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九头鸟与楚文化 | 博物杂谭 | 中华博物
  如果要给楚文化以一种形象的象征标志,恐怕没有比“九头鸟”更合适的了。“天上九头鸟物博,地下湖北佬”,难道还有比这句俗语更博物形象,更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的吗?
  然
中华而,九头鸟究竟是何物?它与湖北佬有着怎样的特殊关系?在它那神奇的形象下包含着怎样华中的深层文化内涵?这些问题,不仅会挑逗起我物博们的强烈好奇心,而且对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楚文化的特殊性格,有着重要的中物价值。
            楚人的九凤神
 
华物 九头鸟形象的出现,最早源于楚人的九凤神鸟。出自中华战国至汉初楚人之手的《山海经》,物华是记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文献。《山海经华物?大荒北经》中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物博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物华曰九凤。”
  “九凤”所居的“大荒
中博之中”,虽不知其确切范围,却可以肯定包括博华楚地在内,因为楚人之先帝颛顼,与他的九个嫔妃物中皆葬于此。《山海经?大荒北经》开篇就中华说:“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中华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该书《海内东经》则说:“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中物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附禺即鲋鱼,古华博字通用。楚人血统的屈原,在《离骚》中说自博中己是“帝高阳之苗裔”。这高阳即帝颛顼。颛顼葬中华于汉水,九凤又与颛顼同在一地,可见九凤是楚人中博所崇拜的九头神鸟。
  “九鸟”的神
博华性,以它的名字即可得到证明。凤是我国物博古代最为崇拜的两大图腾之一,与龙并称。它中华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山海经?南山物博经》中说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中华曰凤凰。……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博中宁。”《尔雅?释鸟》郭璞注:“凤,瑞应鸟。”《说文》:“凤,神鸟也。……见则华中天下大安宁。”由于凤凰是吉祥之鸟,古代有的帝王,物华如少皞,周成王即位时,据说都曾有凤凰飞来物中庆贺。
  楚人素有崇凤的传统。
博物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到神游天国部分时物博,第一句就是:“吾令观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物中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物中据肖兵同志考证,全世界都十分流行的凤凰涅中物槃故事,最早就出自屈原的《天问》。先物华秦典籍中,多有楚人将凤比做杰出人物的华博记载,如《论语?微子》中,楚狂人中华接舆就对孔子作歌云:“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华中可谏,来者犹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博物者殆而!”《庄子?人间世》中,也华中有类似的记录。
  楚人崇凤心理也得
中博到考古资料的证明。如1949年2月在长沙陈家大山发掘到的龙凤帛画;1963年和1中华971年在湖北江陵两次发现的凤踏虎架鼓、中物长沙马王堆汉墓的非衣帛画等,都是著名的发现。尤其是马王堆帛画,在天堂正中人面蛇身主神中博周围,就有几只大鸟环绕,而画面中部天堂入口处,也物华有一只鹰嘴人面怪鸟和两只长尾凤鸟博中。这与屈原诗中描写的意境十分相似。至今,崇凤心理博物在民间审美情趣中还占有重要地位。
  说过“
博华凤”,再来说“九”。九,在中国古代是个神中博秘的数字。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重,疆域广曰九物博域,数量大曰九钧,时间长曰九天九夜,危险大曰中物九死一生……就连唐僧取经也是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是九八七十二变。为什么“九”字成博华为这种神秘的极数呢?据有的学者研究,这乃是因为“九”的本意是“九头龙”(或九头蛇中华)之故。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九头龙崇拜的神博华话。如《山海经》中就有“九首蛇身自环,食华博于九土”的相繇,“九首人面蛇身而物中青”的相柳以及九首食于九山霸九州的共工等神话形象华中。九头龙既为人们所崇拜,九头鸟当然也不例外。
 
