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学习





摘 要: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已习惯了的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会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自主探究    技巧策略    有效


  

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定需要。因此,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堂必然充满生机活力。

一、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不足点。

1、对语言形式和思想内涵的统一性缺乏确切感知和深入理解的能力。

课文信息是一定的语言形式和一定的思想内容的统一体。读到课文的语言形式应当能够对它既定的内涵确切地感知,和准确深入地去理解,思考它的思想内容应当能够紧密联系那一定的语言形式去综合。在语言形式和思想内涵统一上进行分析、综合的思考,这是学生经常需要攀登的阶梯。绕开这样的阶梯,而只“砸实”基础知识,是很难提高加工课文信息的水平的。

2、对课文内部信息的相关性缺乏自觉意识,准确把握住它们内在联系的能力不足。

课文信息是局部与全局的统一体。把握住局部与局部、局部与全局的有机联系,对理解一篇课文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这种传统训练模式将永远有重要价值。但仅仅按照局部的自然顺序依次思考显然是不够的。如果不善于从多种角度上去发现材料与材料的相关性,去掌握观点与材料的各种具体关系,那么对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意图及匠心的理解肯定是难以深入下去的。

二、教师在自主探究阅读教学过程中角色的转换

1、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与垄断。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基本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可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对传什么“道”还不清楚,对所授之业也不精通,对所解之惑并不明白。学生希望探究的许多问题都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探究性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是十分宽广的,有很多知识是老师本身不足的,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一同探讨知识的奥妙。

2、教学内容的拓展直接导致了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由幕前隐退到了幕后,改变了以前单纯的形式,教师只能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课题的讨论,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就首先有发言权。探究性课程的形式使教师不再高高在上,教师与学生一样是探究者,两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应该一起讨论、一起商量。学生才是主角,一切教学活动都是遵从学生的意愿和思路的。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种变化教师应积极调整心态,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来迎接这一新的挑战。


三、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

1、让学生与作者对话,积极探索作品的情感。

我们阅读的作品,汇聚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许多作者都是民族、世界与人类的大师。因此,在阅读作品之前,让学生主动探索作品作者,与作者对话,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事业追求,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唤起他们探究作品的欲望。

教学《琵琶行》时,我拈出小序中“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二字,问学生“京都对白居易而言意味着什么?伴有京韵的琵琶语对白居易来说为何如此扣人心弦?”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古代士子大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情壮志,而唐朝京都长安是他们圆梦的圣地。此时白居易被逐出这个权力的中心,寄情于山水之间,但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壮志难酬的憾恨是他心头永恒的痛。京都音韵再现往昔岁月,荡漾起心中梦想,所以感到了乡音般的亲切,才会有下文同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恨,高山流水之慰,才会有结尾的“江州司马青衫湿”。

2、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阅读中,要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而与作者心灵的交流。当学生发现了作者的切身感受,明白了作者特殊的思维方式,并将个人的主观认识注入到文本中,才能进入作者的“个性”领域,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思。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品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的时候,教师要巧妙地为学生铺路搭桥。

1)引导学生美读文本,融入文章的情境之中。

美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可以把文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徜徉文本的情境中,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

教学《迢迢牵牛星》时,学生质疑:诗中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理解。有人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心却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其他人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凝望无言,用等待祈盼那一年守望换来的一日团圆。正如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如果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千山万水,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诠释,但是明明只有咫尺却如远在天涯,这种哀怨和凄美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2)整体感知文本,培养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课标理念强调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作品,把握作品的精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不会是一次完成的。教师要因材施教,多层次地启发他们拓展还未充分利用接受的信息源,培养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感悟能力,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祝福》一文时,很多学生一开始会认为逼死祥林嫂的凶手是鲁四老爷。单从表层文字看学生的回答是有道理的,但从全文整体上来理解这种回答就直观片面了。对此我要求学生拓宽视野,把祥林嫂的死放置当时社会大背景和典型环境中来考察、剖析,让学生在逐步的分析理解中认识到当时风俗习惯和精神状态。这样学生懂得祥林嫂的死因从本质上来讲是当时社会的封建宗法制度、道德礼教、迷信思想。通过拓宽视野,联系背景,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把握能力得到了提高。

3)留下思考空白,鼓励独特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直接影响甚至制约着对作品的认可。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心理不同,教师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是唯一的。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答案,才能有看问题角度的多样性,使课堂充满生趣。

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在理顺文章思路,简析悲剧内涵后,我提问:在兰芝被遣回家时,仲卿说“不久当归还”,请问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个情节,兰芝和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虚拟性”问题一出现,立刻“引”起了学生兴趣,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各霸一方,一方认为:两人的爱是忠贞不渝的,他们已有“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海誓山盟并为之以死抗争。虽然仲卿无奈地接受母亲的安排而遣归兰芝,表现出性格的懦弱,但从诗歌结尾处“自挂东南枝”更能看出他为了爱情也敢于背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训,他们忠贞的爱情和仲卿的叛逆精神正是能够破镜重圆的保证。

而另一方认为:婆婆决不会容许一个有着个性自尊的媳妇生活在自己身边。兰芝,作为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身上却始终闪耀着自尊和自强的锋芒,这种个性之光成为被驱逐的借口。如果要回来,就意味着放弃自尊,在婆婆的专制下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等着“熬成婆”这个轮回。三十年光阴,熬去的不仅是花容月貌,磨去的更是棱角个性,而这一切是兰芝不甘心做的。

在阅读教学中,要将感觉、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体验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探究能力。


3、让学生与自我对话,体验反思,提高人文素养。

与作者、作品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撞击,再因势利导巧妙地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擦亮他们心灵的火花,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教学《扬州慢》,小序提到“黍离之悲”一概念,我没有满足于弄清“黍离之悲”的意思,而是拓展知识:运用多媒体,讲透典故源流;新旧知识联系,弄清概念内涵;列举同类作品,加深学生印象。通过以上工作,学生很清楚的知道什么是黍离之悲;学生鉴赏古诗时见到荒城茂草这一意象能较容易地与黍离之悲联系起来;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忧国忧民意识,强化国家意识、民族责任,在体验反思中,升华情感。在教学中,要有意识诱发学生,学生在心理互换中进行阅读体验,在联想和再造想象中,加深了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语文阅读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有着其无比的优越性,但在实践操作中,为避免“牧羊式”的教学,必须注意以下的问题:

1、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要有互动性。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谐、民主的。双方应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着教学内容,促使着新的发展,最终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着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自主探究学习的组织形式要有灵活性。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因此,在自主探究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互助性,这就要求在活动方式上要有灵活性。一切变化都要根据自主探究的内容、学生的身心发展灵活而定。

3、自主探究学习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学习。

新课标下,应体现出一个扬弃的过程,但它并不是推翻、否定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前的那些优秀的东西也应该好好地加以总结和继承。

以上只是个人在新课程背景下个人的阅读教学时的反思,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高考的杠杆作用,激发自己去主动创新,把语文阅读教学导向充满诗性光辉和人文精神的宽途。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始终始终关注学生的精神,始终给学生以自由探索和自由表达的空间,让他们热爱上语文,去感受学习语文的诗意。



扬州市语文高研班以“安身立命,回归原点”为宗旨,以理论的支撑,一线的立场,实践的取向作为办班的基本原则,努力打造一支在语文教育界有影响、学术上有成就、教学上有地位的专家型语文教师队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学鉴赏需要咬文嚼字——文本阅读理论读书笔记3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课型设计的艺术8
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
全国新课堂教学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开放性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个性化阅读”的误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