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作文】“中考作文命题趋势与点评”干货来袭·苏州篇


距离2016年中考还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想必童鞋们已经进入了冲刺阶 段!初初将陆续推出“江苏省中考作文命题趋势与点评”系列,深度解读全省各市2015年中考作文题,希望能对童鞋们的复习、备考起到有效的引领作用!今天,初初展示的是2015年苏州市中考作文述评,跟着初初一起来看吧~~




2015年苏州市中考作文述评

原题
回放

出发,可以说是人生常态。一种期待,一次召唤,一个承诺……凡此种种,都可能成就一次出发,让你去经历,去收获……


请以“记得那一次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2)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3)不要少于600字;(4)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命题
透视

苏州市的中考作文题总是那么思绵绵、意浓浓、情依依、细腻腻,甚至还有点甜蜜蜜。2015年的“记得那一次出发”,正是这种柔情似水的再一次流淌。

    1.诗意与哲理浑然一体的“引导语”。

苏州市的中考作文命题,即便是命题作文,通常情况下,也会有一段引导语。这道题的引导语共有三句话,其中,后两句都是未说完的话,用“……”表示,只有第一句话说完了。而这三句话中,既有长句,更有两字、三字、四字的短句,它们排列组合起来,几乎是一首现代小诗。特别是在轻轻地诵读之后,你便会感受到这不是在读文,而是在读诗,带有诗的节奏,诗的韵律,诗的味道。

而你在轻轻诵读与品赏的同时,又会感受到诗意中的哲理。“出发,可以说是人生常态。”我们谁不在出发呢?我们谁又不是时时刻刻都在出发呢?因为,我们永远在路上。我们为什么要出发呢?因为会有一种期待,会因为一次召唤,或者因为一个承诺。原来,出发就是这么简单。但是,我们一旦出发了,就不会一无所获,即使那一次出发的经历,也会让你永远记得。

这样的引导语,不仅引导考生对题眼“出发”有了一个基本的领悟,也引导他们围绕出发开启一次诗意与哲理的穿行,甚至会走向更深更远。

2.当下与曾经水乳交融的“文章标题”。

这是一道引导考生回望自己曾经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往日的花样年华和喜怒哀乐的命题。“那一次”而不是“这一次”,不是“现在”,因此,所写人和事是你曾经的岁月,是你曾经走过的路,是你拼搏和奋斗的开始。人生若没有过往,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而“记得”又分明指向现在、当下。你必须是一个站在当下的自己,来回望那个曾经的自己。曾经的自己不可能是现在的自己,而曾经的自己又必须是以现在的自己的阅历与视角来观照的自己。于是,现在在你笔下呈现的虽是曾经的自己,但也无法摆脱现在的自己,当下与曾经早已水乳交融,无法分离。

又因为“出发,可以说是人生常态”,那一次的出发是出发,这一次的出发也是出发,因而用今天对出发的感受、体验来审视曾经的、那一次的出发,其意义或价值将会得到升华。

    3.严格与关怀互为表里的“写作要求”。

分条表述的四点写作要求中,有三条用了否定词“不”。而同样是用了“不”,其中的三、四两条是非常明确和严格的“不要”:“不要少于600字”,这是关于量的底线,少了会被扣分,这很严格;“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考生本人的姓名、校名不能在文中出现,甚至暗示也不能,这是关于文品的底线,突破了就有泄密之嫌,扣分可不是一丁半点的事。这些底线平时在课堂上老师们都已讲过,这里的提醒就体现了命题人对考生的无尽关爱。因此,这样的“不要”看似严格,其实是一种关怀。

而第二条关于文体的“不”,本身就是一个严格与关怀完美结合的典型。诗歌与戏剧是不能写的,但除了这严格的不能之外,其余的文体是完全放开的。考生不仅可以写常规的记叙文、议论文,也可以选择写散文、小说,写杂感、随笔,写书信、日记。即使第一条关于将题目抄写到答题卡上的要求,也是在友善的提醒中蕴涵着不可疏忽的严格。


迷津
指点

如何写好这道作文呢?

