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年味

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年味

      春节过后,很多人在一起交谈过年的感受时,都提到年味淡了,很没劲。那么年味到底去哪了?

我想,年味淡了可能有两个主要原因吧。

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整体提高了,满足甚至是超过了人们童年对过年的愿望,没有了期望便没有了动力。另一方面,过年的很多仪式都没有了,神秘感消失了,没有了神秘感便没有了新鲜和新奇。

上点岁数的人,童年时代,正处于物质困乏的年代。家里缺吃少穿,人们对年总有一种渴望,过年了,可以吃肉吃油馍,可以穿新衣服,可以放鞭炮,收到压岁钱,还可以痛痛快快的玩几天。岁数年轻的人,童年时代,虽然物质条件好了,但是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不到过年,不会平白无故的受到很多红包,去自由支配;也不可能让他们什么都不干,随便玩,因此,过年对他们的童年来说,仍有诱惑力。

可是现在的生活水平,吃肉和油馍,穿新衣服,有很多零花钱,大多数人能达到了,过的日子和童年比,几乎天天是过年,甚至比那时过年还吃的好,穿的好,收入也比过年“挣的”压岁钱多的多......单从物质这块儿来说,过年还有多大吸引力呢?

那么,过年的诱惑就需要热闹的仪式和神秘感了吧?我小的时候,就觉得过年需要注意很多事项,进行很多仪式,觉得很好奇很神秘,到现在还印在脑海里,能去做的还要继续去做。

我的老家在豫西南的西峡,是河南、湖北和陕西三省交界的县,它的过年风俗和禁忌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那里,实际上从腊月二十三就算过年了,不过是小年;大年是年初一。有首过年谣就从小年说到大年应该准备的“大事”。“二十三(儿),燃灶腊(儿);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二十三(儿),燃灶腊(儿)。这一天要祭灶敬灶神,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为显示诚意,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将灶台、案板、锅碗瓢盆收拾得干干净净,并将旧灶神像揭下换上新的灶神像。像前摆上供品,以此讨得灶王的欢心。供品里有种主要的食品,我们老家叫它灶陀螺,圆圆的,厚厚的,中间有洞,也可没洞;或炕或炸。敬过灶爷之后,方可吃灶陀螺,说是吃了能消灾避邪。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去打酒。这些都很好理解,搞好卫生;杀猪宰羊,准备好荤素菜;炸馍买酒,准备好吃喝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日里,个人必须洗澡,表示要洗去一年的晦气和不利,还要剔好头,在来年的二月二“龙抬头”之前,不得再理发,说是“正月理发死舅舅”,说得很神秘,很吓人,没人敢不这么做的。

小年和大年中间的分界线就是腊月三十。这一天,和大年初一一样重要。

上午,要去上坟。说是过年了,需给老去的亲人提前“送钱花”。赶年集的时候买一些黄色的纸,都是成塌的纸。把纸放在桌子上,用一百元大钞放在纸上,一反一正,用手依次拍下去,然后按顺时针把成塌的纸旋转的盘开,盘成扇子型,按照坟头的多少和血缘关系的远近分大小不等的份数。值得一提的是,打纸必须由成年的男子进行,儿童不行,女性更不行。上坟祭祖必须放鞭炮,必须下跪磕头,烧纸必须烧进墓门台里,不能把纸挑烂,烧的时候还要念叨着亲人的名字,请他“起来拾钱花”。就是所谓的上坟祭祖。一般都是父亲带着儿子去,目的是让下一代认识自己的亲人坟头在哪里。

上午还有另外两件重要的事情必须做。

第一是贴春联。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贴,反正觉得红红的,挺好看。长大以后才知道,春联在我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据载,春联由五代后蜀皇帝孟昶首创。964年春节,孟昶亲笔写了一幅联语:“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宋史·西蜀孟氏》。),世人倍感新颖,乃从宫廷到民间,竞相效仿,进而成俗,一直延于今日。