中华 在楚文化中,崇“九”传统也很明显。仍以屈原为例,他的一个十分有名的系列作品,就叫做“九歌”。这是屈原被放逐时,“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故而“更定其词”,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中华修改而成的。屈原还一个作品叫“九章”,他的学生宋玉则有“九辩”。《选游》一诗中,屈原曾写道:“朝濯发于阳谷兮,夕中博晞余身于九是。”《楚辞》中许多地方用华博到“九”字,如九天、九畹、九州、九疑、九坑、九河、九重、九子、九则、九首、九衢、九合、九中华折、九年、九逝、九关、九千、九侯等等;连中物帝颛顼的后宫,也是“九嫔”。可见“九”在楚地信仰中华中影响之大。
  综上所述,人面鸟身而九
中物首的九凤,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个半人半鸟的图腾形中博象,它是我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原型。
    
        从鸟神到鸟怪
  《山海
博中经》中的九凤,是一个鸟神或神鸟无疑。然而,此后九物中凤却从中国文献上神秘地消失了。取则代中华之出现的种种冠以其他名称的九头鸟,不仅完全丧失了物博神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况愈下,变成了一个道道地地的鸟怪。
  从汉末至唐宋,
中物古文献中的“九头鸟”有着种种不同的称呼,华物主要的是:
  1、鬼鸟(鬼车)
  《孔子
物中集语?博物》引《白户录》上:“鬼车,物华昔孔子、子夏所见,故歌之,其头九首。”
  《天中记》卷五十九引《本草》:“鬼车,晦螟则华中飞鸣,能入人家收人魂气,一名鬼鸟。此鸟昔有十中博首,一首为犬所噬,今犹余九首。其一常博物下血,滴人家则凶,夜间其飞鸣则捩狗狗华物耳,犹言其畏狗也,亦名九头鸟。”
  2、鸧(奇
物华鸧、鸧鸆等)
  《广博物志》卷四十引《韩诗
中物》:“孔子与子夏渡江,见鸟而异之中物,人莫能名。孔子曰:“鸧,尚闻河中博上人歌云,鸧兮鹄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长兮。中物
  《昭明文选》中郭璞《江赋》:“若乃龙
中物鲤一角,奇鸧九头。”
  《正字
通》:“鸧鹧,一名鬼车鸟,一名九头鸟。状物中如鸺鹠,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瞭,见火光辄堕。
  3、姑获鸟(或女鸟)
  《玄中记》:“
物博姑获鸟夜飞昼藏,盖鬼神类……故世人名为鬼博物鸟。”
  《天中记》:“姑获鸟
物中能收入魂气,今人一云乳母鸟,……博物时人亦名鬼鸟。”
  4、九头鸟
  《三国
物博典略》:“齐后花园中有九头鸟见,物博色赤,似鸭,而九头皆鸣。”
  
此外,尚有苍鸆、逆鸧、夜飞游女等中华名称。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不同名称物华,可能是九头鸟形象从楚地传开后,各个地区对其华博的不同称呼。
  后世这些九头鸟
中华,与楚人九凤形象的渊源关系有迹可中华寻。
  例如。“九头鸟”又称“鬼鸟
华中”,据学者考证,在古代,“九”“鬼”博华通用。例如,《史记》中的《殷本纪》与中博《鲁仲连邹阳列传》中,都记载商纣王以中博九侯、鄂侯、文王为三公。但在《礼记》博物与《战国策》中,“九侯”改作“鬼侯”。《括地志》云:“相州滏阳县西南五十里有九侯城,亦名物华鬼侯城,盖殷时九侯城也。”“九”与“鬼”物华既通用,从神性的九凤,易名为妖怪的“博物鬼鸟”或“鬼车”,显然是与九头鸟由神演化为妖的历史事实相契合的。又如“乳物华母鸟”、“女鸟”之名,皆以九头鸟为九性,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时期,龙为皇帝的象物华征,凤则被用于皇后。我国女性以“凤”为名物华的比比皆是,男性以“凤”为名的就较为少见华物了。
  九凤本是吉祥神鸟,但后世文献中
的九头鸟,则妖气十足。主要表现是物博
  其一,滴血降灾,摄人魂气。唐人刘恂《
中华岭表录异》云:“鬼车,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外尤多。爱入人家摄人魂气物博。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华博。”
  其二,点血儿衣,取人小儿。《天中记》说
物博:‘姑获鸟能收人魂气,今人一云乳母鸟。言产妇死化中物作之。能取人之子以为己子。胸前有两乳,有小子物华之家则血点其衣以为志,今时人小儿衣不欲露者,为此物中也。”
  其三,形象导陋,性情凶暴。宋人周密《
华物齐东野语》中说它:“身圆如箕,十脰环族,其头有九华物,其一独无,而鲜血点滴,如世所传,每脰各生两翅,物中当飞时,十八翼霍霍竞进,不相为用博华,至有争拗折伤者(脰,即脖子。)”
  
