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点 | 钱华:寓言教学,在文体特征的关照下前行





寓言教学,在文体特征的关照下前行


钱 华

        摘 要: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教学中强化文体意识。就是要求教师要从文体创作的独特规律出发,开掘出这一文体独特的教学内容,在目标制定、策略选择上都应尽可能地契合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本文以寓言教学为例提出把握文体特质,考量寓言文体蕴含的教学价值;确定教学目标,开掘寓言文体裹挟的教学内容;遴选教学策略,甄别寓言文体的教学方法,使得阅读教学在文体观照下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文体意识 考量价值 开掘内容 甄别方法



把握文体特质,考量寓言文体蕴含的教学价值


1
鲜明深刻的唤醒价值


寓言以短小精悍的故事揭示深刻的人生道理,读来生动有趣,令人深思。可以说,寓言的最终目的在于提炼经验、总结教训,阅读寓言可以明晰道理,丰富人生智慧,具有鲜明的唤醒价值。例如《揠苗助长》则告诉人们每个事物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规律,任何肆意改变其客观规律的行为最终都会收获“欲速则不达”的恶果;而《鹬蚌相争》通过鹬与蚌各不相让,最终让渔人获利的故事,告诉人们彼此相处要懂得权衡利弊,针锋相对只能便宜第三方。


2
深入浅出的表现手法


寓言故事的魅力在于其以明了简洁的故事承载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之所以能够形成这种效益,与寓言艺术化的表现手法息息相关。首先,寓言的主人公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者是被人格化的世界万物,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强化了寓言故事的生动性,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象征表现手法的充分运用将寓言表达的深刻道理蕴藏在浅近的语言世界中,借古喻今、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形成了深入浅出的表达效果。如《蝉和狐狸》不到200字,但只要阅读一遍,其蕴藏的道理即可深入人心。


3
夸张生动的言语风格


寓言故事篇幅短小,但语言却力透纸背,看似平淡的语言却在故事情境中散发着独特的价值意蕴,形成了鲜活的表达效度。例如在《滥竽充数》中描写道:“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这句话在中“鼓着”“按着”“装出”这些动词就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丑态。虽然笔墨不多,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这样的描写无论是学生感受故事、体悟道理,还是模仿练笔,都是极好的语言滋养。


确定教学目标,开掘寓言文体裹挟的教学内容


1
把握内涵,体悟文本寓意


所谓“寓”,即承载寄托之意,即作者意欲展露的道理没有直接告知,而是寄托在相应的故事中,让读者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起到思维的启迪、行为的规劝。因此在寓言教学中,让学生在感受故事的基础上体悟寓言的深刻内涵,应该成为寓言教学的应然之意。例如苏教版教材选用了《伊索寓言》中《一路花香》一文,教学这篇寓言故事就要让学生懂得每个人或事物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即便有着缺陷与不足,只要合理运用,都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2
体悟形式,感知表达效益


寓言故事以简短篇幅承载深刻道理,对语言表达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在寓言创作中,作者不仅充分运用了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在遣词造句中也彰显了极高的造诣。在寓言教学中强化言语形式的体悟,首先源自于阅读教学旨在促进学生言语生命提升的本位归属,还在于语言道理的体悟必须依据言语感知这一路径达成。只有在文本语言中揣摩体悟,赏析其表达效益,才能让学生沿着文本语言,步步为营,向寓言的本质要义逼近。如《鹬蚌相争》中人物对话的描写运用了动作、神态、语言,将相争的过程写得淋漓尽致,认真研读不仅可以深入文本内核,为道理的提炼奠定了基础,更为学生习作中描写人物对话提供了良好的范式。


3
把握特征,领悟表现手法


寓言故事鲜明的文体特征就是“以理服人”,即摒弃了直接告知的方式,而是运用生动的表现手法,将道理蕴藏于主人公可笑的行为意识中,增强了寓言故事的表现力。只有把握了这样的文体特征,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寓言,在体悟其精妙结构和手法的基础上,促成对寓言道理的真切体悟。否则,学生在阅读《自相矛盾》时,可能仅仅意识到主人公的可笑无知,却无法真正领悟寓言意欲表达的道理,造成寓言教学的严重偏位。