第二是贴门神。门神一般贴的是秦琼,敬德和钟馗,秦琼,敬德长得还不错,钟馗则非常丑,奇怪大人们为什么要把这么丑的画像贴门上,不换成好看的呢?大人说,丑了能驱鬼避邪。后来才知,贴门神也有神话传说。据说是唐太宗李世民患病,常感到其寝室内外有厉鬼呼号,难以入眠。李将此事告于群臣,询问驱鬼之法。秦琼禀告愿与敬德披挂盔甲、手执兵器于门外护卫。夜间果然秋毫无犯。秦琼敬德虽武艺高强,然毕竟血肉之驱,总让其夜间伴护,时间一长,过于劳苦,终究不是上策。于是便命画工将二人之像画于门上以驱鬼,此后,果无鬼怪鸣号。人们之所以将钟馗画为门神贴于门上,就是因为其相貌丑陋,使人望而生畏和善于捉鬼。年长日久,世代相袭,人们将门神演变成年画,则是发扬光大了其中的消灾灭祸、四季祥和的文化内涵。

贴了春联和门神,就意味等着正式过年了,一直到大年初五之前,不能要账了,再急的事也等等。因此,过去日子过得紧巴,欠外债比较多的人家,早早的贴了春联和门神,让别人不好意思去讨要。另外,贴春联和门神的颜色也是有讲究的,正常人家贴的是红色的,家里有亲人去世的,三年不贴或贴绿色的。

三十下午,主要是把初五以前要吃的菜和主食的原料准备好,洗菜,煮菜,蒸馍,炸馍,准备年夜饭,准备熬夜包饺子的原料。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炸油馍,不能说话,尤其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先炸出来的热油馍不能吃,要先敬神;敬灶王爷;要用筷子串起来几个插在门栓上,敬门神。敬完之后人们才能吃。

年夜饭之后,便是熬年夜,也称守岁。要生起火,烤松树或柏树疙瘩燃起的大火,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糖果、嗑瓜子、唠唠亲朋、拉拉家常。

守岁中间,一家人要集体干一件事,就是包饺子。饺子也叫扁食,是春节的重要食品之一,除了正月初一早上吃,初五也要吃饺子,由于包饺子比较慢,全家会包的人都要动手。不过,我们老家的饺子和城里人现在吃的饺子不同,是用梯形的面皮把馅卷起来,两头捏到一块儿,一定要捏紧,捏出边,俗称“捏小人嘴”,目的是为了防止来年小人拨弄是非,图个吉利。

守岁半夜时,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点燃香烛,一家人依长幼辈份,依次向祖宗跪拜致祭,恭祝“年福”。拜过祖宗之后,困的人可以暂时睡一会儿。

年守岁到子夜、雄鸡报晓之时,便要鸣放鞭炮,正所谓“爆竹一声辞旧岁,金鸡三唱迎新春。”一来驱邪除疫,二来增加欢乐热烈气氛。

放过鞭炮之后,则预示着大年初一真的到了,人们要穿着新衣,开始串门拜年。

初一串的,一般是同族亲戚。要先长辈、后平辈,先紧邻、后远亲。不同辈分和亲属之间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但是没有舅的,初二也可以拜岳父。

过去,初一拜年,平辈的要作揖,晚辈的要下跪磕头,长辈要给未成年的晚辈发红包。

大年初一忌讳诸多,这天忌用不吉利的字眼,病、死、苦、贫、灾、乱、荒、杀等,若小孩子说了忌言时,大人马上会纠正说“童言无忌”。这一天更不能哭,哭则预示着一年不吉利,有的大人三十晚上反复向孩子交代,遇到极端的父母,在三十会找个理由把孩子打一顿,再告诉他要注意的事由,免得孩子们忘了。

