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地人与外地人矛盾冲突的心理学根源|心理学硕士课程(十)

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矛盾在中国就一直没有歇停过…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又应该怎么去理解它呢?

首先,争论的起因主要源于偏见——对一个群体及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偏见有好有坏,但应用“偏见”一词时几乎都指负面倾向。

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形成负面评价原因有很多,这里想要强调的是被称为“刻板印象”的负性信念。

什么是“刻板印象”呢?人为了简化世界进行的概括性评价,即是刻板印象。生活中常见的概括性评价如“东北人特别豪爽”“温州人特别会做生意”“潮汕男人特别顾家”…

当刻板印象被过度概括或明显不对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刻板印象也可能会为人们的偏见提供支持。本地人与外地人矛盾争论过程中的“一棍子打死言论”即是这样的刻板印象过度概括的体现。

  • 造成偏见的社会根源

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滋生了偏见。什么力量造成了不平等的社会地位这个交给历史学家去分析。心理学家的发现是,不平等已经为事实,偏见的作用是帮助是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将其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特权合理化。如《人是个伪君子——态度&行为|心理学硕士课程(三)》中所述,行为会反过来影响态度。一旦享受到了特权行为,会滋生高人一等的态度和认为未能享受到特权的人是低等的态度。

这一例子在施行过奴隶制度的地区最为明显,人们对剥削阶层描形成了“低等的”,“他们是天生的从属角色”“适合被奴役”的刻板印象。

如课程(九)所述,具有社会支配型取向的人,会更倾向于从社会阶层的角度来看人,这些人也乐于接受偏见。这类希望出人头地的人偏好做专业人士、从事政治和商业活动,以提升经济地位。

除社会支配取向,权威主义人格也是偏见的温床。一般拥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在孩提时代往往经历过苛刻的规矩——服从和尊敬权威,导致他们压抑了自己的敌意冲动,并将这些敌意和冲动“投射”到外群体身上。所以我们常常听到本地人与外地人矛盾中一方数落另外一方“没有文化”,“没有素质”,“没有教养”这样的对话。

有时,社会文化制度也会支持偏见,并且往往来得不知不觉。比如社会舆论对农民工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是“弱势群体”。

  • 造成偏见的动机根源一

本地人与外地人的矛盾争吵中常见的论据有“外地人来了抢了本地人的饭碗”,“本地人的小孩上学竞争更激烈了”,“交通变得更拥堵了”…

该行为在心理学上的解释为“替罪羊理论”——当我们遭遇挫折的原因令人胆怯或者莫名其妙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转移我们的敌对方向。即“替代性攻击现象”。

竞争是挫折的来源之一。当两个群体为工作、住房或社会声望而竞争的时候,一个群体实现了目标,这将称为另一个群体的挫折。(然而根本原因在于资源不足)

一旦群体为稀缺资源而竞争,就会出现偏见——显示群体冲突理论。

结合造成偏见的社会根源,从偏见中可以获得的一个心理学收益就是感觉到高人一等。所以,当群体社会经济地位低下或正在下滑的,以及那些积极的自我形象受到威胁的群体,偏见往往更为强烈。因而,对外群体的敌意强烈的是大部分是由于个体遭遇竞争挫折导致原来的社会地位下降的个体。

  • 造成偏见的动机根源二

《对号入座——“自我”全面分析|心理学硕士课程(一)》中,人类的自我概念包含社会同一性。

社会同一性

1.我们归类:我们将人,包括我们自己归入各种类别(社会身份:民族、信仰、性别…)。

2.我们认同:我们将自己与特定的群体[我们的内群体]联系起来,并以此获得自尊。

3.我们比较:我们将自己的群体与其他群体[外群体]进行比较,并且偏爱自己的群体。

当我们用社会同一性将“我们”归类入群体(也同时排除了“他们”),可能会增加内群体偏见,即自我服务偏见[详见课程(一),自我服务偏见]再次出现了——“我们”比“他们”好——优越感。我们不仅在群体中为我们自己寻求尊重,还在群体中寻求自豪感。

而且,认为我们的群体比较优秀,有助于让我们感觉更好。如我们常常听到别人这样自信地介绍自己——“我是哪哪哪的人”,“我在哪个公司上班”…

内群体偏见的产生,可能是源于感觉到其他群体很糟糕,同样或者更多的原因可能是认为自己的群体很不错。

自我形象和偏见之间亦有联系:获得肯定,人们将对外群体做出更积极的评价,这里举个例子——深圳,外界对深圳经济发展的肯定,让许多人对深圳的外来群体也做出十分正面的评价。自尊受到威胁时,人们就会诋毁外群体,以恢复自尊。所以本地与外地的矛盾冲突中也尝尝听到“这座城市的xx都是被你们搞坏的”...

被蔑视的外群体还可以满足另一种需要,即从众——对一个内群体的归属需要。知觉到一个共同的敌人会使一个群体变得团结起来。这也是为什么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矛盾是群体性的原因

  • 造成偏见的认知根源

一般而言,我们越是熟悉某一社会群体,我们就会看到其越多的多样性。我们越是不熟悉,我们的刻板印象就越严重。这在本地人与外地人的矛盾中体现在常常听到有人说“我身边有很多外地人朋友并不是大家印象中那样,他们特别棒…”,因为熟悉了解,刻板印象发生了变化。在心理学中称为“再分群法”——形成一个子群体的刻板印象——倾向于让越来越分化的刻板印象做一些适度的变化。

人们对独特事件也比较敏感——所以当非比寻常的事件同时发生时就特别引人注意。而虚假相关的信息为人们形成错误的刻板印象提供了来源,通常媒体在这一方面作用尤其突出。从而使人们往往就预先存在了种种偏见,因为我们预先存在的刻板印象能引导我们“看到”根本不存在的联系——所以本地人常常会因为同时看到一些独特事件(极个别人在地铁饮食)而形成了(不文明的)刻板印象。

认知根源上人类还会犯基本归因错误[详见《人类判断中的错误与错觉|心理学硕士课程(二)》]——我们总是对自己的群体给予善意的理解,在解释其他群体的成员行为时,我们更容易从最坏的角度去设想。生活中常听到的例子有“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肯定是这女的穿得太撩人,不然色狼怎么偏偏非礼她呢?——在本地人与外地人的矛盾中本地人“外地人是为了抢我们的饭碗才来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不得不知的偏见
心理学:你的微信名字,早已暴露了你的一切
《社会心理学:社会关系》:偏见:不喜欢他人
偏见:觉知之光带来改变
心存偏见也不忘理性
《从玫瑰到枪炮-心理学实证研究社会关系》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