    一、抓牢题眼,吃透“出发”

会写作的人总会抓准题中之眼,吃透题眼的形与神,做出合乎情理而又出人意外的精彩解读,进而写出让人叫绝称快的好文。对于“那一次出发”这道题而言,谁吃透了题眼“出发”,谁就能写出一篇高分的考场作文。

1.在引导语的帮助下理解“出发”。

    出发是一种行走,是一种刚开始时刻的行走。出发既是一种行走的状态,也是一种人生的状态。因此,引导语的第一句就提醒我们:“出发,可以说是人生常态。”同时,每一次的出发,理由是不尽相同的;每一个人的出发,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引导语的第二句话,用了三个分句加以列举,并用省略号引发我们扩散思维。而且,任何一个理由或者原因,都会引发或者导致或者成就一次出发。我们不仅要明白什么是出发,更要明白人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次次的出发,才会有一次次的经历和一次次的收获,才会变得丰富、充实、有意义,才会让你无法忘怀。

2.在比较的思辨中定位“出发”。

一是在过程中比较。出发永远是每一次经历的全过程中最原初的那一刻,出发后还有漫长的过程,还有各种风雨需要承受,最后才是“到达”。

二是与“到达”比较。出发是为了到达,但“出发”绝不是最后的“到达”。虽然,每一次到达又常常是下一次出发的开始,但它依然不是到达。著名诗人艾青写于1979年的一首《盼望》诗对此做了形象的诠释:“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描所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3.在选材取材中落实“出发”。

艾青诗中的“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的场景,正是对出发最好的落实与表达。对海员来说,出发时刻是起锚时的浪花;对军人来说,出发时刻是背上行囊时的从容;对农民来说,出发时刻是扛起锄头时的惬意。那么,对我们未成年的初中生来说,出发时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最有发言权的还是同学们。即使你们抓不到如艾青一般充满诗意的、个性的出发画面,也要紧扣“出发”,集中笔墨写好出发前和出发时的情况,出发后的内容则必须略写,而且主要是写感受和收获。

对于出发前的情况,同学们既可以写自己的心理活动,也可以写各种准备,还可以写各种牵挂、交代甚至预见等。对于出发时的情况,同学们既可以写三步一回首的犹豫,也可以写送了一程又一程的不舍,还可以写此时此刻所见之景之物之人之事,更可以写此时此刻的所想所忆所思……总之,只要是发生在“出发”这个点上的,就是切题的、准确的和有意义的内容,就会使文章真正变得丰富、充实、精彩。

二、记得“记得”,务必在场

写作最忌心浮气躁、矫揉造作,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会使阅卷教师心生厌烦甚至憎恨。何以会这样呢?因为无病呻吟,因为隔靴挠痒,因为所叙的人和事似乎与“我”没有关系。一个善于写作的人,总是在用自己的心聆听世界、观察世界、体悟世界,其所写之人、所叙之事皆源于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存在。

“记得那一次出发”是一道让写作者无法置身事外的命题。“那一次出发”虽是你曾经的过往,但你至今“记得”,而且不只是记得一个大概的过程。因为,出发的主角就是你,无论感动还是伤心,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记得”二字则明确地告诉你,这是一次在场写作,是一次虽在当下但不得不回到既往的写作;同时,所写的虽是过去,但你此刻必须置身其中,将你当初的和当下的感受、体验展露出来。因此,这是一次触动灵魂的写作。

顺便说一下,在场的写作特别强调关注当下。一是要有当下意识,要把每一次写作都作为一次神圣的心灵之旅。二是要有在场的姿态。我们身处的时代日新月异,我们自身也在不断地成长,因此,我们必须要用当下的视野,贴近灵魂,呈现真实,把握生命的终极价值。三要有在场的技法,善意呈现,自然浸润,体现正能量。



例文
点评

记得那一次出发

还记得,初中时的我,满怀着对加拿大多姿多彩的生活的向往,希冀远离母亲的切切察察,体验独立的生活。我从中国出发,踏上了为期三个月的留学生活。(“多姿多彩”“切切察察”等词语的运用,有形有态,有声有色。开头非常简洁的两句话直接点明了“出发”是源于一种召唤、一种期待,更是一种逃离。有意思!)