中博此外,据说它还喜欢吃人们剪下的指甲,以便华中从中得知人们的祸福。谁有灾祸,它就落在谁家屋上鸣叫《岭表录异》卷中。中华传说宋代景定年间,皇帝得了病。有一天,忽然青天大白日地看见九头鸟站在门前捣衣物华石上,哀鸣啾啾。当天晚上,皇帝果然病死了华物
  九头鸟既是大灾星,人们对它的态度
物博自然就不友好了。南朝梁人宗懔在《中物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当时楚地风俗:“正月夜多鬼中华鸟度,家家槌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周密中博《齐东野语》中也说:“故闻之者,必吠物华犬灭灯,以速其过泽国。”
       
物中     千年毁誉之争
  受人崇拜的九凤为
物中何消失,取而代之以九头鸟怪鸣呢?物华它为什么会由神变妖,由何时何地变为妖怪的呢?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令人因惑的谜。
  
好在古代文献上还是留有一些线索,为我们解开这个谜中物提供了方便。我们来看宋代著名诗人梅尧华中臣的一首《古风》:
  昔时周公
华博居东周,厌闻此鸟憎若仇。
  夜呼庭
华物氏率其属,弯弧俾逐出九州。
  射之三发不能中,
物博天遗天狗从空投。
  自从狗啮一首落,断头至
今清血流。
  迩来相距三千秋,昼藏夜出
物中如鸺鹠。
  每逢阴黑天外过,乍见火光辄惊堕。
  有时余血下点污,所遭之家家必物华破。
  民间文字主要在口头流传,某个故
事何时何地由何人记录在文献上,很中物大程度出自偶然。例如盘古开辟地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华物的《三五历记》,伏羲女娲兄妹婚最早见华中于唐代李冗的《独异志》,这当然不能说盘古、伏羲女中博娲是在三国和唐代才产生的。同理,梅尧臣的这首博物诗,很可能是记载的一个古老传说。尤为重要的是博物:这个传说的内容,与历史史实甚为弥合。
  
博华据史书记载,周武王死后,其子年幼,由弟周公旦摄政,七年后,周公还政于长大成人的侄子,中物是为周成王。当时有人进谗言,说周公早想篡中华位。年轻的国王大怒,要加害于周公物华,吓得周公逃往楚国去。后来周成王中华从周公的一份祭天祷词上,发现周公对自己一向忠物中心耿耿,后悔自己的鲁莽,于是杀了进谗言者,把周公又从楚国接回。
  这段历史说明了两个问
博华题:1、周、楚在周公时是两个敌对国。因为若关博物系好,楚必不给周公以“政治避难”华物,会将他引渡回去。2、由于周公曾华博避难于楚;对楚人的九凤神必然熟悉。
  历史
中博上,周、楚的确是死对头。周昭王率军亲征,竟死于汉水之中,成为异乡之鬼。周人对楚人博物之恨可想而知。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神,在它的敌对民族那里必然会被说成妖。像埃及大神沙物华特,在希伯来人《圣经》中就变成了魔鬼物中撒旦。我国东夷部族之神蚩尤,在华夏那里便成了能飞中物沙走石的妖怪。周人将楚人的九凤图腾说成妖怪,博物并编出天狗咬断其一首的故事,也符合这博中条比较神话学的基本规律,至于是周公本人确有此事,还是民间传说附会于周公身上,那倒是无关紧要的。
  天狗咬断九头鸟一首的情节
,更露出周人编故事的马脚。古代南方对物中“九”尤有神秘感,认为“九”为极数,故“中博九凤”本来就是九头。而北方则不同,南方是华物“九阳”,前面已说过;北方神话中却是“十阳”,像羲和生十日,羿身九日留一日的中博故事,都很著名。他们把楚人的九凤,说成十头而被天狗咬去一头,显然是按他们的传统习惯,在编中华故事时把崇“十”的心理自然融会进去了。
  长期
中物僻居关中的秦国,最后终于扫灭了包括楚国在中物内的六雄,统一了全中国。这对楚文化传统的传播当然中物不利,所以《山海经》后,九凤神的形象便完全消失了,而作为鸟妖的九头鸟形象,则在全国普中物通传开来。包托荆楚在内,对“鬼鸟”吠犬驱赶,已沿华中习成俗了。
  然而,就像历史上的“楚虽
华中三户,亡秦必楚”一样,当九头鸟以妖怪形象风行全国中华时,一个美丽迷人的故事,却从楚地蜕变博华出来,并迅速流传开去。这就是从姑获鸟中变博中异出来的羽衣仙女故事。鲁迅《古小说钩沉》中辑有这中物个故事:
  姑获鸟昼飞夜藏,盖
鬼神类。衣毛为飞鸟,脱衣为女人。一名博物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钩星,一博华名隐飞。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今时小儿之衣物华不欲夜露者,为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华物儿也。故世人名为鬼鸟,荆州为多。昔豫章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人,不知是鸟,匍匐往,先得其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去就毛衣,衣之飞去。一鸟独物华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以衣迎三女,三物博女儿得衣亦飞去,今谓之鬼车。
 
