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焦点阅读与思路教学

本文字数:2877

阅读时间:9分钟

有老师说,看了一些有关焦点阅读的教学设计,觉得与思路教学很接近。于是问:焦点阅读与思路教学是什么关系?焦点阅读是不是就是思路教学?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这里涉及到对这两种教学方法的基本认识。关于思路教学,简单地讲,就是要根据文章的思路进行教学。关于焦点阅读,我重申以下几句话:一是焦点阅读着眼文本的基本理解,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抓住阅读理解的主要矛盾——学生认知水平与文本表达的主要内容之间的矛盾。简单地讲,即基于文本,基于学生。二是焦点阅读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原著,研究课文原著,消化课文原著,注重研究文本内部的联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而不是通常主要借助外来的参考资料照本宣科。三是焦点阅读抓住聚焦基本问题,厘清问题层次,构建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等关键环节,坚持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这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注重阅读对象;后者既注重阅读对象,又重视阅读主体。但两者又有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必然的。焦点阅读既然是基于文本,强调研究课文原著,就必然存在一个与课文思路相联系的问题。换句话说,研究文章思路,是实施焦点阅读的必要前提。当学生的认知与课文思路一致的时候,焦点阅读的教学思路与思路教学就基本相同。当然,焦点阅读采用的是问题化的教学方式,而思路教学不一定全部采用提问的形式。

叶圣陶先生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曾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什么是思路?张志公先生这样解释过,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这样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来,就是所谓思路。人总是根据思路来结构文章的。作者的思路是无形的,但体现在文章中便是文章的线索、脉络。换言之,文章的线索是作者思路的外在表现。文章无非用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议论等,内容不管简单还是复杂,思路总是有迹可循的。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的作者总是先在生活中有所见,有所思,然后引起创作冲动,调动自己长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从丰富多彩的素材中提取主旨,确定思路,安排结构,最后下笔成文。而读者的阅读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阅读,“遵路识斯真”,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品味作者构思匠心、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功力。很清楚,就阅读教学而言,把握文章的思路是理解作品的前提、基础,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焦点阅读也不例外。

以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为例,这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故事发展的脉络是围绕课文开头第一句话展开的——“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而那一天 “我”的心情也经历了早晨的期待与愉快、上午的焦急与兴奋和下午的失望与委屈的发展变化过程。由于课文提供了孩子的观察视角,描写的也是孩子的情感变化,课文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所以该文的焦点阅读教学设计与思路教学基本一致。教学的基本问题可以确定为:“作者是怎样通过对‘那个星期天’的叙事怎样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 根据这一基本问题,主体的两大教学层次就十分清楚,一是“那个星期天”前前后后一共发生了哪些事?二是围绕这些事,“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课文又是如何描写这些变化的?前一层次的问题学生容易解决,后一层次问题的解决则是难点。

这里,我们简单看看作者是如何表达“我”在下午的心情变化。

在那个星期天的下午,“我”最初还是怀有一线希望的,“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但当“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明白什么呢?这是失望的开始,尤其是通过情景描写,加强了这种情感的表达,“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漫长而急遽”的光线、“孤独而惆怅”的黄昏与“永无休止”搓衣声,视觉与听觉相互呼应,交织成一幅意味深长的动态画面,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在经历了不断忍耐与等待的小男孩,终于明白事实真相后,内心充满的无限失望与委屈。同时,“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在不出声地流泪”,也写出了“我”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不想惹不停做事的妈妈生气。

课文虽然重点描写了“我”在那个星期天的心情遭遇到由希望到失望的变化,但也并不仅仅停止于此,文中还渗透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母亲不是不想带孩子出去玩,这可以从她一次次的答应中看出。但是她实在太忙,读者可以从母亲一刻不停忙碌的身影中感受到她的辛苦与操劳,以致忽视了儿子的内心感受。但是当她一旦醒悟过来,马上“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读者会透过母亲的惊惶与亲吻道歉,感受到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阅读《那个星期天》,我们切不可忽略“我”的这一感情。

同样,史铁生的另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反映的是母子情(即两代人的情感,是双向的,许多老师只讲母爱是不准确的)。用焦点阅读的视角来看,教学的基本问题是:作者是如何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的?所以要读懂它,能否抓住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这条线索(即文章思路)是关键。作者的情感经历了从开始的“不知道”(“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这逐层深入的诉说,表达了儿子无限的愧疚、追悔之情。)到后来才“想到”;对母亲的话从“不懂”到“懂”的过程。而儿子对母亲情感的转变、发展过程,正是源于母亲心中只有儿女,而唯独没有自己的那种朴素、无私、执著、体贴入微的母爱。具体体现在:

——当脾气暴怒无常的儿子砸、摔东西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面对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的自暴自弃的儿子,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当儿子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还有儿子答应赏菊后母亲喜出望外的神情,言语中不说关于“跑”和“踩”等敏感的字眼儿,以及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什么叫母爱?什么是母爱?母爱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观念。母爱就是那些看似不经意,不起眼,十分琐碎、细小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是对生活重任的担当和对生活信心的坚守;就是对儿女无微不至的体贴和朴实无华的关爱;就是无怨无悔的付出和不言放弃的执着;就是心中只有儿女,唯独没有自己……

但是,我曾见过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不抓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这条线索,脱离文本去大讲母爱的伟大,甚至引用许多国际上的名人关于母爱的 “高大上” 的名言。这是不懂和偏离文本思路的结果。

实际上,在阅读教学中文本的知识结构和读者的认知结构是相互促进的。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习的实质在于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即原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新材料在学生头脑中获得新的意义。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结构总是与新材料的知识结构密切相连。这种相互联系表现在,一方面认知结构会对知识的摄取产生直接的影响,学生可以凭借良好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迁移不断获取新知识;而认知结构不完善则容易产生负迁移,导致难以接受新知识。另一方面,新材料的知识结构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好的学习材料结构可以简化知识,可以产生新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运用,使学生建立精确的、高度分化的认知结构;差的学习材料则恰恰相反,容易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趋于模糊、混乱。由此可见,焦点阅读强调研究课文原著,强调抓文本思路,实质就是重视通过合理的知识结构去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20年第6期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店

欢迎扫码选购小学刊各类产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术前沿丨倪文锦:“焦点阅读”初探
2021年第15篇:读文随笔∣大单元教学的另一种思路
思路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源泉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2我的母亲
教师备课制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