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永新:情境教育是一首诗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青春/在躁动不安的灵魂里/有一个年轻的梦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激情/在春风化雨的课堂里/有一脸永恒的笑……”做教育的人,本身就应该是诗人。如果没有诗人的气质、诗人的理想、诗人的激情,是很难真正把教育做好的。


 ●  2007年7月

 ●  江苏南通师范专科学校二附小

 ●  情境教育研讨会


尊敬的李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有机会与你们一起交流我对于李吉林老师的学习心得。我和李老师是忘年交,李老师的谦虚、好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刚才对我说,如果再年轻一些,她就要到苏州读我的研究生了。我怎么敢当呢?其实,我应该是她的学生。


我读过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的诗篇》一书,给我感受最深的一个字就是“诗”。不仅情境教育是一首诗,李吉林老师本人也是一首诗。事实上,教育本身就是一首诗。前不久我也写了一首小诗。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青春

在躁动不安的灵魂里

有一个年轻的梦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激情

在春风化雨的课堂里

有一脸永恒的笑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热爱

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

有一颗母亲的心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创造

在探索求知的丛林里

有一面个性的旗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智慧

在写满问题的试卷里

有一双发现的眼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未来

在承传文明的长河里

有一条破浪的船


可以说,这首诗,差不多是我对教育的一个理解。做教育的人,本身就应该是诗人。如果没有诗人的气质、诗人的理想、诗人的激情,是很难真正把教育做好的。所以我就用诗人的视野,来解析我们的情境教育,来反观我们的李吉林老师。


在李老师的教育词典里,“诗”的出现频率非常高。她在《是教师也是诗人》中说:“正是为了儿童,我成为一个执著的探索者,一个不倦的学习者,一个多情的诗人。”她说:“诗人是令人羡慕的,其实教师也是用心血在写诗,那是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20年过去了,李老师在她刚刚出版的《情境教育的诗篇》里面又写道:“历经26年,在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的三部曲里,我写下一首首小诗,一首首镌刻着时代烙印的儿童教育诗。”这使我更坚定了一个观点:情境教育本身就是一首诗。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李老师有一颗年轻的心。诗人永远是年轻的,没有一颗年轻的心是写不出诗的。我们很多人都写过诗,诗情最浓烈的岁月是青春时代,从高中左右开始一直到大学阶段。不论是学文学的还是不学文学的,我们很多人都做过诗人,我也做过。那实际上是一种激情,是因为有一颗年轻的心。李老师尽管是快七十的人了,但就心理年龄而言,我觉得她还处于青年期。她自己则说:“我是一个长大的儿童。”这是一种心态,因为很多老人或者将要老的人,最怕大家说他像小孩。余永正老师讲要蹲下身子来看孩子,和孩子交流。我认为只要拥有一颗儿童的心,根本不需要去选择和儿童交往的方式,因为你本身就是一个儿童。真正的教育家,拥有一颗童心,拥有一颗无瑕的、天真的、灵动的童心,这是教育的最高的境界。


李老师年轻的心还表现在她是一个永远的学生,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全国有那么多的大专家看中她,愿意和她交往,甚至于愿意拜她为师,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首先就是因为李老师对别人很尊重,她把自己当做一个学生。她不止一次对我说:“我如果再年轻几岁,我一定去做你的学生。”我感受到了她的真情。她随时随地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学生。虽然现在已经是功成名就的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但她还是把自己看成一个学生,因此她才能凝聚一大批教育教学研究人员、一大批优秀教师共同来构建情境教育的巍巍大厦。事实上,不仅仅是情境教育,包括我们做的新教育实验,包括所有的教育研究,如果没有一批人去为之奋斗,它就不可能做成。


第二,李老师心中始终燃烧着激情。做诗人是要有激情的,没有激情写不出诗,没有冲动做不成诗人。郭沫若写诗的时候,趴在地上拥抱着大地,他必须要有这样的激情。做教育也是如此,我始终认为没有激情是成不了教育家的,最多只能去做学者。朱小蔓对李老师曾经有过评价,说李老师的情境教育追求儿童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为人的情感发展提供了一个优化的时空。朱小蔓是研究情感教育的。的确如她所说,情境教育的一个很大特色是抓住了人类情感这个要素。李老师提出以思为核心,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情”是一个纽带,情境教育可以把“情境”说成一个概念,也可以把“情”和“境”分成两个概念。如果从一个概念来说,它更多的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一个场景的概念。如果作为两个概念,它本身就是情感和场景的结合。在某种意义上,李老师的情境教育中,情感的要素要大于场景的要素。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它就是创造一个情景,提供一个时空。我说并不尽然,更重要的是它的情感要素,教育没有情感是做不成的。清代戴震曾经说过一句话:“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没有情感的融入,再好的道理也没有办法让孩子们真正接受。李老师自己也认为,她就是一团扑不灭的火。改革开放以后,她本来是教中高年级的课,后来主动要求从一年级教起。为什么这么做?她说:“改革绝对是需要热情、需要主动、需要一股子劲儿的。”我觉得没有这股热情和干劲做不成教育事业。


第三,李老师具有深刻的对教育的爱。李老师自己也曾经讲过:“正是对儿童的爱,使我不怕吃苦,不怕麻烦。意志使我体验到作为人的一种力量。我觉得意志会使人的情感持续、稳定、强化。心理学中讲情感和意志是人的两大品质。其实在人的内心世界里,两者难以一分为二,它们是互动的,是相互影响的。”因为只有有了强烈的情感,才会有持续的坚持的力量。差不多在她的每一篇文章里面,在字里行间,我们都可以读到李老师对教育的爱。我相信,她的周围之所以能够聚集这么一批热爱教育的人,也正是由于他们对教育的爱。没有他们对教育共同的挚爱,情境教育很难真正地走到今天。


第四,李老师有创造的智慧。从外语情境教学的启示一直到中国古代的意境说,她并不是把别人的东西拿来直接地照搬照抄,她在进行一种阐释和创造,并且在不断地发展。从低年级的情境教学,到情境教学实验的研究,再到情境教育理论的构建,包括最近的情境课程的开发,李老师一直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情境教育理论与实践。这充分反映出李老师善于创造、善于吸收各种知识,包括把新课程的很多理念都在情境课程的“四大需要”里面作了很大程度的综合,用自己的情境教育的话语来阐释她对新课程的理解,我觉得这是相当可贵的。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她的知识领域、她的学科领域总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她能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超越,不断地前行。正是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善于创造的激情和智慧,成就了李吉林老师。


以上就是我学习李老师思想的一些体会,讲得不对的地方,请李老师和各位同学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本文选自《教育的使命 朱永新教育讲演录》山西教育出版社


◆  ◆  ◆  ◆  


>>>>

小知识大百科


建安作为汉献帝年号是指公元196—220 年。建安七子是建安时期活跃在文坛上的七位作家, 记载在曹丕的《典论·论文》中, 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是老师,也是诗人
【评论】“三境具备”的好诗
教师的依靠
追逐名师的脚步
学习《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有感
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原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