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老师普遍理解错误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网络图片)

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是中学语文教材。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但是语文老师对这两句的理解和翻译都是不准确的,特别是对后一句的理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百度汉语的翻译是:“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百度百科和一些语文老师在网上发文说的也是这个意思。错误的共性是把“不以物喜”的“物”当作它的本义:万物、物品、东西来理解。物的字义除了它的本义以外,还有指自己以外的人——他人、众人。如物听(众人的言论),物意(众人的心意),物议(群众的批评),物望所归(众望所归),损己以利物(损己以利众人)等等。所以,这里的物喜”是众人的喜好。

由于把“物”理解为物,就有很多牵强附会的解释:

       例1、一个人不要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情绪的好坏、得失,表现出自己的欢愉和沮丧。

例2、不因外部环境的改变或外物美好而喜悦,也不因自己失意落魄而悲伤。

例3、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例4、物”是指结果,即已经得到的东西,可能是金钱、房车,可能是职位、权力,也就是名和利。这些物是你现在的财富、成就,是对你过去的价值承认。

其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两句都是“互文”——古文的一种修辞方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代的明月汉代的关,而是秦汉时代的明月,秦汉时代的关。再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也不能理解为将军战死了,壮士能归来,而是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有的活着,有的牺牲,没有十年、八年不能归来。

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两句的翻译是:不以别人的悲喜为自己的悲喜,不论是当官还是身处江湖都有忧国忧民之心。物是没有情感的,更不会喜怒哀乐。“物喜”不合逻辑,讲不通。

       岳阳楼(网络图片)

《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是重点,最有教育意义,原文是: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但这一段就是百度汉语的翻译也欠准确。古文翻译跟外文翻译一样,讲究信、达、雅。这一段应该这样翻译: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志士的心,还是有不同于以上(或悲或喜)这两种人不一样的心理行为,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古代仁人志士不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有自己的主见,不受别人的悲喜而影响),无论是做官还是身处江湖都有忧国忧民之心。他们心里总是这样想。既然这样,什么时候他们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代仁人志士必定会说:“先为天下人的忧愁而担忧,等到天下人都快乐的时候我们才感到快乐。”唉!这样的人很少了,我还能与谁志同道合呢?

       范仲淹提出了三个问题,回答了两个。首先是问古代仁人志士的思想情怀为什么与一般人不一样。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主见,常怀忧国忧民之心。再问他们什么时候才有快乐?回答是天下人都快乐了他们才会感到快乐。第三问是带有情绪的反问句,不用回答已表其意。范仲淹思想的高度觉悟需要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别讲错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十年后再读《岳阳楼记》才顿悟:人生总是孤独,悲喜只能自渡​
怎样写出流传千年的爆文?
不愧是中国最牛语文老师,课后加班把国学精...
励志人生 名言名句集锦100条
中考语文88个值得收藏的国学名句
国学励志名言名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