 这个故事显然脱胎于九头鸟怪传说,编故事博中者甚至知道姑获鸟即鬼鸟或鬼车。顺便说一句,按照传说,鬼车之得名,即来源九头鸟十八翼霍霍竞物博进所发出来的犹如人力车般的声音。但编故事博物者很聪明地扬弃了“九头”的怪诞形象,物华以避免勾起人们对滴血降灾的的鸟怪博中的记忆。他打破了一般人心目中“鬼鸟”或“鬼车”是博物不祥之物的心理定势,以“衣毛为飞鸟,脱衣为女人”中博的奇特幻想,并以凡人与仙女配婚,男耕女织的美好愿中华望,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以致它超越了时空限华物制而升华起来,成为中国民间故事中一个十分流行中物的母题。几乎历代笔记小说,从敦煌石室藏书中的《田章》,到《聊斋志华博异》中的“竹青”,都有不少这个故事的变体。它还融入其他故事,如四大传物华说之一的《牛郎织女》,就借用了其中盗物中天衣成婚的情节。
  尤其值得指的是
华中,中国的羽衣仙女故事,是世界上极为流博物行的这类故事的东亚类型的故乡。据西方中物权威性的民间故事工具书AT分类法记载:这博华类故事遍布于全世界50多个国家与民族,已发现的各种译文达1200百多篇,称得上是世界最流物华行的故事。日本学者君岛久子教授在她的博物《东滚的女仙们》一文中,说这个故事是由中国传到日博中本去的,其历史记载比日本早几百年之久。
  
物中世界上最早记载羽衣仙女故事的,是晋人物博干宝的《搜神记》、郭璞《玄中记》华中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而这些记载中中物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楚地——湖北华物阳新与江西豫章。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的民族集团
,中华文化是从远古以来各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物中积淀而成的文化,是由许多部分熔铸组合的一个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子物博系统,这些子系统同样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风貌、物华心理气质等有着巨大而持久的影响。物中换句话说,我们不仅要看到中华文化的共性,而且还应该注意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个物华性。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博华同俗。”民俗往往是各地文化特色的一个华中标识。
  九头鸟传说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
,它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活动着的文化交博中流史。它既是南北文化融合与中华民中华族集体创造的结晶,又体现了作为中中华华文化的一分子的楚文化的独特风格。它由神变妖,由中华妖变仙女的戏剧性变化,体现了楚文博中化在民间传承中顽强的心理定势。通过对九头鸟形华博象中文化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随着它走进楚文化的深博华层结构之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九头鸟与楚文化 博物杂谭 中华博物
当今收藏界的八种病态
识砚六法 | 鉴藏讲座 | 中华博物
六朝青瓷鸡首壶的文化内涵
宋代玉器
识砚六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