这一天,不能扫地、倒垃圾,说是会把财气扫走,倒没。

这一天,不能动针线,“初一动了针钱,挑了龙筋长(生下的小孩,眼睛如同针眼一样小)针眼”。不能动剪子和菜刀, “初一动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难免”。不能动斧子, “初一斧子劈开柴(),劈开再也回不来”。

初一也不能吃药。“初一吃药整一年,而且啥病也治不好”,所以再重的病人初一也不吃药。

初一也更能打碎家具,否则预示着一年四季不吉利。不过在当今社会,当孩子们由于不慎打碎了家具也不要紧,只要大人们赶快说上一句:“岁()()好,岁来好,岁岁平安”,也就化凶为吉了。

初二到初四倒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但是吃的方面,初二要吃面,据说正月里吃面是为了祈求长命百岁,事事顺利。初三要吃菜盒子。“初三的的合子往家转”,“转”与“赚”谐音,完整的版本是“初三的合子往家转,一转转个大元宝,骨碌碌地往家跑。”

过了初四之后,年初五也是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又称破五,不宜做事,否则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

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越远越好。打扫卫生是一种彻底的大扫除。从每间房屋里把垃圾扫出门外。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许搞卫生的,但能扫扫地,只能在屋里扫,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搞过卫生以后,农村的便可干农活,有门店的便可营业经商了。也就是说,实际上年已过完了。

给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正月初七。按照古老的习俗,这一天早饭就要吃面条,说是要“拴人”。后来才知道,这也是有传说的。据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这天吃面条寓意祝人们健康长寿,面条擀得要又细又长,谓之“拴小孩儿”,意思说可以延年,可以长寿,其实表达了人们保护孩子、祈福迎祥的美好祝愿。

过年有这么多仪式,这么多禁忌,这么多传说,这么神秘,怎么能不让人印象深刻?但是现在,很多仪式取消了,很多禁忌也不在乎了,很多传说也没人讲了。

比如说,在仪式上,由于人员的流动,一些人不能回家;由于城镇化的推进,一些人在乡镇或者是城市里买了房子,远离家乡,过年时不老回家;在老家的人由家族的人员不齐,也不愿意再组织祭祖、守岁等叩头上香的仪式。另外,因为一些社会制度的变革,使一些仪式不得不取消,比如破除封建迷信,使一些敬神仪式不能公开集中进行;由于环境污染严重,放炮成了压倒环保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带不严厉禁止。

比如说,在禁忌上,由于人们现在更加崇尚自由,彰显个性。想什么时候理发,想说什么话,想吃什么东西,想干什么事情,也不会顾及那么多,怎么方便怎么来。比如理发,农历二月二之前理发的多了。比如吃饭,讲究荤素搭配,不一定按过年传统的要求来吃。由于计划生育,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比较少,比较娇惯,过年说了禁忌的话也不会责备,上坟、拜年、收压岁钱时,也不会要求他们下跪。他们过年想吃什么,随时要动刀做新鲜的。过年的禁忌的做的就越来越少了。

比如说,在过年的传说上,很少关心这些,有时间的话,在一块儿讨论的是怎么挣钱,要不就是在一块打牌、搓麻将,或是上网聊天、抢红包,对有关年的传说知道的也越来越少。因为物质水平的提高,大多建了新房子,为了美观,鲜见有人贴年画,门神也以字代替的越来越多。绝大部分年轻人根本不知道贴年画和门神的来历,即便是贴了,也是为了贴而贴。

如果过年的很多仪式没有了,禁忌也越来越少了,神话传说也不知道了,没有了传统规矩,没有了好奇心,没有了敬畏感,那还有什么神秘可言呢?

莫言说,“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就没有过年的乐趣”。这大概就是年味渐行渐远的原因了吧。

                  -----文友资料交流,源自李新月201622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微文速递】0014、除夕 . 春节
过年,习俗老理儿大全
不要这样贴春联, 不吉利! 一定要知道!
今日除夕 | 饭已做好,欢迎回家
●千万别这样贴春联,不吉利!一定要知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