遴选教学策略,甄别寓言文体的教学方法


1
营造情境:在大道无痕中揭示故事寓意


寓言文字简约,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阅读寓言就要在感知故事的基础上理解其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寓意,从而明辨假丑恶、真善美。而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直接将“这个寓言揭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你从寓言中明白了什么”对学生进行提问。这种机械的挤牙膏式的总结方法,脱离寓言文本的故事情境,使得寓意的提炼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沼之中。因此,教师要注重文本情境的创设与营造,在引导学生感知故事的过程中强化体验,水到渠成地感受寓言蕴藏的深刻道理。

例如教学《揠苗助长》时,教师在创设的语境下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对话——

师:农夫看到枯死的禾苗莫名其妙,你们告诉他问题出在哪里吗?

生:我要告诉他,禾苗需要缓慢的长大。

师:他会想,我这样做也是帮助它生长啊!可我错在哪里呢?

生:这样的事情是不能急的,你把禾苗拔高,根就断了,他会吸不到水的。

师:难道农夫是好心办了坏事?

生:我们帮助禾苗,应该用正确的方法,不能违背他的规律。

师:看来做事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正所谓“欲速则不达”。那在我们生活中有这种“揠苗助长”的例子吗?

生:让孩子报各种速成班学习。

生:让孩子吃各种高营养的补品。

……

在整个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生硬地追问,而是为学生的表述营造了可感的情境,让学生与文本中人物、与生活中人物进行对话,将学生对寓言的感知逐步引向了深入,实现由外而内、由浅入深地迈进,让寓意的习得水到渠成。


2
体察感知:在自然而然中悦纳文本语言


寓言文本的语言生动形象且具有强烈的夸张意味,这种言语风格中旨在将主人公可笑之极的言语丑态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身心聚焦在对人物内心的体悟与揣测上,使得文本之言仿佛出于其自身,形成人物与语言相得益彰的妙用。

例如在教学《滥竽充数》一文中“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一句时,就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南郭先生,以体验的方式介入文本中的动作描写,试图揣测人物动作背后的心理动态,相机思考:你们为什么要“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样子”呢?学生以己之心揣度文本人物之腹,形成了这样的认知:“鼓着腮帮”是为了显示自己吹奏十分认真,“按着竽眼儿”是为了与其他人一模一样,防止被人家识破……

有了这样的思维历程,学生不仅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对文本的语言有了更为通透的感知与把握,文本语言也在这样的体验中融入学生内在意识的言语系统,促进了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


3
链接对接:在对应类比中习得表达手法


在寓意总结的过程中,老师们会发现学生只能局限在寓言原有的故事情境中,而无法由此及彼,推而广之。这主要受到学生思维能力的限制,他们无力真正洞察寓言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而只能在寓言本身逼仄的圈子中纠缠。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寓言创作的特色,让学生从寓言中的人物和故事拓展开去,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和人物进行高度勾连,在辨析与类比中感受彼此之间的共性存在,从而深入感知这种类比手法的表达效益,强化学生对寓言感知的深度和广度。

文体意识关照下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要从文体自身的特点出发,才能使得阅读教学沿着作者创作文本的思路行进。语言如此,其他文体概莫能外。这样的教学才能契合阅读教学本体性的教学要求,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海门市正余小学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5年6期




            关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1.扫一扫二维码(本刊公众微信二维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来虚的,用最朴实的方法也能上好课——特级教师黄厚江视频案例课来咯,不看可惜!| 课堂录...
写给新教师:阅读教学如何“关注”文体特色
统编教材文体组元单元的编排思路与教学建议
阅读教学,不妨多点文体意识
谈教学目标的拟定
2021年第83篇:读文随笔∣从专业的角度审视寓言的教学内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