把秀才们)迎入家里,陪他们坐着,摆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下他们住的地方。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丁太夫人忧,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勺 饮 不 入 口 者 三 日 恸 辄 呕 血 扶乃 能 起 既葬 结 庐 墓 所 诸相以居忧 无 例 欲极力起公,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

答案: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既葬/结庐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

【参考译文】

廉希宪,字善甫,维吾尔族人。廉希宪辛卯年五月二十五日出生在燕,刚好他父亲孝懿公廉访使得任命下来,孝懿公高兴地说:“这孩子一定能光耀我们的门楣,我听说古代用官职名来授予姓氏,大概是上天将要给我们的宗族用廉这个姓氏么!我就听从上天的安排吧。”于是整个宗族都听从了他以廉为姓氏的建议。

廉希宪身材魁梧,举止不同寻常。十九岁,到北边去侍奉父亲觐见皇上,进而进入宫廷侍奉世祖,皇上因为看他多智谋,有威严的仪容,讨论问题看得深远,给他恩惠照顾他非同一般。

各位贵臣上前比射箭,一位贵臣望着廉希宪,拿出三支箭,好像是要给他,廉希宪说:“你怎么能认为我不能射箭呢?只是我的弓比较软罢了。”贵人借给他一柄有力的弓,廉希宪三发连中,各位贵人惊叹赞服说:“真是文武全才啊,是有用的书生。”

建国之初,被授予平章政事一职。主持政务那天,中书右丞刘整因为刚刚归顺做了都元帅,带领很多骑马的随从,登门求见。廉希宪的弟兄们公十个人,后来都做到一品官。他的弟弟蓟国公廉希贡还没有做官,为他通报。廉希宪此时正在读书,没有回答。蓟公出来,刘整又进入央求求见。于是令人撤去座椅,自己坐在中间,让刘整进入。刘整展身拜倒而起,站在一边,并不跟刘整说一句话。刘整请求退去,对刘整说:“这里是我的私人宅院,你要有什么话,明天到我的政事厅。”刘整出来以后,羞愧得变了脸色。

不一会,前宋很多居住在旅馆里读书人,饥寒交迫,非常狼狈,衣帽破败,衣袖中揣着自己写的诗稿求见廉希宪。廉希宪的弟兄们都笑话这些人。蓟公又为他通报,廉希宪急忙让人铺设座椅,有告诉家人准备酒菜,出来到大门外,严肃地接入,对面坐下,命人拿出酒菜,礼节很恭敬,而且记下他们居住的地方。书生们只是说困顿,请求回去。第二天廉希宪就向皇上进言,皇上都答应了他的请求。

这天夜里,兄弟们问到:“今天刘元帅,皇上非常倚重他,你反而看不起他;江南穷秀才,你却对他以礼相待到这种地步。我们不能没有疑惑啊。” 廉希宪说:“我是国家大臣,一言一行一颦一动,都关系到天下的轻重。刘整虽然地位高,但他是卖国的反叛臣子,”所以要折磨羞辱他,让他知道君臣的恩义重大。像这几十个不得志的读书人,都是诵读孔子经义的人,在前宋,不能被朝廷中用,为什么被羁留在这里?何况当今国家起于北方,礼法微薄,我要是再不尊崇读书人,那么儒家经义将被扫地出门了。“廉希宪像这样提携读书人,是对儒家教义有大功之人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5高考语文百日突围系列之专题9: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备考: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解题思路
高考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续)
(641)2013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13年高考各地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
高考文言文阅读 第5节 分析与综合 板块(考题)精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