那次出发,记忆犹新……(紧扣“出发”,紧扣文题,单独成段,非常醒目)

大雨滂沱,母亲撑着雨伞送我上学校的大巴前往机场。就在我满天欢喜地摆脱母亲的唠叨时,她却以我身材瘦小搬不动行李为由,要驱车跟在大巴后面一同前往。(一个追求独立,希望摆脱;一个借口瘦小,不舍相送。此情此境,活脱真实,让人叫绝)

我不论如何拒绝,她硬是不同意。望着母亲有丝丝皱纹的面孔,看着她乌黑的眼珠像是在恳求我似的,我无奈地答应了。(一边是母亲丝丝的皱纹和恳求的眼神,一边是无法拒绝后的无奈,依然是两幅情景对比呈现,很是揪人)

坐在车子最前排的我,心绪如雨如麻般地乱。从大巴的后视镜中,我清晰地看到在雨中,母亲的灰色轿车紧追不舍。(如雨如麻的心绪,非常传神地表达了一个追求独立的当代初中生在亲情包围下的尴尬境遇)

“唉,这种小事,出发了都穷追不舍,我都多大的人了!”我叹息道。(借叹息直抒胸臆,也是一次智慧的点题)

到了机场,母亲跳下车来,慌忙的眼神中透出焦急与担心。她穿着绿色的户外装,只顾帮我搬箱子,却忘了打伞。雨滴落在她身上,打湿了衣服。这是何等地糊涂!我刚低头叹息,余光中却瞥见母亲挪动着的微胖的身子。她双手提着大箱子,用脚将箱子费力地挪上台阶。雨水沾湿了她的衣服,可她却转过身来,满怀热情地朝我招呼。(此处描写,不是“背影”,胜似背影!可怜天下父母心哪!)

接下来,便是安检门前的字字叮咛,如雨滴般滴落在我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似乎是道别了,我有些不舍,便耐心地聆听这最后出发前的叮咛。(“我”被母爱感动着,从心乱如麻变成了耐心地聆听叮咛)

安检需要穿过一段玻璃挡住的路,母亲是不能送了。我回头望去,母亲衣服的颜色因被雨打湿而成了深色。岁月终究还是在母亲脸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她微笑着,眼角处已经有了皱纹。她的眼神中似乎透着焦虑,却又好像怀有欣喜;似乎很无奈,却又透出一丝坚定……(又一次回望,用自己的灵魂贴近亲爱的母亲。笔下的文字,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窗外的雨似乎停了。我头一转,便没再回头。此刻,心里反没有了期待中的喜悦,只觉得既感动又温暖。(经历了一番出发时的相送之后,“我”的内心世界也变得“温暖”了!)

出发了!在加拿大的生活充满了挑战,没了关爱的叮咛,也没有了备好的热气腾腾的三餐,我学会了独立,也念起了母亲的好。(写到达之后的生活及收获,只用了简单的三句话概括处理,而是把大量的篇幅留给了“出发”时刻,真的非常聪明)

如今,又是一个雨天。我想起了那次出发。神圣的母爱溢满我的心灵,给了我面对挑战的力量。(又一次的真切体验,再一次的人生收获,使得“那一次出发”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总评:这次写作中,以出发远游、夏令营活动、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读书求学等为题材的文章特别多,但能写得好的实在是凤毛羚角。这位小作者却很聪明地描写了母亲从学校到机场这一段的出发相送,再现了一个追求独立的初中生的情感转变与成长过程,也真实地呈现了母亲对孩子出远门时的不舍。两相对照的画面不断地交替呈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感动着出发的这一刻,羡慕着这两代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技法一:应试作文的审题方法
中考满分作文:【成长类】作文(写作指导 范文10篇,可打印)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22:写作训练
2021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命题作文课件(63张PPT).ppt
2008年全国中考作文题目汇总大全
命题作文审题 作文指导(九年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