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三百问》233. 怎么理解“欲不欲”与“学不学”?

233. 怎么理解“欲不欲”与“学不学”?

(第六十四章)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圣人“欲不欲”、“学不学”是什么意思?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是以圣人欲不欲’,圣人欲人所不欲。人欲彰显,圣人欲伏光;人欲文饰,圣人欲质朴;人欲色,圣人欲于德。'不贵难得之货’,圣人不眩为服,不贱石而贵玉。'学不学’,圣人学人所不能学。人学智诈,圣人学自然;人学治世,圣人学治身,守道真也。'复众人之所过’,众人学问反,过本为末,过实为华。复之者,使反本也。'以辅万物之自然’,教人反本实者,欲以辅助万物自然之性也。'而不敢为’,圣人动作因循,不敢有所造为,恐远本也。”圣人的欲望和求学与一般人相反。

王弼注:“好欲虽微,争尚为之兴,难得之货虽细,贪盗为之起也。不学而能者,自然也。喻于不学者,过也。故学不学,以复众人之过。”圣人欲望微少,不学而能,解释不恰当。看现代名人学者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因此,圣人的欲望就是不欲,对稀有之物并不看重;圣人的学问就是不学,弥补众人过错,辅助万物自然,不敢另有作为。”(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91页。)说圣人的欲望就是不欲,圣人的学问就是不学,道理讲不通。

南怀瑾说,真正做到“无欲”,一切都无所求,那是个大欲望,那是欲为圣人、超人。真正的学问好像是“不学”——没有学问,大智若愚。恢复到比一般人还平凡。万物自然生生不息,不加一点人为造作。(南怀瑾:《老子他说》续集 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283-284页。)说圣人“无欲”是大欲望,“不学”是没有学问,大智若愚。“没有学问”又“大智若愚”,字面上就矛盾了。

陈鼓应今译:“所以圣人求人所不欲求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03页。)他认为圣人“欲不欲”是“求人所不欲求”;“学不学”是“学人所不学”。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所以,圣人与俗人不一样,俗人的欲望太强,圣人的欲望就是没有欲望。特别是对难得的、珍贵的、稀罕的金银财宝没有欲望,视金钱如粪土,而俗人却爱财如命。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圣人学的东西也与俗人不一样,俗人喜欢学别人成功的经验:如何升官,如何发财,如何长生不老等等,圣人学习别人失败的案例,善于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以便纠正众人的过失。“复众人之所过”,是重复别人的过错吗?当然不是了。复,是复补,纠错,弥补的意思,不是重复。圣人很少考虑自己,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大众的过失他要总结经验设法纠正和弥补,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样,圣人就能辅助万民自然发展,而不会横加干涉。前几章说过,“物”有两方面意思,一是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如事物、生物、物质等;二是指自己以外的人。也就是说,物也可以指人。这里的“物”应该指人而不是物。天地“辅万物之自然”可以,圣人只能“辅万民之自然”,若“辅万物之自然”在文理上说不通,因为,圣人没有那么大的能力。

“欲不欲”、“学不学”与前面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理解差不多,都是动宾句式。“欲不欲”,圣人的欲望就是对“难得之货”不产生欲望。“学不学”,圣人善于学习别人认为不学的东西,也就是失败的经验教训。

本章是处事之道,大约有三层意思:一是要防患于未然;二是要从小做起,不违背自然规律;三是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说到做人就是要学习圣人的高尚品德:不要有过分的欲望,善于总结失败的经验,敢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启示录149: 欲不欲与学不学
《道德经》第64章
这才是真正的《道德经》帛书版
《道德经》第64章:3.“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自始至终慎终如始。
道德经圣解(七十八)
宋龙渊《道德经讲义》——辅物章第六十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